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窮的叮噹響,而明朝的藩王到底多有錢呢?

2020-12-14 宇文論史

明朝的藩王作為一個特權階層,廣泛生活在大明帝國的全國各地;作為朱氏子孫,他們享受著無上榮譽與奢華。自明朝建立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費盡心思的為子孫後代著想,建立了一系列裂土封王制度,給予巨額的俸祿,就怕自己的子孫後代不能好好享受這無盡榮譽與奢華。

就在樣,在太祖皇帝制定的祖制下,明朝各代分封的藩王都拿著巨額的俸祿、住著奢華的王府、揮霍著無數的銀兩,生活在大明帝國廣袤的土地上。那麼,到了明朝末年,在崇禎皇帝都過的窮的叮噹響的情況下,那些生活於全國各地的藩王都過怎麼樣呢?他們到底多有錢呢?答案是驚呆眾人。

明朝末年,在大明王朝的全國各地生活著30多位藩王。有的藩王已經世襲的十幾代,有的藩王才被封為藩王不久。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兩位明朝藩王,一位是第一代福王朱常洵,另一位是第十一代周王朱恭枵。通過這兩位藩王,來見識一下明末的藩王們到底都多麼富有。

首先,來看一下第一代福王朱常洵。福王朱常洵為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兒子,就藩地為河南洛陽;為了建造福王的王府,就花費28萬兩白銀。公元1612年,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萬曆皇帝一次性送給了福王2萬頃農田(30萬畝土地),還將揚州到安徽太平的雜稅全部劃給了福王,四川的部分鹽稅也劃歸給了福王。按祖制,每年還能拿朝廷給予的一萬石米俸祿。為了讓自己的寵妃生的兒子能夠享受無盡的財富,萬曆皇帝可謂是花費了心思。

然而,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河南洛陽,攻入福王府,就將福王朱常洵抓了起來,在王府的後院裡還發現了幾隻麋鹿。作為富甲天下的福王朱常洵,在自己的後院養幾隻麋鹿做寵物也不算什麼稀奇事;而對於連飯都沒有吃的農民起義軍,看到王府無數的金銀珠寶,連麋鹿都養來做寵物,可想而知是種什麼感覺。於是,李自成下令將幾百斤的福王朱常洵和那幾隻麋鹿一起煮了,來了一次「福祿宴」。

看完了第一代福王朱常洵,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第十一代周王朱恭枵到底有多富有。作為第十一代周王朱恭枵,其祖上是朱元璋的第五子、第一代周王朱橚。其封地河南開封,經過十幾代周王的財富積澱,周王可謂是富甲一方。家中妻妾成群,金銀珠寶、古董字畫無數。按祖制,每年還能拿朝廷給予的一萬石米俸祿。

公元1641年,李自成由洛陽進犯開封;看到福王的下場,周王朱恭枵十分恐懼,於是,隨隨便便就從王府中拿出了50萬兩白銀犒賞開封城的守軍,並且下令殺敵一名者,賞銀50兩。周王朱恭枵更是派士兵在城內,大街上邊走邊喊:「有能退敵解圍者,賞銀十萬兩。」還另外拿出幾萬兩白銀來加固城牆。最終,開封城守住了,援軍也來了,李自成的軍隊也撤了,周王朱恭枵也算是留下了一條性命。

通過這兩位藩王,大致就可以得知明朝末年這些藩王都是多麼的富有。可以說,對於子孫們的如此富有,應該也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希望看到的。

