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高士山上有座「讀書樓」!

2021-03-04 掌上永新


掌上永新·窩裡銀的網絡精神家園

關注民生事  傳遞正能量

永新資訊.永新風俗美食.交友點歌.潮流趣事

商務合作 | 電話:15579645860  

微信號:zsyxxlzj




永新有座「讀書樓」


文/吳 谷

 

在贛西廬陵直轄的永新縣,有座相當有名的山,叫高士山。

高士山位於永新縣坳南鄉牛田村,海拔2800米。這山巍峨挺拔,谷峽壑深,流喘暴鳴,山蒼林茂,故名為「鳴谷山」。自唐懿寶年間一位高僧來此山開慕誦經,傳播佛學後,此山常年香火不斷。北宋中期,大文學家,江西詩派創始人之一黃庭堅就任泰和縣令時,常與同窗好友牛田村名士尹安仁在鳴谷山談詩論文,兩人便將「鳴谷山」改為「高士山」。

也許是高士山的名和氣在吸引著我,在十幾年前的春上我懷著一顆有些惶恐的心登上了二千多個臺階的高士山頂峰——真寶殿。

一路走來,肩挎高香,手提齋飯的香客當真人滿為患,他們不遠山高路遠,不顧旅途勞頓,有的還是從千裡迢迢的福建、廣東來到這裡的。在這一撥又一撥的大片人群中,有招財的,有求福的、有求消災避難的、有求官運亨通的……

望著這一群群無比虔誠的朝拜者,我有些茫然,但更多的卻是惶然……

當我從寺廟慢步而出,在偌大的寺廟空地上沉思時,猛發現寺廟的右正方有一座二層高的大樓,上面鑲嵌著三個十分醒目的大字「讀書樓」。這大樓就座落在香火鼎盛的主寺廟焚香爐邊。在這深山老林中出現一座如此高大又挺威武的大樓,不能不說是十分顯眼的標識。但讓我感到一陣心酸的是在這個座大樓前卻門庭羅雀,無人問津。如今的人怎啦?個個都在設計著自己的命運;當官的求加官進爵,當老闆求天降橫財,當貪官的求逢兇化吉。我最搞不懂得是那些時尚又新潮的俊男靚女們,他們個個帶著現代化工具來求一個千年以上的老古董——神仙。神仙能趕上他們的時拍嗎?他們向神仙祈求什麼呢?

雖說,我是為高士山的名聲而去,也是為了高士山的名氣而來,但我卻沒把探尋的目光鎖定在眾多的香火之中,而是有些別致,甚至有些古怪地用目光去穿透千年鼎盛的香火,牢牢地盯在這「讀書樓」三個字上。

為此,我便下大力氣為「讀書樓」尋根找源,想為這座高士山找到一種更為深厚的底蘊。

在一個老道人的口裡我終於了解到了「讀書樓」的前世今生;

北宋時期在牛田村有個叫尹安仁的書生,他寒舍苦讀十年有餘,雖飽讀詩書,但每當看到官考試場上的烏煙瘴氣,便立志永不為仕,歸隱山林隱居而棲,無意功名利祿。可是,每當他按卷沉思或握書閒步時,放眼就能看到層層疊進的梯田裡,陡峭懸崖的石壁間那些衣衫襤褸俯背躬身的村民在日復日,年復年地為自己的五鬥米而疲於奔命時,他的心裡就湧起了萬丈波濤。如何使這些窮苦了一輩子又一輩的父老鄉親們從困境走出來?他想到了自己的所學的知識。於是,在通往高士山頂峰與村裡纖陌交錯梯田相依的半山腰中,搭了一幢茅草小屋,從家裡扛來幾條長條小桌往山腰的一塊空地一擺,決定開個半工半讀的學館,為的是讓這些勞作的父老鄉親在勞頓休息時,給他們一點點知識,讓他們熟上幾個字,使他們在書本中去尋找另一個開闊的世界。

