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汕頭回到魔都快一個月了。我總覺得有必要寫一寫我對那個城市的觀感,但下手輕重又不知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我在心裡盤算了無數次,只希望接下去的文字可以儘量客觀地描訴一下汕頭的食物和一些所見人文。
待我從頭與各位看官說起。我們閨蜜是做下午四點多的動車從惠州到汕頭的,一開始車廂前頭滾動屏的時速顯示200多公裡/時,到了潮汕至汕頭段,整條列車進入了挪動狀態,屏幕上再也沒有顯示過時速。車窗外的建築陳舊,那邊的時間仿佛靜止在了曾經的某一年。
我記不得這一段路開了多久,只是一直等到我們下車站在站臺上的時候,我都在問自己,前面幾個站頭不都還是好好的嗎?就差一站,為什麼這裡的地面是水泥的,為什麼上下沒有電梯,旅客拎行李上下樓還要藉助樓梯邊上的斜坡。
帶著疑惑,拖著行李一路出站。天上還落著零星小雨,從出站口到馬路邊等車的一路都修了棚架擋雨,地上也鋪了地磚,只是地上有兩三釐米的積水,我與閨蜜顧不得手裡的拉杆箱,全神貫注在蹚腳底下的路,生怕動作一大,水會濺到滿身。
叫的車在二十分鐘後到了約定的地方接我們。直到我們坐上了車暫時與外面潮溼的地面隔絕,才回過神來環顧我們當時所處的環境。與在動車望向窗外的景色不同,火車站的另一邊華燈初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繁華現代都市。
我不禁問了前排的司機師傅:「汕頭只有這一個火車站嗎?」
回答是肯定的,司機師傅還驕傲地跟我們說,這裡的火車站是去年剛剛改造過的。
我和閨蜜互瞪一眼,同時臉上露出驚訝且疑惑地表情。去年的改造,站臺裡上下沒有自動扶梯,車站廣場的地面下個小雨有幾釐米的積水。隨即心裡瞭然,改的都是肉眼容易看到的,而個人體驗並沒有在這次的改造計劃中。
我們訂的是一家老城附近的快捷酒店,一是來之前地圖發現一些流量美食大號推薦的店大多都在老城的附近,找吃的比較方便,二是去機場的機場大巴站離這家酒店也不遠。但實在沒想到的是,進了酒店前臺小姐給按排的房間,除了撲面而來的下水道反水的氣味,關上門發現門背後一牆的黴點子。
我壓制著自己嘔吐的衝動跑下樓,與前臺小姐溝通再換一間房。新的房間牆面乾淨很多,但依舊充斥著一股下水道反水的氣味,我無力再去換房間,打開窗子,告訴自己儘量習慣那股氣味,過一會兒就好了。
我們來到汕頭的第一頓,八九點鐘的街頭,正常營業的店都開始收鋪,做夜宵的小店還沒開張,街上暗暗的。我和閨蜜不想走遠,就找了這家在點評網上評價不錯的小店,隨便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粿汁
鋪面裝修很老式,但好在衛生狀況尚可。點餐是在店門邊的窗口前完成,半開放的廚房,臺子上擺放著事先燉煮過的配料,瘦肉、五花、肚子、肝按類擺放,葷蔬都有,想吃什麼和小哥說。小哥手腳利落地你相中的東西扔到一鍋滷料裡,待出鍋時切塊鋪在粿汁上,再淋上一勺滷汁。
我點的是瘦肉、豬肚和小腸。小腸和豬肚事先煮到酥爛,離入口即化還有一段距離,當然,這樣吃進嘴裡用牙齒輕嚼幾下就能吞咽的程度是入口的最佳時機。滷汁不會有太濃鬱的香料味,各種調料給的都很適中,不鹹不淡,特別鮮香。
