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風堂丨于右任魏碑行書:體兼眾妙,自然天成

2020-12-13 西安德風堂畫廊
于右任

清中期以降,帖學衰微,碑學突起,高手輩出。趙之謙的意態橫生、梁啓超的溫文爾雅、李瑞清的屈曲開張、孫伯翔的凌厲剛猛,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審美享受。于右任的魏碑體,更將碑派書法推向高峰。

「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從于右任的詩中,我們可以想見他研習魏碑的甘苦。「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亦愈奇。」不懈的努力,寬闊的胸懷,高深的修養,所造就的于氏魏體行書,體兼眾妙,自然天成。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的前、後期行楷亦有不同,前期魏碑風貌更濃厚,方直字勢顯著,後期魏碑味逐漸淡化,筆觸愈加圓厚,揮灑更自如隨意、自出機杼。後期行楷書「碑骨帖魂」的特色愈加散發出來,碑意變為一種「勢」或「意」存留於字中,給人以一種碑的感覺和氣象。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的書法作品用筆從容不迫,以欹側方折為主,筆勢一縱一斂,收放自如,筆斷意連,神完氣足。觀其用筆,澀重處不滯,輕靈處不滑,縱橫奇崛中卻無矜持怒張之態。點畫筆筆精到,藏露之鋒隨運筆之勢而定,沒有一味恪守藏頭護尾的定則,尤其屬於折鋒的筆畫都另筆提起,形成明顯的頓挫,金石氣息頗濃。書作整體布局疏朗,字距任其自然。結構隨字勢而疏密互用,大小錯落,俯仰開合,在線條與字形的大小、粗細、潤燥之間體現出變化的節奏。章法上,呈現出和諧自然的情調,自在超脫而不失雄強。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跟隨於老一生的是一身正氣,一抹鬍鬚,一筆書法。毛澤東敬其人其書,周恩來說他正直,有氣節。林語堂說他:「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于右任的人品、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髯翁操勞一生為萬世太平,晚年卻只能遠渡臺灣,感嘆「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哭」。他有太多的夙願,終是無法圓滿,悵然!髯翁書法自然生姿態,無論大小字體皆精神貫通,氣度雄厚,一字一句,皆為其人。過盡千山,隔海相望,是何等的堅持,才有海峽兩岸所共敬的人。

