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加坡華人文化,沿著加東叻沙和如切路尋找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新加坡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南端的一個城市國家,因城市綠化和環境的良好治理又有「花園城市」的美譽。今年恰逢新加坡開埠200周年。200年前,英國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島,並將其設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個貿易站。

作者:馮源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土生華人家庭畫像

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之初,這裡仍是馬六甲海峽邊一個貧窮落後、不起眼的彈丸之地,經過50多年的飛速發展,新加坡脫胎換骨,如今已成為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而新加坡也與紐約、倫敦比肩立於世界最頂級城市之列。新加坡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新加坡華人比例超過70%,當年是中國人下南洋的一個重要立足點,經過幾百年的時光,中華文化在此落地生根,與中南半島的馬來文化等原生文明交融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獨具魅力的新加坡文化。本文作者馮源曾在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求學,現常住新加坡。 在撰寫此文時,她選取了一個獨特的樣本——新加坡東海岸「加東/如切」區,通過探訪這一個歷史悠久的街區,讓讀者能窺斑見豹,領略新加坡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貌。

加東區的獨特美味

新加坡島和附屬島嶼地圖(1885年),來源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加東328號的招牌菜是加東叻(lè)沙,一道南洋麵食料理。以濃鬱的咖喱和椰漿做湯料,配新鮮的蝦、牡蠣、魚餅、豆芽,用酹粉做面,將做熟的麵條切成小段。叻沙是世界各地觀光者來新加坡必試吃的美食,也是本地人的垂涎解饞之物。

我搬到東海岸居住後,每周末都要去歷史悠久的加東區(Katong)和緊鄰的如切區(Joo Chiat)。剛開始去是為了每周日的法語課。趁開講之前,在法語課隔壁「紅房子麵包店」裡買加煉乳的南洋咖啡,再點個椰松糕點或黃油麵包,打包帶走。有時遇上本地人扎堆排隊,馬來裔老闆娘一時照應不上來,那準是要遲到了。

到了中午下課時,腹中的早點也伴隨著法語的passé composé(過去式)成為過往。這時,心裡的念想便是加東328號的叻沙。小碗叻沙賣五塊五新幣,大碗賣七塊五,價格實惠又親民。用湯匙舀起透明的面段配以湯料,入口的一瞬間,椰香、海鮮和微辣的香料在舌尖味蕾的碰撞是獨一無二的體驗。吃完面忍不住要喝湯,喝完湯,那飽滿而圓潤的口感依舊充盈在口,讓人留戀。

相比其它亞洲佳餚,叻沙並不算精緻,甚至有些過於誠實而大方,它的食材簡單不昂貴,取自東南亞最普通的植物和海產品。它的味道雖豐滿,但沒有令人驚喜的神秘和含蓄。實則,叻沙是娘惹菜的經典,它是南洋多元文化集合的產物,它的性格也承載了南洋的複雜、開放和包容的性情和風貌。

15世紀的馬六甲,從中國福建等地南下的華人與當地馬來族女性通婚,他們的子孫後裔深受兩種族群的影響,成為華族、馬來文化的混合載體。經過世世代代的積累,集群越來越壯大,最終發展為自成一體的「土生華人」族群,又喚「海峽僑生」。早期的土生華人從事貿易和零售,也投身於房地產、貨運和銀行業,為當地的貿易和產業生態作出顯著貢獻。

由於土生華人男子被稱作「峇峇」(讀音同巴巴),土生華人女子被稱作「娘惹」,土生華人的文化也俗稱「峇峇娘惹文化」,其菜系又叫「娘惹菜」。娘惹菜沿用馬來菜系的香料,比如香茅、班蘭葉、肉桂、蠟燭果,也採用符合華人飲食習慣的食材,比如豬肉。以叻沙為例,製作叻沙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在湯麵上撒磨碎的越南香菜,而這種東南亞草木也因這道菜餚的普及被俗稱為「叻沙葉」。

