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第二首:王之渙《登鸛雀樓》

2021-01-21 如匪浣衣RfHy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盛唐詩人,尤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王之渙只有六首詩作流傳下來,但在當時,他的詩名廣為流傳。

當代的鸛雀樓

王之渙其他作品選讀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品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白日依山盡」描寫山銜落日,「黃河入海流」描寫大河東流。登上高樓遙望落日,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在視線的盡頭漸漸消失;山下的黃河滾滾而來,又奔流東去,淺白的語言形象地概括出廣闊背景下的萬裡江山。

詩的後兩句是議論,「欲窮千裡目」寫登臨者的一種追求,俗話說「站得高望得遠」,要想看到更壯麗的景色就要「更上一層樓」。這兩句也照應題目,說明這首詩是為登樓而作。

一般來說,詩歌不應該直接發表議論,應該用形象思維帶給讀者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共鳴。但是這首詩最後的議論不枯燥、不生硬,給人的感覺是前面的景物必然會得出後面的議論,景理交融,密不可分。

好的詩歌,除了景物、議論和抒情,還經常表現出詩人內心強烈的情感和時代的風貌。《登鸛雀樓》這首詩不但描寫了詩人登高望遠時表現出來的遠大抱負,更反映出盛唐社會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詩的壯美就是這種時代風貌的體現,讓人感覺到一個強大的時代正當方興未艾,充滿了勃勃生機。

這首詩的價值,現在已經遠遠超出了作者要表現的登樓的意義。凡是人生所涉及的學習、工作、生活各個方面,都可以用「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道理來概括,難怪這兩句詩在後世被無數次引用,無數次給人以激勵和思考!

古詩常識:對仗

這首詩在修辭方面有一個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叫對仗。簡單地說,對仗就是詩歌上下句在詞性、結構、意義、平仄音韻等方面是相對的。如這首《登鸛雀樓》:

一二句。第一句第一個字「白」是顏色,下一句的第一個字「黃」也是顏色。「白日」是名詞性偏正結構,「黃河」也是名詞性偏正結構。「依」和「入」都是動詞,後面「山」對「海」、「依山」和「入海」都是動賓結構,「盡」和「流」都是動詞。

三四句。「欲窮」和「更上」都是狀中結構,「千裡」和「一層」都是數量結構,「千裡目」和「一層樓」都是定中結構。

像這樣的對句關係修辭上就叫作對仗。平仄音韻方面的對仗比較複雜,以後再專門講解。

文學常識:邊塞詩派

盛唐時期,有一類詩歌,其主要內容是描寫邊塞的戰爭和風土人情,包括戰爭帶來的各種離別、思鄉、閨怨等題材,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絕句,風格悲壯,格調雄渾,是詩歌中反映盛唐氣象的突出代表。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崔顥、王翰以及這首詩的作者王之渙等。

詞語分析:白日

白日在古代詩詞中有幾個意思:

1、太陽。如:

千裡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白天。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時光。如:

人生百年夜將半,對酒長歌莫長嘆。

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節選)

