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歌|登鸛雀樓|王之渙|黃河|古詩|翻譯|李白|琥珀|創作|漢語

2020-12-18 騰訊網

唐詩,是華夏文明史上遺留下最為璀璨的文化瑰寶。對於讀唐詩,我們的老祖宗一直有這麼一句話流傳下來,叫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就是說,對於唐詩,如果你每天老讀老讀,讀久了,讀熟了,有時候也能隨便吟誦出幾首「充學文」,當然,唐詩讀多了自然會作詩的人也不少。而現今的情況是,隨著漢語言文化逐漸在國際上流行,中國的唐詩,其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的韻調,不但中國人愛讀,甚至包括世界範圍內的一些老外他們也對中國的唐詩饒有興致,不但能讀,乾脆有些人連「吟」也都不在話下了。

「外國人能理解唐詩嗎?」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我覺得,在理解上,也許有人可以真理解,但大多數的情況是,只能算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也就是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個人憑藉對中國文字的感官「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漢語文化受寵全球升溫:外國人熟讀熟背唐詩「見奇不奇」!

尤其近些年,漢語文化的學習在全球升溫不斷,中國的唐詩也跟著漢語文化的興起的浪潮,在世界範圍為更多的人所知。

當你外出遇到一個老外,他突然說出一口流利的中文,請你不要為此感到奇怪!當然,如果你遇到老外能夠順口背出一則唐詩,那麼,你也更無需驚訝!因為,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能夠背誦出唐詩的老外已經不算什麼稀奇事了。

對於老外愛上中國唐詩的故事,早在兩年前,也就是2018年,就曾經有一則視頻引起無數國人圍觀驚嘆!而且,僅僅在短暫的幾小時內,該視頻點擊數量瞬間突破十多萬。

究竟是怎樣的視頻這麼走火呢?其實,視頻的內容,就是大約有200多位老外聚集一堂齊刷刷地朗聲背誦中國盛唐時期,由著名詩人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而這些老外當時所在的地點是在美國的鹽湖城,當時參與一起背誦唐詩的人數多達200多人。令人倍感驚訝的是,這些老外不但可以用飽滿的感情,將該首唐詩背誦得流暢無比,而且發音還很準確,句句吐字清晰!這令不少中國的網友紛紛深感自愧不如。

有網友直言:「第一次看到這麼多老外一起讀唐詩,沒想到中國話在全世界這麼火。」更有網友感嘆:「領讀的人比我讀得還標準」,「我覺得我是個假中國人」……諸如此類。

據悉,該視頻裡的主角們,領讀者他們是來自某教育機構的北美外教,往常,他們通過與中國學生之間的「跨洋」交流,深深地迷戀上了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唐詩,他們的誦讀,僅看視頻中的樣子,幾乎已達爐火純青的程度。

由這一在當時火遍社交網絡的「外國人集體背唐詩」事件,足以說明,唐詩對一些外國人而言,會讀更會有人背,而且逐漸在成為一種「中國話」走出世界的流行趨勢。

說到此,我又不得不想起,就在最近,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川普,他為了擊敗同是總統候選人的拜登,也開始拿「中文牌」當擋箭牌的事了。

川普表示:「我輸了,全美人民都得學中文!」,儘管,這是川普為了在2020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拜登而勝選,以此企圖嚇唬網民而胡亂吹哨的話,但這也足以說明,近年來,中文在國外的確挺受歡迎,自然,唐詩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和背誦已經不算什麼稀罕事了。

外國人傳承的唐詩內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外國人會讀會背唐詩,然而,唐詩中所表達的真實含義,外國人是否也能真懂呢?

我以為,這個問題,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從小一直在中國長大的外國人,也許他不但會背唐詩,也許是可以準確領會唐詩中所表達的真正含義,但如果是「半道出家」開始愛上中國話的外國人,他們學習背誦中國的唐詩,在對真實含義的領悟上,他們中的絕大數,對唐詩的理解,是屬於「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情況。因為,唐詩在外國人眼裡,他是被當作一種文化藝術的興趣來看待,而非文字,更別說唐詩本來就不能單靠字面意思全部做解的。

這裡,我們還是拿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個典型事件來做說明。

1999年,德國的交響樂團來華演出,他們帶來了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在1908年所作的經典作,叫做《大地之歌》。

據《大地之歌》原作者馬勒自己的介紹,他的這首《大地之歌》,是選取了中國唐代的六首唐詩翻譯而來做成詩歌,在這六首唐詩中,有兩首是李白的。《大地之歌》分為六個章節,分別用女中音,或男中音,再加男高音加上樂隊演奏而成。

於是,很多對唐詩感興趣的人,包括一些專門研究唐詩的學者,以及廣大的唐詩愛好者,他們聽聞後,都紛紛跑去欣賞這場由中國唐詩翻譯而來的著名演唱會《大地之歌》。

接著,後面發生的奇怪事,讓這群在場聽《大地之歌》的人群集體茫然不知所措 ,啞啞然無言以發!因為,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人能夠聽出來,或者說是猜出來,《大地之歌》到底演唱的是中國唐詩中的哪六首,甚至連一首都聽不出來。

難道,中國的《唐詩三百首》收錄有失,或者是這個將中國唐詩翻譯後,編寫成歌詞的人,他的閱歷太過豐富,他曾經拜讀了我們華夏兒女都不曾拜讀過的唐詩遺本呢?

