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播講
小朋友們,你們聽說過巴別塔的故事嗎?
這是聖經舊約中的一個故事。在故事中,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講同一種語言,他們齊心協力,想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通天的高塔。這個舉動驚動了上帝,他說:如果人們連這座塔都能建成,那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為了阻止人類,上帝改變了他們的口音,使他們各自講不同的語言,無法互相交流,只得分散到各地定居,塔也因此停工了。
這座塔被稱為巴別塔。「巴別」是「變亂」的意思,而「停工的高塔」這一畫面在藝術品中,也往往有著一定的象徵意義,象徵狂妄的人類最終落得混亂的結局。
雖然這只是個虛構的故事,但不同的語言確實是人與人溝通中的一大障礙。我們學習英語,也是為了能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門。而我們今天介紹的國家——瑞士,它只有八百多萬人口,卻有四種官方語言!
瑞士在一開始並不是瑞士。在漫長的歲月裡,歐洲國家經歷了殘酷的興亡更替,大大小小的國家建立又消失,每一片土地都曾經被不同的君主所統治。通常認為,現代瑞士的歷史是從1291年開始的,那一年,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籤署盟約,宣布他們不再承認任何外來的皇帝或者其他領導者,他們要為獨立而奮鬥。
在接下來的兩百年裡,瑞士人面對想要繼續統治他們的外國王公貴族,先後打贏了許多場戰爭,更多的地區加入了瑞士聯邦。1499年,瑞士聯邦打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正式獨立。
在連綿的戰火中,瑞士人也經歷過慘痛的失敗和血腥的屠殺,並因此放棄了繼續擴張,轉而宣布中立。什麼是「中立」呢?就是不加入任何一方,也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自己有自己的主見,不偏不向。瑞士從十六世紀起就不再參與軍事、政治聯盟。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瑞士的中立正式被世界所承認。作為中立國,兩次世界大戰瑞士都沒有參加,他們反而建立了紅十字會,幫助在戰場上受傷的人們。也正因為它是中立國,所以很多國際組織都選擇把總部設在瑞士,比如聯合國歐洲總部、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等。國際足球聯合會,就是每一屆世界盃的主辦方,總部也在瑞士哦。
聰明的你也許注意到了,瑞士是一個「聯邦」。那麼聯邦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很多個本來沒什麼關係的地方——比如瑞士的很多個本來沒什麼關係的「州」——組成了一個國家。雖然他們有著共同的執政者、貨幣、法律……但是每個地區,都保留著各自不同的傳統和習俗。
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聯邦國家。和其他聯邦國家不同的是,在瑞士,不同的地區甚至保留了各自的語言,而沒有一種全國統一的「普通話」。瑞士有四個語區,居民分別講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語。你是不是想起了巴別塔的故事?那麼瑞士又是怎樣避免混亂的呢?
首先,瑞士人在上學的時候,學的第一門外語往往不是英語,而是本國的另一門官方語言。比如德語區的學生學習法語,或者義大利語區的學生學習德語。歐洲國家的很多語言都有相似之處,掌握另一門語言對他們來說並不難,大多數瑞士人都會至少兩門語言,甚至有人會說六、七種語言!
其次,政府和企業也會為了解決不同語言的交流困境,而做出許多努力。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是有多種語言版本的,還有《語言法》來規定如何使用官方語言。政府還會想辦法促進多語言的發展,以及保護不同語言的文化。企業能做的就更多啦,比如,超市裡售賣的商品,它背後的標籤是用三種語言寫成的;打開一家瑞士企業或者電商的網頁,也有多種語言的界面可以選擇。
如果你在瑞士坐火車,會看到火車和火車站隨處可見「SBB CFF FFS」的字樣,這是「瑞士聯邦鐵路」的首字母簡寫。為什麼這麼長呢?其實簡寫只有三個字母,但是這裡用了三種語言,SBB是德語「瑞士聯邦鐵路」的簡寫,CFF是法語,而FFS則是義大利語!
即便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還是會因為語言的不同,而有大大小小的麻煩出現。瑞士人有一種說法,叫「土豆餅鴻溝(Röstigraben)」,土豆餅(Rösti)是德語區的傳統食物,而「土豆餅鴻溝」就被用來比喻瑞士各個語區之間的分歧和矛盾。
但瑞士人的性格就是這樣,作為中立國的國民,他們冷靜而保守。各個州組成的聯邦已經成立了幾百年,卻依然傳承著各自的傳統,比起統一可能帶來的便利,瑞士人更尊重彼此的差異。
— The End —
>>草原深處的未來之城
>>金字塔為什麼叫「金」字塔而不是「全」字塔
>>給餐廳排名次的輪胎公司
>>童話裡王子和公主並不是騙人的
>>給我個床單,還你件古希臘衣裳!
長按識別添加客服並備註「入育兒群」,加入文話童心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