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2021-02-07 高中地理學習輔導



去過韓國旅遊的朋友,肯定對韓國的地名有很深的印象,例如街道邊隨處可見的用韓語和漢語雙語標註的地名,以及各式各樣和中國重名的地名。


隨便舉幾個例子:漢江、襄陽、漢陽、丹陽、江陵、廣州、鹹陽、楊州、泰安、東海、海南、河南.一個中國人在韓國的地圖上看到這些地名,你覺得會是怎樣的心情?

韓國地圖上的「中國地名」

不要想太多,這些韓國的漢語地名並不是為了方便中國遊客而特意「翻譯」的,而是韓國的諺文表音不表意,為了準確表達地名的含義,所以形成了用漢語標註地名的傳統,這才有了那些和中國重名的地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人要用漢語標註地名,又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先來簡單梳理一下朝鮮半島的歷史,方便大家理解古代朝鮮對中國的「崇拜」。在中國商周時期,朝鮮半島還只是一塊被中國人視為「蠻夷」的荒蕪之地。周武王滅商之後,殷商宗室箕子逃到朝鮮半島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權,史稱箕子朝鮮。由於地處偏遠,人畜無害的箕子朝鮮一直傳承到西漢,最後被燕人衛滿所滅,衛滿建立的新政權被稱為衛滿朝鮮,而箕子朝鮮的宗室則跑到了南邊的三韓部落,將這些部落民聯合起來,建立辰國。衛滿朝鮮沒存續多久就被「雖遠必誅」的漢武帝給滅了。漢武帝徵服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上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簡稱漢四郡。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其制度、文化、習俗等對朝鮮半島的文明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韓國的地名文化,我們也將從漢朝對朝鮮的影響說起。

古朝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人們之間的書面交流只能採用原始的「刻木為書」,可以理解為進階版的結繩記事。直到漢武帝徵服朝鮮並將傳入漢字後,這才解決了朝鮮人無字可用的尷尬處境。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漢字都是古代朝鮮唯一承認的官方文字,直到1446年世宗大王創製諺文,朝鮮才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字,而諺文全面取代漢字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因此朝鮮古代的地名基本都是用漢語地名,這難免就會和中國的一些地名重複。

到了西漢末年,生活在玄菟郡的一個名叫高句麗的部落,趁著漢室衰微脫離漢朝獨立建國。由於長期受漢文化薰陶,高句麗人在建立政權後,照搬了漢朝的制度,在自己的國家內也搞起了郡縣制,例如漢山州、唐城郡、羽谷縣等,七七八八攏共設置了160多個州郡縣。到了公元4-5世紀,朝鮮半島南部逐漸從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國家政權,並先後成立為新羅、百濟兩個國家,與北邊的高句麗呈三國鼎立之勢,此後的兩百多年也被稱為朝鮮的前三國時代。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中,建國最早又繼承兩漢衣缽的高句麗實力最強,拳打新羅、百濟,腳踢扶餘、靺鞨,有時候膨脹起來還敢和中國比劃比劃,然後高句麗就被中國給滅了。654年,三國中的最弱的新羅被高句麗和百濟輪番入侵,堅持不住的新羅王趕忙派遣使者,向唐朝乞援。這時候的唐朝皇帝是唐高宗李治,李治不願意高句麗、百濟做大,破壞唐朝在東北地區的宗藩秩序,同時也為了替父親李世民完成三徵高麗而不下的遺願,於是派遣水路數十萬大軍幫助新羅滅了高句麗。

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很快統一了朝鮮半島,但就像暴發戶一樣,新羅並沒有管理「大公司」的經驗,設置什麼「部門」,取什麼「職稱」都是一頭霧水。本著「原創不如白嫖」的原則,新羅索性直接照搬中國的行政制度和地名文化,有模有樣的學了起來。到757年景德王時期,新羅參照中國的九州,在朝鮮半島上劃分了自己的九州,即漢州、朔州、溟州、熊州、尚州、全州、康州、良州、武州。在州之下設郡,郡之下設縣,行政區的通名完全向中國看齊,儼然一副小中國的模樣。

而由於朝鮮半島在此前並沒有形成特定的地名文化,這給了景德王很大的發揮空間,比如滿足他的強迫症:所有的州名都是一個字的,所有的郡縣名都是兩個字的。當然,原創是不可能原創的,只能從中國「偷」一些地名,勉強過日子。通過複製拷貝搞定了地名後,為了彰顯自己的「文化人」的身份,新羅還設置了自己的五嶽:東嶽土含山、西嶽雞龍山、南嶽地理山、北嶽太伯山、中嶽八公山,可這五嶽的名字怎麼聽著有股「土味」?

