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娟娟是柳北區石碑坪鎮古城村的第一書記,別看是個女書記,她的座駕可是一輛五菱車,這段時間,她的車總是被各種大包小包的蔬菜、水果裝得滿滿的。
助農復工,第一書記賣菜忙
岑娟娟這段時間的工作也是圍繞著這些瓜果蔬菜轉:微信接單、給農戶們下單、上門收菜、打包裝車、送菜,每天下午4點半開始,一直忙到晚上10點才吃上晚飯,而這已經持續10天了。
原來,疫情期間不少農戶們都向岑娟娟反映:這段時間收入斷了,自家的農產品賣不出去,眼看著辛辛苦苦種的菜都要爛在地裡了;還有農戶反映,年前種植了大片油菜花,本想著過年期間,能吸引市民前來觀光創收,沒想到疫情一來,油菜花全成了「擺設」……
岑娟娟了解情況後想到一個辦法:線上賣菜。
「有一次在田地裡,我發現油菜花心特別好吃,我就組織大家收割油菜花,在微信群裡賣」。這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並不容易。
首先要解決的是客戶問題。岑娟娟通過發朋友圈、組織微信群等多種辦法,在網上「吆喝」,靠著大家的愛心認購,終於拿到了訂單!她說,訂單很多來自以前單位的同事,大家知道農戶有困難都願意幫忙。
接著要解決物流和配送問題,很多農民都沒有車,平時都是經銷商上門收菜,或者農戶自己帶到鎮上賣,岑娟娟只能做起了司機,還自掏油費,她說,「管不了那麼多了,大家的菜能賣出去就行,不能一直沒有收入啊!」現在,岑娟娟每天都負責柳北區四個點的配送。
不僅要幫助農戶儘快復工復產,岑娟娟還要做好防疫知識宣傳。量體溫、勸大家不要扎堆、戴好口罩……過年駐村到現在,她忙得根本沒時間回家。
從副局長到第一書記
2018年2月,也就是擔任第一書記前,岑娟娟擔任的是柳北區農水局副局長,當時面對誰去下鄉的問題,岑娟娟沒有猶豫就報名了。「其實我之前就和家人說過,我希望10年後去到鄉鎮工作,那時候孩子也大了,我可以在村裡養養花、種種菜,過我嚮往的田園生活,只不過現在這個想法提前10年實現了」,女同志走基層會很辛苦,再加上岑娟娟家裡還有10歲大的女兒,她的家人心裡有顧忌。但是,扶貧工作不能等,岑娟娟和家人分析了自己的想法,逐漸打消家人的顧慮。
想法很好,可她進入實際工作時一開始就碰了壁。「剛開始走村入戶了解人口和種植情況時,有村民就很不配合。我們問他家裡幾口人時,他們就說『幹嘛,調查戶口啊,調查戶口也不是你們來調查』」。村民們冷漠的態度讓岑娟娟有些難過,但漸漸的,她發現,村民愛答不理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第一書記和隊員們能不能幫他們解決問題。「在村民眼裡,講大話、畫大餅都不及解決眼下的困難來得實際。」
農戶:書記來了,「上半年借錢下半年還」的困窘終於過去了
為了聽到村民們的真實聲音,岑娟娟經常去村裡的小商店「套實話」,「很多村民們喜歡去小商店聊天,我就想融入他們,有一次我了解到種桑養蠶戶都是用紙質的方格簇養蠶,但紙質的很容易破,大家就想購買木質的,但是普通農戶沒有農業政策扶持,自行購買的話價格有些高」。事後,岑娟娟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她想辦法拉來種桑養蠶合作社,又申請到項目資金,從此,村民購買木質方格簇從原來的8元/個變為2.3元/個,養殖投入上能省下不少成本,村民得到真正的實惠,大家慢慢地跟岑娟娟熟絡起來。
談到岑娟娟為村裡做的事,貧困戶陳德英是讚不絕口,「她真的是很好啊,幫了我很多忙!」原來,陳德英一家五口中,有癱瘓的老人和殘疾的孩子,以往一家人的收入全靠種植甘蔗,生活很困難。了解陳德英的情況後,岑娟娟不僅幫她在村委找了份保潔的工作,還指導她種植豆角、芋頭等農產品增收,「幫村裡掃地一個月有1680元,收入穩定了,再加上賣點農產品,現在年收入有2-3萬,不用再上半年借錢下半年還了。」
現在,全村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7000元,增長為12000元。村裡建立了村集體項目,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建立了村級現代農業師範點,輻射的農戶人均收入增長了12%。
岑娟娟的付出,村民們都看在眼裡,大家都把她當成自己人,遇到事情都喜歡找她商量。岑娟娟說,「自己人」雖然只有3個字,但是真正一點一滴付出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和大家的期盼,她感受到暖暖的,也更有動力和信心去工作。
小編碎碎念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無數個岑娟娟的身影,她們無怨無悔,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了許多不平凡的事。今天是「3·8」婦女節,讓我們向廣大女性工作者致敬,祝女同胞們節日快樂!
(來源:在柳州APP)
編 輯:張 薇、韋樹朗
校 對:莫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