主意打定,尹安仁立即行動,不幾日這座簡陋的學館便開學了。

誰料,結果是沒人上門。

尹安仁並不氣餒,親自到村子裡上門遊說讀書之用。

也許是尹安仁的誠意感動了村裡的鄉親,抑或是「團箕曬穀,教子讀書」這句在我們廬陵廣泛流進千家萬戶的古訓,讓封閉、固守的那個深山小村得到了震動,且尹安仁這位先生把書案搬到了田頭地角,鄉親耕讀兩便,整個牛田村被感化了,尹安仁的讀書亭熱鬧了,鄉村勞作一陣後便紛紛湧進書亭一筆一划地在跟著先生讀起書來,寫起來。尹安仁既讓學生讀四書五經,又教學生琴棋書畫,有時還請一些老農夫傳授農活知識和手工技能。尹安仁的耕讀教法,很快得到了村裡村外人的認可。

尹安仁在高士山梯田旁搭書亭的消息不徑而走,一下傳到泰和縣令、尹安仁同窗好友黃庭堅的耳裡。黃庭堅,這個生於江西修水,「蘇門四學士之一」、江西詩派的創始人、名聲在外的書法家按抑不住自己的激奮;尹安仁的學用結合,課堂與自然合二為一,讀書與人生融為一體的理念與思路讓黃庭堅十分讚賞。在他重讀尹安仁的眾多詩文與字畫後,他決定去拜會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學弟。

黃庭堅來到高士山,只見這裡群山簇擁,雲蒸霞蔚,晨鐘暮鼓,山鳴谷應,風聲鳥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頓覺來到世外桃源。見到尹安仁、見到他的讀書亭、見到打著赤腳上山拜讀詩書的農家弟子,黃庭堅感慨萬分;他沒論官場沉浮,更沒談仕途兇險,只一個勁要尹安仁帶他週遊全山。遊覽半天后兩人便在這個茅亭裡促膝長談;從宋朝到唐朝,從先秦到兩漢,諸子百家無所不談,琴棋書畫無所不及。黃庭堅一時興起,帶著激情、帶著感動,面對尹安仁的「讀書亭」揮毫寫下了「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謙讓二水之間」。尹安仁一見,十分欣喜,這不正是他胸中多日所要尋找的教學理念嗎!

在高士山,尹安仁陪黃庭堅登小徑,上巔峰來到嗚谷山。他倆進真寶殿,拜觀音大士閣,叩萬壽宮後,黃庭堅望著一排排銅鑄鋼饒般挽手而去的群山峻岭,再望望山腰那間獨樹一幟的茅屋讀書亭,感概萬千,揮筆而就又寫下了一聯,「山以高而秀,名以士乃傳」。

從此,鳴谷山就被人稱為高士山。

後來,黃庭堅多次到高士山造訪講學,留下了許多墨寶,可惜都已散失。但上述兩副對聯卻一直被後人傳頌至今。而隨著黃庭堅的多次造訪講學,尹安仁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且走出了不少飽學之才。但尹安仁一直秉承著高士山老僧人的「生不揚名,死不留名」的教誨,從不讓學生提起自己的名字,自己則漸漸與高士山融為一體,過著亦儒,亦佛,亦道,清心淡雅,與書為伴的生活。

不知過了幾年,黃庭堅與尹安仁的學生在高士山真寶殿的右則興建了一幢兩層樓房,取名「讀書樓」。而在山腰間原尹安仁教學的茅屋「讀書亭」也改建成磚瓦涼亭,取名為「讀書臺」。尹安仁儘管條件優越了,環境改變了,但他仍把教學的案幾永久性地設在半山腰的「讀書臺」中,仍在這臺中教學,講授。這種教書、讀書的方式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整個牛田村很快形成了「耕讀傳家,學而不仕」淳樸民風……

聽到這裡,我不由對經過幾百年風雨的「讀書樓」三個字產生了一種失落。同時,我更對「讀書樓」產生出一種由衷地敬意。

在下山的路上,我的心是沉重的,灌滿了鉛似的雙腳,同樣是沉重的。我想,這麼一群又一群幾乎可稱得絡繹不斷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朝聖者們,你們怎麼在朝拜前不去了解一下高士山的歷史,不去了解一下牛田村的歷史呢?