相關焦點

  • 明朝藩王多難當?出門要打報告,有的藩王沒錢生存
    寧王的叛亂被平息不久以後,正德皇帝死去。下一個繼承正德皇帝皇位的人也是藩王,這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明朝末年,李自成先是殺害福王,後來李自成進攻開封的時候,在開封的周王出重金守城,差點將李自成擊斃。1644年以後,被認為是南明時代最有可能復興明朝的人,就是唐王朱聿鍵了。
  • 「創作開運禮」歷史上最窮的大朝代:明朝是怎麼窮死的?
    一、明末到底有多窮明朝的窮似乎是天生的,根據歷史記載,明朝在最巔峰時期,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兩千萬兩白銀。也許大家覺得這個數字還可以,但你對比一下就會知道,這個數字是真的少。宋朝國土是明朝的一半,但北宋時期,宋朝年稅收一億六千多萬貫,漢朝和隋唐時期一年收入也達到了五千萬兩左右,清朝作為中國最沒骨氣的王朝一年稅收也達到了八千萬兩左右,即使是割地賠款之後,還依舊有錢購置軍艦,組建北洋水師。相比之下,就可以看出明朝真是窮得夠可以的。到了明朝末年,國家財政一年收入才四百萬兩。
  • 明朝滅亡時,各地的朱姓藩王在做什麼?
    在之後經過重重挫折與艱難險阻,朱元璋由一個破碗在手走遍天下的行乞和尚,轉變為裂土稱王的吳王殿下,最後晉升當了皇帝開闢大明王朝,成為這片大地的最高統治者。成了天子的朱元璋是苦怕了,也是窮怕了,對自己的親人子孫照顧有加,福祉延至大明的滅亡。朱元璋對宗室格外的好,自然也有著政治軍事等各種考量。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因為,即便是明朝始終沒遷都到北京,明朝也熬不過崇禎末年。1、 朱元璋父子的差異明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大明朝只有南京這麼一個京城。傳統的歷史學者認為,明軍攻佔元大都以後,元朝就已經滅亡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元朝只是丟失了中原地區,在長城以北,元朝的殘餘勢力——北元,依舊擁有極為強大的勢力,甚至還曾準備對明朝進行反攻。
  • 明朝末期的財政緊張下,「天下養朱」的現象有多嚴重?被藩王吃垮的...
    明朝,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最後的漢人王朝。末年,天災、人禍、戰亂不止,各種矛盾集中爆發,使得明朝在起義軍的進攻下最終滅亡。後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在整個中原建立起來全新的王朝。作為最飽受爭議的朝代,滅亡原因也相當複雜。而其中滅亡的原因即為「天下養朱」,而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 明朝的宗室子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原因出在哪裡?
    在歷朝歷代中,明朝的皇室子弟那是最多的,就連李唐時期都要甘拜下風。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宗室子弟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之巨,而且這麼多人都不用工作,全靠朝廷的財政支撐。 大明每年四成的財政收入都被他們吃掉了,硬生生的把這個大明朝給拖垮了。所以說明朝的敗亡與這些宗室子弟有著直接的關係。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這裡如今寸土寸金,明朝時是崇禎當皇帝前的王府
    此街始建於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但到了明朝時期,才開始真正出名。明成祖朱棣遷都到北京後,開始在今天的王府井大街一帶建造了十座王府,即「十王府」。十王府西臨王府井大街,東至校尉胡同,北到金魚胡同,南至帥府園胡同。明朝的王爺在成年後必須要去各自的封地當藩王,因此十王府就作為未成年王爺在北京的集體住所。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崇禎的明思陵:從最初的妃子墓,變為了最「寒酸」的明朝皇帝陵寢
    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明思陵,在所有「明十三陵」中,無論是大小規模,還是華貴程度,都是最為「寒酸」的,甚至都比不上一些明朝時期地方藩王的陵寢。這其中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這座墓本來就不是崇禎皇帝本人的,而是他為自己的寵妃田貴妃修建的,崇禎也因此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極為罕見的被葬入妃子墓之中的帝王。
  • 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崇禎皇帝一共有七個兒子。那麼,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崇禎皇帝的七個皇子中有四個在明朝滅亡前就已經離世了,他們是皇二子朱慈烜、皇五子朱慈煥、皇六子朱慈燦、皇七子(名字不詳)。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資料上將皇五子朱慈煥和後來遭迫害的皇四子朱慈炤搞混淆了,本文後面將會詳細說明。所以,當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時,崇禎帝在世的皇子只有三人。
