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永新·窩裡銀的網絡精神家園
關注民生事 傳遞正能量
永新資訊.永新風俗美食.交友點歌.潮流趣事
商務合作 | 電話:15579645860
微信號:zsyxxlzj
永新有座「讀書樓」
文/吳 谷
在贛西廬陵直轄的永新縣,有座相當有名的山,叫高士山。
高士山位於永新縣坳南鄉牛田村,海拔2800米。這山巍峨挺拔,谷峽壑深,流喘暴鳴,山蒼林茂,故名為「鳴谷山」。自唐懿寶年間一位高僧來此山開慕誦經,傳播佛學後,此山常年香火不斷。北宋中期,大文學家,江西詩派創始人之一黃庭堅就任泰和縣令時,常與同窗好友牛田村名士尹安仁在鳴谷山談詩論文,兩人便將「鳴谷山」改為「高士山」。
也許是高士山的名和氣在吸引著我,在十幾年前的春上我懷著一顆有些惶恐的心登上了二千多個臺階的高士山頂峰——真寶殿。
一路走來,肩挎高香,手提齋飯的香客當真人滿為患,他們不遠山高路遠,不顧旅途勞頓,有的還是從千裡迢迢的福建、廣東來到這裡的。在這一撥又一撥的大片人群中,有招財的,有求福的、有求消災避難的、有求官運亨通的……
望著這一群群無比虔誠的朝拜者,我有些茫然,但更多的卻是惶然……
當我從寺廟慢步而出,在偌大的寺廟空地上沉思時,猛發現寺廟的右正方有一座二層高的大樓,上面鑲嵌著三個十分醒目的大字「讀書樓」。這大樓就座落在香火鼎盛的主寺廟焚香爐邊。在這深山老林中出現一座如此高大又挺威武的大樓,不能不說是十分顯眼的標識。但讓我感到一陣心酸的是在這個座大樓前卻門庭羅雀,無人問津。如今的人怎啦?個個都在設計著自己的命運;當官的求加官進爵,當老闆求天降橫財,當貪官的求逢兇化吉。我最搞不懂得是那些時尚又新潮的俊男靚女們,他們個個帶著現代化工具來求一個千年以上的老古董——神仙。神仙能趕上他們的時拍嗎?他們向神仙祈求什麼呢?
雖說,我是為高士山的名聲而去,也是為了高士山的名氣而來,但我卻沒把探尋的目光鎖定在眾多的香火之中,而是有些別致,甚至有些古怪地用目光去穿透千年鼎盛的香火,牢牢地盯在這「讀書樓」三個字上。
為此,我便下大力氣為「讀書樓」尋根找源,想為這座高士山找到一種更為深厚的底蘊。
在一個老道人的口裡我終於了解到了「讀書樓」的前世今生;
北宋時期在牛田村有個叫尹安仁的書生,他寒舍苦讀十年有餘,雖飽讀詩書,但每當看到官考試場上的烏煙瘴氣,便立志永不為仕,歸隱山林隱居而棲,無意功名利祿。可是,每當他按卷沉思或握書閒步時,放眼就能看到層層疊進的梯田裡,陡峭懸崖的石壁間那些衣衫襤褸俯背躬身的村民在日復日,年復年地為自己的五鬥米而疲於奔命時,他的心裡就湧起了萬丈波濤。如何使這些窮苦了一輩子又一輩的父老鄉親們從困境走出來?他想到了自己的所學的知識。於是,在通往高士山頂峰與村裡纖陌交錯梯田相依的半山腰中,搭了一幢茅草小屋,從家裡扛來幾條長條小桌往山腰的一塊空地一擺,決定開個半工半讀的學館,為的是讓這些勞作的父老鄉親在勞頓休息時,給他們一點點知識,讓他們熟上幾個字,使他們在書本中去尋找另一個開闊的世界。
主意打定,尹安仁立即行動,不幾日這座簡陋的學館便開學了。
誰料,結果是沒人上門。
尹安仁並不氣餒,親自到村子裡上門遊說讀書之用。
