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抗戰詩:民族精神的詩化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艾青的抗戰詩歌具有一種詩史的品格。他以戰士的身份把自己在戰爭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通過創造性的聯想與想像,凝結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把自己的生命與民族的命運融為一體。

艾青(圖源網絡)

艾青與聶魯達、西特梅克一同被譽為「20世紀三大人民詩人」,而艾青的重要詩歌作品,正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完成的。由艾青之子艾丹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我愛這土地:艾青抗戰詩集》近期正式面世。

抗戰時期,伴隨著隆隆炮火,艾青進入了他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如他所言,那時候早晨一醒來,腦子上像沾滿了露水,充溢著寫詩的衝動。這一時期他寫出的《我愛這土地》等一系列名篇,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患意識,以對自由的熱切呼喚,用精湛的詩藝,實現了民族精神的詩化。

艾青的抗戰詩歌具有一種詩史的品格。他以戰士的身份把自己在戰爭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通過創造性的聯想與想像,凝結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把自己的生命與民族的命運融為一體。在「七七事變」的前一天,艾青以一個詩人的高度敏感,在《復活的土地》一詩中預言了戰爭的爆發,並堅信一個民族必將在戰火中浴血重生。艾青把這場戰爭的持久性與嚴酷性,凝聚成「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的畫面,沉重而悲壯;《人皮》《死難者畫像》則展示了戰爭帶來的觸目驚心的死亡圖景,冷峻的筆墨中燃燒著反抗的怒火;在死亡、苦難面前,詩人並不悲觀,在崎嶇而泥濘的道路上,他唱起了《向太陽》,堅定了對這場戰爭的必勝信念;《火把》更寫出了在血與火的考驗面前,一代青年的覺醒。此外,他還在《吹號者》《他死在第二次》《女戰士》《乞丐》等詩中為英雄、烈士、底層民眾書寫,成功塑造出戰爭中我們民族不同層面的人物群像。詩集最後的那首《黎明的通知》則給人們帶來勝利的好消息。如果我們把艾青的這些慘烈、悲壯、動人的戰爭敘事連成一個整體來考察,就會看到一位在荒蕪而蒼涼的原野上、在戰爭的硝煙中走過來的抗戰詩人形象,這一形象在土地與太陽、光明與黑暗、死亡與新生、漂泊與歸宿的相互轉換中逐步清晰起來,它既是詩人內心的寫照,更是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畫像。

艾青的抗戰詩歌也充滿了對自由的呼喚。抗戰期間,艾青在推出詩歌名篇的同時,還寫出一部重要的詩歌理論著作《詩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詩與自由,是我們生命的兩種最寶貴的東西。」「詩的聲音,就是自由的聲音;詩的笑,就是自由的笑。」詩人痛恨舊中國的剝削壓迫、腐敗叢生,他希望借著這把民族解放戰爭的烈火,把不平等的世界推翻,「用戰爭的火焰/燒毀那/束縛我們的枷鎖/囚禁我們的牢監/——直到我們自由了」(《我們要戰爭——直到我們自由了》)。他意識到詩人的職責:「普羅米修斯盜取了火,交給人間;詩人盜取了那些使宙斯震怒的語言」(《詩人論》)。艾青所發出的對自由的呼喚,體現了他對新詩品格的深切理解,以及對被壓迫的民眾、對祖國的未來更深的關切。

正是出於對心靈自由的渴望,艾青以自由詩作為自己最主要的寫作形式。在他看來,自由詩是新世界的產物,更能適應激烈動蕩、瞬息萬變的時代。艾青的抗戰詩歌,源於自由的心靈,不僅在內容上充滿自由的精神,在形式上也不願受既有格律和程式的拘囿。他具有開放的眼光,對以惠特曼為代表的自由詩和以凡爾哈倫為代表的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借鑑,使他在意象的選擇、意境的營造等方面表現了極大的自由,在其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中,呈現了一種崇高之美與苦難之美,代表了中國自由詩創作的成就。(文/吳思敬)

