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浸漬即葡萄酒萃取的一個過程。在浸漬過程中,釀酒師會將葡萄的表皮,果籽和果梗浸泡在葡萄汁中,將葡萄酒的顏色,香氣和化合物萃取出來,可以很好地提升葡萄酒的各種特質,使最終釀成的葡萄酒顏色更深,化合物和單寧含量更高。然而,過多的浸漬萃取也會增加不愉快的成分,因此浸漬過程需要技術和經驗。
浸漬可以發生在發酵前,也可以同發酵一起進行,它對釀造葡萄酒影響程度的高低,是由眾多因素決定的。浸漬類型繁多,區別在於萃取過程的不同,最常使用的主要為以下3種。
【01 冷浸漬法(Cold maceration)】
發酵前浸漬,也稱「冷浸漬」,是對未發酵的葡萄汁進行浸漬,可以從葡萄皮上浸漬更多的香氣。浸漬工藝更常用於紅葡萄酒或桃紅葡萄酒的釀造,但由於浸漬也可以萃取葡萄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因此,對於白葡萄酒的釀造,例如,雷司令,瓊瑤漿,白莫斯卡託等芳香型白葡萄品種,為了最大化萃取葡萄中的芳香物質(包括游離態和結態),冷浸漬處理也是被通常採用的。
冷浸漬的過程中,破碎後的原料(葡萄繆)首先會被控溫至4-15℃,一方面防止氧化酶的活動且防止發酵的啟動,另一方面是葡萄皮細胞中的風味和香氣成分可以破裂,且低溫下萃取的速率會大大降低,因此釀酒師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迴旋餘地來控制整個萃取過程,可以在提取到足夠的芳香物質時結束萃取,避免剩的浸漬。
由於冷浸漬過程發生的是水溶性萃取,只會從葡萄的果肉,皮和籽中提取出色素和風味物質,而不會提取出單寧。所以一般認為,經過冷浸漬處理的葡萄酒會表現出更直接的果味和更強的複雜性,果香更濃,顏色更深。還有研究稱,冷浸漬有利於葡萄自帶的酵母在低溫中生長,從而使葡萄酒更具自己的特色。
【02 二氧化碳浸漬法(Carbonic Maceration)】
二氧化碳浸漬法被廣泛用於生產快速易飲的葡萄酒,這種方法生產的葡萄酒很流行,果味新鮮撲鼻,口感柔順適合暢飲,無須陳釀,最為出名的當屬博若萊新酒(Beaujolais Nouveau)。
二氧化碳浸漬不僅僅是一種浸漬方式,也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發酵方法。這種方法有效地融合了兩種特點:從受到高溫軟化的葡萄皮中獲取優質萃取,後期低溫發酵保留了香氣。
成功使用二氧化碳浸漬方法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要有整串完好的葡萄,其次則是發酵容器內需要充滿二氧化碳氣體。因此,二氧化碳浸漬過程,需要把整串未經壓榨的葡萄放入充滿二氧化碳的容器中。由於酵母發酵無法在充滿二氧化碳的環境中進行,反之葡萄中的酶會被自然釋放出來,從而開始酶發酵的過程。其次,浸漬過程中,葡萄中的糖分並不會完全轉化為酒精,使得經過二氧化碳浸漬的葡萄酒單寧一般較低,且除了具備理想的顏色深度外,還會發展出一種獨特風味,而香氣表現上則更多具備櫻桃味,李子味等植物味和乳味。
二氧化碳浸漬結束後,釀酒師們便把經由酶發酵的葡萄從發酵罐中移除,隨後進行正常的白葡萄酒發酵過程,從而把葡萄汁中剩餘的糖分繼續轉化為酒精。
需要說明的是,經二氧化碳浸漬的葡萄酒一般會掩蓋品種特性。因此,有些葡萄品種會因此變得香味更濃,果香更明顯,而也有一些優良葡萄品種則會喪失其良好風味和風格。此外,若儲存時間過長,不僅CO浸漬特徵逐漸消失,葡萄酒也會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
【03 延長浸漬法(Extended Maceration】
延長浸漬通常用於紅葡萄酒的釀造,這種浸漬法延長了果皮,果籽與果梗同葡萄汁接觸的時間,使萃取過程進行得更加充分。在發酵後進行延長浸漬是為了豐富葡萄酒的風味,增強成年潛力,減少單寧的苦澀感使葡萄酒更柔順易飲。
在採用延長浸漬法時,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為踩皮(Pigeage),這是一項經典的法式釀酒技術,而主要才採取的手段叫做「壓帽」(Punching down)。在紅葡萄酒釀造過程中,葡萄連同果梗一起被搗碎以及壓榨,隨後再被浸泡在葡萄汁中發酵。由於發酵過程中產生了二氧化碳,這些固態物質被推至發酵罐的頂端,形成「酒帽」。因此,為增強浸漬效果,釀酒師則會進行對酒帽的踩皮處理,不斷將酒帽壓入葡萄汁,使皮,籽等固態物質與葡萄汁進行更充分的接觸,從而最大程度地萃取顏色,單寧,香氣等成分。此外,由於發酵是一個放熱過程,而發酵罐最上層的酒帽很容易導致發酵產生的熱量無法散發出去,影響葡萄酒的風味。因此,壓帽可以控制紅葡萄酒發酵時的溫度,減少浸漬所需時間。
【引自:「良辰美酒edu」微信公眾號】
對葡萄酒文化感興趣,歡迎關注「良辰美酒edu」,(微信公眾號 同名搜索)持續為您推出葡萄酒資訊和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