也許是尹安仁的誠意感動了村裡的鄉親,抑或是「團箕曬穀,教子讀書」這句在我們廬陵廣泛流進千家萬戶的古訓,讓封閉、固守的那個深山小村得到了震動,且尹安仁這位先生把書案搬到了田頭地角,鄉親耕讀兩便,整個牛田村被感化了,尹安仁的讀書亭熱鬧了,鄉村勞作一陣後便紛紛湧進書亭一筆一划地在跟著先生讀起書來,寫起來。尹安仁既讓學生讀四書五經,又教學生琴棋書畫,有時還請一些老農夫傳授農活知識和手工技能。尹安仁的耕讀教法,很快得到了村裡村外人的認可。
尹安仁在高士山梯田旁搭書亭的消息不徑而走,一下傳到泰和縣令、尹安仁同窗好友黃庭堅的耳裡。黃庭堅,這個生於江西修水,「蘇門四學士之一」、江西詩派的創始人、名聲在外的書法家按抑不住自己的激奮;尹安仁的學用結合,課堂與自然合二為一,讀書與人生融為一體的理念與思路讓黃庭堅十分讚賞。在他重讀尹安仁的眾多詩文與字畫後,他決定去拜會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學弟。
黃庭堅來到高士山,只見這裡群山簇擁,雲蒸霞蔚,晨鐘暮鼓,山鳴谷應,風聲鳥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頓覺來到世外桃源。見到尹安仁、見到他的讀書亭、見到打著赤腳上山拜讀詩書的農家弟子,黃庭堅感慨萬分;他沒論官場沉浮,更沒談仕途兇險,只一個勁要尹安仁帶他週遊全山。遊覽半天后兩人便在這個茅亭裡促膝長談;從宋朝到唐朝,從先秦到兩漢,諸子百家無所不談,琴棋書畫無所不及。黃庭堅一時興起,帶著激情、帶著感動,面對尹安仁的「讀書亭」揮毫寫下了「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謙讓二水之間」。尹安仁一見,十分欣喜,這不正是他胸中多日所要尋找的教學理念嗎!
在高士山,尹安仁陪黃庭堅登小徑,上巔峰來到嗚谷山。他倆進真寶殿,拜觀音大士閣,叩萬壽宮後,黃庭堅望著一排排銅鑄鋼饒般挽手而去的群山峻岭,再望望山腰那間獨樹一幟的茅屋讀書亭,感概萬千,揮筆而就又寫下了一聯,「山以高而秀,名以士乃傳」。
從此,鳴谷山就被人稱為高士山。
後來,黃庭堅多次到高士山造訪講學,留下了許多墨寶,可惜都已散失。但上述兩副對聯卻一直被後人傳頌至今。而隨著黃庭堅的多次造訪講學,尹安仁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且走出了不少飽學之才。但尹安仁一直秉承著高士山老僧人的「生不揚名,死不留名」的教誨,從不讓學生提起自己的名字,自己則漸漸與高士山融為一體,過著亦儒,亦佛,亦道,清心淡雅,與書為伴的生活。
不知過了幾年,黃庭堅與尹安仁的學生在高士山真寶殿的右則興建了一幢兩層樓房,取名「讀書樓」。而在山腰間原尹安仁教學的茅屋「讀書亭」也改建成磚瓦涼亭,取名為「讀書臺」。尹安仁儘管條件優越了,環境改變了,但他仍把教學的案幾永久性地設在半山腰的「讀書臺」中,仍在這臺中教學,講授。這種教書、讀書的方式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整個牛田村很快形成了「耕讀傳家,學而不仕」淳樸民風……
聽到這裡,我不由對經過幾百年風雨的「讀書樓」三個字產生了一種失落。同時,我更對「讀書樓」產生出一種由衷地敬意。
在下山的路上,我的心是沉重的,灌滿了鉛似的雙腳,同樣是沉重的。我想,這麼一群又一群幾乎可稱得絡繹不斷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朝聖者們,你們怎麼在朝拜前不去了解一下高士山的歷史,不去了解一下牛田村的歷史呢?
