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畫面,會不會以為穿越回了古代?
前陣子,中山4個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黃圃鎮鰲山村赫然在列。
鰲山村是黃圃鎮歷史最悠久的古村落,地處黃圃鎮東北部,西北與順德區容桂為鄰,東北與廣州市番禺區潭州、大崗隔河相望。
高山聳立,林場連片,江水清流,腴田連阡,夏屋渠渠。近800年風雨飄搖,鰲山村的時光仿佛還定格在宋代。
昔日的古坊、古廟、祠堂及古樹、古墓、古石徑、古碼頭等古建築,形成古樸的鄉村生活氣息,延續並保存著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脈絡。
村中著名的海蝕遺址景點,長期以來吸引眾多海內外旅遊觀光者前來一睹風採。
鰲山村風景怡人。
源自宋代的「不老古村」
從鰲山村居委會「抄近路」到海蝕遺址需翻越一座大山,還要跨過三社村,路途不近,所幸風光明媚,沿途也有許多景點。
黃圃公園「住在」大山裡,山頂的天福塔是中山海拔最高的景觀塔,2016年落成,樓高56米,共九層。
宋代建築風格使得它看起來格外莊嚴別致,塔內每層浮雕和壁畫都描繪了黃圃鎮歷史與民俗風情,從塔頂往外看,能將黃圃鎮的全貌盡收眼底。
往山下走,到了三社村,村道寬廣,車水馬龍,商賈雲集,壓根沒有「村」的感覺,仿佛置身發達城鎮之中。
沿途可見緊緊「挨」在一起的村屋,一間連著一間,幾乎沒有縫隙。
「為什麼要挨這麼近,沒有一點隱私?」小夥伴不解。
「土地金貴,大家挨著也沒什麼不好啊,千年百年都這樣。」騎單車買菜經過的劉姨為我們答疑。
一隻小狗出牆來。
拐了好幾個彎,上了坡又下了坡,終於到了鰲山村。
跟三社村的繁華忙碌截然不同,鰲山村原始古樸之風撲面而來。
屋與屋之間依舊緊挨著,但門外繁花勁草打造成的天然屏障,讓彼此多了緩衝和喘息的空間,這裡鄉村氣息濃厚,極具隱秘之感。
鰲山村由原來的崗東村、石嶺村、指北村合併而成。村內現存的南約坊、北約坊以及石嶺坊已有700多年歷史,每個坊間都有古廟宇,還有約20間大大小小的古祠堂。
整潔的村道。
準備回家做飯的村民穿過正午的村道。
井水依然在村民生活中廣泛使用。
作為黃圃鎮的村落,鰲山村民的家門口也少不了這些曬腊味的繩子。
村裡的祠堂。
古石徑,古碼頭,古榕樹
途中,我們看到「三十六級古石徑」的招牌,尋著林間小道而去,路的盡頭是一排排石階。
並不如想像中蜿蜒,這條石徑全長390米,寬1.1米,由三塊花崗巖條石並排鋪砌而成。顧名思義,共有36級石階。
旁邊是一些已被開發但並不十分熱鬧的花卉盆景或餐飲農場,淡淡的煙火氣氤氳繚繞,打破寂寥。
附近居民也會到此晨運,沿著石逕往前走,可通往宋代碼頭和北極殿。
不過,現在只能隱約從類似埠頭的石級看到宋代碼頭的絲絲痕跡了。
史料記載,在南宋時期,黃圃還是一座島嶼,水路暢通,人們出行、村民出海打漁等均要從這個碼頭出發。
後來,西江水帶來許多泥沙沉積,海岸線一直往前推,形成了大片的衝積平原,碼頭也漸漸被「埋沒」。
宋代古碼頭遺址。
碼頭南北面各有一棵大榕樹,樹齡超110年。
村裡老人說,北邊的榕樹長有「鬍鬚」,不開花不結果,是公樹;南邊的榕樹不長「鬍鬚」,年年開花結果,是母樹。
這「一對」榕樹如守護神般,庇佑建於碼頭上的北極殿。北極殿屬明代建築,清朝道光年間修葺過,屋簷下的灰雕保存得很完整。
北極殿。
海蝕遺址和仙廟
此行終點站是海蝕遺址公園。
佔地250畝,位於鰲山村的海蝕公園是廣東沿海迄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海蝕遺址,且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和美學價值。
據專家研究,海蝕地形主要形成於晚全新世之前海侵時的古珠江口海灣中島嶼時期(距今約7000-2000年)。島嶼與海面接觸處由於長期的海浪侵蝕,形成多處海蝕洞。
海退之後,由島嶼變成了丘陵,海蝕洞變成為山腳一帶連串的巖洞。由於長期風化,巖層產生裂隙和剝落,形成了飛來石、滴水巖等形態各異的山體奇觀。
海蝕遺蹟。
風格各異的山體奇觀。
海蝕遺址的盡頭有間同樣出名的廟,名為「仙廟」,也叫玉泉洞,實際上是坐落山腳的巨大海蝕巖洞。
從洞口到裡面都是彎彎的弧形,上方沿著斜坡生長了許多古老又茂密的闊葉榕樹,榕樹的根像鋼筋一樣把整個山洞固定住。
相傳呂洞賓雲遊四海時,想尋覓一個地方感受人間煙火。他途經黃圃,見到千裡碧波環繞萬頃農田,像是到了世外桃源。於是呂洞賓降下雲頭,選擇了稻熟魚肥、蕉香蔗甜的鰲山村,駕於玉泉洞。
1894年,當地村民以洞為廟,供奉呂洞賓像,並稱之「仙廟」。
仙廟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和農曆七月十四仙誕等節慶,村民都會前來為上香跪拜祈福,廟裡時長擠滿人,相當熱鬧。
仙廟對面有一家香燭店,住著一對老夫妻劉叔和韓姨。劉叔原是仙廟的廟祝,守廟生涯從他爺爺的爺爺已經開始,一直傳承至去年。
守護仙廟的劉叔。
在去年仙廟的承包招標中,年過八旬的劉叔失標,此後只能以販賣香燭元寶等祭品的方式,繼續守護仙廟。
「廟口的對聯還是我親筆題的呢,明年招標我還是會參加。」
聊天時,老人始終看向仙廟,那份堅守,讓人動容。
回望鰲山村,留下一份眷戀。
END
圖 / 周宏陶
編輯 / 黃小鵬
圖文為中山畫刊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