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臺灣風雲變幻的《阿里山的姑娘》

2021-01-21 好歌印記


       電影是傳播歌曲的利器,每個時代的電影歌曲都記錄著這個年代的喜怒哀樂。——喬羽

電影歌曲解讀——

觸摸臺灣風雲變幻的《阿里山的姑娘》

                                       文/趙樂                         

      鑲嵌在中國東南沿海的臺灣,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南部到北部,從東岸到西岸,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的民俗風情,令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心馳神往。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高山常青,澗水常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著青山轉……」此歌出自老電影《阿里山風雲》中的插曲——《阿里山的姑娘》(原歌名《高山青》)。

或許不少人還沒有到過臺灣阿里山,但是在海峽兩岸廣泛傳唱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朋友們都能快樂地來上幾句。那麼,阿里山在哪裡?阿里山的姑娘與少年為何那麼美?電影拍攝期間又有什麼故事呢?本期嘹亮歌聲傳奇,軍旅專欄作家趙樂為您講述:《阿里山的姑娘》誕生的風雨歷程

引燃《阿里山風雲》突變的導火索

回顧中國電影100多年的歷史,電影歌曲創作已走過了70多個春秋。1930年孫瑜編導的《野草閒花》中的歌曲《尋兄詞》問世,開啟中國電影歌曲創作之先河。

1950年2月,臺灣上映的黑白影片《阿里山風雲》知道的人甚少。翻檢中國電影史料獲悉:該影片是一部反映臺灣高山族(臺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風情的片子,由原上海國泰影片公司1948年開始拍攝,計劃先在上海攝影棚拍內景,而後移師臺灣島拍外景後,再回到上海做後期完成拷貝印製。

豈料,1949年5月劇組從福建到臺灣拍攝外景,適逢上海戰役打響, 中國政局風雲突變,隨後中華民國政府也全面撤離大陸來到臺灣,攝製組被困在島內動彈不得,返回上海異常困難。當時,按製片工藝流程的規定,在上海室內拍攝的內容要保留在洗印廠不能帶到外景地去。《阿里山風雲》因此停機,攝製組也被迫留在了臺灣。

由於上海片源中斷,電影界幾乎斷炊。撤退來臺灣的三家公營電影製片廠(設於臺中的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製片廠、設於臺北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和臺灣製片廠)驚魂未定,缺錢、缺人也缺膠片,大家忙著整頓,沒空也沒心情拍片。

風雨飄搖,人心惶惶,沒有人知道《阿里山風雲》將會飄向何方

滯留在孤島的《阿里山風雲》劇組不甘心就此功敗垂成,經過多方協調與努力,6月末,影片改由臺灣第一家民營製片機構萬象影業公司接手。重拍了在上海已拍過的場次,這才於年底全劇殺青,攝製組後來成了臺灣電影界的中堅力量

這部電影講的是吳鳳的故事,吳鳳在臺灣曾經是家喻戶曉的大聖人,學生課本裡講到過他。歷史上臺灣的山地原住民,在祭典時有獵人頭的風俗,又叫出草。可是只有阿里山的曹族(鄒族舊稱)民眾早就停止了這項陋習,這都是因為吳鳳的關係。200多年前管理阿里山地區的官員就是吳鳳,因為他勤政愛民,因此被民眾仰慕。當時每年秋末要獵取人頭祭祀,剛好民眾在他執政的前一年,獵有人頭14個,他叫他們以後每年用一個。不知不覺就過了14年,祭祀用的人頭用完了,民眾們就向吳鳳請求再獵些人頭。吳鳳說因祭祀而殺人不好,就拖延了一年又一年。可到第4年頭上,當地鬧起災荒,民眾們無穀物可食,就前來找他:「再也不能等了。」吳鳳一想到治理山地十幾年,這種迷信的惡習還不能革除,心裡感到非常難過,就對山民們說:「人頭不獵不行的話,明日白天,你們要是看到一個穿紅衣戴紅帽的人,騎著白馬經過小路,你們就把他的頭砍下來祭拜吧。」翌日,山胞們埋伏在小路邊,果然來了個戴紅帽穿紅衣的人。埋伏的山胞們上去就殺了那個人,取下頭顱一看,才發現居然是他們最尊敬的灌雲吳鳳,他們跪在地上號啕痛哭,十分懊悔、驚惶。他們被吳鳳捨生取義的偉大人格所感動,於是決定革除獵人頭習俗,並發誓以後在也不獵人頭了。
    過去從來就沒人懷疑過故事的真偽,大家都理所當然地相信,真的有這麼一個具有偉大人格情操的人物存在。但這個故事一直讓鄒族人很不爽,讓他們覺得他們好像很殘暴、很需要漢人來教化一樣。在他們的史觀裡,吳鳳就是個剝削他們的無良官員,他們在毫無辦法之下只能挺身反抗。而吳鳳故事的疑點也挺多而且荒謬,最早只是一個鄉野傳聞,後來日本殖民者為了政治需要而推廣。