土生華人文化在18世紀已經初步成形。到了19世紀,隨著中國華南移民的大批湧入,和當地女子的通婚,土生華人的人數激增。受到家庭雙重文化薰陶,土生華人大多通福建方言和馬來語。

英國殖民時期,土生華人接受英文教育,所以也熟知西方文化,甚至鍾愛西方的消遣方式,比如騎馬、俱樂部社交。在服飾上,峇峇既穿西裝,也穿中式和馬來傳統服飾。

英國控制檳榔嶼(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後,一部分馬六甲的土生華人移居到這兩個新建立的英屬殖民地。從此土生華人枝分葉散,檳榔嶼和新加坡成為兩個主要的土生華人聚落點,峇峇娘惹也漸漸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分支。

兩百年的風雲變幻,叻沙伴隨著土生華人的遷居,填飽了一家老少的肚子,其風味的演變也是兩百年來兩地土生華人族群衍變的縮影。如今,檳城一帶的叻沙一般添加青檸、黃瓜絲、菠蘿絲和薄荷葉,口味偏酸、口感清涼。而馬六甲、新加坡一帶的做法則添加足量的椰漿和辣椒,口味偏甜辣、口感油滑。

相比娘惹傳統做法,加東328號的叻沙還有一點不同。娘惹叻沙需要食客用筷子夾起品嘗,而加東叻沙的麵條已被切成小段,用一把湯匙就能舀起送入口中。當我問起店鋪是否提供筷子,服務員有些不耐煩地擺擺手。她指了指擺在櫃檯的湯匙,示意我自取。

與新加坡市區隨處聳立的現代化建築不同,加東依舊坐落著星羅棋布的低矮馬六甲式建築。東西向主路東海岸路(East Coast Road)嘈雜的車流、路邊精品小區的施工噪音,敲著這個世紀的快板提醒路人快些、再快些趕路。

如切的斑斕過往

1971年8月8日的《海峽時報》,有一標題為「填海造陸後的東海岸能容納十萬人居住和休閒」,兼有地圖說明。

倘若走到南北向的如切街(Joo Chiat Road),一切都放緩了,時間也慢了下來。一排排低矮的私宅、餐飲店、精品店慵懶地曬著太陽。任憑過路人突如其來的一陣欣喜,如切的街道總是安靜地打量著四面八方的來客。

「如切」名字大有來歷,它取自華人富商周如切。周先生另有一號,叫「加東王」。加東曾是一片椰子和棉花種植地。1820年,第一任新加坡駐紮官法誇爾的女婿巴納德買下加東土地,開闢椰園種植。參照1885年繪製的新加坡島地圖(左圖),那時的東海岸被茂密的椰林所覆蓋,西至芽籠,東至樟宜。

1877年,周如切從福建到南洋做生意,留下在中國的妻子和兩個兒子。據周如切曾孫子周炳鏡1999年的口述實錄,周如切來新加坡並非隻身一人,他的哥哥在他之前來到新加坡做起了生意。20世紀初,周如切積累到一筆財富後,從一名阿拉伯後裔阿沙戈夫那裡買下加東的一大片土地,種植椰林和檳榔。日後,周先生還經營過橡膠莊園,種植榴槤、紅毛丹等熱帶水果。

參照《海峽時報》的地產成交公告,周如切在1910年收購的永久地契包括六塊種植用地。這六塊地位置在同盟莊園路,面積佔12070平方英尺(1121平方米),買入價格為 460新幣。

20世紀的前20年,隨著新加坡市區的發展,中心區住房變得擁擠起來。越來越多的土生華人從市區搬遷到加東,面朝海灘蓋起了海濱別墅。他們修建的馬六甲式建築有一部分保留至今。走在今天的如切路上,還能看到建築物上標明的年代多為1920年前後。

為應對住房需求,周如切把加東的種植土地劃分為小塊地皮,新修住宅和排屋,出售或轉租給新湧入的居民。1905年,一輛有軌電車連通加東和核心區丹戎巴葛,加速了新加坡東部與市區的流通。1920年後,靠近如切的芽籠發展為東部的商貿中心。如切的地價也高漲起來。1917年,殖民地政府提議,以在加東修建公路發展商區為由,收購周如切持有的部分土地。

