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大作」 妙跡天成——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欣賞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小題「大作」 妙跡天成——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欣賞

  

題籤書法歷史悠久。無論是詩文集結成卷,還是書畫集結成冊,總要有籤條彰顯該卷冊之內涵,以期簡捷方便地引起讀者之注意。題籤之作既是該卷冊之題目,也是該冊之點睛之處乃至靈魂的外化。為此,題籤之作也就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書法形式。

題籤之於書籍無疑是不可或缺之點睛之作。三五個字的籤條要寫得與書籍內容形質統一、意象相得,實在是一件思接千載、下筆一瞬、妙跡天成之雅事,看起來似乎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之事,但細究其源卻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被譽為「曠代草聖」的陝西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是近代最有中華文化素養、最有藝術創新精神的書法大師,他的諸多題籤書法作品雖是「小題」,可卻真情洋溢,精益求精,藝術魅力可品可鑑,實為「大作」。這種對待細小之作的真摯情感、苦心斟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書寫態度,對於中國當下書壇,無疑有強大的榜樣和借鑑意義——

西漢丞相蕭何主持修建漢城未央前殿後,「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這種記錄大字榜書的創作過程,反映了當時書法藝術對社會影響的盛況。千古史冊傳此佳話,令人神往。然而,相對於大字榜書來說,小小題籤的觀賞價值、文化內涵、社會影響其實也不可小覷。

在編輯《于右任書法全集》的十幾年間,我涉及了諸多于右任先生的文化思想、審美理念和書法藝術創作,有幸涉獵了于右任先生墨跡所存的諸多載體,其中數百部書籍題籤使人愛不釋手、浮想聯翩。面對琳琅滿目之卷冊,分類分析,反覆感悟,亦略有所得。這些作品大多是先生晚年居住臺灣時所作,更可見先生晚年人書俱老之境界。在這些斂盡鉛華與火氣的小小作品面前,你會看到一個飽經人世滄桑的人,一個放下世俗塵念的真人,一個單純而又豐富的人,一個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書法大師。

 「易識」而美麗 推崇陽剛之美

  題籤書法:真力瀰漫 赤子之心

「易識」是于右任先生創立的「標準草書」四條標準之首位(其他三條標準分別是「易寫」、「準確」、「美麗」),也是其題籤書法第一個特點及藝術魅力之重要所在。即使身居高位,于右任先生仍然保持著普通百姓的本色,始終堅持普世之作、易識為要的理念,並身體力行,費心斟酌,令人感佩。于右任草書成就最大,晚年草書成為海內書家、文化人所共仰之典範、傳品,但是為了讓廣大受眾也能看懂,他在題籤中卻大量使用行、楷,只在與書法有關的書封題籤中偶爾使用草書,其目的就是為了大眾「易識」。他所題《晉唐楷法大觀》《吳昌碩畫寶》等書籍,均以由魏碑楷書脫胎而出的楷書為之,「易識」而美麗,心懷大眾用心苦!

真力瀰漫、陽剛氣盛是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的第二個特點。

這位渭北高原從艱難困苦中走出的關中農民的兒子,從小就有赤子之心、愛國情懷、勇敢之氣。對清朝封建統治有叛逆精神,有堅強意志。民國初年,在陝主持軍政大務時,屢次受挫,「雖九死其尤未悔」。在人也不堪其狀,避居耀縣藥王山時,依然不改對書法的熱愛:「洗滌摩崖上,徘徊造像間」,研究北魏書法,寫了以草木喻人喻事之《民治校園紀事詩》,並與孫中山先生一起提倡大家書寫具有「尚武精神」之魏碑,把書法學習與民族精神之振興結合起來,這無疑是對中國書法審美理念的健全與升華。其書法創作,畢生都未離開這一最高追求。

