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華夏文明史上遺留下最為璀璨的文化瑰寶。對於讀唐詩,我們的老祖宗一直有這麼一句話流傳下來,叫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就是說,對於唐詩,如果你每天老讀老讀,讀久了,讀熟了,有時候也能隨便吟誦出幾首「充學文」,當然,唐詩讀多了自然會作詩的人也不少。而現今的情況是,隨著漢語言文化逐漸在國際上流行,中國的唐詩,其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的韻調,不但中國人愛讀,甚至包括世界範圍內的一些老外他們也對中國的唐詩饒有興致,不但能讀,乾脆有些人連「吟」也都不在話下了。
「外國人能理解唐詩嗎?」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我覺得,在理解上,也許有人可以真理解,但大多數的情況是,只能算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也就是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個人憑藉對中國文字的感官「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漢語文化受寵全球升溫:外國人熟讀熟背唐詩「見奇不奇」!
尤其近些年,漢語文化的學習在全球升溫不斷,中國的唐詩也跟著漢語文化的興起的浪潮,在世界範圍為更多的人所知。
當你外出遇到一個老外,他突然說出一口流利的中文,請你不要為此感到奇怪!當然,如果你遇到老外能夠順口背出一則唐詩,那麼,你也更無需驚訝!因為,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能夠背誦出唐詩的老外已經不算什麼稀奇事了。
對於老外愛上中國唐詩的故事,早在兩年前,也就是2018年,就曾經有一則視頻引起無數國人圍觀驚嘆!而且,僅僅在短暫的幾小時內,該視頻點擊數量瞬間突破十多萬。
究竟是怎樣的視頻這麼走火呢?其實,視頻的內容,就是大約有200多位老外聚集一堂齊刷刷地朗聲背誦中國盛唐時期,由著名詩人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而這些老外當時所在的地點是在美國的鹽湖城,當時參與一起背誦唐詩的人數多達200多人。令人倍感驚訝的是,這些老外不但可以用飽滿的感情,將該首唐詩背誦得流暢無比,而且發音還很準確,句句吐字清晰!這令不少中國的網友紛紛深感自愧不如。
有網友直言:「第一次看到這麼多老外一起讀唐詩,沒想到中國話在全世界這麼火。」更有網友感嘆:「領讀的人比我讀得還標準」,「我覺得我是個假中國人」……諸如此類。
據悉,該視頻裡的主角們,領讀者他們是來自某教育機構的北美外教,往常,他們通過與中國學生之間的「跨洋」交流,深深地迷戀上了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唐詩,他們的誦讀,僅看視頻中的樣子,幾乎已達爐火純青的程度。
由這一在當時火遍社交網絡的「外國人集體背唐詩」事件,足以說明,唐詩對一些外國人而言,會讀更會有人背,而且逐漸在成為一種「中國話」走出世界的流行趨勢。
說到此,我又不得不想起,就在最近,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川普,他為了擊敗同是總統候選人的拜登,也開始拿「中文牌」當擋箭牌的事了。
川普表示:「我輸了,全美人民都得學中文!」,儘管,這是川普為了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拜登而勝選,以此企圖嚇唬網民而胡亂吹哨的話,但這也足以說明,近年來,中文在國外的確挺受歡迎,自然,唐詩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和背誦已經不算什麼稀罕事了。
外國人傳承的唐詩內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外國人會讀會背唐詩,然而,唐詩中所表達的真實含義,外國人是否也能真懂呢?
我以為,這個問題,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從小一直在中國長大的外國人,也許他不但會背唐詩,也許是可以準確領會唐詩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但如果是「半道出家」開始愛上中國話的外國人,他們學習背誦中國的唐詩,在對真實含義的領悟上,他們中的絕大數,對唐詩的理解,是屬於「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情況。因為,唐詩在外國人眼裡,他是被當作一種文化藝術的興趣來看待,而非文字,更別說唐詩本來就不能單靠字面意思全部做解的。
這裡,我們還是拿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個典型事件來做說明。
1999年,德國的交響樂團來華演出,他們帶來了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在1908年所作的經典作,叫做《大地之歌》。
據《大地之歌》原作者馬勒自己的介紹,他的這首《大地之歌》,是選取了中國唐代的六首唐詩翻譯而來做成詩歌,在這六首唐詩中,有兩首是李白的。《大地之歌》分為六個章節,分別用女中音,或男中音,再加男高音加上樂隊演奏而成。
於是,很多對唐詩感興趣的人,包括一些專門研究唐詩的學者,以及廣大的唐詩愛好者,他們聽聞後,都紛紛跑去欣賞這場由中國唐詩翻譯而來的著名演唱會《大地之歌》。
接著,後面發生的奇怪事,讓這群在場聽《大地之歌》的人群集體茫然不知所措 ,啞啞然無言以發!因為,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人能夠聽出來,或者說是猜出來,《大地之歌》到底演唱的是中國唐詩中的哪六首,甚至連一首都聽不出來。
難道,中國的《唐詩三百首》收錄有失,或者是這個將中國唐詩翻譯後,編寫成歌詞的人,他的閱歷太過豐富,他曾經拜讀了我們華夏兒女都不曾拜讀過的唐詩遺本呢?