     20世紀80年代,臺灣少數民族平權運動興起,「吳鳳」自然就成了標靶。嘉義火車站前的廣場上本來有一尊吳鳳騎馬像,在1988年時,一群少數民族人士熱血之下,直接衝上去拉倒了這座銅像。至此,原本高高在上、閃耀著聖人光輝的吳鳳形象,可說是瞬間瓦解。第二年,教育主管部門也迫於壓力,宣布刪掉課本中有關吳鳳的內容,再後來,「吳鳳鄉」也改名為「阿里山鄉」。
    時任導演的張英的回憶錄記載,1946年,張英到上海國泰電影公司任編劇、副導演。1948年,他在中國旅行社發行的《旅行》雜誌上,偶然看到一篇介紹臺灣吳鳳和吳鳳廟的文章,故事講得十分感人,覺得適合拍成電影。於是,他就和編劇張徹商量,讓他先寫故事提綱,然後率部分職員到臺灣收集有關資料再進行創作,這便有了《阿里山風雲》的初創劇本。張英趕拍完電影《荒園豔跡》之後,也隨即率吳驚鴻、藍天虹、陳雲華等男女演員及攝影師、錄音師到臺灣與張徹會合。「劇組到臺灣阿里山地區後,發現山區缺乏拍片條件,後經花蓮戲院經理的協助,才在臺灣花蓮縣找到了合適的外拍場地。」

《阿里山風雲》為何是臺灣電影的鼻祖呢?早在1901年電影就進入了臺灣,但那時的電影文化市場一直都被日本電影佔領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通常稱「光復」)後,臺灣省電影製片廠成立,但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該廠並未製作出任何劇情長片。臺灣第一部國語劇情片《阿里山風雲》還是上海國泰電影公司的導演張英、張徹從上海來到臺灣後拍攝的。臺灣本土的電影公司真正拍攝國語電影,確切的說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

「阿里山之父」悲悽感人的愛情傳奇

1950年初春,《阿里山風雲》在風雲變幻之中與臺灣觀眾見面,樹起了臺灣第一部本土國語劇情片的大旗。片中的插曲《高山青》被廣為傳唱,成為電影音樂中的經典之作。

許多歌曲之所以能一直被人們吟唱,那是因為歌曲的背後總聯結著一段深情,一個真實的故事。

 「高山青,澗水藍」此語一出,就自然而然地給阿里山山水帶來了最為深遠的影響和美譽,引發了文人墨客對阿里山山水的審美自覺,並吸引了眾多遊人前往尋訪觀賞。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阿里山的姑娘》是少數流傳於大陸與臺灣相關的歌曲,兩岸的音樂課本皆曾收錄過此曲
    《阿里山的姑娘》雖然不是原滋原味的民謠,但自傳唱以來, 總被誤認為是臺灣高山族的傳統民歌,無論報刊刊載、廣播電視播放、音樂會演出,以及網絡資料,多稱它是臺灣民歌、臺灣高山族民歌、臺灣民謠等。

實際上,它只是應用了高山族山歌的曲式,吸取了高山族民歌的精髓,在讚譽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的同時,也讚譽了阿里山的山水之美山水之壯。歌曲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共同構築了一幅中國臺灣美麗的畫卷。

這首歌的曲作者是張徹(1923—2002),原名張宜揚,香港著名的電影導演,《獨臂刀》《馬永貞》等優秀影片都是出自他手。《阿里山的姑娘》是張徹唯一一首有他譜曲的音樂作品。

所謂的「高山族民歌」的詞作者是鄧禹平(1923—1985),筆名夏荻、雨萍,四川省三臺縣三元鎮三清村人。1944年考入中央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1949年隨攝製組赴臺灣拍片,事後即在臺灣定居,因為創作《高山青》而被稱為「阿里山之父」。