上世紀三十年代,于右任創作了大量楷書、行書作品,都踐行了這一精神與書法審美意象的追求,其大氣磅礴、真力瀰漫令人震撼的大量書法作品,成為陽剛氣盛的典範。這一書法審美理念與追求,成為他一生書法的厚重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品鑑他的題籤書法,也須在這一前提下步入,無論其著作是哲學、理學還是藝術,于右任先生總是以自家精神氣質貫穿其中,超今遠古,義薄雲天,非第一等胸懷、第一等筆墨弗能為也!其晚年書法雖與中年時相比,多了一份靜氣,少了一份火氣,多了一份儒雅,少了一份粗獷,多了一份陰柔之美,少了一份陽剛之氣,但真氣、真力瀰漫其中,只是剛柔相濟,中和為美更為明顯而已。

形質相輔 意象相通

  書藝:追求率意天然之奇趣

書籍本身以其內容所使,有嚴肅莊重者,有風流多韻者,有大氣磅礴者,有典雅渾穆者……凡此種種,可為人間百態畢具其中。于右任先生題籤時,能儘量使之形質統一,書籍內涵與題籤書法在意象層面正相契合,或飄逸灑脫,或稚拙天真,或粗獷不羈,或謹嚴求正,或斜曲隨意,大小、疏密、斜正在一支意蘊深厚而又變化多端的生花妙筆之下,小中見大,形樸神異,可謂近世大師之筆,古今書林之最,常讀常新,令人嘆為觀止。

我從分類分析中發現,于右任先生在題籤時始終用點睛之筆尋找與書籍精神內涵的契合點。從他早年所題《留學指南》《草書月刊》起,詩集、紀念集、畫集、書法集題籤,我們總能依稀感到題籤與書籍本身間的意象相通之處,有時幾乎是可以意會而不好言傳。

「佛」是于右任先生十分尊重的。為佛教類書籍題寫書名,他既一絲不苟、莊嚴正大,又將「佛」字結字變形,以斜輔正,趣味多端,絕不一字萬同。先生構思之妙,筆法之活,令人遐思不盡。正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之偈語。

因此,形質相輔、意象相通無疑是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翰不虛動、唯美是求。古人於書法講「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其實就是指書法對形式美的追求。書法作品的形式美是書家精心以求的審美理想的體現,也是書家藝術技法修養之物化形態。于右任先生早年習「二王」、褚遂良等大師作品,後轉而以習有尚武精神之北魏碑刻及墓誌書法。其魏碑作品置之北朝碑誌之中,居然很難區分高下。但于右任畢竟是有創造性的書法大師,他在堅實北碑楷書基礎之上,大膽運用篆、隸、行、草筆法筆勢,從而寫出了超越古人、超越當下的大氣磅礴、獨樹一幟的楷書、行書作品。

中國書法起於用筆,基於結字,成於章法,美於氣韻。筆法筆勢、結字字勢美的追求是中國書法美的最基礎的形式構成因素。「技近乎道」,技道同一是其要義。中國書法的形式元素(用筆、結字、章法)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徵。從這一實際出發,對成熟的書法家我們可以說個性化的形式就是內容。古人所謂「書為心畫」,從書法的角度講,蘊含著書家審美理念、感情表達甚至瞬間感情波變的形式就是「心畫」,就是「內容」。清初大書家傅青主曾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四寧」、「四毋」是特指有了相當造詣的書法家應追求的終極審美意識。近代王世鏜先生論書詩「一留一走莫安排,功力天然兩取裁。頗怪世人偏錯誤,草書怱遽正書呆。」作為王世鏜的伯樂與好友,于右任先生晚年書法的確進入了化境,無法有法,無意有意,率意天籟,自成佳構。

所以,我們在欣賞于右任先生的這些題籤書法時,一方面應該關注他的題籤書法所表達的唯美追求,一方面更要關注他的道法自然,率意天然之奇趣,真得道君子之不易測也!

