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7日下午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展《從閩南俗語看閩臺鄉土社會》專題講座。 龔雯 攝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

中新網漳州9月27日電 (何凌霄 周穎 龔雯)「『老人做公親』在閩南方言裡,做公親是充當仲裁、調解人的意思,一句閩南俗語道盡了自古以來中國鄉約制度的精義。」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7日下午在福建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開展的《從閩南俗語看閩臺鄉土社會》專題講座上如是說。

汪毅夫祖籍臺灣臺南,在中國文化史與閩臺區域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方面碩果纍纍,出版學術專著《臺灣社會與文化》《閩台歷史社會與民俗文化》《閩臺緣與閩南風》《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

閩南師範大學校長李順興(左)為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右)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龔雯 攝

福建閩南地區與臺灣同源同宗,幾百年來,閩南移民遷徙臺灣,在臺灣奮鬥發展的同時,也傳承拓展了閩南文化。在民間文學方面,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演進交融,形成了具有鄉土區域特點的民間口頭文學創作,其中民間諺語的發展與互動極有特色。

講座上,汪毅夫從「老人做公親」「八竿子打不著親的戚」「開基祖」「公家牛,公家某」「大小租,上下郊」五句閩南俗語當中,提煉其內涵,分別闡述了閩臺鄉土社會中的鄉約制度、宗親關係、婚姻嫁娶制度、公共契約、土地制度。其富有故事性的講述,通俗易懂,生動有趣,使在場的老師及學生們收穫頗豐。

閩南俗語是閩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文化非小道而是大學問,懂得閩南文化能夠促進兩岸文化的交流。」汪毅夫稱,臺灣的本土文化就是閩南文化,「所以學習、研究閩南文化對兩岸之間的交流是極為重要的。」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向記者展示在漳州故居的照片。 龔雯 攝

「我們去看一些相關資料,能發現閩臺之間的諺語、俗語很多都是一樣的,而它們所反映的內容也是相通的,可以說閩臺之間事事相通,連社會問題都一樣。」講座結束後,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汪毅夫如是表示。

他還表示,如果從閩南俗語去理解兩岸之間的關係的話,可以這樣看:「語言也是約定俗成的,只要有約定,那我們在這個約定的範圍內就要共同遵守規則。現在兩岸年輕人講的話很多地方也是一致的,類似『很潮』『很萌』,他們都會使用這些新詞,這也是約定俗成的一部分。」

聊起今年實施的許多惠臺政策,汪毅夫坦言:「很高興,這些政策的實施,我和很多臺灣朋友一樣都很開心,這對兩岸之間交流促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兩岸之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好的,在今天的講座現場,我也看到了很多臺灣的學生、博士生,我們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在一起交流。」汪毅夫表示,對於兩岸之間未來發展的趨勢他一直抱著樂觀的態度,相信會越來越好。(完)

