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集字,寫就唐詩《登鸛雀樓》

2020-12-12 水生
唐詩《登鸛雀樓》

甲骨文是我國的最為古老的成熟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而且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儘管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由於歷史久遠,現存的甲骨文中,我們只能辨識處其中的大約1500個字!

當然,由於歷史過於久遠,後來時代中出現的很多器物、風俗等相關的文字,難以再甲骨文中找到對應字。但是甲骨文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原始但唯美。假期有暇,心血來潮,想用甲骨文來寫一首唐詩!當然,1500個字的甲骨文,不可能用來完成現有唐詩中的任何一首,很多唐詩中漢字對應的甲骨文,只好自己來重新釐定。或許有錯誤,但是覺得很有趣。

甲骨文

今天選定的唐詩是小學課本中的來自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大家都熟悉的全文如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先看看這首唐詩中的20個漢字,其中有9個漢字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對應的字,依次是:依,河,海,流,欲,窮,裡,層和樓。只好自己從甲骨文中去尋找較好的線索。

「依」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甲骨文的「人」字和甲骨文的「衣」字,但是後來想想,或許根據依靠的意思,用甲骨文的「人」字依靠一塊「石」字更合適。但是已經寫好了,就不想再改了!

「河」,「海」,「流」三個字的甲骨文寫法都是借用了甲骨文中「水」字作為偏旁的不同寫法,然後加上甲骨文中「可」、「每」以及「毓」字的寫法組合而成。

「欲」字的甲骨文的寫法,借用了甲骨文中「谷」字的寫法,加上甲骨文中「吹」字的部首寫法,組合而成。

「窮」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最初的原意,人在矮小的洞穴中,身體難以伸直。

「裡」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甲骨文中「田」字和「土」字的寫法組合而成。

「樓」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甲骨文中「木」字偏旁的寫法,加上甲骨文中「米」字和「女」字的寫法,組合而成。

將20個字的唐詩用甲骨文寫好之後,竟然覺得蠻有成就感的!當然了,這不是書法,這不是書法,這不是書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不是書法,僅僅是進行一件有趣的事情,使用最古老的甲骨文將唐詩《登鸛雀樓》寫了出來!

整篇甲骨文寫就的《登鸛雀樓》如下。最右邊一列是:白日依山盡,然後從右到左,依次是: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完之後,覺得甲骨文寫起來真是韻味無窮!一下午的時間,就在翻查不同書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過去了!

甲骨文《登鸛雀樓》

還是蠻有趣的!以後有閒暇的時候,再去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唐詩!