 題籤雖小 實為大作

  開創「於體」:隨心所欲不逾矩

晚年在臺灣于右任先生有《寫字歌》,說寫字之要訣是:「起筆不停滯,落筆不作勢,純任自然,自迅速,自輕快,自美麗。吾有志焉而未逮。」這首歌也是于右任先生自己對書法的終極覺悟。至此境界,則會將胸中、筆下之積澱於下筆之一瞬間自然湧洩而出,「自然」、「迅速」、「輕快」、「美麗」。雖然絕不刻意作書,而其所成之墨跡一定是活筆、活勢,是率意無意之翰墨至寶。

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無論筆法運用,字形誇張變形,都到了一種全新的書法境界。從筆法分析,篆、隸、楷、行、草自然融和為「於體」,隨心所欲不逾矩。從結字字形、體勢分析,更是他的行草結字中求新求變的「反結法」的大量自然踐行。我在分析先生行草書時已舉過一些早期書作例子,近幾年又見到許多朋友對于右任先生晚年書法此類作品甚感興趣,略加排比選字分析的確有百態、百勢、百面、百神之感。選字分析,先生在運動中行筆,如風行水上,自成漣漪,「一波三折」活筆動勢而成活字。讀1962年日記,我們會發現先生使用毛筆和使用鋼筆其細筆點線與斜曲之結字正相一致,毛筆鋼筆的界限也打通了。

「雖為小題,實為大作」是于右任先生題籤書法的第五個重要特點。

1948年,第一屆國民大會在南京舉辦競選之時,別人用金條拉票,而于右任先生卻用紙條子拉票——他寫了近2000幅「為萬世開太平」的條幅。這是小幅,也是大作。他還手書「為民前鋒」等書法小品贈人,是小品,也是大作。歷年來有攝影家為他拍照,美髯翁也將放大的照片題字送友人,是小題,也是大作。特別是1960年他80歲生日時,著名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為他拍了十分瀟灑的長髯玉容,他洗印許多照片題贈友人。據跟隨于右任去臺灣的甘肅馮國麟先生回憶:于右任先生是年是時想起了他不能忘懷的曾受到他激賞與資助的西北才子霍松林,問「有無消息」,並將親題照片,託馮先生能回大陸時轉交霍松林。霍先生是我恩師,這張照片得霍老同意我進行了翻拍。這些僅有上下款的幾字之中,應當是先生懷舊之作,筆精墨妙,件件有情,件件精彩,更是小題大作之典範。

於先生題贈他人之小品,可謂件件精絕。「為民前鋒」體勢以魏楷為框架,扁方而重心低下。第一字體態大而筆力厚,管領整幅章法。第二字略小,第三、四字漸大漸寬,託住全幅。章法疏朗,氣息貫通。大氣貫注,小品不小。「開拓光明時代」、「青年園地」、「滿座春風」、「美洲畫報」、「博施濟眾」等,也都是小題大作,各具特色。