所謂粿汁,大概就和把大米煮成粥一樣,把粿條煮成粿條煮至黏稠。對我這個平時很愛喝粥的人來說,粿汁的口感並沒有那麼難以接受。而這樣的設定,對閨蜜來說,腦門上像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那樣難以理解。「這個東西到底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吃上去像坨爛的餛飩皮子一樣。」邊說,邊夾起一塊五花肉往嘴裡塞。被她這麼一說,我頓時又好氣又好笑,明明味道還可以,但她好像形容的也蠻貼切。哈哈哈哈~
參考店鋪>>>
豬血湯
最近有個紀錄片火了,叫《早餐中國》的,把地大物博的中國的早餐一通吹。讓人一邊看一邊流口水。我也看了,並且照它說的,也去吃了。
保持著豬肉湯的本味,我第一次覺得用「本味」這個詞形容食物並沒有對這個食物有一點誇獎的意思。可能是因為加了豬肝和血的原故,湯色略略有點渾濁。整碗湯清湯寡水的調味,但幾種內臟處理很乾淨,沒有吃到任何腥味。豬血切得很大塊,咬上去口感很滑很紮實,但吃不到第三塊,就會有「自身的血管要爆掉」的錯覺——太膩了。加在湯裡的西洋菜也很新鮮,足夠解膩。
真的,我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一直努力地想對這碗湯的味道描寫得更詳細一點,在回憶了半小時候,我確定,我真的再也回憶不出其它的什麼了。
最後想吐槽的是,縱觀整個店面,當地人大多來一碗薏米湯或是粿麵湯愜意吃吃。就我一個「洋盤」一大清早坐在店裡和一碗豬血湯做鬥爭。豬血再新鮮吃多了都會膩啊,那位做紀錄片的老師,你是真的覺得它適合當早餐嗎?我那麼認真地看你的節目並信了你的邪,一定是腦子「瓦特」了。
就在我吃到一半的時候,我接到身處麥當勞吃早餐的閨蜜的簡訊,她說我改籤了當晚的飛機,要提前回上海了,汕頭真的不適合她。面對閨蜜的剛烈和去意已決,我除了自己笑笑,也不能說什麼了。而我不能和她一起改籤連滾帶爬地滾回上海的原因是,我不想只吃了兩家店,就武斷的下一個汕頭沒有好吃的東西的結論。我還要繼續吃。
參考店鋪>>>
鵝肉
「潮汕鵝肉天下一絕」,現今的紀錄片、美食公號,不停得給我灌輸這樣的觀念。既然來了汕頭,當然不能錯過。搜了搜點評,和閨蜜在一家四點五星的鵝店會合。
去的時候剛過了飯點,店裡沒什麼人。有兩個小哥負責在透明的廚房裡切鵝,老闆娘在店堂裡招呼生意。我和閨蜜剛進門還沒找位子坐下,老闆娘就指著牆上的海報告訴我們,他們家的鵝肉飯25元一份,兩個人50元,要加鵝腸鵝肝之類的另外加錢。
閨蜜問「那能不能給我們一份鵝肉飯,另一份給我們換成鵝腸之類的,讓我們可以嘗嘗其他的味道?」
「不可以,我們這裡每個人最低消費就是25元一份的鵝肉飯啦,你們要是覺得貴,也可以選擇不吃哦,沒關係的。」老闆娘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按住幾乎要當場原地爆炸的閨蜜,我表示我們還是要吃的。
事後她跟我吐槽:首先,我們並沒要求你老闆娘一定要怎樣,我們只是尋問,或者說正常的交流一下。是地方原因的溝通障礙嗎?這裡的人是不會聊天嗎?你當時怎麼忍得住,我們為什麼不是當場走人?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啊?我為什麼要忍受這樣的待遇?我只是有點累了,花錢吃了,吃完就走罷!
以為做生意做得那麼牛X,東西一定會好吃吧。然而……就是一般的鵝肉啊,看官們,我大魔都的鵝都死光了嗎?我要跑去汕頭吃一隻那麼平庸的鵝?
