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時,各地的朱姓藩王在做什麼?

2020-12-14 今人說古

明朝,中國最後一個漢人政權的封建王朝,淮右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稱帝建國。朱元璋出生到成年都是個苦哈哈,父母接連去世,為吃個飽飯活下去,只能剃度出家當起和尚勉強度日。在之後經過重重挫折與艱難險阻,朱元璋由一個破碗在手走遍天下的行乞和尚,轉變為裂土稱王的吳王殿下,最後晉升當了皇帝開闢大明王朝,成為這片大地的最高統治者。

成了天子的朱元璋是苦怕了,也是窮怕了,對自己的親人子孫照顧有加,福祉延至大明的滅亡。朱元璋對宗室格外的好,自然也有著政治軍事等各種考量。明初之際,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分封了自己24個兒子和1個侄孫,共計25個藩王。這25個當中有9位稱塞王,主持地方軍務,抵禦北方外寇入侵。明朝宗室,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

其中最著名的是燕王朱棣,後來靖難之役成功後的永樂大帝。朱棣當了皇帝後,藩王整體分封情況未變,只是再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嚴令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等。這也就是「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後人戲稱朱棣這是在養豬,不過活動範圍是在王府內。

明王朝設有宗人府,專門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還有著專門記載皇族宗室繁衍傳遞和生死娶葬的譜牒。各地藩王的爵位俸祿隨著時間變長、血緣變淺不斷遞減,到明神宗,後世稱為萬曆皇帝朱翊鈞時,大明宗宗室過於龐大,遂減歲祿,並限制繼承,中央及地方財政真的要撐不住了。大明宗室人口在那時已過百萬。

明朝末年時,實權藩王亦是有許多,他們分居各地,有著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但人身只有得到極大限制,但還是可以在地方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明末農民起義不斷,天災人禍不歇,北方女真叩關,與大明榮辱與共的朱姓藩王在做什麼?

百萬宗室子弟,幾十上百權勢滔天、田地廣袤、財帛眾多的藩王,國家危亡之下,他們有為這個國家做過什麼嗎?女真叩關的外患,與大明腹地的宗室子弟及藩王無直接的利害關係,但大明內部如火如荼進行的農民起義,切切實實影響著他們。他們大多數選擇望風而逃,不做抵抗保命要緊。崇禎對地方宗室最為不近人情,動輒打殺貶黜。

明末亂世宗室,左右為難,一不能養軍掌兵,二不能隨意出境。明末唐王私自募兵勤王,被直接廢為了庶人,關在鳳陽監獄。宗室們大多只能坐以待斃,有甚者不願出一點糧餉犒勞守城將士。

成都蜀王、武昌楚王,寧可錢財堆積如山,也絕不出資助餉。城破被殺後,府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起義軍大兵壓境下,秦王朱存樞,福王朱常洵,在守城士兵缺衣少食,懇請出金購置棉衣糧食,這兩位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最後守城將士主動開門投降。把錢看得比命更重要,那就把命交出來——城破王爺盡死。

當然,也有不吝錢財,選擇抵抗的藩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甲申北變大明滅亡,宗室藩王們可以大展拳腳了,卻收效甚微,史書沒記載幾位有作為的王爺,多為軍閥傀儡,作割據一方的政治資本。

明末的藩王只要一位有劉邦劉秀劉備的才能,何愁大明不興?

