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漳州平和壺時祠堂 臺灣阿里山神吳鳳傳說與「文化識盲」

2020-12-13 林壁隱k12

吾人於此當發一問:「鬼無歸則為厲」是漢族的鬼魂觀念。兇死者為厲鬼、厲鬼會散布瘟疫的觀念也是當年以「出草」(殺人取頭以為誇耀)為俗的臺灣非漢族部落居民的鬼魂觀念嗎?從劉家謀到連橫,他們聽到的、記錄的吳鳳傳說是不是有「文化識盲」的問題呢?所謂「文化識盲」是:研究者以其自身的文本(自身負載的理論/文化)來解讀作為研究對象的文本,從而使得解讀陷於認識的盲區(參見古學斌、張和清、楊釣聰:《專業限制、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中的文化問題》,載《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6期)。           附帶言之,連橫《吳鳳列傳》曾以《吳鳳傳》為題載於《臺灣文藝叢志》第4年第1號(1922年2月)。   (作者汪毅夫系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臺灣「阿里山之神」吳鳳故裡――平和大溪壺嗣
    在靈通山下,群山環抱中有一個景色秀美的「壺形」小盆地,名曰:「壺嗣」。壺嗣村風景秀麗、英才輩出、人傑地靈,是臺灣「阿里山之神」吳鳳的故裡。
  • 吳鳳「回鄉」---捨生取義的阿里山忠王
    這是2009年當地按照臺灣當地的吳鳳神像原樣複製,並從臺灣專程定製而來的。  生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的吳鳳在五歲那年隨父母渡臺,長大後任阿里山通事。為使當地少數民族戒除「粟祭」(每逢新谷登場時,就要以「出草」的形式獵取人頭來祭神)陋俗,不惜捨生取義,後被世人供奉為阿里山神。  壺嗣村原先本沒有吳鳳崇拜一說。
  • 臺灣「阿里山神」出自平和(圖)
    鄉土解密  清康熙年間,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吳鳳就任臺灣阿里山通事  今年初以來,臺灣「阿里山神」吳鳳的故裡——漳州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受到了遊客尤其是回祖國大陸探親的臺胞的青睞。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先後已有臺胞1000多人次到此一遊。  上任面臨殺人祭神惡習  吳鳳(1699-1769年),字元輝,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十八日,誕生於漳州平和縣壺嗣村,五歲隨父到臺灣。
  • 大溪名人:「阿里山神」吳鳳
    吳鳳(一六九九至一七六九),字符輝,福建平和縣壺嗣村人。五歲隨父吳珠、母蔡氏渡臺,居諸羅大目根堡鹿麻莊(令嘉義縣中埔鄉)。中埔地處阿里山麓。阿里山有大小番社四十八社,每杜數百人,生性兇猛,動輒殺人,所以漢人不敢前往。吳鳳少年時經常隨父到番杜經商,有較多機會接觸番族,漸漸地懂得番語,熟悉番俗。加上他豪邁堅勇,頗有俠士風範,番人對他有幾分敬畏。        清代臺灣開發中,處理漢番矛盾,融合漢番關係,始終是個重大問題。清政府採取"撫番"政策,設通事與番族聯絡交往。吳鳳的經歷和素養,使他成為阿里山通事的最佳人選。
  • 漳州吳姓開發臺灣的故事
    在老傳裔莆田,強老移居漳州城南五十裡漳浦地界馬口甘棠村,娶甘棠村人陳七娘為妻。強老墓在甘棠驛邊(今「東南花都」附近),傳後裔於漳浦的官潯霞帳、赤土鄉白石仔內,杜潯西浯、沙西羅宛井、埔頭、龍海東泗鄉下吳,雲霄白塔、竹塔,平和壺嗣、詔安西潭,廣東饒平的高塘等地。移居臺灣的人甚多,最著名的人物要數平和壺嗣的吳鳳。
  • 阿里山兩位歷史人物,驗出什麼才是「大寫的人」
    吳鳳,這個當年為了漢番融合而獻出腦袋的人,今天的臺灣人真要把他清除出歷史記憶了嗎?吳鳳祖籍福建平和縣,生於1699年。他5歲隨父母渡臺,居住諸羅縣大目根堡鹿麻莊(今嘉義縣中埔鄉)。中埔鄉地處阿里山麓,當時有數十個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清代,處理漢番矛盾始終是一個治理臺灣的重大問題。清政府在「撫番」過程中,設立「番事通」處理最基層的漢番交往和糾紛。
  •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
    龔雯 攝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中新網漳州9月27日電 (何凌霄 周穎 龔雯)「『老人做公親』在閩南方言裡,做公親是充當仲裁、調解人的意思,一句閩南俗語道盡了自古以來中國鄉約制度的精義。」
  • 吳鳳的傳說-民間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吳鳳跟隨父親從福建平和縣遷居到臺灣嘉義縣竹崎鄉。吳鳳自小隨父刻讀,聰明伶俐,長大以後深明大義,時常行好仗義,尤其樂善好施,頗為當地群眾所推重。因為他與高山族同胞來往頻繁,熟悉高山族風俗習慣,當他二十四歲時便被任命為「理番通事」。
  • 漳州的土樓和土城
    漳州的土樓和土城很多,有圓的,有方的,大的可以容納幾千人一起居住,小的也可以讓幾個家庭居住在一起生活。最深刻的影響是這幾年同漳州的朋友深入漳州的山山水水,對土樓和土城有了更為深刻,更為直接的認識,以下是這幾年來拍的土樓和土城的照片。
  • 臺灣人「根」在漳州知多少
