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唐詩去旅行第1集:寫鸛雀樓的那些古詩詞

2020-12-21 可可詩詞

一、鸛雀樓簡介

山西省運城市鸛雀樓位於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   

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地理位置優勢、風景秀麗,唐宋時期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詩因樓作,樓因詩名。鸛雀樓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嶽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據傳歷史上的鸛雀樓後被元兵燒毀,成為國人一憾。2002年10月,在各界人士關心下,鸛雀樓得以復建落成。復建的鸛雀樓為目前國內惟一一座採用唐代彩畫藝術的仿唐建築,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   

以鸛雀樓主體為中心的鸛雀樓景區分四個遊覽區:一是名樓遊覽區,包括門殿、鸛影湖、唐韻廣場;二是黃河風情遊覽區,包括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園、柳園;三是山水遊覽區,包括蒼山自然景觀園、吉祥如意湖、鸛雀園;四是康樂遊覽區,包括蒲津康樂園、唐風馬球場、日潭戲水園等人文自然景觀。

二、鸛雀樓文化底蘊

鸛雀樓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催人奮發向上,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早已膾炙人口。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如李益的《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悵。又如暢當的《題鸛雀樓》:「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此詩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馬戴、司馬札、吳融等鋒頭極盛的詩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

但流傳至今,婦孺皆知的詩冠,當屬太原才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一開口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因此,千百年來這首詩不僅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學真理。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裡之勢。

鸛雀樓高臺重簷,黑瓦朱楹,不僅佔河山之勝,而且據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名播遐邇。鸛雀樓立晉望秦,它獨立於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州,宏偉壯闊的山川景象,吸引了無數歷代名流,登臨作賦。擁山河之勝的蒲州名樓,幾乎成了當時大詩人們賽詩的舞臺。鸛雀樓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濟古稱蒲坂,夏、商、周以前,堯和舜帝都在這裡建都。這裡的文明史源遠流長,想一想,鸛雀樓所演繹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不能不為之讚嘆。

三、鸛雀樓詩詞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裡目:眼界寬闊。

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賞析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裡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的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裡」「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的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登鸛雀樓

唐代: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注釋

唐代河中府名勝,因經常有鸛雀棲息,故得名,後被河水衝沒。

迥臨:高高的在上面。迥:常作遠或獨自的樣子解釋,此處應描寫高遠。

世塵:塵世。

平野:平坦開闊的原野。晁錯《言兵事書》: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

斷山:陡峭的高山。杜甫《遠遊》:雲長出斷山。

譯文

鸛雀樓高高的在飛鳥之上,遠離塵世間。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籠罩著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賞析

此詩只有二十個字,但詩歌意境非常壯闊,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表現看,這裡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雲,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後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同崔邠登鸛雀樓

唐代:李益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譯文

鸛雀樓西邊有百尺桅檣,汀洲上高聳入雲的樹木一片茫茫。

漢家樂奏猶如逝去的流水,魏國山河也已經半入夕陽。

往事過千年尚遺憾時間過得快,憂愁到來一天也覺得太長。

戰亂中更激起思念家鄉的情感,遠望樓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傷

注釋

⑴同:猶「和」,酬和。崔邠(bīn):唐代詩人。字處仁,清河武城人。鸛(guàn)雀樓:唐代河中府的名勝。北周宇文護所建,樓高三層,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濟縣),前瞻中條山,下瞰大河。因鸛雀常棲息其上而得名。後為河水衝沒。

⑵西:一作「南」,一作「前」。

⑶汀洲:水中小洲。《楚辭·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⑷簫鼓:簫與鼓。泛指樂奏。南朝梁江淹《別賦》:「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

⑸千年:極言時間久遠。晉陶淵明《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賞析

此詩開頭四句由傍晚登臨縱目所見,引起對歷史及現實的感慨。人們在登高臨遠的時候,面對寥廓江天,往往會勾起對時間長河的聯想,從而產生古今茫茫之感。這首詩寫登樓對景,開篇便寫河中百尺危檣,與「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王昌齡)、「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寫法異曲同工。以「高標出蒼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種居高臨下、先聲奪人之感,起得氣勢不凡。此句寫站得高,下句則寫看得遠:「汀洲雲樹共茫茫。」蒼茫大地遂引起登覽者「誰主沉浮」之嘆。