于右任先生尚有題畫之作亦堪稱「小題大作」。1932年,于右任先生在南京為徐悲鴻題畫馬「駿馬如青年,颯爽騰奇氣。何以策長途,伏櫪有老驥。」此時是先生行楷書法以北魏楷書為基礎創出自家面目的時期,其磅礴大氣、強悍的尚武精神正在筆下流淌。其詩與書正合悲鴻先生之畫境,堪稱珠聯璧合。1949年赴臺後,於先生尚有1958年用標準草書為《三犬圖》題贈「上海日報內銷三周年紀念」,章法參差錯落。並用標準草書「題十七歲師大附中學生陶天林畫馬」,並引用杜甫名作《丹青引》中名句「一洗萬古凡馬空」,殷切鼓勵後學,與當年題徐悲鴻畫遙相呼應。豈無緣乎?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于右任題籤,小題「大作」,妙跡天成!
    題籤書法歷史悠久。無論是詩文集結成卷,還是書畫集結成冊,總要有籤條彰顯卷冊的內涵,以引起讀者的注意。題籤之作既是卷冊的題目,也是該冊的點睛之處乃至靈魂的外化。
  • 德風堂丨于右任魏碑行書:體兼眾妙,自然天成
    于右任的魏碑體,更將碑派書法推向高峰。「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從于右任的詩中,我們可以想見他研習魏碑的甘苦。「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亦愈奇。」不懈的努力,寬闊的胸懷,高深的修養,所造就的于氏魏體行書,體兼眾妙,自然天成。
  • 淺談于右任及其書法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于右任,這個被當時社會譽為「當代草聖」的傳奇人物。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誘人,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祖籍涇陽,陝西三原人,國民黨元老,別署「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
  • 鄭孝胥、于右任、譚延闓:民國政壇的書法
    通觀整個民國,精擅書法的政治家是很多的。孫中山先生書法融會顏、蘇,沉雄端凝;汪精衛詩書俱佳,搖曳多姿;蔡元培沉浸宋儒,自然揮灑;林長民晉唐法度,援碑入帖。我們在欣賞民國書法的時候,實際上不能把它們和清人完全割裂開來,比如蔡元培與林長民,在清代都有過功名,其他一些學者,如陳寅恪,出生於前清仕宦大族,不受時風和家族影響是不可能的。
  • 參觀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雜記
    今年4月份,去了一趟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收穫頗多,今天帶著回憶做個雜記吧。于右任是誰?于右任先生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卻鮮有人知他還是位詩人,先生早在二十年代末,研究草書,並且致力於將草書標準化、規範化。還確立了「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原則。
  • 于右任書法特展即將截止,請大家抓緊時間觀展!
    12月12日下午,平涼博物館一樓的「赤子丹心——于右任書法藝術特展」展廳裡,數十名市民圍繞在講解員的身邊,一邊聆聽講解,一邊仔細欣賞每幅作品。在展廳的入口,講解員會定時向前來觀展的觀眾介紹于右任先生的生平,講解每幅作品的創作背景。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縣人,舅親甘肅平涼靜寧。
  • 于右任的12幅傑出行書作品展,筆力遒勁自然,網友:可入中書協
    小時候看于右任的字,雖然知道是大家,卻也體會不到美在哪裡,妙在哪裡。近年多看了點北碑,突然就覺得妙味無窮。晚清,民國有碑帖之爭,實際就是一種審美標準的討論,其實碑味,帖味都是美味。正如喜歡茶的和喜歡咖啡的人之間的感覺一樣。唯一要反對的是:自己沒什麼書法基礎知識,隨意用「醜書」大棒來砸人。你可以只能欣賞館閣體,這也沒錯,但其它流派就否認,攻擊,只能說明無知。
  • 于右任書法作品市場價格堅挺,是拍賣場上的硬通貨
    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于右任先生出生於關中大地,自幼隨太夫子漢詩先生學習王羲之《十七鵝》帖,寢饋金石碑版之學。德風堂考藏于右任書法作品欣賞 到了晚年,于右任先生已步入人書具老階段,其書藝已臻至爐火純青、出神入畫的境界。
  • 于右任書法精品50幅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于右任書法精品 ▽
  • 詩書兩暢自在於心——于右任書法詩詞的完美融合
    于右任先生輝煌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言革命,於先生為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勳;言新聞,於先生為多家報紙的元老記者;言興學,於先生為創辦多所名校的教育大家;言詩文,於先生為現代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言書法,於先生被譽為當今「草聖」。
  • 中國美術館展于右任書法與政治情懷:為萬世開太平
