波羅的海三國線路圖 製圖/張奮泉
本期聚焦:
屬於前蘇聯1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波羅的海三國因歷史原因而不被世人所注意,至今60多年過去了。隨著它們獨立、加入歐盟、加入申根現在已打開國門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這是歐洲有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地區,中世紀漢薩同盟時期輝煌、三個民族各自的民族文化、波羅的海的自然風光、多災多難的歷史和不屈不撓的人民都是吸引遊客的熱點。
讓精彩更逼真
在波羅的海東岸的歐洲這片土地上這三個小國,有些人甚至從未意識到過它們的存在,多數人不能準確地讀出其國名和在地圖上找到它們,更遑論將它們列入自己的旅遊目的地清單了。近十幾年它們才從地圖上出現,此前中學的地理、歷史課教科書均從未提及。它們並非是新生國家,只是經歷了亡國後浴火重生。帶著不少對書本知識的疑問,今年我踏上了這片土地……
考納斯舊城街景
前言
從俄羅斯陸路入境波羅的海三國
走完21天的俄羅斯之旅後,我從聖彼得堡乘過夜火車經拉脫維亞入境前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波羅的海三國因為面積不大而又連成一片,很多人都將它們串起來遊覽。我第一站是最南面的立陶宛最大城市、首都維爾紐斯。
到這三個國家遊歷,是我看世界過程中的一個部分。過去中國出版的大學歷史教科書上提到:「蘇聯衛國戰爭前,為了保衛蘇聯,史達林將蘇聯西面前線往前推進到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戰後波羅的海三國政府主動要求加入蘇聯。」歷史的真實是否確如書上所說呢?帶著疑問,我踏上了這片土地。
凌晨火車過境,拉脫維亞邊檢人員上車蓋入境章,他們對我持法國籤發的申根籤證從這裡過境有點疑問,專門拿了我的護照下車去過電腦,而只有我是這樣的「待遇」,畢竟很少中國人從這裡陸路入境。
從對遊客缺乏熱情(僅指機構而非民眾)和難以用英語進行溝通的俄羅斯來到立陶宛,有一種不一樣的輕鬆感覺。在立陶宛,外國遊客就是上帝,絕對沒有警察刁難遊客的事(雖然我在俄羅斯也沒遇到過,而這正是不少網友所擔心的),短短十幾年,立陶宛就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維爾紐斯舊城街景
第一站立陶宛
東北歐小國,首都維爾紐斯,實行西方式議會民主政體。人口350萬,排在世界第125名;面積6.5萬平方公裡,排在世界第123名; 2008年人均生產總值13000美元,是歐盟、北約、申根公約成員國。2008年接待外國遊客92萬人次,約為總人口四分之一。
世界遺產維爾紐斯歷史中心
從俄羅斯進入波羅的海三國的第一站是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維爾紐斯是千年古城,建城始於公元10世紀,歷史上曾屬於不同的國家。像很多歐洲城市一樣,建城者選擇有山崗的地方,最早的城池是建於山上的城堡,使其具有防禦功能。之後立陶宛統治者邀請猶太人和德意志人前來定居使城市不斷擴大,繼而成為立陶宛主教駐地,城市逐漸繁榮而形成現在的規模。
維爾紐斯是一個相當適宜於步行遊覽的城市,其舊城規模較大,是歐洲最大的舊城之一。這裡有著古老石板路,彎彎曲曲的街道非常整潔,保留下來的哥德式、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式的建築已經翻新,色彩明麗而又和諧。舊城內將近1500座建築物,最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蹟都集中於此,因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漫步舊城,感覺非常舒服和安閒,同時也是一場建築藝術的視覺盛宴。
立陶宛古都特拉凱中世紀城堡
立陶宛古都特拉凱和考納斯
維爾紐斯郊外30公裡處的古都特拉凱是來立陶宛遊客的必遊之地,這裡風光旖旎。幾百年前的古都現在只是一個小鎮,伸入湖中的小鎮盡頭是三面環水的特拉凱古城堡。襯託在藍天綠水之中橙紅色的城堡建築在夕陽之下鮮豔奪目。城堡圓錐形尖頂保持了中世紀騎士城堡的風格,面對湖水環繞的城堡,仿佛將人的思緒帶入歷史。城堡內的宮殿現在是立陶宛歷史博物館,豐富的展品展示了立陶宛也曾成為過歐洲的大國,也有著輝煌的過去。
位於立陶宛中部的考納斯是第二大城市,曾在1922———1940年的獨立時期成為立陶宛首都。城市建於13世紀末葉,十字軍東徵後城市開始發展起來,歷史亦相當悠久,它是當年漢薩同盟城市,也保存了不少歷史建築。與特拉凱城堡相同中世紀風格的城堡位於城中最高處的坡頂,附近就是教堂雲集的相當漂亮的舊城,其中部份建築仍在修繕,經歷了二戰的破壞和蘇聯時期對民族文化的高壓政策,看得出立陶宛正在全力以赴重現自己輝煌的文化遺產,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發展旅遊業。圖/文:張奮泉
英國:一睹2012年奧運會舉辦地風光(組圖)
無折不歡購遍亞洲 新年「血拼」五去處(圖)
新年第一個假期溫泉火爆 元旦預約請早(組圖)
世上最美的熱帶雨林(組圖)
三大野地溫泉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