相關焦點

  • 木汀:艾青,人民詩人的選擇
    艾青的詩,深深植根於祖國的大地,始終關注祖國和民族的命運,始終關注中國廣大人民的辛酸悲苦,飽含著一股真摯赤誠的強烈情感,不僅感動和影響了國內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且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 1996年5月5日,艾青離我們而去,但艾青的詩卻從未走遠。
  • 名著考點 國家靈魂的守護者《艾青詩選》
    艾青詩選名著的核心考點:賞析現代詩 (本文羅列6大考點 基本涵蓋所有考點)賞析現代詩的步驟和方法1.解放前期,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關心,嘆息民族的命運。 抗戰年間:中華民族遭受嚴重的苦難,也是最悲痛的年代。此時的艾青在中國大地上流浪,接觸到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現實,也洞悉了中華民族所蘊含著偉大的精神和力量。
  • 金華舉辦第二屆艾青詩歌節: 研究艾青詩學,弘揚艾青精神
    程天雲在開幕式上表示,為紀念艾青,金華市金東區修建了艾青紀念館、艾青公園,修繕了艾青故居,命名了艾青中學、艾青路,就是要讓艾青詩歌和艾青精神永遠傳承。開幕式上,黃怒波盛讚了浙江金華和金華市金東區,他說,中國的詩人們應該感謝畈田蔣村的鄉親們,感謝他們在雙尖山下、松樹林前為中國培養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 艾青:向著太陽、向著光明與希望的現代詩人
    可能與從小到大的經歷有關,艾青一直很關注農民,他寫的詩總帶著農民的淳樸與憂鬱。而之所以喜歡艾青的詩歌,就在於他的詩歌獨特的風格,其實就跟古代詩歌有豪放派與婉約派一樣,現代詩歌也具有不同的風格,好比戴望舒的《雨巷》,帶著溫婉唯美的意境,徐志摩的詩就總帶著浪漫的調調,像情詩,感情也充沛。
  • 九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之《艾青詩選》,收藏學習
    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於抗戰爆發後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 艾青70年代末詩思如湧 深情唱響「歸來的歌」
    艾青作品民族精神的藝術凝聚記者: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表達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被譽為「張同吾:偉大的抗日戰爭為詩歌創作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艾青隨之擴大了政治視野和精神天地,他所創作的長詩《向太陽》和《火把》,以磅礴的氣勢表現了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振奮精神和英雄氣概,就連那些抒情短章,也成為民族精神的藝術凝聚,在《吹號者》這首詩中,他以不可抑制的激情,描繪了小號兵嶄新亮麗的形象,當他聽到「黎明所乘的車輛的輪子,滾在天邊的聲音」,他就把嘹亮的號聲吹響,他在戰鬥中犧牲了
  • 《光明日報》上的艾青足跡
    ● 1956年12月22日刊發艾青組詩《海邊詩抄》,他在《珠貝》一詩中寫道,「凝思花露的形狀/喜愛水晶的素質/觀念在心裡孕育/結成了粒粒真珠」。● 1996年5月6日刊發記者朱暉的報導《著名詩人艾青在京逝世》:5月5日凌晨4點15分,著名詩人艾青走完了86載人生路程,在他的家中溘然仙逝。● 1996年5月22日刊發詩人趙愷哀悼艾青所作的詩《走向青銅——艾青詩祭》,詩中寫道:「作為煤炭!/他擁抱光。/光是燃燒的哲學!/艾青是詩的哲學。」
  • 《艾青詩選》綜合診斷
    (2)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A.詩的開頭「一棵樹,一棵樹」,採用反覆的手法,著意強調和突現一棵棵「樹」的形象。B.「根須糾纏在一起」象徵中華民族正在團結並凝聚成堅強的力量E.這首詩採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體的人和物相比(3)對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首託物抒情的詩,詩歌以點帶面,小中見大,在冷靜客觀描述之中,寄寓了豐富的思想內容
  • 深愛著祖國的偉大詩人,艾青
    深愛著祖國的偉大詩人,艾青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於浙江金華,現代文學家、詩人,他熱愛文學,熱愛祖國,下面一起來欣賞大師的作品吧。大堰河——我的保姆對貧苦農婦大堰河的懷念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33年1月14日寫的一首詩歌。全詩分為四部分。
  • 評讀詩人艾青詩歌《礁石》