高麗五嶽

雖然新羅通過派遣留學生從唐朝那裡學來了不少東西,但這些度過金的「海歸」留學生越看新羅越覺得腐朽落後,於是決定「全面西化」改造國家(這段歷史有沒有很熟悉?)。然後,挺了一百多年的新羅就分裂了,進入高麗、百濟、新羅並立的後三國時代。

朝鮮半島後三國時代

940年,高麗滅百濟和新羅再次統一了朝鮮半島,這個高麗也被稱為王氏高麗。經過新羅一百年多的改造,接盤的高麗儼然一副文明國家的樣子,在「地名學」上也大有精進。他們在「抄」中國地名的基礎上學會了避諱!宋仁宗時期,為避皇室的名諱,將通州(今江蘇南通)改為崇州。高麗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將自己境內的通州改為宣州,避宋朝皇室的名諱。此後,但凡自己的地名犯了中土王朝某位大佬的名諱,都很自覺的改個地名,恪守藩國的本分。除了避宋朝的名諱,高麗也學起了那一時期非常流行的陪都制。例如北宋有四個都城,分別為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北邊的遼國也有五個都城。不甘落後的高麗也在境內設置了四個都城,分別為西京平壤、開京開城、南京楊州(今首爾)、東京浦項。

高麗在「州」這個行政通名的設置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標準。某某地誕生了一位王子或皇后,設一個州紀念一下;國王出巡在某個地方待了幾日,設一個州紀念一下;某個權臣覺得自己牛叉了,在自己老家設一個州紀念一下.凡此種種,導致朝鮮半島上的州從最初的九州變成十幾州、幾十州。再後來,玩壞了的州級區劃和王氏高麗被一同掃進了歷史垃圾堆,新羅貴族李成桂通過兵變接管了朝鮮半島。作為朝鮮最大明粉頭子的李成桂,選了「朝鮮」「和寧」兩個國號,叫使者送去明朝,請朱元璋為朝鮮御賜國號。朱元璋答覆道:「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於是朝鮮的名字就這麼定了下來,李成桂建立的政權也被稱為李氏朝鮮

李成桂

鑑於州制被高麗玩壞了,李成桂搬來唐宋時期的道路制,改原來的九州為朝鮮八道,即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黃海道、江原道、鹹鏡道、平安道,而道制也沿用至今。現在的韓國共有九道,分別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全羅南道、全羅北道、江原道和濟州道。

在廢州設道的同時,李成桂也廢除了高麗時期的四京制度,將都城從開京遷往漢陽,並改名為漢城,而漢城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到2005年才正式更名為如今的首爾。由於韓國和中國重名的地名非常多,下面重點講講首爾舊稱漢城以及韓國最大的河流漢江,他們為何取名為「漢」。根據《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百濟始祖溫祚王,漢成帝鴻嘉三年癸卯(公元前18年),建國都於慰禮城。至十三年乙卯(公元前6年),王謂群臣曰: 「予觀漢水之南,土壤膏腴,宜都於此,以圖久安之計。」遂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立宮闕。」由這段記載可知,韓國的漢江(漢水)之名早在西漢末年就已經出現,那麼為什麼古朝鮮人要給這條河流取一個中國大河的名稱呢?《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給出的理由是:「於筒水,在府西一百五十裡五臺山西西臺之下,有泉湧出,即漢水之源.西流數百裡為漢江。漢雖受眾流之聚而於筒為中冷,色味不變,若中國之有揚子江,漢之得名以此也。