時光又過了些年月的高士山「讀書樓」突然一下更紅火起來了。據說,山下眾多刻苦攻讀的莘莘學子,只要上山拜過高士山寺,祭過讀書樓的先祖尹安仁和黃庭堅,摸過山腰「讀書臺」那張搬在亭中教學的案幾和案几上的文房四寶,便學有所成;古取功名,今取大學。新中國成立以後,牛田村也當真成了全縣第一個脫盲的村子。恢復高考後,這個村子每年都有考取大學的。到如今,幾乎每家都有大學生。

也許有人說:這村子佔了高士山風水的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唄。

如果要這樣說,我只有啞然了。唯能為我申張的只有讓朝拜者們去牛田村走走,問問村裡的鄉親,看他們是怎樣回答你們的了。去年暑假,我的一個在省城教書的一個學生打電話給我,約我陪他去高士山走走,去拜拜「讀書樓」。這個電話正我的中下懷。我原本就打算在暑假中帶著正好從廣州回到我們廬陵永新的孫子去朝拜一下「讀書臺」和「讀書樓」。那天,我們如約前往,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我這位學生居然還從千裡之外的省城把他的學生也帶來了。我驚疑地問他,為什麼要帶這麼多學生上高士山呀?他當即告訴我說:是帶他們上高士山的「讀書樓」裡去讀懂秦漢三代和二水之間。他帶有些忿忿地說開了;當今這些人大浮躁了,大急功近利了。我知道他的下文了,便搶過話頭;你是說那朝拜者不是求福,就是求利,而他們恰恰忘記了最根本的一點,那就是福與利是怎麼得來的。

「對,老師說得太對了!」學生擊掌稱好;」所以我要帶我的學生繼承我們廬陵的遺風,誰都知道,在我們廬陵自古就有「山間茅屋書聲朗,放下扁擔考一場」的耕讀風氣。現代的人們,包括許許多多的家長們似乎都在淡忘這些千年古訓。那些眾多的朝拜者們的行為不就正在證明這一點嗎?扼腕啊!嘆息啊!在這個瞬間萬變的信息年代,如果你我他都能心無旁騖地靜下心來,多讀些書,讀懂些書,大則是國之幸,民族之幸;小則是家庭之幸,個人之幸。於國有利,於己有益啊!

賢人早就告誡我們這些子孫後代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之明,天地者,萬物逆流;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君子之學,死而後己。」讀到這些古訓,我不知現代的朝聖者會作如何感想,

不知覺我們登上了半山腰,走進了讀書臺。有學子問「老師,聽說還有一千多多個臺階才能到「讀書樓」是吧。

我沒有正面回答學生的提問,只告訴他們說:讀書離不開勤苦二字,就如我們今天的登山。山腳、山腰、山頂風景名異,然而爬坡過坎,拾階而上,考驗的是一個登山者的定力。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登上峰巔,飽覽一路繽紛的世界啊!

在讀書樓前,我和我的學生很激動,因為我們見到的是隔山隔水兩重天了;今日的讀書樓已是人滿為患了。特別是眾多的家長帶著一群群即將高考的孩子來到這裡,他們是信奉只要拜了讀書的先祖,摸了讀書亭的文房四室,便可高中?還是?……

但我面對讀書樓,面對那些進讀書樓的上香者,面對我學生身邊那群廬陵籍學子,還是大聲地說出了我埋在心底所要說的話了:同學們,你面對黃庭堅先生的「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謙讓二水之間」你們學到了多少,又讀懂了什麼呢?

學生們都無語了,眾多的上香者也被我這大聲地詰問給怔住了。喧囂一時的高士山頓時一片寂靜。

我想,大家一定在深深地反思著黃庭堅老先生的那兩句話吧。

                                            

                     

-關於作者-

       吳谷,專業作家。發有長篇組詩《奶奶那雙手》由中央外文出版社譯成英文《中國文學》、日文《人民中國》兩雜雜誌在海外發行;有長篇專著四部分別由廣州「花城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有曲藝劇本蟬聯全國第十四、五屆「群星獎」和華中六省一市曲藝大賽一等獎;有電視劇本在上海電視臺發表並拍攝;有電視劇本「忠骨」獲國際文學博覽會二等獎;有情景劇入選2016全國第十七屆「群星獎」;有文學戲劇劇本獲文化部文學劇本大賽最高獎和一二等獎;發有論文16篇,獲文化部最高獎3篇,其餘均獲江西省文化藝術論文大賽一、二、三等獎;長篇紅色經典電視連續劇《井岡杜鵑》正在籌拍中……

   

掌上永新徵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眾平臺誠邀大家積極投稿,把更多的關於永新美圖、美文分享給更多永新人;

2、投稿請發送到郵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聯繫小編小娜微信:zsyxxn,還可以添加以下二維碼:

▍作者: 吳谷

▍綜合編輯:掌上永新(小娜微信:zsyxxn,投稿郵箱:3252394449@qq.com)

THE END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掌上永新求職招聘網!

