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舉辦第二屆艾青詩歌節: 研究艾青詩學,弘揚艾青精神

2020-12-12 光明日報

5月27日,第二屆中國(金華)艾青詩歌節在艾青故裡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畈田蔣村開幕。詩歌節由中國詩歌學會、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中共金華市委宣傳部、金華市金東區人民政府、金華市金義都市新區管委會共同主辦。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院長謝冕、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黃怒波,中共金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丹軍,中共金華市金東區委書記程天雲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金華市金東區區長陳峰齊主持。

林丹軍在開幕式致辭中不無動輕情地講到,傅村鎮畈田蔣村是艾青先生的家鄉,這裡有先生兒時的記憶,是他成長過程中對人民大眾的同情之心、對祖國故鄉的熱愛之情的萌發地。舉辦第二屆中國(金華)艾青詩歌節開幕式,並開工建設詩歌公園,是家鄉人民對艾青先生的無限追思,也是我們立足當前,踏著先輩足跡,繼續努力奮鬥,追求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具體舉措。

程天雲在開幕式上表示,為紀念艾青,金華市金東區修建了艾青紀念館、艾青公園,修繕了艾青故居,命名了艾青中學、艾青路,就是要讓艾青詩歌和艾青精神永遠傳承。

開幕式上,黃怒波盛讚了浙江金華和金華市金東區,他說,中國的詩人們應該感謝畈田蔣村的鄉親們,感謝他們在雙尖山下、松樹林前為中國培養了一位偉大的詩人。我們相聚在艾青故裡,不僅是向偉大的詩人艾青致敬,更是要反思和討論新時代的詩歌美學究竟該往哪裡走,要回歸到哪個位置,在紀念新詩百年之際,思考詩歌為誰而寫,詩歌應該建立什麼樣的美學標準。

開幕式結束後,詩歌節舉辦了「艾青詩歌公園奠基儀式」、「艾青詩歌音樂會」、「金華文旅產業論壇」和「大堰河論詩」主題沙龍等系列活動,強調「節慶儀式」與詩歌研究的結合,拓展詩歌節內涵,提供詩歌研究與對話的空間。

在研討中,與會學者圍繞艾青詩歌的「散文美」、「意象的開放性」、「詩歌語調與節奏」等話題展開研討。孫紹振談到,百年新詩仍面臨很多爭議,需用史學的方法去解決,艾青是中國新詩第二個十年中出現的代表性詩人,他的產生不只是個人的天才,也是時代的產物,他的出現,是中國新詩去除舊辭調、打破古典詩歌語言封閉性的標誌。駱寒超、吳思敬、楊牧等都談到艾青詩歌中所包含的現代漢語的「語調與節奏」,這種內在的節奏、自由的節奏,不是詩人個體的修辭,而是大自然內含的節奏,包含著強烈的自由精神,而今天的「口語詩」採用了很多口語詞彙,但是恰恰忽視了至關重要的「語調」與「節奏」。王光明認為,「世界包含中國,世界讓我們發現自身,發現自己語言的特點。」在今天重新談論艾青,要深入思考什麼是新、什麼是現代性,對一個詩人的創作不能只在自己的文化傳統內部進行評價,而應該有廣闊的世界語境。與會專家認為,艾青的藝術積澱、思想構成、文化視野、詩歌影響,真正呈現了一位「世界詩人」的境界。

詩人于堅在主題演講中談到,當人們一直在追問新詩還有沒有生命力的時候,在艾青故裡,我們看到艾青的詩被寫在鄉村的大地上、牆壁上、門楣上,這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認為,在媒介、圖像如此發達的時代,文學的部分功能被取代,而文學的核心——「詩」,將是文學對新媒體時代最後的抵抗。他認為,我們輕視了中國詩人的使命、中國詩歌的作用,漢語文字、漢語詩歌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招魂」的語言,是中國人與上天的溝通,而從來不是個體抒情的修辭,這是漢語與歐美詩歌的巨大差別。他提出,中國新詩在開始的時候,在郭沫若等詩人那裡,仍有一種「招魂」氣質,但是比較粗糙,這種氣質到30年代有些凋落,直到艾青的出現,使新詩達到了一個高峰,他恢復了詩歌的「興觀群怨」中「群」的作用,他重新回到語言的本身。「艾青不寫令人費解的東西,他退到語言的背後,他相信語言自己的力量。」于堅認為,今天,漢語詩歌如果離開了它最初的功能,必將邊緣化。