簡單解釋一下,《世宗實錄》說漢江水質優良,就像中國的長江一樣,因此以「漢」(漢地,即中國)命名,由此可見漢朝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有趣的是,漢朝「漢」的名號來源於高祖劉邦漢中王的封號,而漢中就是因漢水而得名,因此以「漢」為名的韓國漢江和中國的漢江就這樣撞名了。高句麗建國後,在漢江南北分別設立北漢山郡和南漢山郡。王氏高麗興起後,「偷用」中國的地名,將北漢山郡改為楊州(「揚」通「楊」)、南漢山郡改為廣州。為什麼是楊州和廣州中槍?因為唐朝時期,新羅派遣了大量遣唐使通過海陸留學中國或是開展海洋貿易,而揚州和廣州作為沿海大港,自然給朝鮮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麗史·地理志》中稱「楊州,別號廣陵」,而廣陵正是中國揚州在唐朝之前的古稱,可以說是高麗「偷」中國地名的石錘。宋徽宗崇寧三年,高麗仁宗出巡楊州,將楊州升為南京,此後的諸位高麗國王都不時駐蹕南京。高麗忠烈王三十四年,忠烈王將楊州改為漢陽府,置府尹判官,這時的漢陽府已經具備了成為國都的基礎,於是李成桂在建立李氏朝鮮後,便將國都從開京遷到漢陽,並改名為漢城。而高麗忠烈王改楊州為漢陽,實際上是受中國「山南水北為陽」思想的影響,不過要說朝鮮人不知道中國也有一個漢陽(隋大業年間初設漢陽縣,北宋時為漢陽軍)我是不信的。

除了首爾多個舊稱與中國的地名重名外,還有襄陽、丹陽、江陵、鹹陽、泰安等許多「抄襲」中國的地名。事實上,由於古代朝鮮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漢語交流並標註地名,所以才會出現和中國地名重名的問題,就好比中國內部也有很多重名的地名,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總的來說,韓國的漢語地名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直接從中國搬運過來的,例如楊州、廣州、江陵、順天、安東、太白;二是運用中國的地名命名規則,結合自身情況命名的地名,例如丹陽、漢陽、河東、河南、海南、東海、南海;三是利用漢字美化、音譯等方式改造的古韓語地名,例如忠州、榮州、慶州、全州等。

1446年,此朝鮮世宗大王終於創製了自己的文字,但當時的朝鮮人,尤其是官僚貴族群體卻認為諺文是「螗螂之丸」,而漢字則是「蘇合之香」,導致諺文只是在朝鮮底層百姓之間傳播。直到近代中國沒落之後,漢文化開始被朝鮮逐漸拋棄。
但是,由於諺文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表音文字,因此一個讀音往往對應好幾個漢字,這在書面寫作中會造成表達不準確的情況,因此在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上,朝鮮人不得不採用諺文和漢字並用的方法,這也使得韓國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地名的去漢化。二戰結束後,尤其是韓國在七八十年代的「漢江奇蹟」中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後,韓國的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脹,「去漢化運動」也達到高潮,而韓國民眾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漢語地名就成了首要打擊對象。可很多漢語地名由來已久,幾乎整個朝鮮半島的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上都是漢語地名,改名就是破壞文化,不改名就是傷害民族自尊,韓國就在這改名與不改名的尷尬處境中反覆橫跳。


歡迎關注地理視頻號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微信:591921299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QQ群:45557625

