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1844年臺灣嘉義抗糧案件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中評社北京7月21日電(作者 汪毅夫)清沿明制。清代承襲明代貨幣制度,銀兩與制錢並行。銀兩與制錢比價的波動時或造成「銀貴錢賤」的情形,則會引發社會問題。鄭學檬《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描述道:「銀價不斷上漲,民間完納錢糧,『小民糶賣糧米,買銀交官,多形賠累',等到官府收錢,又『浮增折價,每銀一兩竟有加至制錢四千七八百文者'。」農民賦稅負擔因「銀貴錢賤」而加重,因而不斷引發抗糧案件。據彭澤益《鴉片戰後十年間銀貴錢賤波動下的中國經濟與階級關係》(載《歷史研究》,1961年第6期),1844年臺灣嘉義抗糧案件是鴉片戰後十年間的四大抗糧案件之一。           

  據《清實錄》1844年記載,該抗糧案件「有臺灣知縣閻忻,於收糧時欲行幫貼番銀,並有包攬官事之許東燦即許朝錦阻撓納糧等情」;又據郭崇高稟稱該案起因系許東燦「誑收民錢,代為完糧,賣壞谷上倉,經該縣查拿所致」。許東燦系「捐納同知」,有「官員」名份,實際上卻是既「包攬官事」、也「包攬」農民「完糧」的「攬戶」。官員和「攬戶」勾結,「包攬」銀、錢比價,「包攬」農民「納糧」,從中加重了農民賦稅負擔,致「臺灣嘉義縣巨匪洪協等糾眾豎旗謀逆,並有已革武生郭崇高合夥起事,所糾匪黨,約共二千多人」,引起了大規模的抗糧案件。                  

  附帶言之,賦稅「攬戶」是古老的專門職業。官府要求賦稅如期如數收繳入庫,農民則不願見官,也不願面對賣糧、買銀、交官的種種麻煩。於是,一方面「包攬官事」、另一方面代民「完糧」的賦稅「攬戶」,應此社會需求而產生和存在。當官府同「攬戶」勾結從中盤剝,增加農民賦稅負擔,社會就攤上大事了。1844年臺灣嘉義抗糧案件即其例也。                    