一首蜚聲中外的名歌背後,隱藏半個世紀令人肝腸寸斷的人生與愛情故事。上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客家人聚居的四川三臺縣城,一家米號老闆的女兒白玫,愛上了家境貧寒、身材矮小但才華橫溢的中學同窗鄧禹平。

1942,鄧禹平考入抗戰流亡內遷成都郫縣的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後又考入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學院。1944年畢業後,將滿20歲的鄧禹平進入在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開始與電影結緣。
    更浪漫的是,白玫為了能與戀人鄧禹平在一起,也來到重慶,就讀於重慶女子師範學校。一日,有人給她捎信說她母親病了,讓她回家看望。當她匆忙趕回家後才知道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省城官宦人家的劉公子。她堅決不從,被父親看管於家中,不許出門。在成婚的前一天夜裡,在傭人吳媽的幫助下,跳窗逃跑。

從家裡逃出之後,白玫前往重慶。三臺距重慶有三四百裡之遙,更有高山大河阻隔。當時的交通極不便利,路途中錢物又被賊人偷去,她只能走走停停,歷盡艱辛。此時,鄧禹平正心急如焚地等著白玫回來,因為製片廠馬上要赴上海拍片。然而,當白玫風塵僕僕趕到重慶時,鄧禹平已隨製片廠去了上海。

鄧禹平在上海,只能與白玫鴻雁傳書,互訴衷腸。白玫在重慶日夜祈盼能與心上人早日團聚。後來,備受煎熬的她決定乘船去上海找他,可就在這時,她卻接到了鄧禹平的來信說要到臺灣拍攝《阿里山風雲》外景。就這樣,她們又一次失去了相聚的機會。

還想告訴大家一段憾人心扉的插曲。1948年10月,鄧禹平隨電影廠到福建拍攝影片。長時間逗留在福建,更加思念久別的故鄉和戀人白玫。在這種情思惆悵的日子裡,鄧禹平度日如年。這當兒,導演張徹給他安排了寫首電影歌曲的任務。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從未去過臺灣阿里山的青年演員鄧禹平,創作時,想起了遠在家鄉的白玫,想起了他與白玫曾徜徉其間的青山綠水,於是就寫出了「高山青,碧水藍」的佳句,故鄉的人讓他聯想到了「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的妙語。就這樣,他按照閩南口語韻味寫就了《高山青》。可以說,這首歌是鄧禹平獻給戀人白玫和家鄉的一份「精神食糧」。

以「高山青」命名的主題歌不光歌詞簡潔,它還是貫穿阿里山、日月潭風光精髓的一根紅線。

1949年5月,劇組到臺灣不久,外景還沒有拍完,上海解放。隆隆炮聲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成孤旅。

過盡千帆皆不是,望穿秋水愁斷腸。與鄧禹平失去聯繫後,歷經坎坷的白玫回到了家鄉三臺縣,在一所學校教書,這期間曾有同校教師向她求婚,她斷然回絕,形單影隻地苦等著鄧禹平歸來,終身未嫁!鄧禹平因戰局變化滯留臺灣至死都未能返回大陸,與生死相許的戀人白玫海天永隔。

鄧禹平一生漂泊,以文謀生,貧病潦倒,晚景尤是悽涼。即便因中風癱瘓躺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對大陸的眷戀,從來沒有放棄過回家的念頭。他創作了詩劇《大陸之戀》和詩歌《我的思念》,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碧水長圍著青山轉」,直至1983年在臺灣知名作家林海音的幫助下,鄧禹平才第一次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阿里山脈的一座山峰。

1985年12月21日子夜,「阿里山之父」鄧禹平離開人世。留下了永恆的經典——「高山青,澗水藍」
 阿里山天然森林資源的濫觴

一曲《阿里山的姑娘》讓阿里山名聞遐邇。阿里山位於嘉義市東75公裡,海拔高度為2216米,東面靠近臺灣最高峰玉山,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群峰環繞、山巒疊翠、巨木參天,成了臺灣島上舒適的避暑勝地。日出、雲海、鐵路、森林與晚霞合稱為阿里山「五奇」。