時光又過了些年月的高士山「讀書樓」突然一下更紅火起來了。據說,山下眾多刻苦攻讀的莘莘學子,只要上山拜過高士山寺,祭過讀書樓的先祖尹安仁和黃庭堅,摸過山腰「讀書臺」那張搬在亭中教學的案幾和案几上的文房四寶,便學有所成;古取功名,今取大學。新中國成立以後,牛田村也當真成了全縣第一個脫盲的村子。恢復高考後,這個村子每年都有考取大學的。到如今,幾乎每家都有大學生。
也許有人說:這村子佔了高士山風水的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唄。
如果要這樣說,我只有啞然了。唯能為我申張的只有讓朝拜者們去牛田村走走,問問村裡的鄉親,看他們是怎樣回答你們的了。去年暑假,我的一個在省城教書的一個學生打電話給我,約我陪他去高士山走走,去拜拜「讀書樓」。這個電話正我的中下懷。我原本就打算在暑假中帶著正好從廣州回到我們廬陵永新的孫子去朝拜一下「讀書臺」和「讀書樓」。那天,我們如約前往,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我這位學生居然還從千裡之外的省城把他的學生也帶來了。我驚疑地問他,為什麼要帶這麼多學生上高士山呀?他當即告訴我說:是帶他們上高士山的「讀書樓」裡去讀懂秦漢三代和二水之間。他帶有些忿忿地說開了;當今這些人大浮躁了,大急功近利了。我知道他的下文了,便搶過話頭;你是說那朝拜者不是求福,就是求利,而他們恰恰忘記了最根本的一點,那就是福與利是怎麼得來的。
「對,老師說得太對了!」學生擊掌稱好;」所以我要帶我的學生繼承我們廬陵的遺風,誰都知道,在我們廬陵自古就有「山間茅屋書聲朗,放下扁擔考一場」的耕讀風氣。現代的人們,包括許許多多的家長們似乎都在淡忘這些千年古訓。那些眾多的朝拜者們的行為不就正在證明這一點嗎?扼腕啊!嘆息啊!在這個瞬間萬變的信息年代,如果你我他都能心無旁騖地靜下心來,多讀些書,讀懂些書,大則是國之幸,民族之幸;小則是家庭之幸,個人之幸。於國有利,於己有益啊!
賢人早就告誡我們這些子孫後代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之明,天地者,萬物逆流;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君子之學,死而後己。」讀到這些古訓,我不知現代的朝聖者會作如何感想,
不知覺我們登上了半山腰,走進了讀書臺。有學子問「老師,聽說還有一千多多個臺階才能到「讀書樓」是吧。
我沒有正面回答學生的提問,只告訴他們說:讀書離不開勤苦二字,就如我們今天的登山。山腳、山腰、山頂風景名異,然而爬坡過坎,拾階而上,考驗的是一個登山者的定力。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登上峰巔,飽覽一路繽紛的世界啊!
在讀書樓前,我和我的學生很激動,因為我們見到的是隔山隔水兩重天了;今日的讀書樓已是人滿為患了。特別是眾多的家長帶著一群群即將高考的孩子來到這裡,他們是信奉只要拜了讀書的先祖,摸了讀書亭的文房四室,便可高中?還是?……
但我面對讀書樓,面對那些進讀書樓的上香者,面對我學生身邊那群廬陵籍學子,還是大聲地說出了我埋在心底所要說的話了:同學們,你面對黃庭堅先生的「書讀秦漢三代以上,人在謙讓二水之間」你們學到了多少,又讀懂了什麼呢?
學生們都無語了,眾多的上香者也被我這大聲地詰問給怔住了。喧囂一時的高士山頓時一片寂靜。
我想,大家一定在深深地反思著黃庭堅老先生的那兩句話吧。
-關於作者-
吳谷,專業作家。發有長篇組詩《奶奶那雙手》由中央外文出版社譯成英文《中國文學》、日文《人民中國》兩雜雜誌在海外發行;有長篇專著四部分別由廣州「花城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有曲藝劇本蟬聯全國第十四、五屆「群星獎」和華中六省一市曲藝大賽一等獎;有電視劇本在上海電視臺發表並拍攝;有電視劇本「忠骨」獲國際文學博覽會二等獎;有情景劇入選2016全國第十七屆「群星獎」;有文學戲劇劇本獲文化部文學劇本大賽最高獎和一二等獎;發有論文16篇,獲文化部最高獎3篇,其餘均獲江西省文化藝術論文大賽一、二、三等獎;長篇紅色經典電視連續劇《井岡杜鵑》正在籌拍中……
掌上永新徵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眾平臺誠邀大家積極投稿,把更多的關於永新美圖、美文分享給更多永新人;
2、投稿請發送到郵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聯繫小編小娜微信:zsyxxn,還可以添加以下二維碼:
▍作者: 吳谷
▍綜合編輯:掌上永新(小娜微信:zsyxxn,投稿郵箱:3252394449@qq.com)
THE END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掌上永新求職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