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不少街道以都是用中國元素命名的,比如以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李白、杜甫等著名人物命名的,或者以北京、上海等中國城市命名的。最無語的就是韓國了,他們乾脆照抄了不少中國地名。
中國元素的街道有十餘條
莫三比克:毛澤東大道
1975年,莫三比克獲得了民族獨立後,將首都一條大街命名為「毛澤東大道」,以感激中國人民對莫三比克解放事業的支持。這條街位於從市中心向東通往馬普託灣的方向,寬約40米,長約兩公裡。
柬埔寨:毛澤東大道
最早的「毛澤東大道」在柬埔寨,位於其首都金邊,是柬埔寨老國王西哈努克倡議修建的,1965年3月動工,同年8月底建成,全長5公裡,是金邊市西南部最長、最寬的一條街道。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有一條「周恩來路」,以此紀念周恩來為巴中友誼作出的重大貢獻。這是伊斯蘭瑪巴德第一條以外國領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長3公裡,寬約6米,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恰好位於路的中間點。
吉爾吉斯斯坦:鄧小平街
1997年6月,時任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市長西拉耶夫提議,以鄧小平的名字命名一條街道,並以中國為榜樣,走自己特色的改革開放道路。這條大街長3.5公裡,大街東頭矗立著一座花崗巖紀念碑,碑上有鄧小平的頭像雕像。
新加坡:李白大道、杜甫大道
在新加坡楊厝港路附近的道路都以著名詩人和哲學家命名。其中,以中國詩人命名的有李白大道(Li Po Avenue),杜甫大道(Tu Fu Avenue),可見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力。
馬來西亞:鄭和將軍路
鄭和將軍路的命名,是為了紀念七下西洋(南洋)的航海家鄭和。馬六甲是鄭和航海途中的補給站和駐地,鄭和至少五次在此停留。鄭和為促進馬六甲王朝與中國明朝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美國紐約:林則徐路
2005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紐約市將紐約曼哈頓的一段東百老匯街命名為「林則徐路」(Lin Zexu Street),向林則徐這位禁毒英雄致敬。這附近還有一個林則徐廣場,矗立著林則徐的銅像。
哈薩克斯坦:冼星海路
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市,有一條「冼星海大街」。冼星海是《黃河大合唱》的組曲作者,1943年,從莫斯科輾轉到達了阿拉木圖,在這裡度過的兩年半時間裡,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等一批傳世佳作。
除了以中國名人命名以外,國外還有以中國地名命名的街道。
在喬治亞首都第比利希有一個「北京大道」,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也有一個「北京大道」,新加坡有「上海路」,德國有「大沽口街」(科隆)、「北京路」(多特蒙德)和「上海街」(漢堡)。
在馬來西亞的檳城有一條大街乾脆就以「中國」為名,檳城本身就是一座以中國文化為主流的城市。
更絕的是阿根廷。2001年9月,阿根廷科爾多瓦市的一個新市區命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街」。科爾多瓦市市長表示:「把這條大街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街』,希望我們可以使這裡的建設速度像中國一樣快。」
韓國為何這麼多湖北地名
韓國有很多和中國相似甚至一樣的地名,如麗水、廣州、海南、酒泉等,漢陽、江陵、襄陽等地名更是和湖北省的地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唐朝之前,韓國這邊的地名一直都不是漢字名,但是因為後來唐朝鼎盛,朝鮮半島也受到唐文化的影響,城市名、官名、甚至姓名都改成了漢字。
不僅是名字漢化,連命名方式都是學的中國。韓國人對中國的河流文化,特別是漢水(長江的最長支流)文化,有著迷之偏執。韓國首都首爾旁邊的母親河都被其更名成漢江,曾經的首爾就叫漢城,漢陽、襄陽、丹陽等地名就直接被複製到了韓國的漢江附近。
再如,韓國江原道南部有個地方叫酒泉,與中國甘肅的酒泉同名。一開始,這個地方叫酒淵,後來新羅奉唐朝為正朔,所以也學起了中原王朝避諱的習慣,選擇用「泉」字代替唐高祖李淵的「淵」字。類似的例子還有,大邱市原名大丘,為避孔子孔丘的名諱,才改名為大邱。
由此可見,當時的韓國人十分崇尚唐朝文化,對漢水、楚文化更是偏愛。學習優秀文化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這種照抄式的學習方法有些讓人無語。
二戰之後,朝鮮、韓國先後廢止漢字,使用諺文。2005年,韓國把首都的中文名字從漢城改為了首爾。然而,包括漢字、地名在內的華夏文明印記,早已成為了韓國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說,中日韓都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