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鑑賞(原創)|富春江邊,他從紙上出發: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2020-12-20 左手詩詞右手書畫

也許,許多人都知道「元四家」之首黃公望和他的傳世之絕唱《富春山居圖》,卻鮮有人知這幅畫,竟然是從他80歲開始,而且是歷時4年才完成了史上鮮有的一個巨幅畫卷。

他,出生於江蘇常熟,自幼除了習通經作詩賦,通曉儒家經典,還涉及繪畫、音律與填詞譜曲。

也是在他50歲左右時,有緣結識了「元四家」之一——王蒙,也是「元人冠冕」的趙孟之外孫,才得於拜師當時最先帶起以書入畫之風的趙孟。

元朝至正七年,那是一個秋天,落葉繽紛,他和師弟無用,從松江遊歷至浙江富陽,也見到了江面如練、此起彼伏的富春江。

一見鍾情。他決定就此住下,一住就是4年,這4年裡,天一亮,他就帶著竹笠,穿著芒鞋出門,沿江走數十裡,風雨無阻。

從此,富春江邊,他每天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在看山看水。富春江的四面,有數十座山峰,峰峰形狀不同,幾百棵樹木,棵棵姿態迥異。

從此,從紙上出發,他踏遍了富春江兩岸,背著畫卷帶著乾糧一路前行,漁舟唱晚,樵夫晚歸,山林寂靜,流水無痕都變成了他人生的註腳。

在他刪繁就簡的人生裡,所到之處皆為風景。

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一條河流的一生。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時代和人類的悲喜。

在這幅畫裡,有蘇東坡想看的「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滄浪之水,可以濯吾纓。他仿佛聽到了河流喜悅的聲音,聽到了河流哭泣的聲音,聽到了自己科舉時的得意,也聽到了自己45歲時坐牢的痛苦。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用了4年,和河流真正的對話。對話中,可以說富春江讀懂了黃公望,黃公望也讀懂了富春江。

正是得益於以書入畫,展開畫卷時,你會看到:丘陵起伏,峰迴路轉,江流沃土,沙汀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漁舟,近樹蒼茫,亭臺小橋。

清代畫家鄒之麟稱此作為「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2011年,《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合體展出,這時距離黃公望自己落款已經過去600年。

人們永遠不會忘了他,歷史永遠也不會忘了他,正是600年前的這位老人,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尋覓自我,灑脫自我,懂得自我,選擇自我,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等待自我,並完成自我。

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不泯然於眾,只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欣然向前。我想,這其中就必有他——黃公望。