    臺灣人的「根」在大陸,絕大多數人的根在閩、粵,特別是閩。據有關資料統計,在臺灣2300萬人當中,約有80%來自福建,而福建籍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漳州人。換言之,現有2300萬臺灣同胞中,約有800萬人左右「根」在漳州。由此足見,漳臺之間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之密切、深厚。
  • 汪毅夫到臺南家鄉尋根訪祖 進行學術文化交流
    臺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蘊含著豐沛的歷史和人文資源。現任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祖籍臺南,其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臺灣最後一位進士。9月13日至18日,汪毅夫會長赴臺南參訪,並出席多項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  這是汪毅夫會長第三次訪問臺南。2007年2月,時任福建省副省長,也是福建省紅十字會會長的汪毅夫,曾專程到臺南尋根訪祖。
  •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很美,「阿里山的姑娘」還有另外的故事
    沒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對臺灣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阿里山和日月潭,從課本中而來。阿里山在中部的嘉義市,上山一定要試試乘坐森林小火車,紅色的車頭和車廂,曾經是運送木材之用,經過改裝,變身旅遊觀光的功能,頗有復古小火車的情調。
  • 觸摸臺灣風雲變幻的《阿里山的姑娘》
    重拍了在上海已拍過的場次,這才於年底全劇殺青,攝製組後來成了臺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這部電影講的是吳鳳的故事,吳鳳在臺灣曾經是家喻戶曉的大聖人,學生課本裡講到過他。歷史上臺灣的山地原住民,在祭典時有獵人頭的風俗,又叫出草。可是只有阿里山的曹族(鄒族舊稱)民眾早就停止了這項陋習,這都是因為吳鳳的關係。
  •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非常美,「阿里山的姑娘」還有其他故事
    我們怎麼能在沒有到達阿里山的情況下談論臺灣?對於臺灣,教科書中最多的「熟悉」是阿里山和日月潭。在阿里山的中央嘉義市,上山必須嘗試佔領森林小火車,紅色的車頭和馬車是用來運輸木材的,經過修改,他已成為一個旅遊功能,他有一種復古的小火車情緒。
  • 「平和魚遊出了洪瀨口,就是一尾龍」這句話平和人你聽過嗎?
    平和:上善若水【節選】作者 / 曾凡章    朗誦 / 雁和鳴   古箏《禪茶一味》            平和,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平和,是人生的處世態度,是人生觀的高度。  平和,被人們所記住和所樂道的,也是一個地名。她,就在閩南,屬漳州市管轄。
  • 喜報 | 2019-2020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公眾號推文獲獎名單公布
    2019年1月3日  《開發澳門第一人漳州海商嚴啟盛》  邱曉輝2019年8月11日  《傳承陽明心學 弘揚漳州文化》  林曉峰  張山梁2019年11月14日  《文化名人 | 奎洋出了個莊亨陽》  何葆國2019年11月19日  《觀點摘編|吳子華帶您走進「閩南文化沙龍」  》 吳子華
  • 臺海觀瀾:福建漳州努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
    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目前累計引進臺資農業企業280多家,涉及花木果蔬、水產漁業、茶葉、休閒農業、有機化肥、農產品加工及創客空間等行業。臺商吳松柏(左三)介紹他的威士忌酒生產線。 王東明 攝漳臺兩地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傳統文化、民間信俗帶給在漳州投資的臺商、臺農「相當熟悉的環境」。
  • 【發現】「義士」與「葬馬」,這麼美麗的傳說就發生在咱平和!
    這不,在平和縣長樂鄉葵山村林氏祖祠內,就有一塊「義士」的牌匾,它高懸於祠堂大廳之上,赫然醒目。這塊牌匾又揭開了平和怎樣的一段歷史呢?    平和縣誌主任張山梁介紹,林時深是崎嶺林氏三世子孫,祖地在崎嶺鄉詩坑村,祖地至今還存有明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由漳州府為林時深墓所建的「義士墓」石碑,其後裔現居住在長樂鄉葵山村。    那麼,這位生前被巡撫都御史兼提督軍務王陽明授予「義士」,死後由漳州知府給予樹立墓碑的林時深,究竟有哪些傳奇故事呢?
  • ​汪毅夫稱讚饒穎奇推動臺海文化交流:欲與兩岸作蔭涼
    饒公穎奇的祖籍福建武平是定光佛文化的發祥地。宋代詩人黃庭堅有「欲與三界作蔭涼」句禮讚定光佛,宋修方志《臨汀志》則記定光佛照護民生的生前事跡、身後傳說,並謂定光佛人稱「和尚翁」,親之也;又稱「聖翁」,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