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___
導讀:2月11日凌晨,香港確診第42宗新冠肺炎病例,該患者與此前當地第12宗病例患者,同居住一棟樓,但相差10層樓。由於無法確切病毒傳播途徑,相關機構連夜將居民撤離。
截至2月11日16時44分,全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2721例。實時追蹤全國各地疫情地圖!小區病例軌跡一鍵查詢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者:朱麗娜)、21數據新聞實驗室(研究員:葉映橙)、南方都市報(香港報導組、康浩穎)
香港青衣公屋兩人先後確診
同一單元居民連夜全部撤離
2月11日凌晨,香港特區政府舉行記者會,表示最新確證的第42宗新型肺炎個案,與第12宗個案同住在青衣長康邨康美樓7號單位,兩個單位相隔大約10層,懷疑新型冠狀病毒經過U型渠傳播,立即決定當晚撤離全部7號單位住戶。
當日凌晨1時許,香港警方立即封鎖了康美樓的出入口,大批穿著全套防護衣物的醫護人員及警員在青衣長康邨康美樓一帶戒備及進行疏散行動。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當晚,衛生防護中心的人員到整個大樓30多個樓層的7號單位敲門,要求住戶填寫問卷,希望主動找出有否未獲診斷的個案,以阻截病毒進一步擴散的潛在風險。如果住戶出現病徵,會被送往醫院接受隔離治療。沒有病徵的住戶,衛生署會向他們發出檢疫令,並安排他們入住檢疫中心。
凌晨2時許,該樓大批住戶手提行李,在香港警方協調下,登上旅遊大巴,他們被送往4個檢疫中心進行隔離,大約涉及180人。
至上午7時,大批衛生署人員身穿保護衣物抵達康美樓,進行消毒工作。
據悉,食物環境衛生署及房屋署會為該大廈安排徹底清潔及消毒。衛生署亦會向住戶提供專業家居清潔及消毒指引,包括要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衛生;如廁時亦要注重衛生,先將廁板蓋上才衝廁水,以免散播病菌等。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已啟動跨部門應變小組,衛生署人員將到每一層的07單位,詢問居民情況,有病症的居民將會就醫,沒有病症的亦需安排到4個檢疫中心,隔離觀察14日。
黃加慶指出,香港新增的一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是一名62歲的女病人,他住在青衣長康邨康美樓。這名確診的患者與早前香港第12宗確診的患者,住在同一幢大廈的07室。黃加慶表示,要非常小心應對兩宗個案,是否有相同的流行病學史。加上他們住在同一幢大廈,因此要調查是否出現環境感染。
特區政府表示,衛生防護中心10日晚已即時協調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制定及執行相應措施,並啟動「跨部門應變小組」調查及審視兩宗個案的感染是否存在環境因素。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指出,該大廈的設計是用同一條糞渠接駁,且糞渠接駁一條排氣管,而排氣管是在室內,但並沒有完全密封,因此不能排除可從排氣管傳播病毒,需由工程師再作檢查,暫時不能排除其可能性。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當晚的記者會上表示,初步檢查顯示第42名病人住在較低層數的單位,排氣管接駁糞便渠,並無密封,因此細菌病毒有可能經糞渠回到廁所。
_
「因為目前未確切病毒傳播途徑,因此最安全的做法是立刻將居民撤離,讓相關機構檢查排氣管設計,確保安全再讓居民返家。」
至於為何不撤離所有康美樓所有居民,袁國勇指出,現時兩宗確診個案都居住在07單位,也只發現07單位的糞渠排氣管設計出現問題,未有充分理由要將整幢康美樓的居民撤走,「不可能因為兩個人,將居住樓中的數千人全部撤離。」
淘大花園U型渠翻版?
康美樓建於1986年,是香港出租給低收入人士的公共房屋,採用Y2型設計,樓高35層,每層約24戶,共約有800多個單位。
此次事件讓很多香港市民聯想起SARS期間的淘大花園。
2月11日,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康美樓其中一位確診患者居住的307單位,可能做過自行改裝排氣管工程,政府今日會再派工作人員進行深入調查,10日凌晨作出的撤離措施主要出於安全考慮。
他強調,此次青衣康美樓情況與2003年非典時淘大花園事件不同,長康邨的排汙水管設置在室內,淘大花園當年的排汙渠在戶外,病毒有機會透過風向、喉管破損等原因傳播。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呼籲市民應留意家居排汙渠系統,衝廁之前要蓋上廁板,每日向洗手間所有出水位倒水。
新冠病毒空氣傳播?一圖秒懂:
氣溶膠傳播到底是啥?該如何防護?
目前康美樓上述兩個確診病例的原因還未具體清楚。從專家的觀點來看,不排除糞渠傳播的可能。
從近距離的飛沫傳播,到看不見卻「摸得著」的接觸傳播,從糞口傳播,再到空氣藏毒的氣溶膠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再次引發關注。
2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提到了一個新冠病毒傳播的新名詞:氣溶膠傳播。
該消息立即引發關注,大家最不解的一點是:氣溶膠傳播等同於空氣傳播嗎?是很高級的傳播方式?到底該如何預防?一圖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