與以往詩歌活動不同的是,主辦方特意邀請了高巖(最後的衛道者)、李雲龍、羅煜(阿越)、馮震(馮和尚)、魏忠山(冷海隱士)、劉福強(意念春光)、黃志強(千幻冰雲)、嚴新(妖孽)等知名網絡作家與詩人對談,研討科技給漢語寫作帶來的改變,探索新媒體時代漢語寫作的難題與空間,更希望能打破「傳統作家」與「網絡作家」之間的認知壁壘,在實際的接觸和深入的交流中共同探索漢語寫作的未來。

在對談中,詩人孫曉婭、藍藍都表現出對網絡文學強烈的興趣,她們自己也曾連夜追看網文,認為很多網絡作家的寫作功力超出預期,敘事特別吸引人,這其中的「奧秘」值得研究。詩人臧棣作為一名早期的博客寫作者,對網絡寫作的「快感」深有體會。「我很矛盾。網絡寫作很好,也很可怕。」臧棣說,網絡改變了寫作和人的關係,網絡讓每個人的生命形態得以展現,但是也讓人迷茫,網絡寫作中有一種「死亡快感」,快速激發你生命的快感,但這是非常危險的;而傳統寫作以緩慢的方式,讓人獲得一種生命意識。他提醒說,沉浸在網絡寫作中的生命個體應該自我警醒,讓生命的表達更有力量。「說到網絡化、網絡詩歌,知識界總是難免排斥,但是從生命與個體的關聯上,要支持它,儘管它存在很多陷阱和弊端。」臧棣說。

網絡作家阿越在網文界是個「異數」,他習慣作品經過反覆修改、打磨之後再發布,甚至和傳統作家一樣,將十幾萬字的文稿推倒重來。他感到,用筆寫作和用電腦寫作是不同的,用電腦寫作是發散的,一眼就能看到一整頁的內容、能迅速看到前面的「劇情」;用筆寫作會凝聚到一點去,遣詞造句會更講究。「我不分網絡作家和傳統作家,我就是一個寫作者,我不能給自己打標籤。」他認為,發散的方式、「打字」的方式可能對小說更合適。

曾凡華、劉玉琴、徐忠志、李彬、綠蒂(臺灣)、王家新、趙振江、西渡、劉向東、唐曉渡、耿佔春、田禾、田湘、柯平、徐芳、臧思佳等詩人、作家,天津詩歌節、上海詩歌節、徐志摩詩歌節、李白詩歌節等8個城市的詩歌節代表,以及徐濤、李立宏、程志等藝術家參加了本屆艾青詩歌節相關活動。

中國詩歌學會會長助理木汀稱,第二屆艾青詩歌節,致力於創新、細耕和解析新時代新文學使命,努力使詩歌節凸現地方文化內涵,從而實現各地詩歌節舉辦形式和內容的差異化。 (光明融媒記者 牛夢笛)

