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西漢文帝劉恆漢代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間推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令百姓休養生息。歷史上記載文帝「因山為陵,不復起墳」,是漢代首位推行薄葬制度的皇帝。在此之前,古代歷史上的帝王不一不是以修建高大宏偉的墓葬作為顯示自己功績的標誌,如規模巨大的秦始皇陵「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裡有餘」,另外出於宣揚國威、震懾敵人的作用,帝王們也會營建高大的墳冢。漢文陵不僅在規模上異於漢代其他諸陵,在選址上也是遠離漢代帝陵統一選定的陵區,此外,漢文帝陵也是漢代唯一一座不夯土為陵的帝陵。漢文帝陵是否真如他所說一般實行薄葬?漢文帝選擇「依山為陵」又是出於何種考量?
漢文帝與漢代帝陵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和戚夫人的兒子,戚夫人出身卑賤,並不得劉邦寵愛。是以文帝八歲那年被封為代王之後,母子一同遷往封地代國居住。文帝其人性情平和、寬厚待人,是一位難得的賢能之主。此外文帝還事母至孝,親自為生病的母親嘗湯藥。
漢文帝即位之初,西漢政治上剛剛經歷了一場大的浩劫,以周勃、陳平等人為首的一幫親劉的老臣果斷地選擇了發動政變,清洗呂后留下的殘餘勢力。在政治上文帝面臨著如何處理與老臣的關係問題;在經濟上,秦朝以來連年動亂,幾乎耗盡了當時的國力;在外又有強敵匈奴環伺,使得漢初幾乎無力招架。
漢初實行輕徭薄賦的統治策略,在政治上實行「無為而治」。文帝本人也十分節儉,平日裡幾乎都身著黑色絲衣,甚至想要修建宮殿時,考慮到要耗費十家的財力而作罷。文帝時期對匈奴一直實行和親的政策,努力維護邊境的安寧,以圖國力逐漸恢復。文帝後期經濟和國力逐漸恢復,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漢代沿襲秦代制度,一般在皇帝生前就開始營建陵墓,因為帝陵修建非同小可,幾乎歷朝帝王從即位之初就開始營建陵寢。秦始皇修建帝陵就花費了39年之久,從秦朝還未建立之時就開始動工,秦朝建立後更是徵調了七十多萬刑徒勞工為其修建陵寢。漢代帝陵形制複雜,工程量巨大,一般來說包括帝陵陵園、封土堆、地上陵寢建築、地宮、陵邑、陪葬坑及皇后陵等部分組成。特別是帝陵陵邑的設置,一直從秦始皇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漢元帝時期,需要將外地人長距離遷徙過來為帝王守陵,耗費的勞力、物力、財力巨大,到了漢朝後期不得不廢止。
漢文帝霸陵
漢文帝霸陵是文帝即位以後開始著手修建,根據歷史記載文帝在位約23年,由此可見霸陵的規模必然不會太小。和漢代以前歷代帝王諸侯流行的豎穴土坑墓葬不同,文帝霸陵選擇以上為陵,在山崖之間橫向開鑿墓室。漢代墓葬形制大致可以分為橫穴崖洞墓和豎穴墓兩大系統,其中豎穴墓是先秦時期的墓葬傳統,橫穴墓則是文帝以後才開始流行的墓葬規制。
霸陵位於西漢都城長安城的東南的白鹿原上,霸陵鄰近古代灞河,地勢開闊,位於群山環抱之間。霸陵和豎穴的墓葬一樣,擁有完備的陵墓設置,如寢殿、便殿、地宮、墓門、墓道、阻排水設施、陵邑等。因為墓室是在山體之間橫向開鑿,豎穴墓葬中常見的陵園等設置在霸陵中很難發現蹤跡,也有可能並沒有設置陵園,將整座山作為陵區。
漢文帝霸陵延續了西漢諸位皇帝、皇后異穴合葬的規制,竇皇后陵寢與文帝帝陵相距不過1公裡,且並沒有採用文帝的依山為陵的葬制,而是採用豎穴系統的土坑葬。地宮上方樹立高大的封土堆,四周設置陵園、寢殿、便殿等建築。在文帝陵的西南還有文帝母親竇太后的陵墓,竇太后陵墓也是採用傳統的豎穴葬制,並且設置陵園、便殿等建築。因為劉邦在世時,竇太后只是一個位分不高的普通嬪妃,是以不能一皇后身份從葬高祖的長陵,而是以太后身份與兒子文帝埋在一處,並且隔著長安城「西望吾夫」。
霸陵建制的由來
