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6S8-742),字季陵,本家晉陽(今山西太原)。長期沒遊於黃河南北和西北邊塞地區,晚年任文安縣(河北文安縣)尉。盛唐著名詩人,他「慷慨有大略,倜微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檄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並序》)尤其擅長絕句,「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只可惜他的詩歌散亡太多,全唐詩只錄詩六首。
《登鸛雀樓》是一首嚴格依照平仄格式寫成的五言絕句。全詩四句,兩兩相對,前半寫景,後半抒懷。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首句寫在樓上西望山景,次句接寫東觀黃河雄姿。東觀西望都緊緊扣住登樓。高山落日和奔彤澎湃的黃河流水的兩兩相映,已烘託出一種遼闊廣大的氣勢,而面對「白日依山」、「黃河入海」這種雄偉瑰麗的景色,使人們的眼界為之一開,心胸為之一闊,更能激起人們登高望遠的心情。
後二句就退前錄物作進一步抒發,覺所見尚未盡目,須「更上一層樓」,以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裡是就景抒懷,而抒懷中又帶有哲理性的議論。由於這種議論緊緊扣住登樓這一點,是生活感受的藝術概括,是和形象結合的,是詩的因景而抒情,景情交融,從而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感受和開闊高遠的境界。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是詩人在雄偉遼闊景物面前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要求,也是詩人對事物發展的本質認識。生活狹隘,眼界窄小,思想狠瑣,不可能對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不可能對生活有本質的認識。
「高」與「遠」是辯證統一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所謂「高屋建築」、「居高臨下」就是這個意思。只有那些生活在火熱的鬥爭生活中,只有那些思想開闊的人們,才會永遠不滿足於自己的立足點,永不滿足於已獲得的認識,不斷地向自己提出「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要求!
全詩即目寫景,因景抒情,在景情交融上抒發哲理性的議論,形成寫景、抒情、議論的三者統一,構成一種開闊高遠的境界和昂揚向上的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