阿里山並非一座山,它包括了18座山峰,以前是臺灣的重要林場,如今已成為著名的森林遊樂區。人們遊覽的通常是指被劃為森林遊樂區的那一帶。那裡生長著許多珍貴的姬松、扁柏、鐵杉、亞杉和紅檜。阿里山最珍貴的要屬古老的紅檜樹,它被當地人稱為「阿里山神木」,全身蘊含著「芬多精」香味,木質細膩、木紋多彩。當地原住居民的自然、人文資源給阿里山又增添了許多奇趣

「高山青,澗水藍。」你無論是乘坐森林小火車還是旅遊大巴上阿里山,行程都是伴隨著車裡播放的《高山青》的歌聲開始的。筆者曾幾次乘小火車從山下盤旋直上阿里山,每次都看見車廂裡的遊客一聽到歌聲,就興奮地一邊跟著輕輕地哼唱,一邊欣賞著「碧水常圍著青山轉」的美景。那種美妙,是畫家無法用顏料調出來的色彩,無法用畫筆畫得出的勝景。

 「阿里山」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故事:相傳250多年前,達邦有一位酋長叫阿巴裡,英勇善獵,隻身翻山越嶺來到此山打獵,後來他常常帶著族人來這裡打獵,收穫頗豐,人們敬仰他,崇拜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山。

講述《阿里山的姑娘》創作的臺前幕後,日本人佔領臺灣砍伐阿里山珍貴樹木的歷史就不得不說。20世紀初,阿里山的原始森林遭到嚴重破壞,30餘萬棵千年紅檜樹被砍伐殆盡,罪魁禍首就是日本人。

一切災難都源於那場甲午海戰。在那場戰爭中,清政府慘敗,被迫籤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從此,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

日本在臺灣實行殖民專制統治期間,瘋狂掠奪臺灣經濟資源。阿里山的鐵路就是日本殖民者為了掠奪阿里山森林資源、運送木材而專門修建的,如今運貨的小火車已經蛻變成阿里山森林旅遊列車。

檜木是一種古老珍稀樹種,全球僅有7種,臺灣就有其中兩種:紅檜與扁柏(黃檜),品質都是最上乘的。日本人佔領臺灣後,很快便在阿里山發現了這珍貴的紅檜樹。為掠奪紅檜樹,日本人近乎瘋狂地修建了技術難度極大的登山小鐵路,把砍伐的樹木運回國內用於皇室宮廷、神社等建築。現在日本東京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的「頂梁柱」使用的就是阿里山的紅檜木。
    值得進一步追究、深思的是,在遊覽途中,鱗次櫛比的巨大檜木樹樁觸目驚心,它們長滿綠苔,色澤黯淡。坦率地說,如果僅僅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的話,我不得不承認當年留下的那些老樹樁,經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確實是姿態萬千,這也許是世界上任何杰出的藝術家、雕塑家都難以企及的境界。阿里山的樹頭,簡直就是一個世界上範圍最大、最原始古樸的樹樁珍品展。然而,阿里山老樹頭連著一段歷史,已經遠遠超出欣賞樹樁盆景的範疇。

在森林遊樂區中心,矗立著一座黃色的約五六米高的塔,上刻「樹靈塔」三個字。「這是日本侵略臺灣的又一罪證。據說,當年日本派遣伐木工濫盜千年紅檜時,許多日本兵、伐木工都身染怪疾,莫名死亡,就連白米煮成的飯都是血色,小火車也翻落山谷,日本人懼怕神木顯靈,於是特意建造了一尊樹靈塔,以安定『樹靈』,祈求神靈保佑,免遭報應。」

 不僅如此,日本政府為了表彰勘察阿里山森林資源的琴山河合這個人,還在阿里山專門為他立了一塊碑。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阿里山的塔也罷,碑也罷,不僅讓我們觸摸到臺灣和阿里山近百年受辱及反抗的歷史,而且也再次告訴我們一個真理:落後就要挨打,尊嚴來自實力。

《阿里山的姑娘》在哪兒

大家也許有同感,去寶島臺灣阿里山觀光遊覽,除在文化表演場地能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外,其他地方很少見到,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要知道,歌中的「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指的就是臺灣鄒族原住民。鄒族原稱「曹族」, 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支,阿里山有鄒族人聚居的特富野、達邦兩個部落。在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稱鄒族為「阿里山番」(指世居阿里山的鄒族),