我以後會不斷地發他的作品鑑賞,請期待

相關焦點

  • 「畫中蘭亭」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桃源山居圖》高清真跡鑑賞
    原創作者:林衡此為「畫中蘭亭」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桃源山居圖》兩卷高清真跡鑑賞,元代麻絹設色本 (頂級神品卷) 縱32.2cm,橫569.3cm,林衡珍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自問世後,因名氣實在是太大了,歷代均有臨摹本出現,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被稱為「畫中蘭亭」,此卷正是失佚百年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原作真跡,文彭舊藏,王鴻緒舊藏,王時敏舊藏,董邦達舊藏,清宮舊藏,乾隆至寶,嘉慶至愛,寶笈三篇,溥儀散失,林衡珍藏,敬請世人欣賞品鑑。
  • 你所不知道的黃公望及他的《富春山居圖》
    但是只要他安靜下來,整個世界好像都是和他無關的。元朝至正七年,這一年黃公望整整79歲。那是一個秋天,落葉繽紛。黃公望遊歷至富春江。只見富春江面,江面如練、漁歌唱晚。79歲的黃公望在富陽住下,每天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邊看山看水。
  • 富春山居圖——名畫名家
    《富春山居圖》是六接紙本的水墨畫。所謂六接紙本,即由六張紙接成的長卷。長卷上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筆墨清潤,意境深遠。作者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元朝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被董其昌稱為「子久畫冠元四家」。黃公望名字的來歷頗為有趣。
  • 黃公望灑脫的《富春山居圖》,吳洪裕的惜畫如命,乾隆的附庸風雅
    《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偉大的中國山水畫作,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紙本畫作,一半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一半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用任何的華麗辭藻形容她都不為過,集文人畫作之大成,山水畫作的巔峰。而富春山居圖中的山水仿佛就是有生命的,陰陽相濟的,這是中國人追求的美,山水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富春山居圖》的畫作無疑是登峰造極的,黃公望的手法當然也是登峰造極的,過多的技巧點評並不是那麼專業,也不必去品評,因為她的歷史地位已經決定了,所以關於這幅畫的故事,從三個人講起:畫者本人黃公望、清代收藏家吳洪裕、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 真假難辨的《富春山居圖》
    原畫在六張紙上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黃公望並沒有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被譽為 「畫中蘭亭」、「曠世奇畫」。慘遭劫難:《富春山居圖》完成後,黃公望將此圖送給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字無用),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
  • 天機·富春山居圖
    國讎家恨,糾纏百轉,一切都隨《富春山居圖》的起伏命運,迎來奇幻的結局……短兵相接黃公望後來無意間發現了祖先陸秀夫寶藏收藏地的秘密,他為了不使寶藏的秘密在自己死後徹底泯滅,便匠心獨具地把跟陸秀夫寶藏有關的信息藏在了他所繪的這幅《富春山居圖》裡面。所以換句話說,《富春山居圖》不但是一幅傑出的繪畫作品,更是一幅內有大玄機的藏寶圖。
  • 《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緣
    流傳:幾度易手 被焚殉葬 一分為二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主人,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
  • 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傳奇身世:為何半幅落戶臺灣?
    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被裝裱後則定名為《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0年3月14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到了《富春山居圖》,希望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能夠合一展出。溫總理的話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使得這幅畫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富春山居圖》在 浙博「畫印重逢」
    《富春山居圖》在 浙博「畫印重逢」據新華社電 一枚珍貴的田黃石印章,見證了國寶級名畫《富春山居圖》的一段傳奇經歷。近日,一場簡短的捐贈儀式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舉行,曾經加蓋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上的這枚「銘心絕品」田黃印能與原畫重逢了。《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描繪的是浙江富春江上的景色,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在清朝初年,它遭遇火劫,燒成兩段,也就是現在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和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
  •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全景欣賞及被一圖二分的原因
    黃公望明末年間,有一幅畫傳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吳洪裕手上,他把這幅畫看得比命還重。去世前,跟家裡人說了句:這幅畫我得帶走,你們把它燒了吧。家人看著吳洪裕死前最後一口氣都咽不下去,只好當他的面開始燒這幅叫《富春山居圖》的畫,侄子吳靜庵趕到,一把將畫從火盆裡奪出。畫燒成兩截,前半截為《剩山圖》,後半截為《無用師卷》。
  • 《富春山居圖》顛沛流離的一生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畫繪製在六張紙上,由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黃公望並未按照每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於山水之間,遠近觀賞各有不同。
  • 一個黃公望 兩幅富春圖
    這幅作品有兩個部分以及兩個版本比較有名:一個版本是黃公望的真跡,就叫《富春山居圖》,另一個版本是個高仿之作,被稱之為《富春山居圖子明卷》(以下簡稱子明卷)。   就真跡來說,又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富春山居圖剩山卷》(以下簡稱剩山卷),另一為《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以下簡稱無用師卷)。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經歷了此次事件,黃公望斷絕了仕途之望,開始了隱士生活。他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黃公望一生畫了許多畫,流傳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秋山幽居圖》《兩巖仙觀圖》等,代表元代山水畫變革時期的新面貌。其中《富春山居圖》尤為人們稱道,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被譽為「聖而神」之作。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 《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經歷了此次事件,黃公望斷絕了仕途之望,開始了隱士生活。他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黃公望一生畫了許多畫,流傳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秋山幽居圖》《兩巖仙觀圖》等,代表元代山水畫變革時期的新面貌。其中《富春山居圖》尤為人們稱道,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被譽為「聖而神」之作。
  •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賞析
    《富春山居圖》水墨技法爐火純青    在「元四家」中,若論對後代山水畫發展影響最深廣的,無疑是黃公望。他年資最高,直接受教於趙孟頫,從五代荊浩、關仝及北宋李成啟學,所以畫的品格極高。元代畫家開始以紙為畫本,趙孟頫的《水村圖》已見幹筆皴擦,元畫靈動松秀的筆墨已然初具,而黃公望享年85歲,至其晚年則紙本水墨的技法已經爐火純青。其《富春山居圖》,可以說是代表其晚年風格的經典之作。    至元四年,黃公望79歲,一次從松江歸富春山居,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暇日,黃公望始於山居南樓援筆作此長卷。
  • 富春圖卷上建「富春山館」,以山水致敬黃公望
    與水墨淋漓的《富春山居圖》相比體現出不同的風貌。在千古藝契之中,黃公望與富春山水代表了一種悠長而又豐厚的風雅情懷和山水傳統。日月盈虛,仁山智水,聖人含道以遊,賢者澄懷而居。作為這座富春江畔美術館的開館項目,「山水宣言」可以被視為對偉大山水傳統的一次致敬。
  • 《富春山居圖》今天上午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人民網臺北6月1日電(記者吳亞明、陳曉星)「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將於今天上午10時在臺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為呈現黃公望的繪畫師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此次特展規劃了6個單元,將分兩期展出。
  • 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董其昌的偽作?
    出自元代黃公望之手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傑作。2011年6月, 因火焚分離三百餘年的浙江博物館藏《剩山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無用師卷》終於在臺北合璧展出, 同時曾被乾隆皇帝誤為真跡的《子明卷》也伴隨展出。
  • 《富春山居圖》在浙江省博物館「畫印重逢」
    一枚寫有「銘心絕品」的田黃石印章,見證了國寶級名畫《富春山居圖》的一段流傳歷史。日前,一場捐贈儀式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舉行,這枚曾加蓋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上的田黃印與原畫重逢。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峰之作。
  • 《富春山居圖》中的富春江在哪裡?跟著畫中的千年煙雲去看富春江
    大家幾乎都知道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這幅有我國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於1350年的紙本水墨畫是我國國寶級文物,可惜的是後半卷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浙江博物館只有上半卷。黃公望筆下的富春江黃公望晚年時在現富陽市東洲街道廟山塢結廬隱居,在此期間黃公望鍾情於山水,於是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把富春江的煙雲變幻之奇妙、兩岸居民之風情都瞭然於胸,七年的奔波,江畔遍布了他的足跡。七年的感悟、七年的跋涉終於成就了這幅傳世的經典畫作。想了解黃公望曾經的足跡,可以看一下下面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