如果你也認同,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


看完文章,請點「在看」支持小編

相關焦點

  •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去過韓國旅遊的朋友,肯定對韓國的地名有很深的印象,例如街道邊隨處可見的用韓語和漢語雙語標註的地名,以及各式各樣和中國重名的地名。,這才有了那些和中國重名的地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人要用漢語標註地名,又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先來簡單梳理一下朝鮮半島的歷史,方便大家理解古代朝鮮對中國的「崇拜」。在中國商周時期,朝鮮半島還只是一塊被中國人視為「蠻夷」的荒蕪之地。
  •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去過韓國旅遊的朋友,肯定對韓國的地名有很深的印象,例如街道邊隨處可見的用韓語和漢語雙語標註的地名,以及各式各樣和中國重名的地名。」的,而是韓國的諺文表音不表意,為了準確表達地名的含義,所以形成了用漢語標註地名的傳統,這才有了那些和中國重名的地名。
  • 到底有多少韓國地名與中國一樣?回答:不下10個!
    說到韓國地名,許多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與中國的很接近,特別是中國湖北的!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都有哪些韓國地名與中國的一樣!那麼,怎麼在韓國也有廣州這個地名呢?這個廣州市是韓國京畿道中東部的一個城市,還是韓國的陶瓷之鄉,有500多年的陶瓷生產歷史!查閱韓國的歷史,我們發現在公元940年,才有現在的名稱廣州,這難道是巧合?
  • 韓國地名為什麼抄中國?
    去過韓國的遊客會對韓國一些地方的地名有印象,其中不少是跟中國重名的,諸如海南、梁山、晉州、麗水,活脫脫一個翻版小中國。這反映出在過去千百年來,東亞國家來往密切,文化交流頻繁的歷史。古代半島上的政權尊奉儒學,樂律同和,士大夫們甚至以自己能夠記誦中國古典文學裡面的章句而自豪。這些半島上的地名,也承載士大夫們對詩句裡描繪的詩文意境的嚮往。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么半島上有諸多地名跟中國的地名相同。
  • 為什麼韓國地名有那麼多抄襲中國的
    去過韓國或者了解韓國這個國家的人可能知道,韓國有許多城市的地名和我們一模一樣,比如韓國也有廣州,也有襄陽,甚至同樣有泰山。其實,這也不能說人家無恥,相反對他們來說反而算是個恥辱。在朝鮮半島的地名開始有歷史記載的時候,都是當時我們的漢朝賜名的。其實這並不多見,現如今朝鮮的名號也是我們賜名的。當年,漢武帝雄才偉略,徵戰四方,那時候朝鮮半島可能還沒有人,沒有文明,大漢的軍隊到達此處後,就開始在當地命名。當時一共設了四郡: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後來我們懶得起名字就乾脆照搬複製,比如什麼丹陽郡,鹹陽郡。
  • 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強大的漢唐帝國發展了華夏文化,漢字文化圈國家爭相模仿中國地名東亞範圍內,由於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影響力很大,形成過去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內日本、韓國、越南都使用漢字,並以漢字來命名各自的地名。漢字創造了這些國家的地名文化,沒有漢字傳入,這些國家的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體系無法得以確立。
  • 為什麼韓國會有這麼多中國地名?
    本文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BOOKID:cngbook360作者 :張雨晨「襄陽、江陵、麗水、廣州、海南.」看著這些地名,你以為你正在環遊中國南方?不,你其實是在韓國。韓國,為什麼會和中國有許多重複的地名呢?
  • 海南、梁山、晉州、麗水:韓國地名為什麼抄中國?
    去過韓國的遊客會對韓國一些地方的地名有印象,其中不少是跟中國重名的,諸如海南、梁山、晉州、麗水,活脫脫一個翻版小中國。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么半島上有諸多地名跟中國的地名相同。接近兩千多年前的朝鮮半島一分為三,東南部分是小國新羅。由於當時朝鮮半島上並沒有自己的文字,人和人交流都是刻木為書,說得具體點就是在木板的邊緣處鑿擊幾個口,根據不同排列順序來記載信息。結果就是國王不僅要成為一個善於治國的君主,還要當個熟練的木工,對行政管理造成了諸多困擾,發明文字是當務之急。
  • 為什麼韓國的地名和中國的那麼像呢?
    在地名的命名上,基本上都會遵循著儘量不重名的原則。但是,就韓國的部分地名,卻和中國的不少地名出現了重名的情況,比如韓國的濟州、江陵、光州、廣州、河南、襄陽、海南、丹陽等地名,不少在中國都有相對應的地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的地名和中國的那麼像呢?
  • 韓國地名為何喜歡照搬中國?兩國重複的地名簡直不要太多!
