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恰逢國慶假期,有足夠的閒暇時間在家中消磨,手癢難耐,於是繼續用甲骨文集字,來寫一首唐詩。今天要寫的是唐朝詩人王維的名篇《送別》,是一首著名的五言絕句!
全詩如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已經記不得最初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背誦過這首詩了,但是對這首詩最深刻的記憶來自於李連杰主演的電影《方世玉》中方世玉的父親吟誦了這首詩!突然覺得這首送別詩,不僅僅是友情的離別,借用來描寫愛情竟然也有十分的韻味包含在其中,夕陽西下,依門而遠望的那種期盼的感覺,竟然是那麼的朦朧,那麼的讓人覺得真實!
當然了,既然興起了用甲骨文書寫這首《送別》的念頭,那麼首先看看這20個漢字能否在甲骨文中找到對應的字。很遺憾,其中有送、罷、掩、柴、扉等五個字,在現有已經解讀的甲骨文中找不到對應的字,只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解讀!
「送」字的原初古意是「兩個伴娘舉傘送新娘出嫁」,這已經是金書大篆中的字了。於是借用了後來金文中的寓意,將「送」字的甲骨文寫法也寫成為:兩個人舉傘送新娘遠行。與金文大篆基本一致。
「罷」字是極其麻煩的,因為在甲骨文中,像「罷」、「焉」等虛詞是從未出現過的。只好使用了甲骨文中的「目」字和甲骨文的「去」字,組合而成。
「掩」字在甲骨文中找不到絲毫的端倪,即使到了金文大篆的書寫時代,「掩」字也仍然是不存在對應字體的。沒有辦法,只好從「掩」的本意來推測她的甲骨文的可能的寫法。「掩」在春秋時期的原初意思是「用手掌罩住口鼻以致窒息,不留痕跡地抹殺」。同時借用了「奄」字的本意:閃電擊打再在人身上。所以,甲骨文的「掩」如下自我解讀:左邊是甲骨文中「手」部,右邊是上下結構的:甲骨文的「雷」字在上,甲骨文的「人」字在下,組合而成。
「柴」字在甲骨文中也是沒有的,或許在夏商時期,還不曾有「柴」這種專用說法。因此也借用「柴」最初的意思:踩在腳下的木頭,甲骨文的「足」字在上,甲骨文的「木」字在下,組合而成。
「扉」字在甲骨文中更是難尋蹤跡。即使考慮「扉」的原初意思:庭院中的帶柵欄的側門,在甲骨文中也是找不到對應的信息。沒有辦法,只好用甲骨文的「戶」部首和甲骨文的「吠」字,組合而成,但是完全損失了表意和象形的本意。
完成後的集字甲骨文的《送別》如下,最右邊一列是:山中相送罷,從右到左,每列的詩句依次是: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最後,這不是學術研究,也不是書法作品,這不是學術研究,也不是書法作品,這不是學術研究,也不是書法作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就是覺得使用甲骨文書寫《唐詩》,非常的有趣,竟然能從中體味到詩詞本身中所蘊含的那種飄渺的意境,不錯,就包含在這些能夠象形表意的最古老的、成熟的甲骨文字中!遠好過,基於字詞本意的去猜度!
很喜歡這種用甲骨文寫就的唐詩文字,能看到巍峨的山,綠色的春,夕陽藏林中,伊人斜倚門扉,不用語言,就能感受到那種刻骨銘心的縷縷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