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臺海網9月16日訊 兩岸首次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即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中國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據中評社報導,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臺灣會館負責人鄭大指出,清代臺灣總共出了33位進士,第一位是陳夢球,他是建臺南孔廟的陳永華的兒子(康熙33年,1694年),最後一位是汪春源(光緒29年,1903年)。33位進士當中,臺南佔了11位,彰化有8位,嘉義有5位。

  由臺南市文化協會、北京臺灣會館聯合主辦,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協辦的「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18日下午將在臺南市孔廟開幕,展覽會場安排在孔廟旁的武德殿(前東海書院舊址)。

    兩岸專家學者將於17日在成大舉行「科舉制度在臺灣」學術研討會,並連繫到 8位清代進士的後人如大陸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汪毅夫的曾祖父是臺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等兩岸共10多人都參與盛會,還將安排在興濟宮的官廳有一場臺灣進士後人面對面的座談會。 
 
  鄭大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接受中評社訪問,展示此行帶來從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保存的石碑拓印及為此次專題展出版的碑帖集、專冊。

  鄭大表示,此次展出來自北京的相關碑帖有22件、自北京故宮複製的大小金榜等珍貴文物。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是兩岸的第一次,也是大陸方面第一次在臺灣展出北京孔廟明清進士題名碑,碑林中清代全部33位臺灣進士的拓片、大小金榜、進士齒錄等史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大陸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汪毅夫的曾祖父許春源,在清末《馬關條約》籤訂之際正逢科考,汪春源聯合臺籍士子、官員上書都察院代奏光緒皇帝,表示「全臺赤子誓不與倭人俱生」,此為知名「五人上書」,另外,進士邱逢甲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日,進士許南英在臺南團練抗日等事跡,也都將在專題展中展出。