  •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世人喜歡將那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歸屬於英雄,他們胸藏文墨,腹有良謀,進可以治國安邦,退可以修身齊家。
  • 崇禎有魄力將所有藩王的家都抄了,能不能救大明?
    明末,各地的藩王完全成了農民軍的活金庫活糧倉,比如說李自成抄了福王,就得到大量錢糧,勢力大漲!可以說,各地藩王對崇禎來說就是他老祖宗給他留下的大寶藏,與其便宜農民軍,不如便宜自己!如果崇禎能狠狠心,將藩王都給抄了,能不能給大明續命幾十年?
  • 明朝的藩王都享受什麼待遇呢,為什麼到了後來迅速腐化了呢?
    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明朝藩王的特色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沒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當地的政治民生大權,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還不可以參合進入士農工商這些行業,最重要的是世襲罔替啊!世襲罔替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然後親王的嫡長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其他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來世襲郡王爵位。
  • 崇禎末年,明朝與清朝之間的議和活動為何要秘密進行?
    ——《清太宗實錄》卷59以上所述,乃公元1642(崇禎十五)年正月崇禎皇帝授權給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一道敕諭,其意圖很明顯,即讓陳新甲代表自己去主持與清朝方面的議和活動,並將這道敕諭親手轉交給皇太極。需要說明的是,此次議和活動是崇禎皇帝讓陳新甲秘密進行的,其餘朝中文武大臣對此一概不知。
  • 明朝藩王到各地去,清朝王爺卻都留身邊,到底哪種更合適?
    明朝和清朝,都有著兩百多年的統治,當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帶兵攻打元軍,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朝代,明朝。當然,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便將自己的二十多個子侄,分配到了各個地方,成為當地鎮守的藩王。這些藩王,其實還是起著至關的作用,雖說當時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但是外圍不斷會有元軍想要入侵,怕的是到時候裡應外合,若是元軍入侵,那還是需要一定的軍力,才足以對抗,於是朱元璋便讓燕王朱棣等去駐守邊疆,形成一道可靠的屏障。
  • 在明朝做藩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明朝做藩王那是極爽的一件事,如果不是在明朝首封的藩王或者明末動亂斷糧逃命的藩王,那麼可以說是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吃喝玩樂只要不作妖不造反不狂躁不抽風,那真是享盡人生富貴。明代的藩王是個廣義上對王爵的統稱,有內藩親王,郡王和外藩邦王三種。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先例有很多,為何崇禎皇帝偏要選擇與大明王朝共存亡?到底是誰逼死了崇禎皇帝?從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吊死煤山,這件事來看,果然雖未亡國之君,卻不失帝王之儀。李自成起兵造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想過逃跑嗎?當然想過,年紀輕輕的誰不怕。其實當時,明王朝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關寧鐵騎,這支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
  • 明朝傳位16帝,為何明帝陵中只有13個皇帝?還有3個去哪了?
    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皇帝也希望在死後能與祖先甚至妃嬪們葬在一起,而且古代王朝的帝王陵墓大多都集中在同一個區域,很少有分離現象,然而明朝是一個例外,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應該清楚,明朝自朱元璋建國到崇禎皇帝死後,前後共有16為皇帝,可是明朝帝陵卻僅僅只有十三個,那麼缺少的那三個又是誰呢?他們的陵墓又去了哪裡呢?
  • 明朝在湖北封了10個藩王,結局都怎麼樣?
    朱元璋劇照(用心寫明史,請勿侵權)明朝在湖北一共封了10位藩王,害苦了湖北的老百姓。來看看都是那些人封在湖北:第一位:楚王朱楨。明朝末年,張獻忠攻破襄陽城,末代襄王朱翊銘及其家人被張獻忠處死,在襄陽曆時205年的襄王府就此結束。第七位:荊王朱瞻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