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國的最為古老的成熟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具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而且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儘管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由於歷史久遠,現存的甲骨文中,我們只能辨識處其中的大約1500個字!
當然,由於歷史過於久遠,後來時代中出現的很多器物、風俗等相關的文字,難以再甲骨文中找到對應字。但是甲骨文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原始但唯美。假期有暇,心血來潮,想用甲骨文來寫一首唐詩!當然,1500個字的甲骨文,不可能用來完成現有唐詩中的任何一首,很多唐詩中漢字對應的甲骨文,只好自己來重新釐定。或許有錯誤,但是覺得很有趣。
今天選定的唐詩是小學課本中的來自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大家都熟悉的全文如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先看看這首唐詩中的20個漢字,其中有9個漢字在甲骨文中找不到對應的字,依次是:依,河,海,流,欲,窮,裡,層和樓。只好自己從甲骨文中去尋找較好的線索。
「依」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甲骨文的「人」字和甲骨文的「衣」字,但是後來想想,或許根據依靠的意思,用甲骨文的「人」字依靠一塊「石」字更合適。但是已經寫好了,就不想再改了!
「河」,「海」,「流」三個字的甲骨文寫法都是借用了甲骨文中「水」字作為偏旁的不同寫法,然後加上甲骨文中「可」、「每」以及「毓」字的寫法組合而成。
「欲」字的甲骨文的寫法,借用了甲骨文中「谷」字的寫法,加上甲骨文中「吹」字的部首寫法,組合而成。
「窮」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最初的原意,人在矮小的洞穴中,身體難以伸直。
「裡」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甲骨文中「田」字和「土」字的寫法組合而成。
「樓」字的甲骨文寫法,借用了甲骨文中「木」字偏旁的寫法,加上甲骨文中「米」字和「女」字的寫法,組合而成。
將20個字的唐詩用甲骨文寫好之後,竟然覺得蠻有成就感的!當然了,這不是書法,這不是書法,這不是書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不是書法,僅僅是進行一件有趣的事情,使用最古老的甲骨文將唐詩《登鸛雀樓》寫了出來!
整篇甲骨文寫就的《登鸛雀樓》如下。最右邊一列是:白日依山盡,然後從右到左,依次是: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寫完之後,覺得甲骨文寫起來真是韻味無窮!一下午的時間,就在翻查不同書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過去了!
還是蠻有趣的!以後有閒暇的時候,再去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