總之,這件事,當時驚動了許多國內研究唐詩的著名學者,他們對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寫成的《大地之歌》進行了細緻而全面的研究,結果都是無功而返。也就是說,這個謎底,成了中國「唐詩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後,數年時間裡,集合了國內和部分旅歐、旅日,甚至外籍唐詩研究名家的集體智慧,對《大地之歌》所演唱的六首中國唐詩,依然還有部分章節歌詞的來源,直到現在都一直存在著爭議。

《大地之歌》為何如此難以「破解」,真箇應了李白的說法「難於上青天」。不就是翻譯了六首中國的唐詩嗎?而且用馬勒自己的曾經說的話說,在這六首唐詩中,有兩首他選取了李白的詩。難道在中國的唐詩裡面,李白還有流落國外,國人不曾發現的部分詩集?答案,顯然不太可能。

經過多年以後,人們終於發現了《大地之歌》為何如此晦澀難懂的真實原因:

第一、《大地之歌》成作的過程,前後經歷了三個人之手:戈謝、哈依曼、馬勒。

第二、外國人翻譯古詩,對古詩用詞的理解和我們理解的思維方式,不一樣。

第三、《大地之歌》中六個樂的六首唐詩,起先由法國女作家戈謝譯成法文,編入《玉書》,後又經由德國作家哈依曼由法文轉譯成文,最後再經由馬勒譜成樂曲。

記得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麼一句名言:「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大地之歌》成作的過程中,先後經過三個外國人之手,翻譯著,編寫著,以外國人喜歡對文字的直譯,他們的翻譯風格是,文字面,有啥說啥,沒啥不說。特別是,外國人更加計較細節,他們在翻譯中文字時,喜歡把生僻的字翻譯得很透。再加上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後的成作,其中的意思表達,自然會和原唐詩要表達的真實意思相去甚遠。於是,當人們聽完《大地之歌》,以至於歷經多年都猜不透這部歌詞作品,到底是翻譯講述了中國的哪六首唐詩。

以戈謝的翻譯風格,我們以《大地之歌》中的第二樂章,李白《客中行》為例: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那在戈謝做翻譯時,他對李白《客中行》裡的這四句詩,又是如何來做的翻譯呢?

以該詩第二句的「琥珀」為例,她將「琥珀」拆成「琥」和「珀」兩個字,然後又分別將「琥」字拆成「玉」、「虎」,將「珀」拆成「白」、「玉」,然後來逐字進行翻譯。

對於李白這首《客中行》,戈謝最後翻譯過來的詩歌含義大致是這樣的:

「白瓷青亭佇在小池塘上

翠色拱橋如虎背,弓踞在亭岸之間

亭閣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鮮著玉戴,肆酒喧譁,筆頌抑揚

他們的羅袖高挽

絲冠掙脫了禮縛,盤上他們的頸領

池面寧澈如鏡

清晰灼映著池畔亭間的一景一物

白瓷青亭中的歡騰喧囂

也倒映在這水鏡之中」

看完戈謝在《大地之歌》中所翻譯的李白《客中行》的詩句含義,您是不是頓時感覺傻眼了?顯然,這如果在翻譯成中文過來,與原始的李白的《客中行》絕對是面目全非的類型了,估計不論多麼高級別的唐詩專家都很難找到它真實的來路。於是,中國「唐詩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就這麼誕生了!

結語:

中國的唐詩,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其格律韻調吸引了無數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吟誦,然而,唐詩在寫法表達手法上的最大特點,往往以點寫面,以咫尺寫天涯,更帶有意像發散無限的想像空間,如果讓外國人完全讀懂唐詩,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應該算是個相當艱難的任務。唐詩充其量,在外國人眼力,就是一種文化的好奇,是當作可以品鑑的文化藝術品形態來進行分享的。