    中華文化圈這一概念自古有之,其範圍除中國外,還有日本、韓國、越南、朝鮮以及東南亞部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儘管實際上韓國、越南已經廢除了漢字,在那種根深蒂固的影響恐怕是永也擺脫不了的。而廢除漢字的真正原因,也是因為自卑心理作怪罷了。
  • 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強大的漢唐帝國發展了華夏文化,漢字文化圈國家爭相模仿中國地名東亞範圍內,由於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影響力很大,形成過去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內日本、韓國、越南都使用漢字,並以漢字來命名各自的地名。漢字創造了這些國家的地名文化,沒有漢字傳入,這些國家的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體系無法得以確立。
  • 為什麼韓國地名有那麼多抄襲中國的
    去過韓國或者了解韓國這個國家的人可能知道,韓國有許多城市的地名和我們一模一樣,比如韓國也有廣州,也有襄陽,甚至同樣有泰山。其實,這也不能說人家無恥,相反對他們來說反而算是個恥辱。在朝鮮半島的地名開始有歷史記載的時候,都是當時我們的漢朝賜名的。其實這並不多見,現如今朝鮮的名號也是我們賜名的。當年,漢武帝雄才偉略,徵戰四方,那時候朝鮮半島可能還沒有人,沒有文明,大漢的軍隊到達此處後,就開始在當地命名。當時一共設了四郡: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後來我們懶得起名字就乾脆照搬複製,比如什麼丹陽郡,鹹陽郡。
  • 漢陽,酒泉,襄陽……為什麼韓國會有這麼多中國地名?
    ▲ 首爾景福宮,單看照片許多人會認為這裡是中國。「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襄陽、江陵、麗水、廣州、海南......」你以為你正在環遊中國南方?不,你其實是在韓國。韓國,為什麼會和中國有許多重複的地名呢?01 韓國的地名,為何會和中國重複?對於韓國人來說,位於首爾的景福宮,就是他們的故宮。中國人在景福宮的歷史博物館參觀時,會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因為這裡展出的奏章、書籍、字畫上,寫的全是中文。
  • 韓國地名為啥很多跟中國相似?當年起名時就是照搬的中國地名
    這種體驗,估計去過韓國的人都曾有過。因為韓國的地名,簡直和中國太像了。 如果深入地看一看會發現,韓國、包括朝鮮的地名,不簡單是字面上像,而是從形到神完全一致。 歷史原因造成中國地名泛濫 大家都知道,韓國一貫對「自己的文化」非常自信。可為啥在地名上就這麼執著地沿用中國名字呢?
  • 國慶節到韓國旅遊,看到地名跟中國湖北相同,遊客:我來錯地方?
    但是有些遊客,趁著國慶節去韓國,卻看到有些地名跟中國湖北取名很相同,導致遊客也很納悶了,難道是我來錯地方?朋友們知道嗎?韓國有很多個地方的名字和我國的地名非常相像,相似程度甚至超過百分之八九十。但那個時候,我們國人已經熟悉漢城了,突然改名自然也是難以改口的,除此之外,其實韓國的好些地方都特別蘊含著漢族文化的味道,其中的一些是我國湖北省的地名。有些國慶節遊客到韓國旅遊,第一次不熟悉地方,看到導遊介紹當地地名就納悶了,怎麼跟中國湖北相同這麼多呢。
  • 為何韓國有很多我們中國的地名,而大部分還是湖北省的
    我去韓國旅遊過的朋友,大家肯定應該知道在韓國有許多的地方和我們正規名字是一樣的,就像襄陽江陵這些地名在我國也是比較有名的,那我們仔細想一下,這不就都在我國的湖北省裡面嗎?那麼為什麼在韓國這裡有這麼多的地方和我國地區名字一樣的呢。而且為什麼這些名字所用的都是湖北省裡面的地名呢?
  • 韓國地名為啥全抄中國的?
    這種體驗,估計去過韓國的人都曾有過。因為韓國的地名,簡直和中國太像了。如果深入地看一看會發現,韓國、包括朝鮮的地名,不簡單是字面上像,而是從形到神完全一致。大家都知道,韓國一貫對「自己的文化」非常自信。可為啥在地名上就這麼執著地沿用中國名字呢?
  • 為何韓國有很多中國地名?而大多數還都是湖北省的,原因讓人無語
    而去韓國旅遊的朋友一定有這樣一個經歷,那就是在韓國有很多像中國一樣的地名,就比如江陵、襄陽這些地名,而這些地名在我國也是比較出名的。而這些地方幾乎都和我國的湖北省名字一樣,說起來有點奇怪,為何韓國學我們中國這麼多相似下的地名呢?而且大部分用的還是我們湖北省的。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個原因說出來確實讓許多人都感到很無語。
  • 韓國地名為何喜歡照搬中國?兩國重複的地名簡直不要太多!
    中華文化圈這一概念自古有之,其範圍除中國外,還有日本、韓國、越南、朝鮮以及東南亞部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儘管實際上韓國、越南已經廢除了漢字,在那種根深蒂固的影響恐怕是永也擺脫不了的。而廢除漢字的真正原因,也是因為自卑心理作怪罷了。
  • 為什麼韓國的地名和中國的那麼像呢?
    但是,就韓國的部分地名,卻和中國的不少地名出現了重名的情況,比如韓國的濟州、江陵、光州、廣州、河南、襄陽、海南、丹陽等地名,不少在中國都有相對應的地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的地名和中國的那麼像呢?一首先,對於韓國的地名和中國的部分地名重名,主要是因為韓國在歷史上長期受到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