相關焦點

  • 第二屆中國(金華)·艾青詩歌節將在金華開幕
    5月27日,第二屆中國(金華)·艾青詩歌節將在艾青的故鄉畈田蔣村隆重開幕。本屆詩歌節由中國詩歌學會、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中共金華市委宣傳部、金華市金東區人民政府、金華市金義都市新區管委會主辦。時間:5月26日(周六)15:00-17:30地點:金華萬達廣場2號門內「城市之核·未來之芯」展廳第二屆中國(金華)·艾青詩歌節開幕式暨艾青詩歌公園奠基儀式在艾青先生出生的村莊——畈田蔣村,本屆艾青詩歌節的大幕從這裡拉開。
  • 艾青詩學研討會上展望中國詩歌的未來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9日電 5月27日上午,艾青詩學研討會在艾青的故鄉傅村鎮畈田蔣村進行。山腳下、碧水旁,謝冕、黃怒波等一眾詩人學者圍繞「艾青詩學」的主題紛紛發言,並從「艾青詩學」展開,暢談中國詩歌的未來。
  • 評讀詩人艾青詩歌《礁石》
    原詩:艾青《礁石》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那時候,艾青得到智眾議院的意清,和詩人蕭三一起赴智利訪問,祝賀詩人聶魯達五十壽辰。但是,《礁石》寫成後,也許詩人還把握不定,沒有發表。兩年之後,中國的政治有趨向於民主的勢頭,艾青還因新家庭的建立而獲得幸福的愛情,這個時候,他愛表了《礁石》。《礁石》是一首既不難懂,又很費解的詩,曾經受到尖銳批評。
  • 木汀:艾青,人民詩人的選擇
    詩人艾青仍然與海同在,與山同高,以他的風趣和快樂,以他的沉默和安詳,以他的才華和智慧,以他的博大和寬容,活在我們心中…… 艾青,以自己堅實的創作實踐不斷開拓著新詩的藝術領地,為中國現代詩歌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嶄新的詩學範式,拓展了新詩的審美空間。
  • 艾青抗戰詩:民族精神的詩化
    艾青(圖源網絡)艾青與聶魯達、西特梅克一同被譽為「20世紀三大人民詩人」,而艾青的重要詩歌作品,正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完成的。由艾青之子艾丹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我愛這土地:艾青抗戰詩集》近期正式面世。抗戰時期,伴隨著隆隆炮火,艾青進入了他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如他所言,那時候早晨一醒來,腦子上像沾滿了露水,充溢著寫詩的衝動。這一時期他寫出的《我愛這土地》等一系列名篇,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患意識,以對自由的熱切呼喚,用精湛的詩藝,實現了民族精神的詩化。艾青的抗戰詩歌具有一種詩史的品格。
  • 著名詩人艾青誕辰110周年,家鄉組織網絡活動緬懷
    為紀念艾青誕辰110周年,金華市金東區委宣傳部開展了網絡紀念活動。沒有舞臺,也沒有文藝活動,在疫情期間,金東的大人和小孩以朗誦經典艾青詩歌的方式,在網絡開展相關紀念活動。中國詩歌學會副秘書長、首屆艾青詩歌節組織人木汀將珍藏多年的新中國前出版的艾青詩選、艾青各個時期的照片及影像資料與網友們共同分享。
  • 著名詩人艾青
    來自智利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曾稱讚艾青為「中國詩壇泰鬥」。艾青(中)、鄒荻帆(左)在湛江詩歌創作座談會。《大海行》書影左起:萬都勒利、艾青、齊白石、蕭三,攝於1954年。得到上級支持,《詩刊》發布組織詩人訪問團的通知,並說明將由艾青擔任團長,各地的詩人都積極報名。不久,詩人訪問團就組成了,他們每到一處地方,當時的詩人都參加進去共同活動,所以影響很大。整個訪問活動中,艾青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很好。他同大家一起採訪,一起觀察生活,構思並寫作新的詩歌。艾青當時已近古稀之年,但腰不彎,背不駝,笑聲朗朗,思維敏捷。
  • 《艾青詩選》綜合診斷
    《艾青詩選》綜合診斷一、填空題。1.艾青(1910-1996),原名,中國詩人,他的成名作是《》《》等。2.20世紀30年代艾青詩歌的主要意象是和。4.艾青的詩歌語言富於色彩美,下面對其詩句色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三、問答題。1.閱讀《樹》,回答文後的問題。
  • 詩人艾青:詩歌中寫愛情,生活中的情感同樣豐富多彩
    詩人艾青:詩歌中寫愛情,生活中的情感同樣豐富多彩文/老張在路上他的詩歌作品,被選入中學和大學教材,是新時期代表性詩人之一。1910年艾青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畈田蔣村的一個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這個少年經歷成就了他1933年發表的名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79年後,重新煥發寫作熱情。
  • 深愛著祖國的偉大詩人,艾青
    深愛著祖國的偉大詩人,艾青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於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家、詩人,他熱愛文學,熱愛祖國,下面一起來欣賞大師的作品吧。大堰河——我的保姆對貧苦農婦大堰河的懷念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33年1月14日寫的一首詩歌。全詩分為四部分。
  • 艾青詩歌文化園正式開工!位置就在…
    近日,艾青故裡——金東區傅村鎮畈田蔣村熱鬧非常,佔地約7.36萬平方米的艾青詩歌文化園建設正式啟動,預計今年8月份完成基礎框架建設。詩歌文化園(效果圖)艾青詩歌文化園位於傅村鎮畈田蔣村西北側碧水湖畔,將人文記憶元素與場所肌理相結合,艾青文化館面朝大堰河墓地,仿佛艾青在深情凝望乳母大堰河,構建一條艾青文化主題的景觀軸線。」
