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8/13
上海茴香豆
提起茴香豆,人們會想起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的描述,茴香豆也隨著小說的傳播不脛而走名揚天下。如今凡到紹興的遊客,多半都去鹹亨酒店一聚,品嘗一下正宗的紹興茴香豆和紹興老酒,順便欣賞一下吳越的民風呢。
紹興茴香豆做法並不複雜,有個順口溜說:「蠶豆洗淨上鍋煮,加入桂皮大茴香,邊煮邊攪再加鹽,水幹豆熟滿室香。」紹興茴香豆固然名氣不小,但紹興畢竟是個小城市,其茴香豆也只是一種軟糯鮮嫩的下酒小菜。比起作為大眾休閒食品的上海茴香豆來,就遜色多了!
上海茴香豆又稱五香豆,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就是上海灘著名小吃了,最富盛名者當數上海老城隍廟(豫園)的茴香豆了。老城隍廟茴香豆的創製元老是郭瀛州。生於1908年的郭瀛州是江蘇楊中人,他18歲背井離鄉來到上海,開初以擺小書攤為業。抗戰爆發後,郭瀛州逃進設在城隍廟裡的難民所,做點小生意。當時上海灘已經有人賣茴香豆,生意也不錯。郭瀛州對附近一家山東人開的茴香豆鋪注意已久,想學點製作技藝,但那個老闆總是守口如瓶。
血氣方剛的郭瀛州決定自己研製,他買來兩斤蠶豆回來自己琢磨,在煤球爐上反覆試驗,從選豆到煮豆、從用料到配方,經過反覆摸索與實踐,除了放桂皮、茴香、食鹽外,還根據上海人習慣增添了奶油、香精、冰糖等,終於燒制出比別人的茴香豆更堅韌醇香的滬式五香豆。他分給鄰居們品嘗,都說風味獨特,大家讚不絕口。
技壓群芳的郭瀛州旗開得勝,生意漸入佳境,很快超過了其他店鋪,遂將自己的產品命名「興隆郭記」,自詡「冰糖奶油豆大王」。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豆從此名聲鵲起,顧客紛湧而至,《申報》也專訪了郭瀛州成功之路。滬上一些名人雅士也競相來城隍廟購買五香豆,包括魯迅、胡適、梁實秋、張愛玲和周信芳、蓋叫天等。當年宋氏三姐妹也是老城隍廟茴香豆的粉絲,愛屋及烏,讓蔣介石也愛上了此物。
解放後,郭瀛州的「興隆郭記號」經過公私合營成立了老城隍廟五香豆總店,豫園內其他五香豆攤販統統被吸收進來,門面擴大了,每天產量高達3000公斤上下,天天門庭若市供不應求,有時排隊的長龍延綿幾百米。我打小就喜歡這個尤物,家裡也從未斷過五香豆。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城隍廟奶油茴香豆還一度列為特供商品,是稀罕物資,在僑匯店才能買到呢。
上海茴香豆也深受老外的喜愛。商店還要常常送貨到國際、和平、上海大廈等涉外酒店,供外賓品嘗。1975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一行來華,郭瀛州四弟郭宗喜還親手燒煮一批茴香豆,送給西哈努克伉儷享用。
改革開放後,上海老城隍廟茴香豆迎來新的春天,銷售網店迅速擴至上海全市,並在杭州、寧波、北京、天津、深圳、西安、武漢、桂林等20多個省市的100餘座城市設立專賣店,還遠銷港澳、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小小茴香豆形成一個大市場。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品牌,在海內外先後榮膺數十個榮譽稱號。
我每次途經上海,總會買上十幾袋城隍廟茴香豆帶回家分送親友,久而久之他們也成為這一滬上名吃的擁躉。我想,上海茴香豆受人歡迎有幾個原因:第一,它既經濟實惠、醇香可口,是四季皆宜雅俗共賞的理想休閒小吃;第二,它攜帶方便久放不壞,饋贈親友或自家享用都很適宜;第三,它勁道耐嚼、營養豐富,蠶豆中含有8種必需胺基酸,其中賴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最高。同時還富含維生素A、B2和鈣、磷、鐵、鋅等礦物質,是久經考驗的保健食品。昨日親友自滬來鄭,其伴手禮正是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豆,他開口就道:「阿拉曉得儂頂喜歡這個嘞!」筆者大笑,贈一打油——
上海朋友來鄭州,
曉得我愛五香豆。
一股奇香令人醉,
此物粒粒是鄉愁!
(1400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