相關焦點

  • 永新高士山,集道教佛教儒教於一體的有神秘感的山!
    高士山原名鳴谷山。鳴谷山,顧名思義,這裡的山谷深邃,頗具靈性,能傳出響亮回音,乃山鳴谷應之意,是我國古代360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一座有千年曆石的集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合一的千年名山。山頂建有高士壇庵,正殿為佛教的「集真寶殿」和「觀音大士閣」,右為道教的「萬壽宮」,均氣勢恢宏。高士山的香火千年不斷,朝拜者遍布湘贛兩省八縣市。
  •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江西永新縣道教名山-高士山
    高士山原名鳴谷山。鳴谷山,顧名思義,這裡的山谷深邃,頗具靈性,能傳出響亮回音,乃山鳴谷應之意,是我國古代360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集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合一的千年名山。據當地人講,這高士山的菩薩很是靈驗,只要你誠心許願,很多人都能如願。來這裡求財求子和求學的比較多。 這是通往財神殿的路......在財神殿前有一堆元寶雕塑,據說上前拜三拜然後再摸一下這些元寶,會有財運的哦。
  • 永新九大旅遊景點
    這座位於城南中學校園內的茅塔,就是江西現存最早的宋塔——南塔。 宋以前,山上建有鳴谷壇庵(又叫高士壇庵),歷代均有修繕。清嘉慶二十一年又重修,附屬建築有安仁讀書處和3道天門。每道天門均有石坊橫峙。第一道天門石坊額匾為「宋尹高士遺址」,楹聯為「山因高而秀,名以士乃傳」,系北宋大詩人黃庭堅(山谷)所書,鳴谷山遂改名為高士山。黃山谷任太和(今泰和)縣令時,訪高士山,結識儒士尹安仁,並為「安仁讀書處」寫一楹聯:「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廉讓二水之間。」
  • 永新旅遊經濟勢頭強勁 上半年實現收入超6000萬
    永新訊(肖書華)永新縣旅遊業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勢頭,今年1—6月,全縣接待國內旅遊者超過1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超過6000萬元。  永新「紅、綠、古」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該縣一方面優化空間布局,重點建設好了縣城、三灣、龍源口景區,開發了禾山、南華山、高士山以及忠義潭、梅田洞、碧波崖等旅遊景點,逐步形成了縣城人文歷史旅遊區、南部生態旅遊和革命歷史旅遊區、西北部生態旅遊區、東北部鄉村旅遊區關聯一體、相互照應的總體格局。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旅遊景區品質提升年活動,重點實施紅色景區景點開發項目,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提高旅遊服務能力。
  • 江西永新紅色旅遊亮出「文化名片」
    今年入春以來,地處井岡山下的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改編」舊址、「龍源口大捷」遺址、高士山、碧波崖、賀子珍故裡――黃竹嶺等紅色景區,迎來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遊客。此前,該縣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三灣改編」舊址列為全省十大紅色景點,這裡的紅色景點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紅色旅遊熱潮正在當地興起。