周如切之孫周安詳(音譯)在1948年10月8日發行的《海峽時報》記述了他所了解的這一段歷史。文章提到,周如切在收購東海岸椰林之後,便開始自費修建道路,為原本荒涼的區域鋪上毛細血管似的網絡。周先生自費修建的道路屬於私有土地,但是開放給居民、商販和普羅大眾使用,大大方便了附近的交通。面對殖民地政府的收購提議和賠償,周如切決定把加東的街道公有化,並作為「禮物」無償讓出。

不久之後,殖民政府將「同盟莊園路」(Confederate Estate Road)改名為「如切路」(Joo Chiat Road),以肯定周如切的貢獻。

加東的擴張

然而,突如其來的改名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海峽時報》在1917年3月29日刊登了一封有趣的讀者來信。信中說,同盟莊園路不知出於何種原因突然被改名為如切路,一個「歷史地標」般的街名被無緣無故改動是「令人可惜」的。這位讀者還對如切路的狀況表示堪憂:這條坑坑窪窪、滿是車轍的路簡直「糟糕透頂」。路上的死水潭子招引著蒼蠅和蚊子,散發著臭氣,還是傳染病的前兆。讀者呼籲「當下是正確的權力介入的迫切之時」。

周如切先生在1926年2月與世長辭,享年69歲。《海峽時報》刊登的紀念文章提道,周先生是個足智多謀的華商。從福建抵達新加坡時,他身無分文。通過勤奮、智慧和靈敏的商業遠見,他留下了身後價值一百萬的地產。

2011年2月,新加坡國家遺產局將如切區設立為新加坡第一個歷史遺產區(Heritage Town)。至此,如切漸漸發展為新加坡的小眾旅遊去處,甚至被本地人稱為嬉皮士、咖啡館和獨立店的聚點。如切之名沿用到今天,經過一百多年也成為「歷史地標」般的存在。今天的如切路沒有死水潭和蚊蟲,卻多了餐飲設施和遊人,成為娘惹文化的具象輸出。如果1917年的那位熱心讀者能看到今天的如切路,他是否會感到一絲欣慰?又是否會贊成這是「正確的權力介入」的結果?

加東本意為「海灘的波紋」,可見半個世紀前的加東就坐落在海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本地的年輕人相約到加東海灘遊泳、野餐、露營。海風徐來,海水輕柔地拍打沙灘,推出一道道彎彎的波紋。夕陽西下時,伴著漁舟唱晚,加東奧迪安戲院、樂斯戲院和麗宮戲院又華燈初上,好不悠哉!

今天,走在東西向的東海岸路,我們依稀能感受到陣陣海風拂過,卻看不到海的輪廓。

新加坡獨立後,政府為興建組屋填海造陸,於1966年開始了東海岸填海工程的第一階段。臨近東海岸的兩座山被夷為平地,每天有2萬立方米沙土通過傳送帶移至海裡。1971年8月8日的《海峽時報》公布了政府對東海岸商用、住宅和娛樂用地的規劃圖。根據當時的規劃方案,填海工程完成之後,東海岸可容納十萬人居住和生活。龐大的建築工程「一切準備就緒」,將於一個月之後施工。

13年後,記者林鳳英在1984年7月22日的《聯合早報》中寫道:「如切,這個向來被人認為是個中上階級人士的住宅區,近年來,在時代的衝擊下,在新舊的交替下,舊風貌逐步的在消逝中。這個本來只有獨立式別墅、排屋、低矮店屋、馬六甲式建築的住宅區,慢慢地豎立起一座座的高樓大廈和組屋。新式多層的購物中心,慢慢地也取代了舊式喧譁的舊市場、舊商店。」

同年11月,新加坡移民局在如切購物中心四層建立了第一個分辦事處,為方便東海岸居民辦理護照事宜。依據報導,辦事處成立短短12天之內收到了4844起護照申請,積極的反響是超出預想的。