  (作者系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汪毅夫:日本降伏,臺灣光復
    圖四:《臺灣新報》剪影。(作者供圖)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放送協會」(NHK)播音員和田信賢向聽眾發出準點播報「玉音放送」(即天皇廣播講話)報告後,放送了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先於8月14日宣讀錄製的《大東亞戰爭終結/詔書》(簡稱《終戰詔書》)。臺灣放送協會下屬的臺北、臺南、臺中、嘉義、花蓮5個放送局同時轉播。
  • 汪毅夫:廈門虎溪巖的臺灣故事
    江呈輝題刻照片(資料來源:何炳仲《廈門摩崖石刻》)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作者 汪毅夫)虎溪巖是廈門名勝,巖間有古寺,寺名玉屏,又名東林。                             1895年,臺灣進士許南英有《臺局之變,臺北郭茂才會川仗義與抗,所謀不遂。聞其來鷺江虎溪巖祝髮為僧矣。感而作此》詩曰:「破盡家山剩此身,蒼天厄我作勞人。幾莖發甚千斤重,尚有風塵未了因。」
  • 汪毅夫:1874年臺灣疫情的歷史留痕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香港中評網講述歷史上臺灣出現疫情的故事,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寶島,有500餘人死於時疫。清廷派駐臺灣的「文武員弁」也因疫情「病故者眾」。
  • 汪毅夫:尋找臺灣會館的晚清記憶
    汪毅夫:尋找臺灣會館的晚清記憶 2020年04月20日 16:4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香港中評社撰文,這次講的是福州、北京兩地臺灣會館「晚清記憶」的故事,指出「會館有了人的活動、人的記憶,便有了人的溫度、人一般的鮮活存在」,讓我們更加了解了「臺灣會館」的由來與作用。
  •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7日下午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展《從閩南俗語看閩臺鄉土社會》專題講座。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7日下午在福建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開展的《從閩南俗語看閩臺鄉土社會》專題講座上如是說。汪毅夫祖籍臺灣臺南,在中國文化史與閩臺區域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方面碩果纍纍,出版學術專著《臺灣社會與文化》《閩台歷史社會與民俗文化》《閩臺緣與閩南風》《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
  •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懂得閩南文化有利於兩岸交流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7日下午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展《從閩南俗語看閩臺鄉土社會》專題講座。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27日下午在福建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開展的《從閩南俗語看閩臺鄉土社會》專題講座上如是說。汪毅夫祖籍臺灣臺南,在中國文化史與閩臺區域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方面碩果纍纍,出版學術專著《臺灣社會與文化》《閩台歷史社會與民俗文化》《閩臺緣與閩南風》《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
  • 汪毅夫: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實行的情況,並指出,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
  • 汪毅夫: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
    汪毅夫 (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今天在在香港中評網撰文,介紹清代職官(文官)制度在臺灣實行的情況,並指出,談論「制'度史視野裡的臺灣」,當然要描述「兩岸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體系」、論述「政治制度相同
  • 走進臺灣,臺灣嘉義美食
    特色美食之臺灣嘉義嘉義是臺灣開發最早的地方之一,「吃」的文化發祥較早。嘉義的小吃種類繁多,如新港鄉的生炒鴨肉羹、碗粿,東石港與布袋鎮的海鮮,阿里山的竹筒飯和野菜等,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另外,香酥鬆脆的方塊酥和用鮮美火雞肉製作而成的噴水雞肉飯,也都是到嘉義旅遊不可錯過的美食。噴水雞肉飯嘉義是臺灣名吃—雞肉飯的發源地,以嘉義東門圓環邊的「噴水雞肉飯」味道最香,名氣最響亮。將雞油、特製醬汁、雞肉絲、油蔥搭配在白米飯上,口感極好。雞肉飯廣受好評,成為嘉義的代表美食,現已逐漸發展到臺灣各地。
  • 汪毅夫:國歌之歌譜
    (來源:汪毅夫)香港中評社5日發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文章,以下為內容摘編。70年前,1949年9日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體一致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正式制定以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會議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譜(圖一)。
  • 汪毅夫到臺南家鄉尋根訪祖 進行學術文化交流
    現任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祖籍臺南,其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臺灣最後一位進士。9月13日至18日,汪毅夫會長赴臺南參訪,並出席多項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  這是汪毅夫會長第三次訪問臺南。2007年2月,時任福建省副省長,也是福建省紅十字會會長的汪毅夫,曾專程到臺南尋根訪祖。汪毅夫雖然在廈門出生長大,但是回到臺南,處處是鄉音,感覺非常親切。
  • 汪毅夫:兩岸師生緣
    汪毅夫(圖片來源:臺胞之家網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在香港中評網撰文,與網友分享兩岸師生之緣,談及「清代閩、臺兩地最可炫富的資產,自是名校名師、自有名師名校也」,而科舉時代的臺灣學子遊學於海峽兩岸名校名師門下則蔚然成風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 汪毅夫:分省不分闈 分割不分家
    原題 汪毅夫:分省不分闈 分割不分家資料圖:汪毅夫  臺灣建省,清廷有旨:「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聯為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外相維」。
  • 汪毅夫:二月初二的期待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香港中評社19日發表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文章,以下為內容摘編。這在臺灣學者連橫《雅言》裡有記載:「牙,飲福也。商工之家,於月之初二、十六祭神而享其侶,謂之做牙。又,二月初二頭牙、臘月十六尾牙,以祀社公,鄉村尤盛」。為什麼「頭牙」之期是二月初二而不是正月初二或正月十六呢?這主要是因為二月初二是社公即土地公生日,當然也因為正月裡「有食沒食食到正月二十」,其間天天打牙祭誰能說得準哪天是「頭牙」呢。
  • 臺灣嘉義,山高水長風景美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臺灣嘉義。不同於臺北基隆的萬商雲集, 也不同於臺中臺南的繁華熱鬧, 嘉義只是一處小城。在臺灣眾多繁華都市中,它更像是一處世外桃源,幽靜而美麗。嘉義瑞裡風景區是來嘉義的遊客必到之地。瑞裡位於嘉義市梅山鄉瑞裡村,海拔1200米,沿途有著名的雲潭飛瀑。
  • 到臺灣嘉義,一定要吃火雞
    到臺灣嘉義,一定要吃火雞 2012年03月05日 17:0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中餐裡很少吃到火雞,不過,來到臺灣嘉義,火雞肉飯是最著名的當地小吃。  簡單樸實的一道民間料理,基本上就是一碗白飯,鋪一層火雞肉,再淋上雞油。不同的店家做法略有不同,但大多會打出「嘉義」招牌,強調是正宗做法,傳統口味。  對於常吃雞飯的新加坡人來說,難免會感到好奇:雞肉飯,為何要選用火雞肉?火雞飯,又為何以嘉義最負盛名?
  • 嘉義公共汽車捷運 - 中國臺灣網
    嘉義公共汽車捷運,簡稱「嘉義BRT」,為臺灣嘉義縣市境內的公共汽車捷運系統(Bus Rapid Transit),主要因臺灣高鐵嘉義站與臺鐵嘉義車站、嘉義市區之間的客運需求而興建,由嘉義客運負責經營。
  • 臺灣第一個近代化制材工廠 嘉義制材所見證了臺灣的發展歷程
    1912 年 12 月,阿里山森林鐵路終於大致上完工,從阿里山往西走,在市區與縱貫鐵路交會。這片被夾在縱貫鐵路與阿里山林鐵間的三角地帶上,嘉義制材所也於隔年建設完成,除了有以最新的鋼筋混凝土技術建造的制材工廠外,還有阿里山作業所的辦公室與官舍。
  • 汪毅夫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1979年大陸聲援高雄美麗島事件「黨外...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2015年1月18日,臺灣大學博、碩士研究生數十人到了北京臺灣會館。帶他們到大陸交流的是臺灣綠營人士、曾經的陳教授。學生們剛坐定,陳教授習慣性地拿起話筒就要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