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
從史料看,先秦時期開始,基本上吃飯就是早晚餐,戰國開始才有王公貴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每天一頓飯,別說餓不死,反倒活的更長。病都是吃出來的,七分飽是最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
我想大家也知道,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王朝的戰爭中度過,而大中華差不多就是農墾大國,以農民為主,而農民保持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出晚歸,早飯吃完,待勞作完成回家就是晚餐。所以,在較為安穩的時期,大多數老百姓保持的都是一日兩餐的習慣。
一天吃一頓飯人習慣了就不會有問題,我弟弟就每天只吃一頓飯,不為別的因為他懶,不想賺錢,也不想做飯,一個人住,有時帶著女朋友,餓時就叫外賣,基本一天只吃一頓飯,身體也沒任何毛病。
所以啊,正常情況下人身體沒有問題一天吃一頓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