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百家號最近在舉行「好書奇遇記」,讓我想起前一陣子給外婆推薦的一本書,也想推薦給諸位書友。
這個月國慶節,母親帶外婆來我這兒小住一陣。外婆雖然年紀大了,但精氣神非常好,自從外公走後,外婆把更多的時間用來鍛鍊和看書。
來的當天晚上,外婆對我說:「波仔,拿本書給我看,我在家就喜歡看書。」
我知道外婆在老家看的書基本都是外公留下的,有馬哲、毛概、鄧論等等。我衝外婆笑了一下,說:「給你推薦一本小說,包你說好看!」我從書櫃中抽出一本書,遞給外婆。
外婆接過一看,書名是《活著》。
「這書好看嗎?」
「相當好看,你看理論的書都那麼津津有味,而這是小說,有情節的,超精彩~」
於是,外婆靠在沙發上,戴上老花鏡,翻開書,逐字小聲念讀起來:「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
就這樣,外婆看得入迷了。
書中的主人公——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但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
精彩的情節讓外婆不斷地讚嘆:「寫得真的好喲,這是真的事情嗎?」
我告訴外婆,這書的作者叫做餘華,他偶然間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了解到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餘華,所以餘華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至於福貴的原型,我想應該是現實存在的,只是經過了藝術加工。
幾天後,外婆看完了《活著》,她落淚感慨道:「難怪書名要取活著,這個福貴遭遇這樣的痛苦,還是堅強、樂觀的活著,不簡單呀!這書很有意義,人呀,就是要活著。」
我內心也深深感嘆,是啊!第一次看完的時候,完全被震撼住了。餘華把多個時代背景下的死亡事件全安排進了福貴的日常瑣碎生活中,放大了福貴經歷苦難的深度與廣度,福貴生命中那些原本的屬於他的溫情,隨著親人一次次的死亡被割裂的支離破碎,凸顯出了一種強烈的命運感。最後,只剩一頭老牛陪伴的福貴,在陽光下回憶時,我覺得他身上的光華勝過了一切!
記得《時代》周刊曾經這樣評價《活著》: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餘華至真至誠的筆墨,已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