  • 永新味蕾上的美食誘惑!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1%,是一個生態極好的綠色寶庫,有碧波崖、龍源口、高士山、禾山、九隴山等眾多瑰麗的自然景觀值得探訪。永新狗肉、貴州花江狗肉、廣西玉林狗肉和江蘇沛縣狗肉並稱為「中國四大狗肉名菜」,其中屬永新狗肉烹製工序最為繁雜,永新鄉間有大批烹製狗肉的高手,大致的工序為:把狗生殺後,狗血瀝在水酒裡,也不剝皮,去毛後,放上架子(舊時鄉下多放在釘耙上)用幹稻草燒烤,待表皮烤至金黃後剖取內臟洗淨,剁成小方塊,放入鍋裡用茶油爆炒,傳出爆裂聲迅即加水文火慢煮一小時後加入血酒和早已炒好的辣椒燜二十分鐘,出鍋裝盤時須撒上胡椒粉。
  • 江西一次性投資最大的高速項目開工,途經吉安4地,有你的家鄉嗎?
    碧波崖風景優美,有三處瀑布,幽幽曲徑,如入仙境。古代文人騷客在碧波崖作詩文記遊者甚眾。龍源口大捷橋高士山(永新南互通)高士山原稱「鳴谷山」,是我國古代360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集道教、高士山的香火千年不斷,朝拜者遍布湘贛兩省八縣市。北宋時期,著名詩人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時,訪高士山儒士尹安仁,與其飲酒作詩,留下了「山以高而秀,名因士乃傳」的詩句,遂將鳴谷山改為高士山。如今遺址尚存,風景依舊,只是香火繚繞,古人不再。
  • 大井岡永新味蕾上的美食誘惑!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1%,是一個生態極好的綠色寶庫,有碧波崖、龍源口、高士山、禾山、九隴山等眾多瑰麗的自然景觀值得探訪。永新狗肉、貴州花江狗肉、廣西玉林狗肉和江蘇沛縣狗肉並稱為「中國四大狗肉名菜」,其中屬永新狗肉烹製工序最為繁雜,永新鄉間有大批烹製狗肉的高手,大致的工序為:把狗生殺後,狗血瀝在水酒裡,也不剝皮,去毛後,放上架子(舊時鄉下多放在釘耙上)用幹稻草燒烤,待表皮烤至金黃後剖取內臟洗淨,剁成小方塊,放入鍋裡用茶油爆炒,傳出爆裂聲迅即加水文火慢煮一小時後加入血酒和早已炒好的辣椒燜二十分鐘,出鍋裝盤時須撒上胡椒粉。
  • 舌尖上的鄉愁一永新坳南桃園餐館西仔家的臘肉
    文&圖:山坳之南永新人愛出外闖蕩,號稱江西的〝猶太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永新人在工作或做生意。永新菜在吉安乃至江西都頗有名氣。永新狗肉、醬蘿蔔燉老鴨湯、扣肉、金錢蛋、卷盤黃鱔、爆椒毛豆等地道的永新土菜讓人吃後唇齒留香,嘖嘖叫好。永新人離家再遠,外出再久,舌尖上的味蕾對於這種味道不會失憶。
  • 尋味永新的美食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1%,是一個生態極好的綠色寶庫,有碧波崖、龍源口、高士山、禾山、九隴山等眾多瑰麗的自然景觀值得探訪。永新狗肉、貴州花江狗肉、廣西玉林狗肉和江蘇沛縣狗肉並稱為「中國四大狗肉名菜」,其中屬永新狗肉烹製工序最為繁雜,永新鄉間有大批烹製狗肉的高手,大致的工序為:把狗生殺後,狗血瀝在水酒裡,也不剝皮,去毛後,放上架子(舊時鄉下多放在釘耙上)用幹稻草燒烤,待表皮烤至金黃後剖取內臟洗淨,剁成小方塊,放入鍋裡用茶油爆炒,傳出爆裂聲迅即加水文火慢煮一小時後加入血酒和早已炒好的辣椒燜二十分鐘,出鍋裝盤時須撒上胡椒粉。
  • 濟南大明湖超然樓旁有座泉城書房,免費讀書還能賞景
    濟南大明湖超然樓旁有座泉城書房,免費讀書還能賞景 2021-01-17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說說西鎮的永新浴池(民生池)