題河中鸛雀樓

唐代:張喬

高樓懷古動悲歌,鸛雀今無野燕過。樹隔五陵秋色早,

水連三晉夕陽多。漁人遺火成寒燒,牧笛吹風起夜波。

十載重來值搖落,天涯歸計欲如何。

登河中鸛雀樓

唐代:司馬扎

樓中見千裡,樓影入通津。

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

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

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

和趙相公登鸛雀樓

唐代:殷堯藩

危樓高架泬寥天,上相閒登立彩旃。樹色到京三百裡,

河流歸漢幾千年。晴峰聳日當周道,秋谷垂花滿舜田。

雲路何人見高志,最看西面赤闌前。

登鸛雀樓

唐代:吳融

鳥在林梢腳底看,夕陽無際戍煙殘。凍開河水奔渾急,

雪洗條山錯落寒。始為一名拋故國,近因多難怕長安。

祖鞭掉折徒為爾,贏得雲溪負釣竿。

鸛雀樓晴望

唐代:馬戴

堯女樓西望,人懷太古時。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鳥道殘虹掛,龍潭返照移。行雲如可馭,萬裡赴心期。

備註:鸛雀樓景區介紹

鸛雀樓景區佔地面積2.064平方公裡,以鸛雀樓為中心,四周以古典園林分布,呈「四區十二點」布局結構。(1)名樓瀏覽區。包括:門殿、鸛影湖、唐韻廣場和名樓中心瀏覽區。(2)黃河風情瀏覽區。包括: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和柳園。(3)山水瀏覽區。包括:蒼山蒼林自然景觀區、吉祥如意湖和鸛雀宛。(4)康樂瀏覽區。包括:蒲津康樂園、唐代馬球場和日潭戲水園。

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根基,以盛唐時代開放的社會精神和盛唐文化為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為特色,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磅礴氣勢為主旋律,開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遠意境,成為國內外遊人觀光、瀏覽、休閒、度假的國家級旅遊景區。

景區內重點景觀地段詳細規劃,根據基地理位置,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與造園規則做到完美結合,通過具有象徵性,古樸典雅,自然協調的建築物琚符號等,體現、烘託鸛雀樓的寵偉壯觀,渲染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從而給人一種遼闊、雄壯而高遠的感染力。使遊人在發思古之豪情時,能動地融入到景觀的感受之中。各重點景觀布局,充分利用沿臨黃河的大自然生態環境,做到疏密有軼,組景借景序,使整個景區形成一曲有序幕――樂章――高潮――餘韻無窮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園林建築等相互和諧的交響樂章,更加體現「中華名樓,黃河明珠」的崇高深遠意境。

