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

2021-01-21 擬古論今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意境雄渾,氣勢奔放,語言凝鍊,音節鏗鏘」的不朽之作,其實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為《登樓》,所不同的是,僅在最後一句「更上一重樓」和「更上一層樓」的一字之差。

《國秀集》是我國最早的唐詩選本,它是盛唐時代太學生芮挺章所編同時詩人之作。共3卷,成書於天寶三載。朱斌的這首五言絕句《登樓》,原選在《國秀集》卷下,冋集也收王之渙二首:一首是《涼州詞》,另一首是《宴詞》。

朱斌,字佐日,唐吳郡人。曾兩登制科,三為御史,後辭宵隱居山林。

武則天掌朝時,曾吟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重樓。」問左右此詩是誰所作?天官侍郎李嶠對曰:「御史朱佐日詩也。」武后即賜李嶠綵百匹,轉侍御史。(參閱《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版,第252頁)

那麼是誰把這首《登樓》張冠李戴的呢?

宋太宗時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奉敕編選的詩文集《文苑英華》。該書共有1000卷,收集了南朝梁末至唐代詩文。由於出於眾人之手,其中舛誤重複甚多。於是,朱斌的《登樓》便成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相關焦點

  • 《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8期:《登鸛雀樓》作者之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首著名的唐詩,其中的名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從小就時常被長輩們拿來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奮鬥。
  •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鸛雀樓千古名樓,《登鸛雀樓》千古名詩,自古名樓配名詩,說來也是標配,樓以詩顯,詩因樓成,輝映千古。具體關於這首詩,你又知道多少呢?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唐詩與名樓-《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與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夕陽依傍西山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想要看夠千裡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這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僅存的6首絕句之一,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但不久被人誣陷罷官,從此過上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僅35歲,多位詩人寫鸛雀樓的詩非常多,但這首詩成為其中最出彩的不朽之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均能吟誦,膾炙人口。前兩句寫登樓所看到的景象,用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進入視野中的萬裡河山。
  •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起來欣賞吧。                  鸛鵲樓に登る(かんじゃくろうにのぼる) 白日依山盡,      白日 山に依りて盡き(はくじつ やまによってつき) 黃河入海流。
  • 古詩詞文賞析《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
  • 此人只有一首詩傳世,卻憑此詩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並絕千古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首詩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則銜接此景道出人生哲理,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
  • 甲骨文集字,寫就唐詩《登鸛雀樓》
    唐詩《登鸛雀樓》甲骨文是我國的最為古老的成熟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假期有暇,心血來潮,想用甲骨文來寫一首唐詩!當然,1500個字的甲骨文,不可能用來完成現有唐詩中的任何一首,很多唐詩中漢字對應的甲骨文,只好自己來重新釐定。或許有錯誤,但是覺得很有趣。
  • 中華經典資源庫:王之渙《登鸛雀樓》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詩 人 簡 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詩人,全唐詩只錄六首,《登鸛雀樓》是其中一首
    王之渙(6S8-742),字季陵,本家晉陽(今山西太原)。長期沒遊於黃河南北和西北邊塞地區,晚年任文安縣(河北文安縣)尉。盛唐著名詩人,他「慷慨有大略,倜微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檄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 古詩賞析第二首:王之渙《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簡介王之渙,盛唐詩人,尤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王之渙只有六首詩作流傳下來,但在當時,他的詩名廣為流傳。當代的鸛雀樓王之渙其他作品選讀涼州詞唐 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
    鸛雀樓:唐詩高度的標誌王西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詩意1.王之渙與《登鸛雀樓》唐代詩史的舞臺上,不論多少匆匆過客,不論多少名家巨擘,舞臺中央最高處追光照亮的地方王之渙達到了,王之渙實現了。藝術之巔的明珠,拿到他的手中。不論當時還是後人,在唐詩的高峰巡覽,目光都會鎖定這首《登鸛雀樓》。無論怎樣評價它,都不會過高。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感覺出這每一個字的熱度。這是因為,這每一個字,都是用心血鑄成。是蒲州玉成了他。沒有蒲州,沒有鸛雀樓,便沒有這一詩中極品。
  • 大話詩詞:《登鸛雀樓》or《登黃鶴樓》or《黃鶴樓》?很多人搞錯
    首先,更正幾點朋友們的認識誤區:1、我們學過的、熟悉的是《登鸛雀樓》與《黃鶴樓》2、《黃鶴樓》也不是李白寫的,但李白很欣賞這首詩3、《登鸛雀樓》作者是王之渙4、《黃鶴樓》作者是崔顥5、李白關於黃鶴樓的詩有《黃鶴樓宋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6、李白的《鸚鵡洲》、《登金陵鳳凰臺》均有模仿
  • 同為寫《登鸛雀樓》的壯麗詩篇,一首家喻戶曉,另一首卻不為人知
    一說到《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題目,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蹦出王之渙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實在唐詩當中以《登鸛雀樓》為題目的五言絕句不只是有王之渙的那一首,還有一首是唐代詩人暢當所寫。這個詩人的名字和姓氏在今天很不常見,不過他這一首以《登鸛雀樓》為題目寫作的五言古詩,讀起來依然意境壯闊,也屬於唐詩當中的精彩之作。且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 王之渙、暢當、李益,都有《登鸛雀樓》詩,你喜歡哪一個
    時人以常有鸛鵲棲其上,故名之曰「鸛雀樓」。其以獨立中天、視收山河之地利,常得文人登臨吟詠。一《古今詩話》云: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王之渙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暢當之《題鸛雀樓》: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
    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是文化進步,還是文化淪喪文/成長新視點序言: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記錄。唐詩,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瑰寶,是記錄、洗滌、激發中華兒女改變世界、不斷前進的寶貴財富和豐富營養!
  • 白日到底是朝陽還是夕陽,走近王之渙,走近《登鸛雀樓》
    想必大家都知道《登鸛雀樓》這首詩吧,這首詩是一首被讚譽是五絕第一的千古名作,大家肯定也都在小學的時候學過這首詩。那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首詩吧!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整首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看完大家是不是一下就回到了小學背誦這首詩的時候了呢?
  • 唐代詩人王之渙、暢當、耿湋同題《登鸛雀樓》三首賞析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匯的山西省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尤其是唐代詩人佳作甚多。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寫登樓所見,視野開闊,狀景傳神,格調向上,催人奮發向上,成為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膾炙人口。
  • 用日語吟誦《登鸛雀樓》是啥感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描寫的是其辭官歸鄉途中,為緩解鬱悶心境,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時的有感而發。《登鸛雀樓》因朗朗上口,淺顯易懂,入選了日本高中的教科書,成為日本人都會吟誦的經典唐詩之一。全詩只有短短20字,中國人只需20秒即可讀完。但譯成日語後,不但音節增加一倍,加之抑揚頓挫的特殊吟唱方式,「唱」完整首詩至少需要1分30秒。據史料記載,鸛雀樓建於北周時期,位於山西省永濟縣的黃河岸邊,因時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
  • 二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之《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