    據修腳的牛增泮師傅講:可別小瞧修腳,它被譽為「肉上雕花」的藝術。有許多客人前來洗澡就是為了修腳。那時候,服務人員管一天的工作餐,沒有工資,主要靠吃小櫃分成。浴池業的職工都知道,從六十年代起,永新浴池有一個女經理沈平是個入城幹部,對職工態度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她一直到八十年代退休。她從職工中提拔的年輕副經理張昌友直到退休,一直堅持服務在第一線,深受顧客和職工們的好評!
  • 那些年,永新記憶
    那些年,永新記憶文&圖:江瀾時光流逝於無聲,歲月消失於無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永新,這座小城的很多舊貌已經換成了新顏。記得那些歌舞廳收取門票錢都有一個不成文的優待女士的規定:男士兩元,女士一元。花上一兩塊錢,就能度過一個熱鬧歡樂的夜晚,何樂不為?所以當年的歌舞廳生意是相當的跑火,尤其到了春節期間,幾乎處處爆滿人滿為患。
  • 舌尖上的梨花山——永新梨花節美食攻略!
    精選的農家土鵝蛋,用大鐵鍋烘製,以瓦罐缸子用食鹽醃製半年的臘豬油作為湯底佐料,麵條是農家自制不添加鹼的清水面,最後撒上四季小蔥花作為點綴。蛋花的烘製看似簡單,但用料、用油、火候很有講究,烘製好的蛋花色澤金黃、成「東坡肉」狀且有嚼勁。於2019年1月被評為「綦江名小吃」。
  • 【永新舌尖上的端午節】實拍永新人的端午美味!這個端午你是怎麼過的?
    照片中的特色菜品:永新血鴨,小炒牛肉祝福語(心裡想說的話):願2017事業有成網名:相逢是緣來自:永新埠前鎮高川村今天在廣州市番禺過節照片中的特色菜品:中間那個是老鴨湯,端午有五毒,老鴨湯祛毒。右下角是嗦螺絲,大家都知道這個超級贊。
  • 永新話配音:《王火朵罵到吐血》
    知 識 延 伸——永新話常用語    我:ngo你:yin他:jì(渠)我們:ngo gei你們:yin gei他們:ji gei是:xie是不是:xie mo ng xie/xie mo lie這個:gu la這邊:gei dong那邊:gang rui/gang xiong吃飯:qia fang吃午飯:qia dian sen(永新南鄉話)/qia ye li fang(永新縣城話)吃晚飯
  • 永新秋山之旅!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因昔產嘉禾,故名禾山,禾山較高的山峰有兩座,相隔近10裡,通常稱最高峰為秋山,北面次高峰為禾山,又稱石門山、人影峰(據傳因雙童石在其上,故稱)。據《江西通志》記載:「禾山與青原、匡廬鼎峙江右」,為唐代江西三大名山。又傳,古代永新禾山與衡山齊名。(秋山歸來,查閱《永新縣誌》、《江西省永新縣地名志》,以及度娘補課以上資料)
  • 永新龍氏詳談
    袍陂村,現含老居、新居、山溪、圳上、霞樓等不相連屬的五個村落。[霞樓村龍氏為琳公派下]。 現在袍陂五個村,清時屬才德鄉五十八都,現屬才豐鄉。瀕臨禾水河的袍陂村,於忠義潭畔。宋末抗元有一段義烈隹話,忠義潭成千秋故事,故而袍陂昔稱忠義裡。明末,袍陂龍氏的外甥文學家賀怡孫曾作《忠義潭記》。
  • 永新名人王夥朵
    用永新話形容就是「蠢銀」、「飽銀」、「聾松銀」。大家都取笑王夥朵,戲弄他,王夥朵三個字也一度成為一句罵人的代名詞。可社會發展到今天,再回想起那個年代王夥朵的所作所為,不得不讓我感到他是個人才,他甚至像趙本山一樣用自己特有的演技給永新一代人帶去了歡樂,在大家還在為能吃上一頓肉細看錢袋時,他卻幾乎天天大魚大肉。
  • 忠孝義烈的永新性格——永新文化探秘札記之一
    對此,明朝萬曆年間的縣令龔錫爵是這樣說的:「永新之為邑也,僻在江南西道,與荊楚為鄰,其地多崇山疊嶂,平原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談其形要則控荊陲而據上遊,引郴虔而走交廣,雖蕞爾僻壤,而襟吭搤塞,屹然有隱重矣。」形象地描述了永新的地理環境特徵:雖與荊楚為鄰,卻沒有經濟文化方面的滲透;雖引郴虔而走交廣,卻未得西南沿海風氣之薰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