形容詞?我真的詞窮了,唯一能想到的是「本味」,就是鵝的本味。陳曉卿男神誠不欺我,潮汕地區的美食真真是可以吃到食物的本味。調味神馬的,不存在的。
整頓飯,我是就著我腦海裡大魔都南京東路食品一店熟食櫃檯裡的鹽水鵝的鮮甜鵝肉吃下去的。這家四星半的鵝店的鵝肉又老又幹,纖維粗礪因為是潮汕鵝的特色,優劣暫且不表,連滷都沒有把滋味滷進去,就像在吃一塊鵝肉屍體。
這是他家的配湯。
不走心的配湯見多了,什麼番茄蛋湯啊,包菜豆乾蔬湯啊。這樣的「本味」胡蘿蔔湯,我是第一次見,最好是再也不見。
為了我之後落筆儘量公道,閨蜜之後又在附近一家藏在居民區裡的滷鵝店打包了一份鵝肉讓我對比。
較之前面那家店,這家小店的鵝肉滷的更為溼潤入味,口吃也更嫩一點,但也可能是他家的鵝不夠老吧。即便如此,我還是建議朋友們,魔都有適口性更好的鵝,真的不必捨近求遠。
參考店鋪>>>
生醃
介於閨蜜已坐飛機閃人,我一個人懶得跑去店裡吃,汕頭的大部份餐廳都不明碼標價,網上也有不少當地人斬客的評論,最快也是最安全吃到生醃海鮮的辦法就是——餓了找媽。也不管酒店房間下水道反水了,就就著的臭味吃吧。
我選擇的這家店就在小區滷鵝店對面,早上這家店看上去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居民房屋,往裡看黑不隆咚,什麼都沒有。在點評上可以預訂收貨時間,晚上6點多開始配送。
八點四十分,外賣小哥準時把我點的三樣東西送到酒店房間,這一點還是很讓我欣喜的。
三眼蟹 這個蟹好像在廣東潮汕地區都有,在來汕頭前,我去了惠州的海鮮攤吃過生炒的,肉頭很細很鮮。當時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But,到了生醃它的時候,它就真的不那麼可愛了。不知道是不是潮汕地區的生醃方式的醃製時間較短,醃料裡的醬油是醬油,花生大蒜是花生大蒜,辣椒是辣椒,看上去豐富多彩,但實際上它們就是各歸各的,完全不融合,更不要說可以吃出1+1大於2的提升效果。而生的蟹肉就是生的蟹肉,孤零零、軟乎乎地躺在我的舌頭上。等蟹肉完全吞下去,舌苔上還留下了海鮮終歸有的腥味。
做為包郵區長大的小孩,我真的覺黃泥螺、蟹糊、醉蝦醉蟹更能討得我的歡欣。
蝦菇 就是皮皮蝦啦。和生醃三眼蟹一樣,口感粘乎乎,醃料的調味也沒有很討喜。要是把生醃這個方式用擬人的方式形容大概就是「敢緊弄弄好,什麼都放點,差不多就可以了」這樣吧。
涼拌鴨掌 這大約是我吃過的最不上心的鴨掌了吧。煮的不徹底,這樣鴨掌的皮倒是脆韌了,可惜不入味啊,鴨腳筋硬得像麻繩,並且沒有彈性。我覺得上面鋪的花生更好吃一點。(狗頭)
參考店鋪>>>
豆花
豆花裝碗時,用勺撇一層豆花,撒一層白糖。數了下,大約有三層。
千萬別被這裡的「豆花」兩個字給騙了。這裡所謂的豆花,除了富有濃鬱、純樸的豆香味外,質地比正常意義上的老豆腐還韌,下勺需要花點力氣。混著上層鋪著的細砂糖入口,仿佛被吸乾了口腔裡所有的口水,吃在嘴裡黏呼呼的,不會有滑爽的口感。仔細看,豆腐裡還有很多氣孔,體驗遭透了。
見我只吃了半碗就想起身走,店裡的阿婆怕是白糖給的不夠,問要不要再給我加點白糖。阿婆,我知道你人很好,可是我真的吃不下了。
網上也有「撒紅糖才會好吃,白糖不正宗」的言論。可是我實在是想像不出,替換了比白糖更黏膩的紅糖,到底對整體的口感有什麼幫助。
最後再說一句,一碗管飽,真的。
參考店鋪>>>
杏仁茶
杏仁茶的質地成厚漿狀。杏仁味非常濃鬱,但伴隨而來的是令人炸毛的「甜」。我不清楚潮汕地區杏仁茶普遍的糖配比,我只說對我這碗甜品最直接的觀感——別處是杏仁茶裡加點糖,而這邊是糖漿裡面兌杏仁茶呀。在我原本的計劃裡,是準備喝完杏仁茶,再點一份芝麻糊試試的,可「吃」完這杯杏仁茶,讓我失去了再度嘗試的勇氣。
而就在我奮力與這碗杏仁茶鬥爭的那十來分鐘裡,來店裡光顧外帶生意的顧客基本沒斷過,有的一裝就是兩杯,再一次讓我對汕頭人民嗜甜的程度有了新的認識。