相關焦點

  • ...翻譯|黃河|創作|古詩|琥珀|漢語|大地之歌|李白|登鸛雀樓|王之渙
    其實,視頻的內容,就是大約有200多位老外聚集一堂齊刷刷地朗聲背誦中國盛唐時期,由著名詩人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而這些老外當時所在的地點是在美國的鹽湖城,當時參與一起背誦唐詩的人數多達200多人。
  • 古詩賞析第二首:王之渙《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簡介王之渙,盛唐詩人,尤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王之渙只有六首詩作流傳下來,但在當時,他的詩名廣為流傳。當代的鸛雀樓王之渙其他作品選讀涼州詞唐 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學生也會誦讀一二。「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起來欣賞吧。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翻譯及賞析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題解】鸛雀樓舊址在永濟縣城西南舊蒲州城上。傳說古代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有三層,前瞻中條山,下臨黃河水,是古時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多,作者的這首五絕可稱為壓卷之作。
  • 唐詩與名樓-《登鸛雀樓》(唐·王之渙)與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夕陽依傍西山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想要看夠千裡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這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僅存的6首絕句之一,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但不久被人誣陷罷官,從此過上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僅35歲,多位詩人寫鸛雀樓的詩非常多,但這首詩成為其中最出彩的不朽之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均能吟誦,膾炙人口。前兩句寫登樓所看到的景象,用樸素淺顯的語言,高度概括了進入視野中的萬裡河山。
  • 中華經典資源庫:王之渙《登鸛雀樓》
    翻譯: 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湧奔流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 古詩詞文賞析《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
  • 《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8期:《登鸛雀樓》作者之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首著名的唐詩,其中的名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從小就時常被長輩們拿來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奮鬥。
  • 唐詩《登鸛雀樓》作者不是王之渙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意境雄渾,氣勢奔放,語言凝鍊,音節鏗鏘」的不朽之作,其實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為《登樓》,所不同的是,僅在最後一句「更上一重樓」和「更上一層樓」的一字之差。
  • 同為寫《登鸛雀樓》的壯麗詩篇,一首家喻戶曉,另一首卻不為人知
    一說到《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題目,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蹦出王之渙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是我們從幼兒園時期就會接觸到的古詩。雖然這個詩人留傳後世只有六首古詩。但是這一首五言絕句就讓他能夠名垂青史。尤其是這首古詩的最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不光光寫出了詩人對於當前黃河景色的描繪的感悟,還體現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依然對我們的人生思考有很大的幫助。
  •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鸛雀樓千古名樓,《登鸛雀樓》千古名詩,自古名樓配名詩,說來也是標配,樓以詩顯,詩因樓成,輝映千古。具體關於這首詩,你又知道多少呢?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登鸛雀樓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1、作者:王之渙 字季凌。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 王之渙、暢當、李益,都有《登鸛雀樓》詩,你喜歡哪一個
    鸛鵲樓,故址在山西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始建於北周時期。時人以常有鸛鵲棲其上,故名之曰「鸛雀樓」。其以獨立中天、視收山河之地利,常得文人登臨吟詠。一《古今詩話》云: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王之渙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此人只有一首詩傳世,卻憑此詩與王之渙《登鸛雀樓》並絕千古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首詩開筆就有縮萬裡於咫尺,使咫尺有萬裡之勢。後兩句則銜接此景道出人生哲理,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
  • 登鸛雀樓 重溫你的黃河「啟蒙詩」
    圖為鸛雀樓外景黃河新聞網訊(記者侯津剛 張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是許多人關於黃河的啟蒙詩。9月1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位於運城永濟的鸛雀樓,感受這首啟蒙詩歌描繪的壯闊大河景象。圖為鸛雀樓上的王之渙雕像圖為9月19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記者在鸛雀樓集中採訪。永濟市古稱蒲坂,毗鄰秦豫,南依中條,西臨黃河。
  • 唐代詩人王之渙、暢當、耿湋同題《登鸛雀樓》三首賞析
    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匯的山西省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尤其是唐代詩人佳作甚多。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寫登樓所見,視野開闊,狀景傳神,格調向上,催人奮發向上,成為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膾炙人口。
  • 大話詩詞:《登鸛雀樓》or《登黃鶴樓》or《黃鶴樓》?很多人搞錯
    首先,更正幾點朋友們的認識誤區:1、我們學過的、熟悉的是《登鸛雀樓》與《黃鶴樓》2、《黃鶴樓》也不是李白寫的,但李白很欣賞這首詩3、《登鸛雀樓》作者是王之渙4、《黃鶴樓》作者是崔顥5、李白關於黃鶴樓的詩有《黃鶴樓宋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6、李白的《鸚鵡洲》、《登金陵鳳凰臺》均有模仿
  • 詩詞| 登鸛雀樓 王之渙(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
  •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詩人,全唐詩只錄六首,《登鸛雀樓》是其中一首
    王之渙(6S8-742),字季陵,本家晉陽(今山西太原)。長期沒遊於黃河南北和西北邊塞地區,晚年任文安縣(河北文安縣)尉。盛唐著名詩人,他「慷慨有大略,倜微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檄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 用日語吟誦《登鸛雀樓》是啥感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描寫的是其辭官歸鄉途中,為緩解鬱悶心境,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時的有感而發。其中,最後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最為知名,在現代漢語中也常被引用,用來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登鸛雀樓》因朗朗上口,淺顯易懂,入選了日本高中的教科書,成為日本人都會吟誦的經典唐詩之一。全詩只有短短20字,中國人只需20秒即可讀完。但譯成日語後,不但音節增加一倍,加之抑揚頓挫的特殊吟唱方式,「唱」完整首詩至少需要1分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