相關焦點

  •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7日下午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展《從閩南俗語看閩臺鄉土社會》專題講座。 龔雯 攝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中新網漳州9月27日電 (何凌霄 周穎 龔雯)「『老人做公親』在閩南方言裡,做公親是充當仲裁、調解人的意思,一句閩南俗語道盡了自古以來中國鄉約制度的精義。」
  • ​汪毅夫稱讚饒穎奇推動臺海文化交流:欲與兩岸作蔭涼
    為眾生撐起一片蔭涼,這便是定光佛文化的精神、這便是人們親之尊之的因緣。11月5日上午的開幕式上,饒公穎奇的發言滿滿的是鄉情親情兩岸情,我聽得熱淚盈眶。饒公長期以來為兩岸民生、為兩岸關係有很多的功德。饒公的臺灣友人告訴我,饒公當年在臺灣推動「全民健保」厥功甚偉。作為饒公的大陸友人,我見證了饒公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付出的辛勞和智慧。
  • 「2019閩南文化暨閩臺科舉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兩岸學者 縱論閩臺科舉泉州網12月9日訊(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莊小芳)昨日,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與金門縣文化局主辦,臺灣成功大學文學系、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臺南府城觀興文化藝術基金會協辦的「2019閩南文化暨閩臺科舉學術研討會
  • 盛會 | 兩岸大咖雲集漳州 細品古城文化 共促兩岸融合
    開幕式上,汪毅夫向臺灣青年代表贈送閩南文化書籍。市委臺港澳辦授予漳州古城「漳臺交流基地」牌匾;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授予漳州古城「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交流基地」牌匾。汪毅夫(中)向臺灣青年贈送閩南文化書籍 蔡柳楠 攝
  • 欲與兩岸作蔭涼!汪毅夫盛讚「武平人」饒穎奇推動臺海文化交流~
    欲與兩岸作蔭涼 親之尊之饒公壽近隨廈大臺研院同事孫亞夫教授應邀參加福建武平「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11月4日傍晚在見面會上見得饒公伉儷,我脫口就是一句:「為兩岸關係做過有益工作的人,歷史和人民會記住他。」
  • 汪毅夫到臺南家鄉尋根訪祖 進行學術文化交流
    臺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蘊含著豐沛的歷史和人文資源。現任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祖籍臺南,其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臺灣最後一位進士。9月13日至18日,汪毅夫會長赴臺南參訪,並出席多項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  這是汪毅夫會長第三次訪問臺南。2007年2月,時任福建省副省長,也是福建省紅十字會會長的汪毅夫,曾專程到臺南尋根訪祖。
  • 汪毅夫:兩岸師生緣
    汪毅夫(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在香港中評網撰文,與網友分享兩岸師生之緣,談及「清代閩、臺兩地最可炫富的資產,自是名校名師、自有名師名校也」,而科舉時代的臺灣學子遊學於海峽兩岸名校名師門下則蔚然成風
  • 150多名專家學者共探海絲文化與兩岸文化交流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在開幕式上致辭。 龔雯 攝中新網福建南靖9月28日電 (龔雯)「新時代新形勢下,應充分發揮閩南文化優勢,為促進國家統一,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做出貢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28日在「世遺土樓·海絲文化」南靖高峰論壇上如是說。福建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副主任、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致辭。 龔雯 攝當天,「世遺土樓·海絲文化」南靖高峰論壇暨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2020學術年會在「土樓故裡」福建南靖開幕。
  • 「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京舉辦
    (中國臺灣網 符海川 攝) 12月29日上午,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的「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全國臺灣研究會在京理事和專家學者共40餘人薈萃一堂,就一年來島內政局與臺海形勢進行了深入研討。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在研討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王升在開幕式上致辭。
  • 汪毅夫:漳州平和壺時祠堂 臺灣阿里山神吳鳳傳說與「文化識盲」
    兇死者為厲鬼、厲鬼會散布瘟疫的觀念也是當年以「出草」(殺人取頭以為誇耀)為俗的臺灣非漢族部落居民的鬼魂觀念嗎?從劉家謀到連橫,他們聽到的、記錄的吳鳳傳說是不是有「文化識盲」的問題呢?所謂「文化識盲」是:研究者以其自身的文本(自身負載的理論/文化)來解讀作為研究對象的文本,從而使得解讀陷於認識的盲區(參見古學斌、張和清、楊釣聰:《專業限制、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文化問題》,載《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6期)。
  • 汪毅夫:漳州平和壺時祠堂 臺灣阿里山神吳鳳傳說與「文化識盲」
    兇死者為厲鬼、厲鬼會散布瘟疫的觀念也是當年以「出草」(殺人取頭以為誇耀)為俗的臺灣非漢族部落居民的鬼魂觀念嗎?從劉家謀到連橫,他們聽到的、記錄的吳鳳傳說是不是有「文化識盲」的問題呢?所謂「文化識盲」是:研究者以其自身的文本(自身負載的理論/文化)來解讀作為研究對象的文本,從而使得解讀陷於認識的盲區(參見古學斌、張和清、楊釣聰:《專業限制、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文化問題》,載《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6期)。
  • 汪毅夫當選全國臺研會會長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全國臺灣研究會官網7日公告,經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表決並報主管部門通過,汪毅夫任全國臺灣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王衛星、楊明傑任副會長,王升任執行副會長,楊幽燕任秘書長。
  • 連橫文化研究院再添兩張「兩岸牌」
    臺海網11月17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11月15日,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舉行「福建省對臺交流基地」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臺盟中央原常務副主席、全國臺聯原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福建省海外聯誼會副會長章正樣出席揭牌儀式。
  • 2017年兩岸一家親論壇「十九大精神與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新機遇...
    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寧波大學、廣西師範大學、閩南師大及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臺灣逢甲大學、金門大學等兩岸高校有關機構人員共200餘人參加研討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在十九大召開的背景下,我們召開了「兩岸一家親論壇」,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論壇,搭建一個長期的、機制化的平臺,來專門學習、研究、討論、宣傳、教育、實踐習近平對臺工作新思想。
  • 汪毅夫:閩南方言志/民俗志研究的力作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閩南方言志、民俗志研究方面的著作,向讀者「鄭重推薦」推薦《閩南傳統民俗文化》(福州,海峽書局2019年版)一書,表示這部著作是閩南方言志和閩南民俗志的完美結合
  • 汪毅夫: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實行的情況,並指出,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
  • 汪毅夫:閩南方言志/民俗志研究的力作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閩南方言志、民俗志研究方面的著作,向讀者「鄭重推薦」推薦《閩南傳統民俗文化》(福州,海峽書局2019年版)一書,表示這部著作是閩南方言志和閩南民俗志的完美結合
  • 全國臺研會在江西上饒舉辦「2019年兩岸高端論壇」 聚焦臺海局勢
    (中國臺灣網 李傑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10日上饒訊 (記者 李傑)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2019年兩岸高端論壇」9日在江西省上饒市風景秀麗的龍潭湖賓館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20餘位著名精英專家學者薈聚一堂,共同就當前臺海局勢及未來兩岸關係走勢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汪毅夫: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實行的情況,並指出,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
  • 汪毅夫:唐景崧乙未電奏稿
    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中評社圖片)  (作者 汪毅夫)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二至五月,唐景崧在署理福建臺灣巡撫任上在臺灣,唐景崧頻繁使用電報同內地聯繫,與迋臣電商保臺問題、向朝廷電奏臺灣情況,應該是當年臺灣電報局的最大用戶。  俞明震《臺灣八日記》(《臺灣文獻叢二刊》本)記:「維帥(汪按,即唐景崧)命赴前敵督戰,兼料理餉械、電報事宜」,處理電報事宜是唐景崧給俞明震的三項任務之一。以是之故,《臺灣八日記》附錄唐景崧電奏稿多件。在我看來,其中多是有用的好東西,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茲舉數例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