1985年,耗資超過6億新元的填海工程完工。至此,東海岸增加了1525公頃的土地,新建的休閒海濱區將海岸線擴大了約18公裡。3年後,本地作家 Tan Bah Bah在《海峽時報》「New Town(新城)」專欄中寫道,馬林百列組屋(東海岸填海土地上第一個建成的政府組屋)提供了「高雅卻實惠的生活方式」。李光耀曾打趣說,東海岸組屋起初是「sold for a song」(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出售)。十多年之後,東海岸組屋在新加坡人心目中的形象搖身一變,同「閃耀發光」的烏節路和「典雅」的武吉知馬一起成為最優選的三個住宅區之一。以房價作參考,一套四單元組屋在1976年時購置要花費24000新幣,而在1988年價格翻了三番半,達到85000新幣。步入新東海岸,「No more nostalgia」 (沒有對舊日的眷戀)。

如今,東海岸附近的組屋上了年頭,早已不再嶄新,但它的市值卻如同兩個世紀前茂密生長的椰林,不斷向上生長。歷經四十多年的使用、磨損和海風侵蝕,一套最普通的四單元組屋的市價也要四五十萬新幣起。

如果我們面朝大海的方向,站在今天的加東會發現,沿海一帶是新城,是新加坡建國一代勞工用泥土和汗水填埋的土地,是今天綠意盎然的東海岸公園、聯排的政府組屋;而身後是歷史,是曾經的椰園、加東海灘、土生華人的濱海排屋、周如切的路。這兩百年就在海水的拍擊中,無影無形地,溜走了。

如切和加東,如同兩個在歷史過往中緊緊倚靠的雙胞胎姊妹,經歷了兩個世紀漫長歲月的洗禮,今天仍然以一種從容的姿態,笑迎世人。她們穿著色彩綺麗的卡巴雅,一邊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一邊哼著曲、一針一線地繡著金珠鞋。若問,是否對舊日存有眷戀?她們笑而不語。