    原詩:艾青《礁石》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那時候,艾青得到智眾議院的意清,和詩人蕭三一起赴智利訪問,祝賀詩人聶魯達五十壽辰。但是,《礁石》寫成後,也許詩人還把握不定,沒有發表。兩年之後,中國的政治有趨向於民主的勢頭,艾青還因新家庭的建立而獲得幸福的愛情,這個時候,他愛表了《礁石》。《礁石》是一首既不難懂,又很費解的詩,曾經受到尖銳批評。
  • 艾青:永遠和正直、勤勞的人在一起
    他,就是當代中國有世界影響的大詩人——艾青。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艾青沒有失去對光明的信念,而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禮讚光明、禮讚太陽、禮讚人民,表達了對和平與尊嚴的熱切呼喚。在蒙受屈辱與苦難的日子裡,他沒有低下高貴的頭顱,而是堅信「即使是磷火,還是在燃燒」。
  • 李掖平:致敬抗戰文學
    適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本文謹以深致的虔恪與誠敬,在「抗戰文藝」的文學譜系中選出1931-1945年間社會影響力重大、文學史學意義深遠的小說與詩歌代表性創作,對其產生的巨大社會反響及其民族抗爭精神基因在當下傳承的思想藝術價值,進行簡要的梳理評估,以向抗戰文學致敬。
  • 著名詩人艾青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出自著名詩人艾青於1938年寫的一首現代詩《我愛這土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避難於桂林的艾青義憤填膺,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通過該詩抒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人物名片——艾青(1910-1996),浙江金華人,本名蔣正涵。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
  • 紀念艾青丨離鄂醫療隊催淚視頻刷屏了,抗疫時期這句詩何以成為集體...
    高瑛非常感動:「視頻做得很好,我非常感激你們沒有忘記艾青。謝謝你們,謝謝孩子們!」高瑛她說,在這個特別而忙碌的抗疫時期,她特別感動。高瑛年事高,她不知道這幾天在網絡上,千千萬萬年輕人在被艾青一句詩感動。
  • 【人物】艾青的北大荒之歌
    提起詩人艾青,生活於祖國「北大荒」的雙鴨山人,從心底便會生發出幾分自豪,另有一份僥倖得之的眷眷!  詩者,多為性情中人:這種天性,奠定了詩者為信念進取的百折不撓。艾青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無處不體現其對黑暗和恐怖深惡痛絕的天性,展現其對黎明、光明、希望充滿嚮往的追求。特殊歷史景況下的一項右派帽子,「莫須有」地壓到艾青的頭上。
  • 舞劇《英雄兒女》以詩化結構表現時代精神(來自現場的聲音)
    原標題:舞劇《英雄兒女》以詩化結構表現時代精神(來自現場的聲音)舞劇《英雄兒女》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電影又改編自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小說重在寫「團圓」,電影則在改編中突出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精神。
  • 流浪詩人艾青:我用我嘶啞的喉嚨歌唱
    艾青回來了,懷著對民族深摯的愛,懷著滿腔的憂鬱與憤慨,他回來了,以一個華夏兒女的姿態。在上海,艾青加入了「左翼美術家聯盟」。他和江豐、力揚一起,組織了一個「春地藝術社」。在1932年的黑暗裡,他們希望用畫筆告訴人們:哪兒才是春天、春地。
  • 艾青詩學研討會上展望中國詩歌的未來
    中國青年網北京5月29日電 5月27日上午,艾青詩學研討會在艾青的故鄉傅村鎮畈田蔣村進行。山腳下、碧水旁,謝冕、黃怒波等一眾詩人學者圍繞「艾青詩學」的主題紛紛發言,並從「艾青詩學」展開,暢談中國詩歌的未來。
  • 父親的回憶:抗戰精神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整理發表了父親的回憶《抗戰精神是我們民族的驕傲》,這對當年的新四軍老戰士、如今臥病住院的老父老母是一個慰籍,對改革開放環境中的年輕後人們也是一個民族精神、革命傳統的教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 抗戰類博物(紀念)館:承載歷史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承載歷史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建設與作用一瞥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近百年不屈不撓反對外來侵略的抗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被載入史冊。這一偉大勝利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一頁,將永遠為人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