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畫《阿里山的姑娘》阿里山
經以為,閱過峨眉的蜻麗,見過嶗山的雋美,瞰過泰山的雄渾,觸過梅裡的品瑩,世間使再也沒有哪座山敢稱絕代。
曾經以為,臺灣的明信片裡只有日月潭,南投的世界裡只有玉山
曾經以為,客家的山歌早將寶島的民俗與風情唱盡。
但,當「阿里山的姑娘美如畫」的嫵媚悠揚,當溫和的海風翩躚了蔥蔥茂木,當高山常青花海畔,當澗水常藍螢火間,當太魯閣的七色激灩了溫泉,當部的日落嫋了煙,卻才發現,自己竟是如此武斷;卻才發現,原來還有一種絕代,叫做阿里山。
在臺灣,阿里山是被吟唱得最多的名字。阿里山潛被誤認為是座山峰,其實它是由8座山峰組成的。阿里山名字的來源也真的並不能服眾,僅儀是流傳著的一個關於鄰人勇上間裡的故事:阿里第一個走進這座山的林當中,獲得了豐足的獵物。於是全族的獵手都遵循著阿里的足跡踏足山中,部放從此不再飢餓。於是就用了這個開拓者的名字給此山命名。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並未獲得大多數人認可,阿里山僅僅像是一個極其嫻熟的雙音節的吟哦和嘆息。
但傳說卻無誤地表明,阿里山是片森林。地處亞熱帶氣候區,各種植物令人難以置信地旺盛生長,颱風又會帶來豐沛降雨。阿里山的山腳下,稜樹、龍眼、檳榔等熱帶植物遮天蔽日密集的連空氣似乎都不能在中間尋找到縫隙自由流通。而隨著地形的升高,漸漸過渡成為杉檜柏松的地帶。其中距今已經三千多年的檜樹,因為難以準確地紀年,人們就以歷史的記載都不甚清晰的「周公」為名,把它叫作了「周公檜」。枯斷的樹木生命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以腐殖質的肥沃來養育植株上的第二代乃至於第三代,也被不加區別地稱為「神木」。山風勁吹,森林從山麓一直起伏到山巔,形成一道道波瀾壯闊的綠色大浪。而林際的呼嘯,便是聲勢宏大的濤聲。
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米。登高者都以為站高望遠,但是在塔山上並非如此。阿里山的潮溼,造成了縈繞山間變化多端的雲霧,遮蔽了遠遠近近的無數景致。這固然是一種遺憾,但是卻使得塔山上的雲海聲名遠揚。雲霧從阿里山的山谷間嫋嫋升起,起初十分平淡,溫暖如同深藏的村落的炊煙。幾股雲氣交融在一起,仿佛牛乳滲透到清水之中,漸漸地蒼白而濃鬱,鋪張成為一片深不見底的白色海洋,洋面上則有尖簇如同冰峰,隨雲海的整體上升而漂移。倘若大風驟至,雲海掀起彌天浪濤,以偌大無比之觸手,席捲整個山峰,在不能撕裂的濃厚之中,登臨者的衣服已經如同淋雨。雲海的富變幻、盛姿容就成為「寶島八景」之一。
相對地,略低於塔山的祝山,被更多的觀賞日出的遊客所青睞。東方未白,祝山頂上卻已經是人頭攢動,翹首以望。日神的僕從曙光首先點染了東方天際的邊緣,鋪灑下玫瑰一樣的花瓣。日輪的光熱點燃了花瓣,生起熾熱的火焰,殘留的暗雲則升騰為青煙。火光拉成弧形,是照耀萬物之神的華蓋和冠冕。最初的幾道光線刺破天空是鋒利無比的劍芒,而朝日的半個面孔從地平線上彈出便奪取了向它注視的人的眼光。日出僅僅是個剎那,但是它的強大光輝則足以使每個人沐浴在均衡而持久的恩澤之中。
森林、雲海和日出是阿里山的三大景觀,但是並非只有它們能夠動人心魄,即使在山邊路際隨手可擷的種種也足以讓人感到愉悅和舒適,讓偷閒來的遊客滿意而歸。櫻花是阿里山上最常見的花卉,那粉紅色的輕雲似的一抹一抹,就足以代表阿里山燦爛的春光。在木質的火車車廂裡感受原始蒸汽的動力並慢慢品味花朵的馨香,是那樣愜意。在夏夜黑的山谷裡,還閃爍著萬餘只螢火蟲的點點光火,把森林的黑夜點綴得神秘而輕盈。
如此的阿里山並不適合走馬觀花,那樣只能浮光掠影,阿里山的終極魅力在於長久地居住,與大山、溪水的長相廝守。依水而居的鄒人村落還在,青壯的男子還在山上採摘或者狩獵,美麗的女子依舊在唱著纏綿的情歌「高山常青,潤水長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如在這樣的山歌裡面,阿里山原本就不曾真實的名字再次虛幻,終成為山水一樣長存的愛情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