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

2020-12-23 中國臺灣網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實行的情況,並指出,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即一制的問題也。以下是文章內容。

清代劉繼莊《廣陽雜記》記:清初,「設臺灣一府,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而以臺灣廈門巡道統之」。據康熙高本《臺灣府志》,首任分巡臺廈道周昌、臺灣知府蔣毓英、臺灣知縣沈朝聘、鳳山知縣楊芳聲、諸羅知縣季麒光,首任臺灣府學教授林謙光、臺灣縣學教諭傅廷璋、鳳山縣學教諭黃賜英、諸羅縣學教諭陳志友,以及同知、經歷、縣丞、典史、巡檢等各官俱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二十六年(1687)間到任。這是清代初年在臺灣設官的大致情形。自此一直到1895年,其間因區劃調整、臺灣建省,增加不少官職和職官,卻也層級有別、各司其職,井然有序。清代職官(文官)制度使然也。

朝廷命官。官職設置與職官任用屬於中央事權。清廷制定的職官制度的所有規定,在臺灣一一遵辦、不曾稍違。因應某些具體情況,對臺灣官制所做的調整,也一一出於清廷的決策。例如,「臺灣各缺向例三年任滿,稱職者加升銜再留三年,方準升用 」。對此,清雍正七年(1729)正月初五日有諭:「朕思臺灣道、府、廳、縣各官自宜選用熟習諳練者,然定期六年為滿,又加以候缺、交盤、渡海之期,實為太多。今再四思維,臺灣文員自到任之日為始,將滿一年之期,著該督、撫於閩省內地官員內揀選賢能之員,乘冬月北風之時,令其到臺,新舊協同辦理,大約可以熟習地方情形,則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時回到內地補用,……如此,則該員在臺前後不過兩年」。其後,臺灣官員「三年官兩年滿」的任期制基本上沿用至光緒年間;再如,關於臺灣道的全稱從「福建分巡臺灣廈門兵備道」、「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分巡臺灣道」到「福建臺灣道」,官名多次變動、其職權職能也多次變化,乃出於朝廷決定;又如,關於提督學政一職在臺灣,經地方官「奏準」即經由朝廷批准,先後由分巡臺廈兵備道(1684—1721)、分巡臺廈道(1721—1727) 、巡臺御史(1721—1751)、分巡臺灣兵備道(1752—1874)、福建巡撫(1875—1877)、分巡臺灣兵備道(1878—1888)、臺灣巡撫(1888.10—1895)兼理。提督學政是各省教育行政長官,其職責之一是主持省內各地童生試(俗稱考秀才)的第三階段考試(院試)。福建內地與臺地隔海相望,交通不便,故在臺灣採用兼理制(臺灣建省後並未設提督學政一職,仍然採用兼理制,由臺灣巡撫兼理)。

中國地分兩岸而成「海峽兩岸」的情形,始於《馬關條約》、始於1895年。吾友楊彥傑教授在《臺灣歷史與文化》(海峽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裡指出:「1895年日本人佔領臺灣以前,臺灣一直處在福建文化的強烈影響之下,兩岸文化是一體的。這種文化一體的關係,主要是由於大陸向臺灣不斷移民,同時也由於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政治制度相同,官方提倡的意識形態一致」。誠哉是言也。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即一制的問題也。 (編輯:田雲鵬)