  鄭大說,清代臺灣進士在兩岸都首次舉辦,由於文獻史料分散兩地,匯整後有系統的展出,需要兩地合力,實屬不易。臺南展期從18日起至28日止,未來希望在彰化、臺北還有巡展的機會。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 兩岸首次聯合在島內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
    (北京市臺聯供圖)  中國臺灣網9月17日消息 兩岸首次聯合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於昨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北京市臺聯副會長、北京臺灣會館負責人鄭大昨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接受媒體訪問,展示了於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保存的石碑拓印和為此次專題展出版的碑帖集、專冊。  鄭大介紹說,此次展出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相關碑帖共22件和北京故宮院複製的大小金榜等珍貴文物。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高雄開幕
    人民網訊 近日,由北京市臺聯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圖書館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開幕式在該校圖書館舉行。樹德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昭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院長曾宗德、圖書館館長蘇怡仁等相關院系領導、部分師生出席了開幕式,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一行九人也專程赴臺開展了文化參訪與調研。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科舉制度在臺灣」校園公益巡展在臺南大學舉辦
    人民網訊 10月22日上午,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在臺南大學文薈樓展出。本次校園公益巡展主要介紹科舉制度在臺灣的設立和發展、知名臺灣進士生平以及科舉制度對臺灣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在臺灣南投舉辦
    近日,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聯合(臺灣)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臺灣)中華文經交流協會、臺灣中興大學藝術中心、臺灣螺陽文教基金會在臺灣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共同主辦「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來自兩岸的有關單位領導、嘉賓及臺灣中興大學部分師生參加了開幕式。
  • 三星堆、金沙珍貴文物大展在臺灣拉開帷幕(圖)
    主辦方嘉賓為大展揭開帷幕。(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中國臺灣網1月19日臺北消息 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三星堆和金沙博物館的珍貴文物飛越臺灣海峽,遠赴千裡之外的寶島聯袂展出。1月18日,由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省文物局和臺灣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新光三越百貨共同主辦的「神秘北緯30度線——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秘寶展」在臺北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展館拉開帷幕。 一級文物28件,金沙在臺「處女秀」本次展覽規模大、級別高,精選了兩館珍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器物14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8件(套)。
  • 臺灣記憶:科舉制度下的臺灣進士
    臺灣進士作為一個地域歷史人群,其成員總數有種種說法,經兩岸學者對現存史料多方考證,自康熙33年陳夢球蟾宮折桂,至光緒29年汪春源得中進士,210年間,臺灣共考中33名文科進士。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展",藉由展品了解臺灣科舉制度與進士、書院的歷史。
  • 福州臺灣會館的舊影新顏
    據史料記載,清朝科舉制度在臺實行的200多年間,臺灣共考取了文進士33名、文舉人306名,分別排在清代福建14個府(州、衛)的第7、第8位,考取武進士10人以上、武舉人297人,留下父子、翁婿、舅甥進士和師生同榜、一門六舉人等佳話。 歷經時代變遷,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在。
  • 汪毅夫到臺南家鄉尋根訪祖 進行學術文化交流
    臺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蘊含著豐沛的歷史和人文資源。現任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祖籍臺南,其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臺灣最後一位進士。9月13日至18日,汪毅夫會長赴臺南參訪,並出席多項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  這是汪毅夫會長第三次訪問臺南。2007年2月,時任福建省副省長,也是福建省紅十字會會長的汪毅夫,曾專程到臺南尋根訪祖。
  • 福州陳靖姑金身首次赴臺巡安:臨水之光耀兩岸
    福州陳靖姑金身首次赴臺巡安:臨水之光耀兩岸   中新社福州12月15日電 題:福州陳靖姑金身首次赴臺巡安:臨水之光耀兩岸  作者 張建忠 王光華  為期9天的福州陳靖姑金身赴臺繞境巡安活動,在臺灣大受歡迎,顯現臨水之光耀兩岸的景象。
  • 參觀臺灣光復主題展 寶島人士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當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寶島臺灣、九州同悲、抗倭守土、長歌當劍、揮戈復疆、兩岸圓夢等六部分,共展出160餘件套館藏文物,包括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主官陳儀在受降儀式上簽字時用的毛筆、臺灣老兵何文德的「想家」夾克衫等。
  • 臺灣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省佛教文物展」
    北齊漢白玉佛首佛教在線訊 為迎接北齊漢白玉佛首,2015年5月23日至8月20日,國家文物局在臺灣高雄佛陀紀念館舉辦「河北省佛教文物展」。2016年3月,佛首與佛身將回歸大陸,在北京舉行儀式後入藏河北博物院。
  • 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135年前,臺灣秀才許南英第三次到福州參加鄉試,船到馬江時即興寫下這首詩。如今,身為清代著名詩人和愛國將領許南英的曾孫女,許沛在新近復建揭牌的福州臺灣會館內看到這段記載文字時,感動不已。  「看到那麼多先輩當時在兩岸之間奔波、交流,很感動,也證明了臺灣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許沛說,她的祖父是許南英的第三個兒子,曾祖父三次到福州參加鄉試,對福州風土人情十分熟悉。
  •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圖)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圖) 2014年08月04日 11:29:57  來源:東南網
  • 近300份珍貴檔案圖片展示「科舉制度在臺灣」
    張斌 攝   中新網廈門6月17日電 (記者 陳悅)作為海峽論壇配套活動,「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臺灣」檔案圖片展17日在廈門舉行。臺灣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陳益源說,追尋臺灣進士的腳步,可以發現兩岸歷史上密不可分的關係。
  • 熱搜現場/ 臺南市立美學館——兩岸城市文化交流展聯合藝術展
    2020兩岸城市文化交流展首展海報2021·1·3日下午2:10(兩岸城市文化交流展)在寶島臺灣的臺南市立美學館開幕。這是本次北京藝術家在臺灣巡迴展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臺灣三地的展覽。3日開幕現場臺灣玉山交流協會30位成員出席,著名企業家施崇棠(華碩集團董事長、宏碁創業七人之一),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加上臺中市油畫協會23位,共有53位成員到臺南共賞盛舉,通過搭建這樣的交流活動,讓兩岸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展覽時間持續到1月24號。
  • 臺南眷村美食文物展 年貨有大陸家鄉味
    臺南市眷村美食文物展,年貨有大陸家鄉味。  據中評社報導,辭歲迎新年,邁入第10年的臺南市眷村年貨大街美食文物展,提供臺南民眾趕辦家鄉味年貨,香腸、燒臘、山東餅,口味大江南北,也有在地創新研發的傳統美食。眷村文物展,鍋碗瓢盆櫥櫃,樣樣都呈現了老兵及眷屬的歲月點滴。  臺南市老舊軍眷村改建工程幾乎已經完成,舊眷村拆除待盡,取代的新興高層社區。
  • 雲居寺文物修復成果首展 清代龍藏木板經「重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訊 2020年7月17日,北京市房山區雲居寺首次展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此次展覽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展覽內容分為「珍貴典籍 結緣雲居」「護經傳寶 守正創新」「妙手匠心 古籍重生」三個部分,透過實物、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以時間軸為序列加以藝術再現。現場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9卷修復完成的明代紙經和10塊修復完成的清代龍藏木經板,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文物的修復過程、方法和技術,揭開文物修復工作的神秘面紗。
  • 北京故宮院長反駁「珍貴文物都在臺灣」:北京故宮藏品是南遷文物的...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在6月30日的「故宮博物院藏品三年普查清理計劃」發布會上首次主動公開提及這一話題。在他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據悉,留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餘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南遷文物的20餘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