面朝大海,她們溫情地守護著土生華人的樂園,又展開雙臂歡迎新世紀的主人。

資料來源: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海峽時報》《聯合早報》(及前身《南洋商報》)、《聯合晚報》及新加坡旅遊局官網等。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在一條古街尋找新加坡「娘惹文化」,與華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在撰寫此文時,她選取了一個獨特的樣本——新加坡東海岸「加東/如切」區,通過探訪這一個歷史悠久的街區,讓讀者能窺斑見豹,領略新加坡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貌。加東區的獨特美味新加坡島和附屬島嶼地圖(1885年),來源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加東328號的招牌菜是加東叻(lè)沙,一道南洋麵食料理。以濃鬱的咖喱和椰漿做湯料,配新鮮的蝦、牡蠣、魚餅、豆芽,用酹粉做面,將做熟的麵條切成小段。
  • 新加坡的市井文化-娘惹文化!
    講到新加坡,大家聽到最多的一定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旅遊城市國家!那麼除了你能看到的都是新加坡最為人知的一面,那麼你對新加坡的市井文化有了解嗎?新加坡娘惹博物館娘惹文化其實就是華人下南洋的歷史,主要就是在很早以前下南洋的中國人,他們定居下來並娶了當地的馬來人為妻
  • 新加坡東海岸 感受華人文化的現代印記
    加東/如切:土生華人文化的萬花筒  在東海岸附近有一處富人的聚集地--加東/如切。享受完藍天碧海,轉身融入民族特色濃厚的土生華人吧。  「土生華人」這個詞指的是居住於馬來半島的華人後裔,是定居於原新加坡英屬海峽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並且已與當地婦女結婚的早期移民後代。在加東/如切,隨處都體現著華人文化和馬來文化的活力交融。
  • 在加東和東海岸感受土生華人風情,回味經典娘惹料理!
    坤成路加東區最令人驚豔的土生華人住宅,就位於如切路與TembelingRd之間的這一段坤成路上。這一帶曾經是土生華人高商的居住地,從牆面裝飾的氣派華麗,不難想見他們的生活是何等優渥。和店屋建築相同的是,這些洋房也都具備了中國、馬來與歐洲風格,構造出東西文明對話的平衡美感。
  • 新加坡的市井文化-娘惹文化!
    講到新加坡,大家聽到最多的一定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旅遊城市國家!那麼除了你能看到的都是新加坡最為人知的一面,那麼你對新加坡的市井文化有了解嗎?新加坡娘惹博物館娘惹文化其實就是華人下南洋的歷史,主要就是在很早以前下南洋的中國人,他們定居下來並娶了當地的馬來人為妻,就把其後代子孫稱為「土生華人」,其中男性後裔稱為「峇峇(Baba
  • 尋味融合新加坡,這裡有人均最低的米其林一星餐廳
    深色家具、藤椅等濃鬱古董家具裝潢吸引了眾多當地土生華人的光臨賣相簡單,但入口後的濃鬱醇厚香辛料味香氣撲鼻,馬來和華菜的風味十足從木頭車到店鋪,地道新加坡如「松發肉骨茶」楊氏長子繼承了創始人楊先生經營了數十載的店鋪縱使店內座無虛席,還是吸引了不少人在外靜心等位時常尋找的那種記憶中熟悉的味道
  •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Laksa叻沙到底是什麼?
    叻沙在馬來語中指的是咖哩面(或香料面),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的代表小吃之一,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娘惹料理,因為娘惹料理通常都是私傳,因此各家叻沙做法不同,有著多樣的口味,最常見的是咖哩叻沙或亞參叻沙:前者在口味偏甜的南馬及新加坡相當盛行,一大特色是會加咖哩及椰漿;後者的口味偏酸辣,多見於中馬、北馬地區。
  • 拾味劇場No.5期|新加坡&馬來西亞×南洋叻沙
    ,橙紅色的咖喱湯汁和白色的米粉在色調的搭配之中也顯得相得益彰,這是一碗叫做laksa(叻沙)的南洋料理。娘惹是早期的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後代。女孩就叫做娘惹,男孩則被稱為峇峇,他們也被稱為土生華人。娘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據說是當時鄭和下西洋留下的部分隨行人員和當地的馬來族通婚生下的後裔。中華文化和馬來文化碰撞融合 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娘惹文化。
  • 尋味中國海外篇 新加坡的加東叻沙與老鼠粉
    在去馬來西亞途中在新加坡轉機,見機場的簡餐店有叻沙,當然就選擇了它,這麼有名的食品,又不可能在別處吃到正宗,不嘗嘗就相當於一輩子十分之一白活了。此外,還點了份在新馬華人料理中比較有名的老鼠粉。老鼠粉是一道客家小吃,主料是米粉。
  • 叻沙、肉脞面、肉骨茶……探尋新加坡之味
    我的腦海裡走馬燈似地閃現出一幅美好的光景——海南雞飯、肉骨茶、炒蘿蔔糕、福建炒麵、叻沙、沙嗲、椰漿飯、羅惹、黑果燜雞、咖喱魚頭、印度煎餅、辣椒螃蟹……海南雞飯、肉骨茶、肉脞面源起於中國南方;咖喱魚頭的家鄉在印度;沙叻、黑果燜雞是馬來人和華人共同創造的娘惹菜的代表。但在今天,它們的共同身份是新加坡。