該族人認為此譯名帶有貶義背離他們民族語言的原意,而於1999年要求正名為「鄒族」。鄒族分布於南投縣、嘉義縣和高雄縣境內。該族分為三個語言群:阿里山群(鄒語)、四社群(沙河魯阿語)和簡仔霧群(卡那布語)。

阿里山的導遊說,現在已經看不到阿里山的姑娘和少年了,因為這些僅存的鄒族人,不願意成為現代社會的景觀資源,都搬到大山深處去了。這種行為在一般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其實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生存觀念,生存方式。在現代人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的時候,鄒族人恪守古老的觀念,上山打獵,自給自足,不想作為觀光的對象,來過人們通常認為的更好的生活。

在歷史上鄒族人口減少的因素和日本人有關。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期,為電力需求,在日月潭築壩蓄水,潭水由原來的平均數米深增加到三十多米。邵族人不願搬遷,一次洪水來襲,被淹死了一千多人。

鄒族人不但在全國而且在臺灣都是一個稀有的少數民族,到目前為止,總人口為2887人。而居住在阿里山的鄒族只有300多人。

《阿里山的姑娘》並不是從臺灣阿里山高山族實地採風而來的歌曲,而是電影《阿里山風雲》中的一首插曲,因為曲調悠揚意境優美而被廣為傳唱,時間一久倒讓人淡忘了它的出處。

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在臺灣傳唱的歌名是《高山青》,有時又叫《阿里山之歌》,誕生於1948年12月。

那麼,《高山青》的首唱是誰呢?是張茜西,就是在《阿里山風雲》裡飾演高山族姑娘于娜的女主角。對於很多音樂發燒友來說,張茜西的名字並不陌生。

張茜西,1929年生於重慶市較場口百子巷。抗日戰爭期間,她參加了宣傳愛國抗日的「孩子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後,加入國泰電影公司,主演《阿里山風雲》,並因主唱《高山青》一舉成名。這部在臺灣票房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張茜西的成名作。她因此片榮獲臺灣電影第一屆「金馬獎」。上世紀70年代,她定居香港後,改名為張茜茜。80年代後,她多次回到故土重慶、成都探親,連續當選為四川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還分別擔任了重慶市、成都市、上海市虹口區海外聯誼會的理事。2004年5月14日因心臟病病逝於香港,享年76歲。

    歌曲《高山青》的誕生也屬偶然。《(阿里山的姑娘)歌聲背後的真實愛情故事》一文中記述:當年在福建拍《阿里山風雲》外景時,由於颱風和地震的影響,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晚上無事,劇組就請阿美族青年唱歌跳舞,並進行錄音拍照,積累了很多資料。張徹依據原來的旋律寫過3首曲子,由臺灣詩人丘斌存作詞,演員張茜西、李義珍主唱。女主角吳驚鴻的嗓子有點走音,沒有安排她唱歌。試毛片後,她要求也要唱歌,製片人徐欣夫就找張英想辦法為她加一首歌,選定一處森林瀑布補拍了外景並加了一首插曲,就是後來的《高山青》。張徹面對風景哼了幾聲,說有了,就叫場記兼演員的鄧禹平根據他哼的旋律寫歌詞,首句是「高山青、碧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張英看了歌詞後,提出將「碧水藍」的「碧」字改為「澗」字更為貼切。此歌被導演張英、張徹定名為《高山青》。周藍萍依照張徹這個「隨興的調子」加以修編後,由女主角張茜西演唱,進行了錄音。由此可見,電影《阿里山風雲》中的插曲《高山青》首唱是張茜西。

  1952年著名音樂家黃友棣將之編曲為《阿里山之歌》,署名鄧禹平詞、黃友棣編曲、青山青唱(根據《黃友棣作品全集-獨唱篇》)。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它是唯一一首以高山族曲調來描述山地風情、人物的歌曲,又使用鈴鼓和小鼓等樂器,因此在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中獨樹一幟。臺灣歌手青山青演唱的《高山青》,曾經風靡一時,由於歌詞內容盛讚高山族,因此也被其他高山族歌手重新翻唱過。

把這首歌演繹得最深刻最動情的當屬鄧麗君,也是她的「看家歌」之一。香港歌星奚秀蘭在1984年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演唱後,這首歌開始在中國內地廣為傳唱。
   《阿里山的姑娘》在大陸有眾多的歌唱家參與傳唱,其中歌唱家朱逢博對該歌的傳播功不可沒。經過她富有創意的改編,使這首小調式的歌曲變成了大氣磅礴的舞曲,而且音樂結構非常完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唱出了民眾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深厚感情。如今傳唱的就是這個版本 。