    展覽分為生平事跡介紹和展品陳列兩部分,生平事跡部分通過圖片文字、實物以及出版書籍介紹了于右任先生藝術生涯及相關活動;展品陳列部分分為三個主題,銘心金石:主要展出于右任先生在金石書法上的成就,來體現其藝術情懷;千秋浩歌:主要展出于右任先生對先賢聖哲的思考,著重體現其文人情懷;杖行天下:主要展出于右任先生作為一位革命先驅,明志、贈答等內容的作品,著重體現其政治情懷與抱負。
  • 「赤子丹心——于右任書法藝術特展」在麥積區博物館正式開展
    「赤子丹心——于右任書法藝術特展」 在麥積區博物館正式開展 1月10日,「赤子丹心——于右任書法藝術特展」在麥積區博物館正式開展。
  • 于右任|以碑入草,大巧若拙
    後悉數轉贈西安碑林,為中國書法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立下不滅之功。于右任先生於草書尤用心力,其於二十年代末,即開始研究草書,其以碑意入草,熔鑄百家,終成其雄肆醇厚、瀟灑流落的藝術風格。成就卓然,人譽「三原草聖」。于右任 草書軸 為學須先生立乎其大者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又致力於草書標準化、規範化的工作。
  • 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的全貌,自然生姿態
    > 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自然生姿態——于右任書法特展」,不僅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的于右任書法專題特展,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的全貌展,從藝術文化和美學的角度詮釋于右任及於家傳世墨跡等64件精選作品。
  • ...論「髯翁」功德 ——于右任書法藝術論壇在平涼市博物館舉行
    平涼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尚高明致辭;平涼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副書記、主席李世恩主持;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平涼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王懷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鹹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彧,平涼市博物館館長王啟峰,三原縣博物館館長楊海亮,三原縣文化館館長武新緒,三原縣書法家協會主席張輝,以及來自陝西的于右任書法研究專家和平涼文史、書法學者及市內外書法愛好者等約80餘人參加了論壇。
  • 魯堂主說藏品第14期:于右任草書 班彪《太史公書》略論
    朋友們好,我是德風堂堂主魯光宏,今天和朋友們一起欣賞一幅于右任先生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草書作品。【釋文】: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並諸侯,則有《戰國策》三十三篇。漢興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記錄時功,作《楚漢春秋》九篇。
  • 陸炳文敬致于右任書法三原故裡特展的賀電
    華夏經緯網4月18日訊:臺灣地區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院長、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今天4月18號,敬向《望故鄉—于右任書法三原故裡特展》承辦單位、陝西鹹陽三原的于右任書法博物館館長王天喜致上賀電,電文如下
  • 民國時期陝西書法名家除了于右任、沈尹默,這幾位大家您了解嗎?
    陝西是一個文化大省,出過很多文化大家,僅以書法名世的大家,近代就有于右任、寇遐等,此圖集搜集了幾位陝西書法名家的作品,請大家欣賞。第一位不得不提的就是于右任,他的影響力在陝西乃至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然,這與他的政治地位等也有關係,在陝西三原縣的于右任紀念館存放著很多于右任先生的珍貴書作。于右任先生以其影響力極大的推廣和普及了草書。第二位就是沈尹默,他1883年生於陝西興安府漢陰廳(今安康市漢陰縣),留過學,在北京大學當過教授、校長,是一位大學問家。
  • 于右任的書法、黃賓虹的篆書七言詩,璟祥2018拍賣佳品雲集!
    款識:岑參《送封大夫》寄宣先生正,于右任。鈐印:右任(朱)賞析:于右任,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 嘉德于右任書法專場100%成交再次印證了其書法經得起市場考驗
    嘉德每次推出的于右任書法專場都以作品質量高、風格變化多、時間跨度大,以及多有名家珍藏流傳有序或文本記錄而受到藏家們的矚目。于右任大陸時期草書作品近年來越來越被藏家認可,價格也略高於臺灣時期。雖然此前估價均在1—2萬元之間,但實際的成交價遠高於估價數倍,溢價頗高,可以看出于右任書法作品的價格並未受到疫情所帶來的相關負面影響,也說明了于右任書法作品的價值越來越受到大的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