相關焦點

  • 于右任的12幅傑出行書作品展,筆力遒勁自然,網友:可入中書協
    于右任 于右任是近代草書泰鬥,其筆畫簡練,筆筆意境開闊,字字神韻方顯,件件章法美觀,字裡行間龍騰虎躍,偶爾藕斷絲連,其風格獨特自然美,大氣大度足顯精氣神。小時候看于右任的字,雖然知道是大家,卻也體會不到美在哪裡,妙在哪裡。近年多看了點北碑,突然就覺得妙味無窮。晚清,民國有碑帖之爭,實際就是一種審美標準的討論,其實碑味,帖味都是美味。正如喜歡茶的和喜歡咖啡的人之間的感覺一樣。唯一要反對的是:自己沒什麼書法基礎知識,隨意用「醜書」大棒來砸人。你可以只能欣賞館閣體,這也沒錯,但其它流派就否認,攻擊,只能說明無知。
  • 小題「大作」 妙跡天成——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欣賞
    三五個字的籤條要寫得與書籍內容形質統一、意象相得,實在是一件思接千載、下筆一瞬、妙跡天成之雅事,看起來似乎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之事,但細究其源卻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被譽為「曠代草聖」的陝西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是近代最有中華文化素養、最有藝術創新精神的書法大師,他的諸多題籤書法作品雖是「小題」,可卻真情洋溢,精益求精,藝術魅力可品可鑑,實為「大作」。
  • 魏碑大家康有為的唯美館閣體
    他作為一位理論家,在清末之際提出「尊碑卑唐」和「尊碑抑帖」學說,從而終結了中國古典帖學書法思想史,他的書學名著《廣藝舟雙楫》繼阮元、包世臣之後,再舉碑學大旗,他將魏碑、北碑等推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他認為碑刻有「十美」即「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飛動、天趣酣足、骨氣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 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的全貌,自然生姿態
    中年的碑體書風,以自然生動的筆法賦予碑體嶄新的生命力;晚年的草體書風,則以點畫間具豐富質感與細微變化,達到順乎自然的最高書學境界。于右任《行書七言聯》第二單元「不朽經典:傳家與酬應」,于右任生平交遊廣闊,索書者眾,留下為數不少的傳世作品,本單元即以五組捐贈者為例,從人際關係與書寫物質等角度呈現其書法特色。
  • 草聖于右任論書散語,深入淺出,字字精要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 一切順乎自然——在動筆的時候,我絕不遷就美觀而違反自然,因為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 * 二曰[今草], 繼章草而改進者也。
  • 于右任:一位叱吒風雲的民國大佬,卻一輩子都缺錢
    德風堂考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但是作為民國元老、五院之一長的于右任卻一輩子都在鬧窮,一輩子都在缺錢。德風堂考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按理來說,于右任官位極高,在民間享有威望,不論如何他的生活都不至於落得換不起假牙的地步。
  • 于右任書法作品市場價格堅挺,是拍賣場上的硬通貨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先生出生於關中大地,自幼隨太夫子漢詩先生學習王羲之《十七鵝》帖,寢饋金石碑版之學。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到了晚年,于右任先生已步入人書具老階段,其書藝已臻至爐火純青、出神入畫的境界。
  • 李志敏:談魏碑臨習
    如《張黑女墓志銘》,普泰元年(531年)刻,筆兼方圓,體取橫勢,使鋒峻宕,時出隸意,風神質樸秀雅。墓志銘以外,還有不少北魏名碑,其書藝之精不在雲峰、龍門之下。其中有些是出自名家高手。《石門銘》,在陝西褒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王遠書,結構開闊自然,分行疏宕,體勢高超,逸氣凌雲。
  • 鄭孝胥、于右任、譚延闓:民國政壇的書法
    孫中山先生書法融會顏、蘇,沉雄端凝;汪精衛詩書俱佳,搖曳多姿;蔡元培沉浸宋儒,自然揮灑;林長民晉唐法度,援碑入帖。我們在欣賞民國書法的時候,實際上不能把它們和清人完全割裂開來,比如蔡元培與林長民,在清代都有過功名,其他一些學者,如陳寅恪,出生於前清仕宦大族,不受時風和家族影響是不可能的。
  • 詩書兩暢自在於心——于右任書法詩詞的完美融合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他筆力雄健,繼承古代詩詞歌賦優秀傳統,熱情奔放,愛國憂民;他筆走龍蛇,汲取漢魏晉唐諸家之長,熔章草今草狂草於一體,風格獨特,自成一家。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中國文學和書法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 德風堂丨何海霞:思接千載、追隨時代的山水畫巨匠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賞筆墨當隨時代,何海霞從傳統中走,來去面對自然,賦予傳統與內在的新生命又能在面向現代時,以深厚的傳統底蘊展現當代人的審美觀念,他是位思接千載,追隨時代的巨匠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山水作品欣賞何海霞的繪畫風格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上世紀60年代前擁抱黃土高坡時期作品寫實風格,描繪革命歷史和黃土高坡的風情的自然風光,作品呈現出雄強堅硬、敦實厚重
  • 《智永真草千字文》: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蘇軾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一、《千字文》的來由及智永其人《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由1000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是中國早期的蒙學課本,由於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與《三字經》、《百家姓》一道成為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
  • 于右任草書,碑帖合一,氣度雍容,書品如人品,坦蕩自然
    作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于右任先生,與書法大家鄭孝胥有著「北於南鄭」之稱。首創「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 其書法碑帖合一,氣度雍容,書品如人品一樣,坦蕩自然。于右任的書法風格主要有三類:一類是魏體行楷書,吸收融匯北魏碑刻和墓誌的形神,大氣磅礴,氣吞古今。另一類是基於「標準草書」規範的草書,以「標準草書」簡約自然的符號為基礎,融入魏碑筆法,平和簡靜。第三類是融楷、行、草於一體的「破體」,水乳交融,極富有節奏感。
  • 如何寫好于右任?其筆法要點在哪?
    于右任,陝西太原人,祖籍涇陽,晚年自號太平老人,常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于右任早年書從趙孟入,後改攻北碑,在此基礎上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變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其晚年的草書更進入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字字奇險,絕無雷同。
  • 于右任題籤,小題「大作」,妙跡天成!
    被譽為「曠代草聖」的書法大家于右任,他的諸多題籤書法作品雖是「小題」,可卻真情洋溢,精益求精,藝術魅力可品可鑑,實為「大作」。 于右任 題曾國威編著《心理學》(左) 于右任 題吳履泰著《無倦廬詩文存》(右)
  • 一代草聖于右任,以筆墨書法定乾坤,書作中蘊含濟世胸懷
    于右任于右任 草書 為萬世開天平民國初年,年僅30多歲的于右任已頗具社會名望。1931年其出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後,求書者更是絡繹不絕。今日傳世所見其碑體書法,多以這個時期的作品為主。于右任 行書五言聯1950年,于右任為曾任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的熊斌(字哲民)寫過一副草書八言聯「璞玉渾金是壽者相,瓊花瑤草得氣之先」,該作上也鈐有「太平老人」之印。
  • 你們都熟悉的魏碑體,真的是北魏人的新創嗎?
    (8)然而,對於魏碑體的形成是否受寫經書法的影響,華人德先生有著相反的看法。華先生認為:「魏碑體不同於寫經體。」「抄經的人大多為寺院僧尼和以抄經為職業的經生,這些人一般是看不到名家手跡的,他們習書的範本就是前人抄寫的經卷,當他們抄經時又須依照舊本抄寫,不摻入己意,這樣,魏晉時的寫經書體就一直沿襲下來。」「後人稱這種特殊的書體為『六朝寫經體』。」
  • 魏碑,怎麼浪漫成這樣!
    清康有為曾譽魏碑:血肉豐美,結構天成。舉凡墓誌、造像、碑版、塔銘、刻經等,其數量之多或以千萬計,其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的。北魏時期,特別是遷都洛陽以來,尚武之風漸衰,轉而崇尚儒業,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喜潤色金石,於是刻碑之風繼東漢之後愈演愈烈。
  • 近800年間的「行書之冠」,這字美不勝收,看了讓人心曠神怡!
    趙子昂行書長卷《萬壽曲卷》在中國書法史上這樣人很常見,比如「八體盡能」的歐陽詢,比如「諸體兼擅」的米芾,最值得稱道的是趙子昂行書長卷《萬壽曲卷》趙子昂的行書是公認的學習行書的最佳入門範本。趙子昂平生在隱居與出仕之間徘徊,並且寫下了許多千古佳作,而在這些中國值得稱道的作品當中,有一件行書長卷《萬壽曲卷》是他畢生行書的集大成者。這幅字可謂是近800年間的「行書之冠」,這字美不勝收,看了讓人心曠神怡!
  • 于右任書法精品50幅
    1·于右任行書五言聯軸 2·于右任行書五言聯軸 3·于右任行書五言聯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