  • 一起來成博品新加坡美食文化大餐
    新舊物件讀娘惹5月18日至6月14日,娘惹文化靜態展則為觀者提供一個觀賞娘惹珍品,品鑑現代娘惹風尚的平臺。其中,來自新加坡娘惹博物館的娘惹三層碗盞、娘惹彩磚和手工鞋面等珍藏展品將悉數亮相,多角度展現土生華人的生活軌跡。除了追溯過往,新式娘惹的魅力也相映成趣。
  • 感受新加坡東海岸的明媚陽光 探尋完美的濱海居住區
    新加坡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端,是個城市型島國,由53個島嶼7座礁灘組成,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為世界海運交通中心之一。 如果你想要去尋找陽光那麼就去新加坡吧,在新加坡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陽光明媚,在新加坡你會感覺到這裡的陽光都照在自己的心裡,溫馨洋溢。
  • 有一種新加坡式的浪漫叫「娘惹」
    自15世紀起,不斷有華人飄洋過海定居南洋,與馬來女子結成婚姻,他們所生的後代被稱為土生華人(Peranakan),男性稱為「峇峇」,女性便是「娘惹」。娘惹就如同中國的名門閨秀,生於望族,長於深閨,一生專事廚藝和女紅。娘惹文化保留著中華傳統的印記,同時融入了馬來、印尼和英國各種文明的元素,最終成為了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情,如今仍留存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代。
  • 新加坡十大特色美食
    雖然經典的印度煎餅為原味或加蛋,本地菜單現特別推出各種花式,如奶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還有榴槤味——既可作為主菜也可作為甜點。叻沙從檳城的羅望子風味叻沙到沙撈越類似咖喱的叻沙,新加坡的叻沙各種各樣。但是它們都沒有土生土長的加東叻沙有名。
  • 酷暑口寡酸甜開胃 「華人叻沙」:原汁原味甜大於酸
    這時候來一點酸甜,或可刺激味蕾——這點酸味可以來自叻沙、冬陰功湯、越南春卷、咖喱香,一時間空氣裡仿佛飄著東南亞美食的味道。東南亞本來大部分都處於熱帶地區,也許東南亞人就是靠著絲絲酸甜打開胃口的。 「華人叻沙」: 原汁原味甜大於酸 叻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這個稱呼來源于波斯語中的「Lakhsha」,意思是潤滑的麵條。
  • 新加坡南洋風味之「叻沙」~本地人都愛去哪裡吃?
    叻沙(馬來語:Laksa)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麵食料理,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叻沙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不同族群和地方對於叻沙的做法和味道也有極大差異,一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所指的叻沙多為咖喱叻沙(Curry Laksa)或亞參叻沙(Asam Laksa)。
  • 【營養主食】輕鬆做新加坡美食 娘惹叻沙
    去超市買胡蘿蔔,結帳的時候看見排在我前面的老外拿了包調料,上面畫著我前段時間剛剛吃過的叻沙,那個味道著實美妙,於是我退出結帳的隊伍,去調料區尋覓這包調料。你到底在哪裡?在貨架上找了一會兒終於找到了新加坡風味叻沙香料醬,售價十元,可以接受,順手又拿了一包煮叻沙時要用的椰漿粉,再到另一個貨架上拿了一包米粉。滿心歡喜的回家做叻沙去嘍~ 娘惹叻沙的來歷: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有很多土生華人,這些華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所影響的華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 新加坡的華人美食,緣何在中國本土難覓蹤跡
    到了1819年1月英國的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初登新加坡島時,這個島上「約有150個漁民和海盜,幾間簡陋的茅舍,其中大約有三十個華人」, 這些華人沿著新加坡河岸聚居,將荒地開闢為甘蜜園,成為日後拓殖新加坡的先聲。新加坡的萊佛士紀念碑不過,早期的華人移民以男性佔絕對多數。
  • 【美食】邊吃邊玩——新加坡的美食聚集地
    在新加坡有各中式酒樓,其中以粵菜和潮菜最受歡迎。新加坡粵菜以脆皮乳豬和魚聞名而潮菜以清蒸魚和滷鴨馳名。馬來美食最受歡迎為沙爹和椰漿飯而印度美食就是印度薄餅和拉茶。其中南洋最具代表性的菜是「娘惹食物」。娘惹美食融合了馬來族和華族的烹調特色著名的美食有叻沙及酸辣湯汁的米線和各式糕點。新加坡較有名的海鮮佳餚是辣椒炒螃蟹, 這道菜連肉帶殼加上茄汁及辣椒一起拌炒,口味令人回味無窮。
  • 尋|細數墨爾本風格各異的叻沙Laksa
    叻沙(Laksa),是一道融合了中式和馬來烹飪手法的起的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