相關焦點

  • 古詩詞文賞析《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
  • 小學必背古詩129首,第13首《登鸛雀樓》內容賞析,詩句千古流傳
    【您知道嗎】90%的小學生家長不清楚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古詩文是多少首。 我來告訴您,最新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古詩文是129首,這129首是需要小學生背誦、默寫、深刻了解字詞句的意思的、是階段性考試必考的內容。
  • 唐詩與名樓-《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與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夕陽依傍西山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想要看夠千裡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這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僅存的6首絕句之一,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但不久被人誣陷罷官,從此過上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僅35歲,多位詩人寫鸛雀樓的詩非常多,但這首詩成為其中最出彩的不朽之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均能吟誦,膾炙人口。前兩句寫登樓所看到的景象,用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進入視野中的萬裡河山。
  • 王之渙《登鸛雀樓》翻譯及賞析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題解】鸛雀樓舊址在永濟縣城西南舊蒲州城上。傳說古代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有三層,前瞻中條山,下臨黃河水,是古時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多,作者的這首五絕可稱為壓卷之作。
  • 同為寫《登鸛雀樓》的壯麗詩篇,一首家喻戶曉,另一首卻不為人知
    一說到《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題目,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蹦出王之渙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是我們從幼兒園時期就會接觸到的古詩。雖然這個詩人留傳後世只有六首古詩。但是這一首五言絕句就讓他能夠名垂青史。尤其是這首古詩的最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不光光寫出了詩人對於當前黃河景色的描繪的感悟,還體現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對我們的人生思考有很大的幫助。
  • 《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在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絕大多數的唐詩選集,特別是唐詩啟蒙讀物和教科書裡,這首詩的名字都是《登鸛雀樓》,作者都是王之渙,但實際上,這首詩的名字,可能並不是《登鸛雀樓》,作者也並非王之渙。今天,我們能找到的,最早收錄這首詩的唐詩選本,是唐代文人芮挺章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編撰的《國秀集》,在《國秀集》中,這首詩的名字不是《登鸛雀樓》,而是《登樓》。作者不是王之渙,而是朱斌。
  • 唐代詩人王之渙、暢當、耿湋同題《登鸛雀樓》三首賞析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匯的山西省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尤其是唐代詩人佳作甚多。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寫登樓所見,視野開闊,狀景傳神,格調向上,催人奮發向上,成為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膾炙人口。
  • 睡前陪孩子聽首詩 | 王之渙《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 登鸛雀樓 唐 大龍陪你睡前聽詩 主播介紹 大龍: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十佳主持人 歐陽若妍:今年5歲,愛睡懶覺的小可愛 古詩鑑賞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 唐詩《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意境雄渾,氣勢奔放,語言凝鍊,音節鏗鏘」的不朽之作,其實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為《登樓》,所不同的是,僅在最後一句「更上一重樓」和「更上一層樓」的一字之差。
  • 中華經典資源庫:王之渙《登鸛雀樓》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詩 人 簡 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古詩詞解析:登鸛雀樓
    2018鄭州小學語文古詩詞解析: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 此人只有一首詩傳世,卻憑此詩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並絕千古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首詩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則銜接此景道出人生哲理,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
  •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鸛雀樓千古名樓,《登鸛雀樓》千古名詩,自古名樓配名詩,說來也是標配,樓以詩顯,詩因樓成,輝映千古。具體關於這首詩,你又知道多少呢?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中華名樓——鸛雀樓楹聯賞析
    上下聯首二句均為倒裝句,意為:登蘭雪堂般的臺階上樓而弄月,手持杏花村渡的酒以吟風。本聯中「蘭雪堂」、「杏花村」兩處景點,「長安」、「永濟」兩處地名均對仗工穩。「中流永濟」給予處於三省之交的本地區一個恰當的地理定位,尤為難得。中華名樓--鸛雀樓楹聯賞析(二)
  • 大話詩詞:《登鸛雀樓》or《登黃鶴樓》or《黃鶴樓》?很多人搞錯
    今天,我們一起來重溫、賞析一下。首先,更正幾點朋友們的認識誤區:1、我們學過的、熟悉的是《登鸛雀樓》與《黃鶴樓》2、《黃鶴樓》也不是李白寫的,但李白很欣賞這首詩3、《登鸛雀樓》作者是王之渙4、《黃鶴樓》作者是崔顥5、李白關於黃鶴樓的詩有《黃鶴樓宋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6、李白的《鸚鵡洲》、《登金陵鳳凰臺》均有模仿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登鸛雀樓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1、作者:王之渙 字季凌。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 白日到底是朝陽還是夕陽,走近王之渙,走近《登鸛雀樓》
    想必大家都知道《登鸛雀樓》這首詩吧,這首詩是一首被讚譽是五絕第一的千古名作,大家肯定也都在小學的時候學過這首詩。那今天咱們就來講講這首詩吧!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整首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看完大家是不是一下就回到了小學背誦這首詩的時候了呢?
  • ...大地之歌|登鸛雀樓|王之渙|黃河|古詩|翻譯|李白|琥珀|創作|漢語
    其實,視頻的內容,就是大約有200多位老外聚集一堂齊刷刷地朗聲背誦中國盛唐時期,由著名詩人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而這些老外當時所在的地點是在美國的鹽湖城,當時參與一起背誦唐詩的人數多達200多人。
  • ...翻譯|黃河|創作|古詩|琥珀|漢語|大地之歌|李白|登鸛雀樓|王之渙
    其實,視頻的內容,就是大約有200多位老外聚集一堂齊刷刷地朗聲背誦中國盛唐時期,由著名詩人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而這些老外當時所在的地點是在美國的鹽湖城,當時參與一起背誦唐詩的人數多達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