相關焦點

  • 甲骨文集字,寫就唐詩《登鸛雀樓》
    唐詩《登鸛雀樓》甲骨文是我國的最為古老的成熟文字由於歷史久遠,現存的甲骨文中,我們只能辨識處其中的大約1500個字!當然,由於歷史過於久遠,後來時代中出現的很多器物、風俗等相關的文字,難以再甲骨文中找到對應字。但是甲骨文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原始但唯美。假期有暇,心血來潮,想用甲骨文來寫一首唐詩!當然,1500個字的甲骨文,不可能用來完成現有唐詩中的任何一首,很多唐詩中漢字對應的甲骨文,只好自己來重新釐定。
  • 甲骨文集字,寫就王維的唐詩名篇《送別》
    甲骨文近幾日恰逢國慶假期,有足夠的閒暇時間在家中消磨,手癢難耐,於是繼續用甲骨文集字,來寫一首唐詩。今天要寫的是唐朝詩人王維的名篇《送別》,是一首著名的五言絕句!很遺憾,其中有送、罷、掩、柴、扉等五個字,在現有已經解讀的甲骨文中找不到對應的字,只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解讀!「送」字的原初古意是「兩個伴娘舉傘送新娘出嫁」,這已經是金書大篆中的字了。於是借用了後來金文中的寓意,將「送」字的甲骨文寫法也寫成為:兩個人舉傘送新娘遠行。與金文大篆基本一致。
  • 九九重陽節,甲骨文集字,寫就唐詩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的詩篇是以描寫重陽節為主題的了,即使是詩句中含有重陽或者九日的詞句,比如杜甫曾寫過:」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但是從詩句中卻體會不到重陽節日的氣氛!剛好最近正沉迷於甲骨文中,於是心之所至,就用甲骨文集字,寫一寫唐詩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希望大家能喜歡!
  • 唐詩與名樓-《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與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夕陽依傍西山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想要看夠千裡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僅35歲,多位詩人寫鸛雀樓的詩非常多,但這首詩成為其中最出彩的不朽之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均能吟誦,膾炙人口。前兩句寫登樓所看到的景象,用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進入視野中的萬裡河山。而後兩句又把全詩推向更高境界,正因如此,這兩句包括樸素哲理的詩句也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
  • 用甲骨文寫就的唐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前兩天,用甲骨文集字,寫了李白的《靜夜思》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今天準備用甲骨文集字,用相同的手法,寫一下唐朝詩人劉長卿的名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首名垂千古的無言絕句,全文共20個字,如下: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唐詩《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意境雄渾,氣勢奔放,語言凝鍊,音節鏗鏘」的不朽之作,其實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為《登樓》,所不同的是,僅在最後一句「更上一重樓」和「更上一層樓」的一字之差。
  •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
    不論是對於唐詩,還是對於蒲州,他的名字都太重要了,都應該特別鄭重、特別隆重地寫在詩史上,寫在蒲州的史冊上。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出身於唐時太原望族,北魏時他的高祖王隆之官任絳州(今新絳縣)太守,舉家遷至絳郡,遂為絳州人。他年輕時不安於學塾苦讀,恥於科場功名,而是結交豪門子弟,習武練劍,架鷹驅犬,聚友豪飲,慷慨悲歌,頗具俠士之風。
  • 唐詩與名樓-《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與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夕陽依傍西山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僅35歲,多位詩人寫鸛雀樓的詩非常多,但這首詩成為其中最出彩的不朽之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均能吟誦,膾炙人口。前兩句寫登樓所看到的景象,用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進入視野中的萬裡河山。而後兩句又把全詩推向更高境界,正因如此,這兩句包括樸素哲理的詩句也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
  • 同為寫《登鸛雀樓》的壯麗詩篇,一首家喻戶曉,另一首卻不為人知
    一說到《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題目,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蹦出王之渙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實在唐詩當中以《登鸛雀樓》為題目的五言絕句不只是有王之渙的那一首,還有一首是唐代詩人暢當所寫。這個詩人的名字和姓氏在今天很不常見,不過他這一首以《登鸛雀樓》為題目寫作的五言古詩,讀起來依然意境壯闊,也屬於唐詩當中的精彩之作。且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 《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8期:《登鸛雀樓》作者之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首著名的唐詩,其中的名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從小就時常被長輩們拿來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奮鬥。
  • 唐詩鑑賞 ~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王之渙·五言絕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經典詠流傳:登鸛雀樓(瘋馬樂隊)愛上古詩:王之渙·登鸛雀樓登鸛雀樓王之渙·五言絕句白日依山盡,夕陽傍著山峰慢慢地沉沒,✦白日:太陽。
  •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鸛雀樓千古名樓,《登鸛雀樓》千古名詩,自古名樓配名詩,說來也是標配,樓以詩顯,詩因樓成,輝映千古。具體關於這首詩,你又知道多少呢?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唐詩大全:登鸛雀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裡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
  • 除了熟悉的唐詩《登鸛雀樓》還有一首《登鸛雀樓》,也是唐詩佳作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所作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相信對於不少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是很多人最早會背的幾首唐詩之一。王之渙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之一,早年間曾經混跡官場,但是他的仕途並不順暢,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才擔任了衡水主簿這樣的小官,但是不到一年,就因人誣陷排擠而辭官。
  •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文/成長新視點序言: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記錄。唐詩,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瑰寶,是記錄、洗滌、激發中華兒女改變世界、不斷前進的寶貴財富和豐富營養!
  • 大話詩詞:《登鸛雀樓》or《登黃鶴樓》or《黃鶴樓》?很多人搞錯
    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清這是哪個寫的,也搞不清是哪一首詩!!!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溫、賞析一下。首先,更正幾點朋友們的認識誤區:1、我們學過的、熟悉的是《登鸛雀樓》與《黃鶴樓》2、《黃鶴樓》也不是李白寫的,但李白很欣賞這首詩3、《登鸛雀樓》作者是王之渙4、《黃鶴樓》作者是崔顥5、李白關於黃鶴樓的詩有《黃鶴樓宋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6、李白的《鸚鵡洲》、《登金陵鳳凰臺》均有模仿
  • 跟著唐詩去旅行第1集:寫鸛雀樓的那些古詩詞
    此詩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馬戴、司馬札、吳融等鋒頭極盛的詩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流傳至今,婦孺皆知的詩冠,當屬太原才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
  • 唐詩《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國秀集》是我國最早的唐詩選本,它是盛唐時代太學生芮挺章所編同時詩人之作。共3卷,成書於天寶三載。朱斌的這首五言絕句《登樓》,原選在《國秀集》卷下,冋集也收王之渙二首:一首是《涼州詞》,另一首是《宴詞》。朱斌,字佐日,唐吳郡人。曾兩登制科,三為御史,後辭宵隱居山林。
  • 此人只有一首詩傳世,卻憑此詩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並絕千古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首詩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則銜接此景道出人生哲理,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
  • 外國青年登鸛雀樓讀唐詩 體味山西風土人情
    胡健 攝中新網運城11月23日電 題:外國青年登鸛雀樓讀唐詩體味山西風土人情中新網記者 胡健來自敘利亞的衛樂手裡拿著一張A4紙,上面印著《登鸛雀樓》的中文和拼音,他在為不久後的集體朗誦做著準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