全了!看看杜甫和白居易寫的那些嶽陽樓的詩詞

天地悠悠,愴然淚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深度翻譯和賞析

相關焦點

  • 《跟著唐詩去旅行》襄陽尋訪孟浩然
    摘要:11月26日,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跟著唐詩去旅行》欄目組一行來到襄陽取景。    漢江網訊(全媒體記者楊瀟)11月26日,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跟著唐詩去旅行》欄目組一行來到襄陽取景。    《跟著唐詩去旅行》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立項承制,全片共五集,每集50分鐘,總導演李文舉。在我市拍攝期間,攝製組邀請藝術家魯大東出任嘉賓,以旅行者身份走進孟浩然故裡襄陽,重溫孟浩然不朽詩篇,感受詩歌中的襄陽之美。
  • 甲骨文集字,寫就唐詩《登鸛雀樓》
    唐詩《登鸛雀樓》甲骨文是我國的最為古老的成熟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假期有暇,心血來潮,想用甲骨文來寫一首唐詩!當然,1500個字的甲骨文,不可能用來完成現有唐詩中的任何一首,很多唐詩中漢字對應的甲骨文,只好自己來重新釐定。或許有錯誤,但是覺得很有趣。
  • 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將播:詩人的朝聖之旅
    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將播:詩人的朝聖之旅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19-11-12 16:04 來源:澎湃新聞
  • 跟著唐詩去旅行:詩和遠方相遇的中國之美
    11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即將隆重播出五集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唐詩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記憶,總會在生命中某個時刻湧上心頭。比如,在成都就會想去看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風景,而今天這裡有一群攝影家還在因為這句詩尋找著能看見雪山的角度。《跟著唐詩去旅行》是中國詩歌的美妙傳統與現代傳播方式的一次完美結合。他跟著杜甫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在三峽仿佛看到詩人「顯靈」。這部紀錄片能為傳播中國悠久的詩歌傳統作出貢獻。
  •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鸛雀樓千古名樓,《登鸛雀樓》千古名詩,自古名樓配名詩,說來也是標配,樓以詩顯,詩因樓成,輝映千古。具體關於這首詩,你又知道多少呢?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王西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詩意1.王之渙與《登鸛雀樓》唐代詩史的舞臺上,不論多少匆匆過客,不論多少名家巨擘,舞臺中央最高處追光照亮的地方不論是對於唐詩,還是對於蒲州,他的名字都太重要了,都應該特別鄭重、特別隆重地寫在詩史上,寫在蒲州的史冊上。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出身於唐時太原望族,北魏時他的高祖王隆之官任絳州(今新絳縣)太守,舉家遷至絳郡,遂為絳州人。他年輕時不安於學塾苦讀,恥於科場功名,而是結交豪門子弟,習武練劍,架鷹驅犬,聚友豪飲,慷慨悲歌,頗具俠士之風。
  • 跟著唐詩去旅行:詩和遠方相遇的中國之美
    11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即將隆重播出五集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有人說,這才是真正的詩和遠方,這才是真正的「文旅」之路,這才是真正的「走讀」中國。本片以唐代的五位詩人為線索,從王維的「長安」出發,體會杜甫的「江湖」,再登臨李白的「仙山」、探望孟浩然的「故人」,最後去往岑參的「邊塞」。
  • 跟著他,跟著唐詩去旅行——讀《萬遍千回夢裡驚:唐詩之旅》
    從來沒有把解讀唐詩和旅行結合在一起,從來沒有一本書把自己半生的心路歷程與唐詩結合在一起,從來沒有一本書在唐詩誕生的地方解讀唐詩時,能夠跨越時空,在歷史與現實中穿越,李元洛這本《唐詩之旅》做到了。當我第一次讀到李元洛先生的這部名為詩化大散文時,我的心就讀打動了。
  • 唐詩與名樓-《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與鸛雀樓
    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僅35歲,多位詩人寫鸛雀樓的詩非常多,但這首詩成為其中最出彩的不朽之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均能吟誦,膾炙人口。前兩句寫登樓所看到的景象,用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進入視野中的萬裡河山。而後兩句又把全詩推向更高境界,正因如此,這兩句包括樸素哲理的詩句也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
  • 央視紀錄頻道重磅創新之作 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成都開機
    2018年7月21日下午,央視紀錄頻道2018重磅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開機儀式,在有著千年歷史的成都杜甫草堂大雅堂隆重舉行。在唐代大詩人、「詩聖」杜甫的塑像前面,伴隨著身著唐裝的小小詩童的清脆誦讀聲,在古樹喬木的環繞之下,與會嘉賓共同經歷了一場關於唐詩的精神旅行。
  • 唐詩《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意境雄渾,氣勢奔放,語言凝鍊,音節鏗鏘」的不朽之作,其實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為《登樓》,所不同的是,僅在最後一句「更上一重樓」和「更上一層樓」的一字之差。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古詩詞解析:登鸛雀樓
    2018鄭州小學語文古詩詞解析: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 一場足不出戶的旅行,居然讓孩子輕鬆愛上唐詩宋詞
    《帶著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帶著孩子,跟著宋詞去旅遊》,讓家長和孩子用受用一生的體驗式學習法感受古詩詞和城市文化的魅力。輕鬆擺脫死記硬背,播種人文歷史的種子!曾出版過《倉央嘉措》《帶著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帶著孩子,跟著宋詞去旅行》等多部作品。
  • 《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8期:《登鸛雀樓》作者之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首著名的唐詩,其中的名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從小就時常被長輩們拿來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奮鬥。
  •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文/成長新視點序言: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記錄。唐詩,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瑰寶,是記錄、洗滌、激發中華兒女改變世界、不斷前進的寶貴財富和豐富營養!
  • 《跟著書本去旅行》| 這個暑假,央視用了10集節目「探秘嶺南」走進...
    《跟著書本去旅行》| 這個暑假,央視用了10集節目「探秘嶺南」走進茂名 2020-08-31 0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詩大全:登鸛雀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裡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
  • |跟著唐詩去旅行NO.43《芙蓉樓送辛漸》
    ▾點上方綠標即可免費收聽第43期節目 ▾今天這一站,我要帶你們去江蘇鎮江遊覽古香古色的芙蓉樓,體會一下1000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是如何與摯友道別的。詞譯文-《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為了方便大家聽取往期《《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節目,我們專門製作了節目合集
  • 同為寫《登鸛雀樓》的壯麗詩篇,一首家喻戶曉,另一首卻不為人知
    一說到《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題目,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蹦出王之渙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實在唐詩當中以《登鸛雀樓》為題目的五言絕句不只是有王之渙的那一首,還有一首是唐代詩人暢當所寫。這個詩人的名字和姓氏在今天很不常見,不過他這一首以《登鸛雀樓》為題目寫作的五言古詩,讀起來依然意境壯闊,也屬於唐詩當中的精彩之作。且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 這首唐詩被稱為五言絕句的「壓卷之作」,堪稱千古不朽之作!
    古詩詞不僅語言優美、意境雋永,給讀者以精神上美的享受。而且還蘊含許多人生哲理,甚至許多詩詞頗為勵志。有的勸勉我們珍惜光陰,如「一寸光陰一寸金」;有的則告訴我們經歷苦難方能收穫,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有的甚至教導我們讀書方法,例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或勵志或勸學的詩詞名句千年來口耳相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