總之,這件事,當時驚動了許多國內研究唐詩的著名學者,他們對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寫成的《大地之歌》進行了細緻而全面的研究,結果都是無功而返。也就是說,這個謎底,成了中國「唐詩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後,數年時間裡,集合了國內和部分旅歐、旅日,甚至外籍唐詩研究名家的集體智慧,對《大地之歌》所演唱的六首中國唐詩,依然還有部分章節歌詞的來源,直到現在都一直存在著爭議。
《大地之歌》為何如此難以「破解」,真箇應了李白的說法「難於上青天」。不就是翻譯了六首中國的唐詩嗎?而且用馬勒自己的曾經說的話說,在這六首唐詩中,有兩首他選取了李白的詩。難道在中國的唐詩裡面,李白還有流落國外,國人不曾發現的部分詩集?答案,顯然不太可能。
經過多年以後,人們終於發現了《大地之歌》為何如此晦澀難懂的真實原因:
第一、《大地之歌》成作的過程,前後經歷了三個人之手:戈謝、哈依曼、馬勒。
第二、外國人翻譯古詩,對古詩用詞的理解和我們理解的思維方式,不一樣。
第三、《大地之歌》中六個樂的六首唐詩,起先由法國女作家戈謝譯成法文,編入《玉書》,後又經由德國作家哈依曼由法文轉譯成文,最後再經由馬勒譜成樂曲。
記得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麼一句名言:「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大地之歌》成作的過程中,先後經過三個外國人之手,翻譯著,編寫著,以外國人喜歡對文字的直譯,他們的翻譯風格是,文字面,有啥說啥,沒啥不說。特別是,外國人更加計較細節,他們在翻譯中文字時,喜歡把生僻的字翻譯得很透。再加上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後的成作,其中的意思表達,自然會和原唐詩要表達的真實意思相去甚遠。於是,當人們聽完《大地之歌》,以至於歷經多年都猜不透這部歌詞作品,到底是翻譯講述了中國的哪六首唐詩。
以戈謝的翻譯風格,我們以《大地之歌》中的第二樂章,李白《客中行》為例: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那在戈謝做翻譯時,他對李白《客中行》裡的這四句詩,又是如何來做的翻譯呢?
以該詩第二句的「琥珀」為例,她將「琥珀」拆成「琥」和「珀」兩個字,然後又分別將「琥」字拆成「玉」、「虎」,將「珀」拆成「白」、「玉」,然後來逐字進行翻譯。
對於李白這首《客中行》,戈謝最後翻譯過來的詩歌含義大致是這樣的:
「白瓷青亭佇在小池塘上
翠色拱橋如虎背,弓踞在亭岸之間
亭閣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鮮著玉戴,肆酒喧譁,筆頌抑揚
他們的羅袖高挽
絲冠掙脫了禮縛,盤上他們的頸領
池面寧澈如鏡
清晰灼映著池畔亭間的一景一物
白瓷青亭中的歡騰喧囂
也倒映在這水鏡之中」
看完戈謝在《大地之歌》中所翻譯的李白《客中行》的詩句含義,您是不是頓時感覺傻眼了?顯然,這如果在翻譯成中文過來,與原始的李白的《客中行》絕對是面目全非的類型了,估計不論多麼高級別的唐詩專家都很難找到它真實的來路。於是,中國「唐詩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就這麼誕生了!
結語:
中國的唐詩,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其格律韻調吸引了無數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吟誦,然而,唐詩在寫法表達手法上的最大特點,往往以點寫面,以咫尺寫天涯,更帶有意像發散無限的想像空間,如果讓外國人完全讀懂唐詩,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應該算是個相當艱難的任務。唐詩充其量,在外國人眼力,就是一種文化的好奇,是當作可以品鑑的文化藝術品形態來進行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