誰擁有《阿里山的姑娘》的著作權?其出版商權利人是一家臺灣的音樂公司。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與之一同奔月的,還有其搭載的《阿里山的姑娘》《誰不說俺家鄉好》《愛我中華》《二泉映月》《黃河頌》等32首經典曲目。

歷史譜寫著歌曲,歌聲凝聚著歷史。時光流逝,抹不掉民族印記;海峽天塹,隔不斷骨肉親情。「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高山常青,澗水常藍。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常圍著青山轉。」(中國中央電視臺「相約寶島臺灣阿里山」專題片文稿 趙樂撰寫》


相關焦點

  • 臺灣遊紅紅火火——美麗的阿里山姑娘
    臺灣遊紅紅火火——美麗的阿里山姑娘 (4/6)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五一節來臨
  •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畫《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畫《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經以為,閱過峨眉的蜻麗,見過嶗山的雋美,瞰過泰山的雄渾,觸過梅裡的品瑩,世間使再也沒有哪座山敢稱絕代。曾經以為,臺灣的明信片裡只有日月潭,南投的世界裡只有玉山曾經以為,客家的山歌早將寶島的民俗與風情唱盡。
  • 追尋阿里山姑娘的下場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 阿里山的「姑娘」在哪裡?
    莊和剛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一首優美的歌曲,勾想起多少人對阿里山的相往,去臺灣旅遊的衝動,一睹阿里山姑娘的美麗。從進入阿里山到遊完整個阿里山,除了買高山茶、旅遊紀念品的大娘、大伯,還有少量的遊客,整個遊程沒看到一位阿里山的姑娘。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 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
  • 【臺灣自駕隨意行】自駕旅行,去尋找阿里山姑娘?
    1947年電影《阿里山風雲》之主題歌《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的姑娘》原名《高山青》,歌曲與臺灣有關係的是他們在當地採風用了當地土著的歌調
  • 《阿里山的姑娘》歌聲迴蕩在耳邊,一家三口的臺灣阿里山旅行攻略
    《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曲,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歌曾經火遍大江南北。原曲是1947年創作,原唱為張茜西(四川人,定居臺灣,後移居香港)。這首歌曲後來被鄧麗君等諸多大腕翻唱過,紅了半個世紀。很多人知道阿里山,都是因為《阿里山的姑娘》這首歌。
  • 臺灣經典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華晨宇的演唱,瞬間點燃觀眾激情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阿里山的姑娘》大家都耳熟能詳, 它曾經紅遍大江南北。後來被鄧麗君等諸多大腕翻唱後,半個世紀來久唱不衰。《阿里山的姑娘》創作於1947年,是電影《阿里山風雲》之主題歌 ,由鄧禹平填詞,四川人,後定居臺灣。 曲作者是知名導演張徹,杭州人,從上海去臺後定居香港。說起這首歌曲的來歷,那是1947年,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徹率攝製組,到臺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電影急需一首主題歌,張徹讓一同前去的鄧禹平寫歌詞。
  • (夏雲)臺灣見聞之十二——「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變老了
    (夏雲圖文)到臺灣去旅遊,阿里山是遊客們必去的地方,我之所以嚮往阿里山,除了它是臺灣著名的風景區之外,另外是被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所吸引,「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我想親眼看看阿里山的姑娘到底長的怎麼樣!
  • 臺灣旅遊,阿里山不只有阿里山的姑娘,還有這些風光使人流連
    臺灣旅遊,阿里山不只有阿里山的姑娘,還有這些風光使人流連在臺灣有八景之一的阿里山,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阿里山,小編小時候經常會聽到家裡面的姐姐會唱《阿里山的姑娘》,小編一直對臺灣是有著莫名的憧憬。阿里山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樣的美麗景色,希望有機會到阿里山去參觀遊玩。也在去年實現了這個願望。阿里山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傳說有一個人叫做阿巴裡。他一個人在阿里山打獵,收穫很豐富,後來經常帶同族的人一起到阿里山打獵。人們心中很感激他,也就把這座山起名阿里山來表達感激。小編跟著旅遊團來到阿里山。在阿里山,每一處的景點都不一樣。
  • 臺灣「阿里山的姑娘」亮相新疆國際舞蹈節
