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康熙,用雄才大略、豐功偉績形容都不過分,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失敗之處,那就是沒有做好皇位繼承的工作,使得許多兒子遭遇劫難,死於非命,也讓後繼者、清朝最勤奮的實幹家雍正背上了弒父篡位的黑鍋。
都說齊家平天下,康熙有平天下之才,在「齊家」上卻昏招盡出,這或許與他有才華的兒子實在太多有關吧。
康熙有很多兒子,才華出眾、有所作為的就足達20人,在皇儲位子不明朗的情況下,有九個皇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這讓康熙焦頭爛額,不知如何定奪。
而這九個參與奪嫡的皇子中,有一位皇子卻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表面上看,他極力想將自己置於皇權之外,實際上背地裡卻為分得一份羹絞盡腦汁,他就是康熙的大皇子胤禔。
胤禔名為大皇子,然而並不是康熙的第一個兒子,只因他前面的四個哥哥全部幼年夭折,故他被提為皇長子。只是由於滿洲皇族沒有漢人長子繼位的說法,胤禔在皇位的繼承上並未獲得任何優勢。
胤禔是悲催的,常常自嘆生不逢時,加上母妃的娘家實力太弱,被生母為皇后的二皇子胤礽在爭奪皇位的戰爭中壓得死死的。
而胤礽更是因嫡出被立為皇太子,胤禔只能和其它皇子一樣,在生命中大部分時間裡,在等待中逐漸失望,直至絕望。
本來,胤禔很聰明能幹,更因為年長,最先開始為康熙挑擔分憂,在邊疆發生戰亂時隨軍出徵,每次都能立下戰功,展現了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
但隨著其他皇子的羽翼日益豐滿,胤禔就開始泯然眾人矣,在眾多奪嫡的皇子中,成為了最不起眼的存在。
那麼,他甘心在將來做一個沒實權的賦閒王爺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一切的阻礙並不妨礙胤禔想奪大統的心,正所謂成功源於努力,胤禔便開始了利令智昏的作死操作。
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四十七(1708年),這將近20年的時間裡,太子廢了又立,立了又廢,胤禔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看到逐漸老去的康熙,和總不穩固的太子位,他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了。
由於胤禔迷信魘術,他便以魘術詛咒皇太子胤礽,妄想直接咒死胤礽,讓自己失去最大的競爭對手,來增加自己的勝算進而取之代之。
很明顯,這樣的招數太過荒謬,完全沒有用處,只能徒給他人以把柄。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胤礽接下來的日子竟真的精神渙散,做出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讓康熙下定決心徹底廢除了他的太子位。
更重要的是,康熙還親自授權胤禔來監視胤礽,這讓胤禔忘乎所以,甚至一度得意忘形,不知自己是誰了。
康熙
看著對胤礽失望透頂的康熙,胤禔自以為康熙想要殺掉胤礽,便貼心地想替康熙分憂,他對康熙說:「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這讓康熙大為震怒,引起了康熙強烈的反感,這種要取兄弟性命的殘暴行徑太可怕了。
俗話說得好,所謂虎毒不食子,何況是人呢?康熙正是因為優柔寡斷,才造成了九子奪嫡的亂局,胤禔這種冷血行徑無疑於在康熙的心口上撒鹽。
與此同時,三皇子胤祉向康熙揭發胤禔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有來往,並使用魘術詛咒太子胤礽,且並有物證,自此直接宣告胤禔在皇位爭奪中出局。
結束語:
康熙終歸是個仁慈的父親,在胤禔生母惠妃請求將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下令剝奪了胤禔的一切職位,並將其終生囚禁。
胤禔是不幸的,並未如同他二弟胤礽那般幸運,他直接被幽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去世,終年63歲。
名為大皇子,利令智昏下昏招盡出,胤禔將自己的人生演成了一部悲劇,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