  • 簡介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1910-1996 ),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艾青是他1933年發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從此, "詩成了我的信念,我的鼓舞,我的世界觀直率的回聲」,艾青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追求,成為繼郭沫若、徐志摩之後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我從你彩色的歐羅巴帶回了一支蘆笛」(《蘆笛》)。 艾青是在西方象徵派、印象派薰陶下走上詩壇的,這使他的詩歌創作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與世界現代詩歌藝術的聯繫,但同時他又沒有忘記自己是「大堰河」的「兒子」。
  • 艾青:永遠和正直、勤勞的人在一起
    他,就是當代中國有世界影響的大詩人——艾青。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艾青沒有失去對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禮讚光明、禮讚太陽、禮讚人民,表達了對和平與尊嚴的熱切呼喚。在蒙受屈辱與苦難的日子裡,他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而是堅信「即使是磷火,還是在燃燒」。
  • 名著考點 國家靈魂的守護者《艾青詩選》
    主要作品集:《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愛這土地》、《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陽》、《黎明的通知》、《雪裡鑽》、《歸來的歌》、《彩色全詩》、《雪蓮》、《艾青詩選》等。考點二:《艾青詩選》—主題思想 (帶著思想去讀艾青的詩歌)1.
  • 《光明日報》上的艾青足跡
    ● 1991年8月21日刊發報導《〈艾青全集〉出版發行》,報導稱,《艾青全集》收編了艾青從1928年至1990年幾乎全部文學作品、具有權威性研究資料,其中某些作品是首次向公眾披露。● 1996年1月20日刊發作家周明的短文《看望艾青》,文中寫道,「我們剛一坐定,艾青不無感慨地對曉雪說:『一生認準一個人不容易。
  • 艾青70年代末詩思如湧 深情唱響「歸來的歌」
    張同吾:偉大的抗日戰爭為詩歌創作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艾青隨之擴大了政治視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創作的長詩《向太陽》和《火把》,以磅礴的氣勢表現了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和英雄氣概,就連那些抒情短章,也成為民族精神的藝術凝聚,在《吹號者》這首詩中,他以不可抑制的激情,描繪了小號兵嶄新亮麗的形象,當他聽到「黎明所乘的車輛的輪子,滾在天邊的聲音」,他就把嘹亮的號聲吹響,他在戰鬥中犧牲了
  • 中考必讀名著系列——《艾青詩選》複習題
    詩的第二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兩幅對立的畫面.一幅是礁石渾身傷痕累累,「象刀砍過的一樣」;另一幅則是礁石「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畫面之間,對照鮮明.這裡,藉助「站」、「含著微笑」等詩語,賦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並將其長期受浪迫害卻依然堅強不屈、樂觀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 艾青:向著太陽、向著光明與希望的現代詩人
    艾青的原名叫蔣正涵,浙江金華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第一次用艾青這個筆名發表的長詩,然後這首詩就成了經典,還收錄到了中學課本裡面。艾青出生在一個封建家庭,出生時被算命先生說是「剋星」,就被送給一個貧苦的農婦養育,直到五歲時才回到家接受啟蒙,中學畢業後就考進了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後又赴法留學,從而接觸到了歐洲現代派詩歌,這是艾青開始寫詩歌的基礎。
  • 九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之《艾青詩選》,收藏學習
    出版了《艾青選集》等。另有論文集《詩論》、《論詩》、《新詩論》等著作。1985年,獲法國藝術最高勳章。其詩作《我愛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詩歌風格詩歌風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後,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讚光明,思考人生。
  • 流浪詩人艾青:我用我嘶啞的喉嚨歌唱
    01向著熱烈的太陽,向著滾燙的土地1932年1月28日,艾青從遙遠的法國回到了久違的家鄉金華。然而迎接著他的,不是鮮花與笑語,不是關切與寒暄,而是騷動不安的人群、一聲聲槍炮的呼嘯,一陣陣瀰漫的硝煙。艾青的詩歌創作,從一開始就與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有著血肉般的聯繫。他是永遠向著熱烈的太陽,向著滾燙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