    新華網烏魯木齊7月30日電(記者卜多門、郭燕)臺灣新世紀文化藝術團29日晚帶著島內少數民族舞蹈節目亮相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舞蹈節。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血脈相連的同胞情誼,使臺灣舞蹈團受到觀眾的熱情歡迎。
  • 比姑娘更美的阿里山
    阿里山的傳說有首歌唱的好,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可在小編眼裡阿里山最美的不是姑娘和少年,而是那綿延萬裡的山林奇景。阿里山位於臺灣嘉義,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也是臺灣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在2001年,阿里山一帶,被指定成臺灣地區的國家風景區。
  • 阿里山的姑娘不僅美如水
    商報小記者探訪阿里山鄒族文化並與「優遊吧斯」董事長鄭虞坪合影留念  阿里山是來到臺灣必去的景點之一,歌中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2月9日,河南商報小記者起程趕往阿里山,探索阿里山中的寶貝……  河南商報記者 劉妍 文/圖  賞神木  2300多歲的紅檜  紅檜是臺灣的特有樹木,木質優良,它自身獨有的香味還可以驅蚊蟲。導遊告訴小記者們,由於發現了紅檜的珍貴,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曾砍下阿里山30萬棵紅檜,使這種樹瀕臨絕種。
  • 心系阿里山的姑娘,卻不知阿里山「五奇」,不值!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唉。同時,阿里山,是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也是是臺灣省的著名旅遊風景區。阿里山的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里山五奇,它們不但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內外。
  •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臺灣阿里山馬拉松帶你領略5大奇景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哎。相信很多人對這首《高山青》一定不陌生,尤其是鄧麗君的翻唱,讓這首歌和歌裡的阿里山變得更加靈動鮮活。很多遊客去臺灣,日月潭和阿里山都是必去之地,而對於跑者而言,阿里山國際馬拉松才最值得期待!
  • 大陸新娘臺灣印象-「阿里山姑娘」好鬱悶
    《大陸新娘臺灣日記》刊出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我接到不少讀者的信件,有鼓勵也有建議。有位讀者建議我多寫寫與民生有關的內容,大陸與臺灣有何不同;還有位讀者在信中寫道:「多寫寫我們所不知道的臺灣與臺灣人,寫出大陸人對臺灣的錯誤概念,這樣有矛盾有衝突,文章才好看。」
  • 管弦樂《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位於中國臺灣省嘉義市向東72公裡處,曾為臺灣重要林場,如今則是馳名中外的森林遊樂區;此地地勢高亢,空氣清爽宜人,
  •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哎~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哎。相信很多人對這首《高山青》一定不陌生,尤其是鄧麗君的翻唱,讓這首歌和歌裡的阿里山變得更加靈動鮮活。很多遊客去臺灣,日月潭和阿里山都是必去之地,而對於跑者而言,阿里山國際馬拉松才最值得期待!
  •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櫻花驚豔四方
    提起阿里山,就會想起一曲《高山青》中唱到的「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到了阿里山,並沒有見到美如水的姑娘和壯如山的少年,但卻見到了阿里山的櫻花美如水,阿里山的樹木壯如山。
  • 阿里山的姑娘不僅美如水
    也可能「壯如山」
    商報小記者探訪阿里山鄒族文化並與「優遊吧斯」董事長鄭虞坪合影留念  阿里山是來到臺灣必去的景點之一,歌中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2月9日,河南商報小記者起程趕往阿里山,探索阿里山中的寶貝……  河南商報記者 劉妍 文/圖  賞神木  2300多歲的紅檜  紅檜是臺灣的特有樹木,木質優良,它自身獨有的香味還可以驅蚊蟲。導遊告訴小記者們,由於發現了紅檜的珍貴,日本人佔領臺灣期間,曾砍下阿里山30萬棵紅檜,使這種樹瀕臨絕種。
  •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很美,「阿里山的姑娘」還有另外的故事
    沒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對臺灣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阿里山和日月潭,從課本中而來。阿里山在中部的嘉義市,上山一定要試試乘坐森林小火車,紅色的車頭和車廂,曾經是運送木材之用,經過改裝,變身旅遊觀光的功能,頗有復古小火車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