漢文帝霸陵是漢代帝王中採用橫穴葬制的首例,那麼漢文帝為什麼有別於父兄,採用獨樹一幟的葬制呢?首先來說先秦以來流行的豎穴葬制修建通常是之間像地下挖深坑的方式,然後再放置棺槨葬具等,最後在墓上填土夯實,如果是帝王和諸侯列侯等級的陵墓,就在地面上夯土堆築高大的封土堆。這種封土堆的左右既可以標誌墓葬,還可以顯示出霸氣威儀。
然而黃土夯築的封土堆也有其局限性,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淋,黃土很容易流失,因此封土漸漸坍塌,並且逐年萎縮,失去原有的氣派。橫穴開鑿的墓葬依山為陵,在氣勢磅礴,而且山體堅固,不容易發生坍塌和萎縮,可以長期保存。
文帝建成這樣的橫穴墓還有出於墓葬隱蔽性和密封性的考慮,他認為「以北山石為槨」並用特殊材料加以封存,這樣的墓葬堅固異常,不會被盜墓賊覬覦。尤其是先秦時期諸侯國君墓葬採用豎穴葬制,這種墓葬很容易受到盜擾。而霸陵依山為陵,將陵墓修建在叢山之間,使得盜墓者或有意報復的敵人找不到墓葬的確切所咋,就呢很好地保存墓葬。
另外,漢代流行「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也就是在死後墓葬中模仿生前居住宅院進行建築。豎穴墓因為客觀條件限制,沒有辦法復刻生前宅第,而橫穴崖墓則能夠利用山崖之間的天然山石進行創作。如著名的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的陵墓就是在橫穴崖洞中雕鑿除了仿造生前王府的庭院、廳堂車馬庫、廁所、庫房等建築。
漢文帝是否真的薄葬?
就漢代帝陵的一般規制而言,皇帝的葬制無疑是奢華高調的。漢代帝王一般入葬需要使用「黃腸題湊」作為葬制,還有「東園秘器」、金縷玉衣等作為葬具,墓中隨葬品除了金銀器、玉器、青銅器、鐵器外,還有各類陶器、漆木器等;地上建築有有便殿、寢殿作為象徵和居所,還有陵墓石刻等建築。
那麼漢文帝是否真的如他所言,實行了薄葬呢?文獻記載漢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根據霸陵附近的考古調查顯示,文帝霸陵附近出土了大量的磚瓦構建,似乎證明史書記載所言非虛。另一方面,漢文帝時期的諸侯列侯等級的墓葬也修建的非常高大奢華,作為皇帝的漢文帝如果將墓葬修建得非常樸實低調,下面的臣子勢必不會如此高調地修建墓葬,「僭越」到皇帝之上。
漢文帝霸陵實際上在晉代由於山石堵塞了排水管道,導致山中雨水將墓門衝毀,因而早在漢代霸陵就已經遭受過盜擾。根據霸陵中出現的器物來看,雖然一陶器類居多,但是墓中依然有金器、玉器、青銅器等當時較為奢侈的物品隨葬。難道說漢文帝是一位「表裡不一」的人,實際上並未如他所言薄葬?
如果對漢文帝修建橫穴墓的原因加以考量就不難發現,文帝很擔心墓葬被盜掘的問題,他認為墓中如果存有大量的金銀玉器等物很容易被盜墓賊惦記,從而會因為貪戀財物對墓葬造成破壞。他主張薄葬一方面就是考慮到防止盜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經濟確實凋敝,不能如唐宋時期一般以大量金銀玉器隨葬。但是文帝作為皇帝,而且是配享廟號的右一定政治功績的帝王,墓葬也不能過於簡單,此外作為文帝皇后的竇太后也極有可能以未亡人的身份為亡夫準備奢侈物品入葬。
結語
漢文帝的薄葬制度是基於當時的國情和文帝自身個性品質的選擇,薄葬制度於當時而言既是一種政治手段,可以成為宣揚皇帝品質的重要舉措。無論出於何種目的,文帝的薄葬在當時注重葬制禮制的西漢時期是開了歷史先河的。文帝以「躬儉省約,以惠休百姓」,在西漢早期國力衰微的情況下,漢文帝實行一系列休養生息的舉措使西漢國力逐漸恢復過來,客觀上也為漢武帝時期的大治創造了條件。
另外,為配合薄葬制度和考慮墓葬防盜性和堅固性來看,橫穴墓葬是文帝時期開創的一種具有漢式風格的墓葬形制,它突破了傳統豎穴墓葬的局限性,極大地擴展了墓葬的容納空間,通過對橫穴墓室的構建,漢代人可以依據地上宅院對墓葬進行雕刻,更好地適應當時的喪葬理念。到了文帝以後這種橫穴墓葬流行開來,並且逐漸朝著奢侈化和複雜化演變。
參考文獻
班固 《漢書》
司馬遷 《史記》
戴勝 《禮記》
恆子《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