相關焦點

  • 古代職官有嚴格等級制度,表示職官等級的有爵、勳、品、階等數種
    職官等級爵,一般稱爵位,是表示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的一種尊號。西周爵位一般有諸侯、大夫、士三級,爵稱同時也是官稱。授爵多根據血緣親疏或功勞大小,在許多情況下可以世襲。春秋戰國時期,爵位制度發生很大的變化,除沿襲舊制外,又有按軍功、職位、才能授爵的新制度。戰國時各國的爵稱一般有君、侯、卿(上卿、亞卿、客卿)、大夫(五大夫、上大夫、大夫)等。執圭是楚國特殊的爵稱。秦國還有專門獎勵軍功的二十等爵。漢代宗室封爵分為王、侯(縣侯、鄉侯、亭侯)二等,功臣的封爵沿用秦的二十等爵。
  • 兩岸首次聯合在島內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
    兩岸首次聯合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將於2013年9月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於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北京市臺聯供圖)  中國臺灣網9月17日消息 兩岸首次聯合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於昨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 汪毅夫到臺南家鄉尋根訪祖 進行學術文化交流
    位於臺南市北區的祀典興濟宮,是臺灣唯一由清代官方指定的官祀保生大帝廟,地位十分崇隆。9月13日至14日,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與祀典興濟宮合作主辦的「2013祀典興濟宮暨保生大帝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行。  汪毅夫以「千年祀典殂豆馨香——讀周懋琦《興濟宮題聯並記》」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全程用閩南話精闢講述自己的研究心得。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
    臺海網9月16日訊 兩岸首次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即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中國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由臺南市文化協會、北京臺灣會館聯合主辦,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協辦的「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18日下午將在臺南市孔廟開幕,展覽會場安排在孔廟旁的武德殿(前東海書院舊址)。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
    龔雯 攝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中新網漳州9月27日電 (何凌霄 周穎 龔雯)「『老人做公親』在閩南方言裡,做公親是充當仲裁、調解人的意思,一句閩南俗語道盡了自古以來中國鄉約制度的精義。」
  • 汪毅夫:1874年臺灣疫情的歷史留痕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香港中評網講述歷史上臺灣出現疫情的故事,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寶島,有500餘人死於時疫。清廷派駐臺灣的「文武員弁」也因疫情「病故者眾」。
  • 汪毅夫:1844年臺灣嘉義抗糧案件
    中評社北京7月21日電(作者 汪毅夫)清沿明制。清代承襲明代貨幣制度,銀兩與制錢並行。銀兩與制錢比價的波動時或造成「銀貴錢賤」的情形,則會引發社會問題。鄭學檬《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描述道:「銀價不斷上漲,民間完納錢糧,『小民糶賣糧米,買銀交官,多形賠累',等到官府收錢,又『浮增折價,每銀一兩竟有加至制錢四千七八百文者'。」農民賦稅負擔因「銀貴錢賤」而加重,因而不斷引發抗糧案件。
  • 渡海巡臺:清代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直接管轄制度
    臺灣海峽,風濤之險,不僅未能阻止兩岸的歷史文化聯繫,而且還孕育出為應對或適應自然阻隔而設計的管轄制度。清代渡海巡臺制度,乃清王朝以「閩臺合治」將臺灣納入福建地方治理之同時,面對臺灣海峽自然阻隔以及臺灣地方官員治理不力,在臺灣建省之前實行的直接管轄制度,前後運行160多年,歷經御史巡臺、福建大員輪值巡臺、閩撫駐臺三個階段。
  • 汪毅夫:廈門虎溪巖的臺灣故事
    江呈輝題刻照片(資料來源:何炳仲《廈門摩崖石刻》)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作者 汪毅夫)虎溪巖是廈門名勝,巖間有古寺,寺名玉屏,又名東林。                             1895年,臺灣進士許南英有《臺局之變,臺北郭茂才會川仗義與抗,所謀不遂。聞其來鷺江虎溪巖祝髮為僧矣。感而作此》詩曰:「破盡家山剩此身,蒼天厄我作勞人。幾莖發甚千斤重,尚有風塵未了因。」
  • 清代將崗位編制稱為「官缺」,名目繁多複雜,但其制度卻十分合理
