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瑩瑩,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王粲的《七哀詩》,本文由作者瑩瑩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七哀詩》王粲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亂世流年,悲散離分,形勢所迫,去國他鄉,困頓所逼,棄子不還,禍亂何時休?故國何時還?饑民何時可以豐衣足食不用棄子而不還?「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文選》六臣注呂向注云)
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亂無象」。「豺虎」所指李傕、郭汜等人,他們在這裡製造事端。現在的長安城已經亂得不成樣子,這些都是因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亂,他們大肆燒殺劫掠,「遘患」百姓遭殃。朝廷已經無力庇護他的子民,在這樣的地方,在這樣的局勢下,受難的百姓如我這般,只能忍痛告別養育我的故土中原,前往「荊蠻」即指荊州。「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這兩句是說,離開中原地區,到荊州去。這是因為當時荊州沒有戰亂,相對於長安而言是個不錯的安家之所。「復棄中國去」中的「復」字,可以看出,顯然這已經不是詩人第一次被迫離開故國了。往事不堪回首,心酸苦楚至眉頭。而今又要離中國,可見這是多麼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年代裡的百姓又是多麼的多苦多難。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臨行時親戚朋友前來送行,不忍我離去,我又何嘗捨得離開這些相伴的親朋好友,一一道別之後,離了家門,出了城門,心中正因別離而感傷,駛出城門,平原之上未見有何人,見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無垠的平原。李傕、郭汜等人在這裡製造禍亂,給百姓造成了多大的苦難呀,才會有如此悽慘的畫面,出現在眼前。一路前行,唯有馬蹄聲。「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累累白骨是「蔽」於平原,就如同百姓受苦卻少有人知,少有人在乎。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路遇一婦人,面帶飢色,坐在路邊,輕輕地將襁褓中的孩子放在了細草中間,嬰兒脫離了母親的懷抱,開始啼哭,轉身離開的母親,聽到嬰兒的啼哭,忍不住回頭看,但終究灑淚獨自離開,不理解飢婦為什麼如此狠心地拋下嬰兒,上前制止詢問,通過這「飢婦」拋棄嬰兒的表情和動作「顧聞」「揮涕」的準確描寫,都能讓我們深刻體會婦人對嬰兒的不舍之情。「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飢婦帶著啼哭聲如此說道,「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也許婦人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了路過的好心人身上,希望有好心人能夠可憐這孩子,收養他,給他一些食物,這也許是飢婦唯一能寄託的希望了。兒皆父母心頭肉,虎毒尚且不食子,母棄子,不歸還,兵荒馬亂,哀鴻遍野之景不難想見。
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婦人棄子的慘景,使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自己也是一個去國他鄉之人,無能為力,徒有傷悲,又有何用。一路前行,南登霸陵高處,回首眺望長安,感慨萬千,如果有漢文帝這樣的賢明君主在世,長安就會不如此混亂、殘破,百姓不至於顛沛流離,自己也不至於流亡他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原來只有經歷過這樣動亂不安,方能真正體悟前人思念明王賢君的急切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
詩以描述詩人眼見為線索,見豺虎禍害下動亂的西京,見離別時友人追攀的離別,見城門路上空無一人,見平原遮蔽下的白骨,見一飢婦棄子不還的過程,南登霸陵岸,回首所見的長安。通過詩人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後的親身體驗,表達了思念聖賢君主的急切心情,希望亂世能治、百姓能安的憂國愛國情懷。
賢明的君王,總是能造福百姓,免於戰爭,保一方安定,而不會出現這樣流離、動亂、白骨匿於原、飢婦棄其子等悽慘畫面。可以想見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瑩瑩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