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富反壞右」,是解放後:地主、富農、私人企業家、持不同政見者、大知識分子的標籤。「地富反壞右」當年被搞得很慘、打倒在地,大量的處死、或者關進監獄、或趕進農村、窮鄉僻壤的地方勞動改造。也有大量「地富反壞右」逃到國外去。
現在社會有一個神奇的現象:社會精英階層,也就是學者、企業家、官員、大多數是「地富反壞右」的子女或孫子女輩,也就是這些人的後代又翻盤了,除掉死絕的,大多數翻盤了,按過去的政治術語來說:這些人又「復闢」了。
在名牌大學這種現象也是十分明顯,這些學生中大部分是「地富反壞右」的後代,在二本三本中,「地富反壞右」的後代數量也不少。鞠老師教過許多老闆,這些白手起家的人,感覺60%-70%的先輩是「地富反壞右」。在基層官員中,「地富反壞右」的後代也很多。
所以現在社會上形成一個風氣,總想把自己祖家攀上「地富反壞右」的關係,仿佛是十分光榮的,實在找不到的就給祖宗找一個皇上廚子的身份也是光榮的。
也就是說現在社會精英的構成大多數還是過去精英的後代,雖然沒有精確統計是經驗感覺,佔精英階層的60%-70%,但過去的「地富反壞右」可沒有佔比60%-70%,就連6%也沒有,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智商的遺傳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我當了多年的老師,深刻意識到人智商差異是很大的,這是無法否認的。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鎮反」「反右傾」「文化大革命」搞死了很多人,和歷朝歷代死人不一樣,古代是笨人更容易死,而近代是聰明人更容易死,中華民族的基因被大大的劣化配置。另外一個因素是大家所忽視的,家庭文化的傳承。
「地富反壞右」的家庭文化和許多人想像的相反:他們比較正面、積極、比較感恩。比如感恩的家庭文化教育,可使子女調動周邊社會力量,幫助他成功,大家會覺得為這樣的人幫忙有價值感,於是事業容易成功。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中國地主
迄今為止,我們仍然能在教科書上看到,類似這樣的描述:地主依靠出租土地剝削農民為生,是封建社會的典型代表,是罪惡的剝削階級;他們品德敗壞,橫行鄉裡,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其典型代表有黃世仁、周扒皮、南霸天和劉文彩……
假如所有地主皆合上述所言,果真罪大惡極,天理不容。但問題是,中國地主真的是那樣嗎?有多少人,對這個已經被消滅的特殊階層,有足夠的了解?
何謂地主?
要認識中國的地主,首先要明白以下三點:
第一、中國的所謂地主的形成,從地主的土地和財富的來源來看,有學者指出,大體有以下三種:一是祖上傳下來的家業。二是在外地做官、經商發了財,回鄉興家置業,購買大量土地。三是勤勞儉樸,聰明好學,善於經營,一輩子省吃儉用,有點積蓄便買田,慢慢上升為地主。當然,也有靠欺行霸市、高利盤剝而上升為地主的,但這種人只是極少數。
第二、法律問題。地主的土地、山林、房屋等不動産,在交易、過戶的過程中,都是籤署了契約,按章繳納了稅負,並由當時的政府主管部門頒發了權證,既是公認的,又是合理合法的。
第三、歷史的合理性。地主這一階層當年在農村佔有的土地和財富較多,是多種社會力量長期碰撞取得的均勢與平衡,是兩千多年來皇權專制社會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結果,是一種符合當時社會需求、合理合法的重要的政治經濟結構要素。
中國地主,其存在有幾千年歷史,就其土地來源而言,「地主」資產的原始積累也有一個過程,也有不同的類型,有些「地主」的資財是靠勤奮勞作積累出來的,有的是在外地經商賺了錢,回家買了地,也有的是來自祖輩的遺產,不能說全是不義之財,不能說「地主」的資財都是搶劫來的、都是罪惡的產物。
如此一來,中國地主的存在,完全是一種合法的自然現象。
中國地主有何作用?
1、地主代表農村先進生產力
兩千多年前,孟子說:有恆產者,始有恆心。這話的意思是:只有財產較多的人,做事才有責任心。因為他要對自己的財產負責,對自己的家庭負責,對自己的聲譽負責……絕對不會亂來。當年,地主階層以其財富、道德、學識和聲望,責無旁貸地擔負了政府職能缺失部分的職責,在農村中起著穩定社會的中流砥柱作用。
農村中有一批勤勞儉樸、善於經營「田秀才」——用農民的話來說,就是種田的「好把式」,他們上升為富農、地主後,代表著當時農村的先進生產力。他們農具比較齊全,資金比較充足,生產具有一定規模;他們經驗豐富,接受新生事物較快,有能力選擇和改良作物的品種;他們的農、副業產量總是達到當地最高水平;他們先進的耕作方法給貧苦農民起了示範、帶頭作用……如果讓他們繼續富下去,其子女留學美國歸來後辦農場,中國的農業或許會改變面貌,跟上世界前進的步伐。
2、地主進行土地經營能解決貧農就業問題
就經濟而言,當年地主將土地出租,解決了貧苦農民的就業問題,與資本家辦工廠給城市貧民提供就業機會,與當今外資進入中國解決城鄉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是一碼事。地主收租是土地投資的回報,工商企業利潤提成是資本的回報,同樣是一碼事。 地主中有為非作歹之人,貧農中何嘗沒有為非作歹之人?
3、地主是中國傳統鄉紳社會的傳承者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為有地主這一階級存在,中國傳統的鄉紳社會才能在農村真正建立,從而也避免了中國鄉村的空洞化。這些人讀的是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一代或者上新式大學,或者到外國留學,有的儒家思想深入骨髓,有的民主自由思想鑄造人格,成為新的紳士,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具有憐貧恤老、救濟鰥寡孤獨、助教興學、救災賑災、修橋補路、興修水利、調解糾紛、倡導文化活動(舞龍燈、賽龍舟、唱大戲等)的善舉,舉凡農村中一切需要錢、物的公益事業、慈善事業,他們帶頭髮起、熱情贊助並充當捐資、獻物、出力的主角。經過較好教育進入官場、文壇、教育界、商場、工廠等上層社會的,大多數是地主家的子弟。
4、地主是維護農村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
一般而言,它由正直誠信、發家致富、知書識禮的人所組成。這一群體沒有國家俸祿和職稱,只是憑藉個人素質而形成的潛在勢力,掌握著鄉村的話語權。他們不妨一領青衫躬耕草野,但往往卻一言九鼎,安撫平息著鄉村的裂紋和創傷。不管政治是如何周期性動蕩,皇朝是如何興衰更替,是他們在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在很多意義上說,都是他們在代行政府職責,在充當太平盛世的守護神。
歷朝歷代的入登大寶者,多數很在意對士紳階層的培育和保護,即使滿人入關,也不敢完全消除江南的縉紳門第。
地主厄運降臨
上世紀50年代,土地制度改革鬥爭在新解放區開展得轟轟烈烈,新政權要求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一夜之間,全國數百萬地主變成被消滅的對象。
地主和資本家的子女考上大學的比例為什麼那麼大呢?大概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他們有文化基礎,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都是屬於地主文化,他們的祖祖輩輩都有一定的封建文化教育基礎。
第二:他們家族中對教育文化的重視。地主豪門本來有文化,知道文化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注重對兒女的文化教育。
第三: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出頭之日,唯一的希望就是掌握知識,在自然科學領域裡有所發展。
所以,就造成在77年恢復高考後,地主豪門子女考上大學居多的情況。這些人也因此改變了自己乃至整個家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