參考店鋪>>>
腸粉
腸粉是我平時非常喜愛的小食。但每每局裡做魔都腸粉探店啊;或是平時自己去小店吃完覺得好吃的時候;總有一些潮汕吹說,「這些都是什麼東西,和潮汕的腸粉更本不能比……」
現在我可以很付責任,腸粉依然是我的愛,但是,我真沒吃出兩地的口味有什麼質的差別。腸粉就是這麼個好吃的小吃,請不要把它妖魔化,哪哪做得都差不多,皮子QQ韌韌有彈性,裡面葷蔬小菜很豐富。在魔都的潮汕腸粉同樣可以滿足你。
參考店鋪>>>
牛肉火鍋
聽說汕頭遍地都是牛肉火鍋,沒什麼好挑的,隨便一家都好吃。這是去過汕頭的一個小夥伴對我說的話。於是我就很隨意的找了一家,也曾在網上聽說當地人吐槽這家杏花吳記牛肉火鍋現在已經是遊客店了,但無所謂了,本來我只是想見識一下潮汕牛肉火鍋的平均水平。
清湯鍋底 雖然菜單上有大鍋8元,小鍋4塊元,但其實只有8塊的,服務員的說辭是:小鍋只有包廂有。這個當時我也聽不太明白,包廂不才是應該適合聚會點大鍋嗎?但我也不細究了,差個4塊錢,來都來了,算了。
調料 4元的調料自助,價錢也算是良心了。我還是專情於炸蒜+沙茶醬+芹菜末+辣椒圈。不過我並不喜歡這家調的沙茶,甜到膩人。再也別總說包郵區人民的菜是甜的了,嗜甜的基因是整個人類的。
吊龍 夾精夾肥還帶有嫩筋,是我最愛的部位。入口既有嚼感,又肥瘦平衡。總願意留一半放到最後慢慢享用。
雪花肉 先觀紋理:漂亮。放在舌頭上有種雪化了的感覺,那樣的溫潤。
匙仁 精肉裡最嫩又最香的部位吧。雖然與上兩種比起來有點單調,但吃多了肥膩,用它來清清嘴最好不過,關鍵是它也很嫩。
我胃口不大,三盆肉下肚剛剛好,也不撐。是我在汕頭吃到的最好吃的東西了。
But,這裡除了兩地價差,到底和魔都的今日牛市有什麼區別?
等到夜深人靜,整個人冷靜下來,我都會問問自己,如果只是吃個牛肉火鍋,打飛的去汕頭吃,真的值得嗎?
潮汕地區又不產牛,現在運輸那麼發達,兩地牛肉新鮮度的舌感真的有差那麼多嗎?
參考店鋪>>>
我其實還企圖嘗試一些當地其它的食物,比如
汕炸粿 去到離一家很有名的粿店二三十米開外,就聞到了股濃濃的油耗味。店門前有好多年輕人排隊購買,但我看到一袋袋用塑膠袋裝好的油不拉幾的炸粿時,不知道為何,我放棄了。
粽球 老媽宮粽球好像很出名吧,但我去的時候店堂間暗暗的,粽子冷清清的堆在那裡,當時我好像就沒什麼胃口嘗試了。
蠔烙 在魔都吃過,也是油膩膩的,並且我覺得我一個人應該吃不完一份,免得浪費,也棄了。
南乳餅 曾經一汕頭朋友帶給我吃過,用豬油做的,且又甜又鹹一言難盡的食物。也許在當地人心中是極品,只是我「洋盤」,實在欣賞無能。
以上是我在汕頭兩天的試吃報告,在寫的過程中,我儘量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儘量客觀還原我對汕頭食物的觀感,但依舊不能把從小就長成的味覺記憶完全剔除。只能給各位看官作為一個參考。
~ 潮汕地區的食物很普通,那邊的小店就像魔都小馬路上隨便一家麵店生煎店一樣。它們只是很自然地存在於生活在當地的居民當中。沒有什麼值得過度吹捧的。
~關於「你是沒吃對店」的這種說法。我這次去的店都是一些大號推薦過的,並且我一直認為同樣的一種東西,好吃和一般之間的分值不會超過20分。一個40分的食物,既使找對店,也最多不過60分罷了。
~汕頭市不大,路上有分享電動車,適合騎著到處逛逛,但路況不是很好,注意安全有必要。
~潮汕地區的整體氛圍,就像一個自己自足的地方,他們能自己過得很好,不需要你們去融入什麼。
~閨蜜之前扔給我一句話「這些拍美食紀錄片的,和你們這些做美食公號的都是什麼路你,你們自己心裡沒點數嗎?你怎麼還會相信這些,特地過來吃這些東西?」我竟無言以對,但是我依然喜歡這個行業,依然想找到好吃的。
結束整段旅程前,老規矩……
想念魔都12+1的優惠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