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圈這一概念自古有之,其範圍除中國外,還有日本、韓國、越南、朝鮮以及東南亞部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儘管實際上韓國、越南已經廢除了漢字,在那種根深蒂固的影響恐怕是永也擺脫不了的。而廢除漢字的真正原因,也是因為自卑心理作怪罷了。比如說韓國這個東北亞國家,就有著「小中華」之稱,兩國重名的城市不計其數。
湖北荊州古稱江陵,境內依然有個江陵縣,而在韓國也有一個江陵。不僅如此,韓國還有江西,分別是首爾江西區及釜山江西區。另外諸如金陵、江南、丹陽、襄陽、京畿、濟州、廣州、揚州、襄陽、泰安、梁山、奉化、麗水、鹹陽等等,重複的地名簡直不要太多了。在韓國,他們甚至連九州和五嶽也複製過去了……那麼問題來了,韓國地名為何喜歡照搬中國呢?
這其間就能反映出,在過去的歷史當中,韓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了。古代朝鮮半島的讀書人,同樣是儒家士大夫,他們往往以能通讀中國經史子集而倍感自豪。朝鮮地名亦是與中國高度相似,如南陽、兩江等。地名之中,也承載了他們對於中國文化的嚮往與傾慕。而之所以重名如此之多,還得追溯回幾百上千年以前了。
新羅是半島存在了九百多年的小國,當時的新羅並沒有文字,互相之間除了口頭交流,就是通過刻木的方式記錄一些相關信息,這是一種十分麻煩的方法。而後新羅人得知了中原王朝的人們不僅能吟詩作賦,還穿著得體,就開始有了抱大腿的打算。三八一年,新羅人跟隨著高句麗人出使中原,希望能得到中原王朝的認可。一直等到五六五年,才拿到了一紙冊封。
隨後新羅人意識到,半島許多地方連地名還都沒有,這要是去哪辦個事是非常麻煩的。所以他們就將當時的一個村落依葫蘆畫瓢命名為京城,這就是半島地名規範化的開端。然而一時間要想這麼多地名出來也並非易事,新羅人就乾脆照搬中原王朝的地名,這樣不僅省事,還能得到一種滿足感。
不僅如此,新羅人還在半島設立了九州,真是可愛至極了。中國地名都是歷史積澱下來的,半島這樣大規模的照搬抄襲,實在是有些「粗暴」。新羅人聽說中國有五嶽,於是乎也在半島選了五座大山,定名為五嶽,分別是中嶽八公山、東嶽吐含山、南嶽地理山、西嶽雞龍山和北嶽太伯山。
新羅的繼承者高麗對中國文化更加崇拜,在地名上,他們還學到了避諱。北宋一位太后的父親名字裡有個通字,便將江南城市通州改成了崇州,高麗人知道後,也將高麗境內的通州改叫了宣州。自此之後,宋朝每每因避諱改名,高麗也會跟著改。
朝鮮王朝建立之初,李成桂派使臣來南京懇請朱元璋給新王朝賜名,朱元璋給的回答是: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這便是朝鮮一名的由來。朝鮮王朝也算不錯,每到明朝有難的時候,都堅定站在了明朝這邊。
李氏朝鮮也做出了系列的改名,他們照辦了唐宋時期的道路制,在半島設立了八道。此時中華文化已經深刻影響了半島人,即便李氏朝鮮發明了諺文也如此。諺文發明之處半島士大夫是非常不滿的,認為這是近夷狄而遠中華,依然以寫漢字學漢語為榮,而詩詞裡的江南,更是成了李氏朝鮮士大內心裡的牽掛,如韓國首爾現在最富裕的地方,就叫做江南區。直至今日,韓國和朝鮮,在行政區劃上依然沿用道制,而這一制度,就源於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