    清代將中央及地方的各衙門崗位編制稱為「官缺」,官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官缺,僅指官的缺額,如某崗位某官設幾名即缺幾缺,哪個職位暫時無人,稱之位出缺。廣義的官缺是指哪種官位由什麼人充任,如何分配,如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等。為了更好的了解清代的官缺制,現將幾種性質類別的官缺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 清代此衙門官員任命不經吏部、兵部,而且四品以下大多不分正從
    內務府是清代規模最大、職官最多的一個部門。由於清代是滿族人建立的政權,因此在機構、官制方面不同於以往朝代,就是在本朝,內務府的機構也和其他部門有很大的區別。其中有幾點最為明顯。這種家、國之事分別設置機構、官員自成體系的制度,一直延續到明代,也為清代所沿襲。清代管理宮廷、皇家事務的內務府,也具有內朝機構之獨立性,有別於管理國事之外的外朝諸衙門。其主要體現是:內務府官員,大部分由本府包衣擔任,形成獨立的內務府包衣缺;其文職、武職官員之選任、考核,不經外朝之吏、兵二部,只不過將選官結果造冊諮吏、兵二部。
  • 清代西藏的攝政制度
    藏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傳承的民族,藏族歷史研究的內容包羅萬象,其中也包括了對藏族職官制度的研究。近十年來研究此問題的學者越來越多,研究的範圍也越來越寬,從而更加深入地揭示了西藏上層僧侶貴族社會的歷史。攝政是指在封建王朝時期皇帝或其統治者年幼或病重、出徵等原因不能親自料理政事時,暫時行使皇帝之權的屬臣。
  • 賴瑞和談《唐代高層文官》與唐代官制研究
    您在書中提到,最早是陳仲安在其專著《漢唐職官制度研究》中使用了這個詞,但是您又強調說,此書並非受到陳先生啟發。這讓我對這一概念的由來感到很好奇,您是怎麼想到使用這一概念的?您在書中引用了廖伯源《使者與官職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作為專研唐史的學者,您用「使職化」這個概念,又是如何受到這位秦漢史學者的影響呢?
  • 近300份珍貴檔案圖片展示「科舉制度在臺灣」
    近300份珍貴檔案圖片展示「科舉制度在臺灣」 2017-06-17張斌 攝   中新網廈門6月17日電 (記者 陳悅)作為海峽論壇配套活動,「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臺灣」檔案圖片展17日在廈門舉行。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陳益源說,追尋臺灣進士的腳步,可以發現兩岸歷史上密不可分的關係。
  • 汪毅夫當選全國臺研會會長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全國臺灣研究會官網7日公告,經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表決並報主管部門通過,汪毅夫任全國臺灣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王衛星、楊明傑任副會長,王升任執行副會長,楊幽燕任秘書長。
  • 汪毅夫:唐景崧乙未電奏稿
    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中評社圖片)  (作者 汪毅夫)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二至五月,唐景崧在署理福建臺灣巡撫任上清代廷臣文廷式《聞塵偶記》(收《近代史資料》1981年第1輯)記:「唐署撫未內渡時,殊有慷慨之志,二三月間往返與餘電商」。在臺灣,唐景崧頻繁使用電報同內地聯繫,與迋臣電商保臺問題、向朝廷電奏臺灣情況,應該是當年臺灣電報局的最大用戶。
  • 清代臺灣地區的行政建置沿革復原,前賢研究十分充分
    筆者在提交的《清史.地理志.臺灣》未刊稿部分中並未將南雅廳視作與州縣相同的政區而列一專門條目,而是在臺北府下將南雅同知作為一個分防於臺北府城之外的職官來處理,與不少對臺灣政區的研究結論並不一致。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專文介紹這樣處理的原因,並求教於學界先進。首先看什麼是廳。關於廳的判別,要回到《大清會典》這一清代最重要的記載典章制度的典籍上。
  • 汪毅夫:漳州平和壺時祠堂 臺灣阿里山神吳鳳傳說與「文化識盲」
    兇死者為厲鬼、厲鬼會散布瘟疫的觀念也是當年以「出草」(殺人取頭以為誇耀)為俗的臺灣非漢族部落居民的鬼魂觀念嗎?從劉家謀到連橫,他們聽到的、記錄的吳鳳傳說是不是有「文化識盲」的問題呢?  附帶言之,連橫《吳鳳列傳》曾以《吳鳳傳》為題載於《臺灣文藝叢志》第4年第1號(1922年2月)。   (作者汪毅夫系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
  • 福州臺灣會館的舊影新顏
    史海鉤沉 尋根兩郡試館 復建後的福州臺灣會館,總面積1611平方米的宅院分為歷史主題展區、當代專題展區、交流活動區、配套功能區等四個區域,橫跨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院落,可以透過各方捐贈的史料文物,也可以藉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回溯閩臺科舉制度的淵源、榕臺民眾交流交往的歷史,了解兩岸關係尤其是閩臺關係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