相關焦點

  • 明朝藩王多難當?出門要打報告,有的藩王沒錢生存
    下一個繼承正德皇帝皇位的人也是藩王,這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明朝末年,李自成先是殺害福王,後來李自成進攻開封的時候,在開封的周王出重金守城,差點將李自成擊斃。1644年以後,被認為是南明時代最有可能復興明朝的人,就是唐王朱聿鍵了。關於這些藩王必須提及的話題內容,那就應該說是藩王和大明王朝滅亡的一個責任關係了。
  • 明朝的藩王是什麼時候開始不能隨便離開封地的?
    明朝實行封藩建國制度,朱元璋定下來,除了太子,皇帝的其他兒子都要到京師之外的城市就藩,負責協助皇帝,維護明朝的統治。藩王有三千到一萬九的護衛部隊,並隨時接受朝廷的命令,率領周邊部隊作戰,明初的親王,威風無比,但是,藩王能隨便出門嗎?不能。
  • 明朝藩王吃垮了大明王朝?原來已經爛到了骨子裡
    朱元璋坐上皇位後,就建立了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了出去,享有一定的權利,共同管制明朝。結果就是這個制度,在皇太孫朱允炆上位後,認為影響了自己手中的權柄,於是開始了削藩,也因此燕王朱棣才會起兵,靖難之役就此開啟,朱允炆也葬身火海。朱棣上位後,深知藩王制度的弊端,就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包括沒有兵權,也沒有政權,只是享有俸祿,被國家飼養著的米蟲。
  • 明朝藩王到各地去,清朝王爺卻都留身邊,到底哪種更合適?
    明朝和清朝,都有著兩百多年的統治,當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帶兵攻打元軍,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朝代,明朝。當然,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便將自己的二十多個子侄,分配到了各個地方,成為當地鎮守的藩王。當然,這些藩王手裡都帶有一支精兵,時刻保衛著地方,不受外敵入侵和圍追,這些軍隊也不受朝廷的管制,藩王便是最直接的監視之人。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有兩個原因。
  • 在明朝做藩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明朝做藩王那是極爽的一件事,如果不是在明朝首封的藩王或者明末動亂斷糧逃命的藩王,那麼可以說是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吃喝玩樂只要不作妖不造反不狂躁不抽風,那真是享盡人生富貴。明代的藩王是個廣義上對王爵的統稱,有內藩親王,郡王和外藩邦王三種。
  • 明朝的藩王都享受什麼待遇呢,為什麼到了後來迅速腐化了呢?
    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明朝藩王的特色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可以說封建王朝的新興到衰落就是一個土地兼併的過程,而明朝藩王就起到了加速這種土地兼併的負面作用。因為明朝藩王享有一定的經濟特權,加上明成祖朱棣身為藩王通過造反方式篡位以後,對於藩王的提防,又不能霸道削藩,所以通過提高經濟特權來換取藩王軍事特權的軟性削藩方式來削藩,同時還限制了藩王的人身自由。
  •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窮的叮噹響,而明朝的藩王到底多有錢呢?
    明朝的藩王作為一個特權階層,廣泛生活在大明帝國的全國各地;作為朱氏子孫,他們享受著無上榮譽與奢華。自明朝建立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費盡心思的為子孫後代著想,建立了一系列裂土封王制度,給予巨額的俸祿,就怕自己的子孫後代不能好好享受這無盡榮譽與奢華。
  • 明朝末期的財政緊張下,「天下養朱」的現象有多嚴重?被藩王吃垮的...
    明朝,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最後的漢人王朝。末年,天災、人禍、戰亂不止,各種矛盾集中爆發,使得明朝在起義軍的進攻下最終滅亡。後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在整個中原建立起來全新的王朝。作為最飽受爭議的朝代,滅亡原因也相當複雜。而其中滅亡的原因即為「天下養朱」,而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漢、唐的諸侯王制度、藩鎮制度來說,要先進得多,其主要區別在於權力的管控。無論是明朝,漢朝,還是唐朝,藩王(鎮)制度都是一種封賞制度,這三個朝代對於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都想了很多的辦法。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現藩王造反的現象,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開國之初分封了宗室親王,之後宗室親王造了反。還有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國各地去。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和他的大臣們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們的守護,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並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和一個侄孫為親王,將他們分封到各地去為大明鎮守邊疆,並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限制藩王的權力。
  •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漢化不深的元朝,皇族亂國的事情不多。比較嚴重的有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和西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前者被中央政權鎮壓下去,後者則導致西晉政權的滅亡。
  • 廣西桂林靖江王世代相傳,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明朝之所以規定「王爺不進京」,是緣於朱元璋為了鞏固明朝江山而採取"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國家政策。正是因為"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國家政策,才有了靖江王定封於廣西桂林。公元1370年,即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開始大封諸王子為各地藩王。
  • 明朝藩王護衛人數的變遷情況:總體上是逐漸減少
    明太祖朱元璋 圖片來自網絡明朝1368年建國後,明太祖朱元璋圍繞如何實現長治久安作了深入思考。朱元璋最終認為,要保障國家長久,必須要避免皇權孤單,確保國家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兒孫手裡。為此,他一方面廢除宰相,由皇帝統攬六部;另一方面,將皇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分封到各地,鎮守一方。
  • 戚繼光、王陽明、孫承宗、張居正,誰能夠拯救明朝不滅亡
    明朝的滅亡在於內憂外患,最主要的是內憂,因為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強大的滿清還在長城關外望「關」興嘆。到明朝末期,封建社會幾千年以來對於長城的修築,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輔助以城池和大炮火器,努爾哈赤也只得飲恨而終。
  • 先有漢朝七國之亂,後有西晉八王之亂,朱元璋為什麼還要分封藩王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在與其謀士們總結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時,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
  • 明朝滅亡的前一夜,身為皇帝的朱由檢都做了些什麼?
    明朝滅亡的前一夜,身為皇帝的朱由檢都做了些什麼? 明思宗朱由檢,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16歲時登基,在位17年。當時,明朝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把持著朝政,外有後金虎視眈眈,還有農民起義。他登基後,大力剷除閹黨,逼大宦官魏忠賢自縊,處死了客氏等人。
  • 明朝滅亡時世界各國都伸出援手,清朝滅亡時各國為什麼落井下石
    導致明朝滅亡的「元兇」到底是誰?有人說是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也有人說是清朝。實際上,兩者的因素兼而有之。李自成在內,清朝在外,李自成在西,清朝在東,兩者無形之中形成內外夾攻之勢,導致明朝腹背受敵,疲於奔命,最終筋疲力竭,轟然垮塌。
  • 朱棣靠造反當上了皇帝,為何在他之後,再沒有藩王能造反成功?
    但從朱棣之後,明朝再沒有藩王造反成功。那朱棣又用了怎樣的手段削藩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一時間,藩王人人自危,兔死狐悲。所以朱棣起兵靖難,才會有人跟隨。如果朱棣也學建文帝的這一招,豈不是逼著其他兄弟造自己的反?從這條路走上來的朱棣,自然不會這樣做。他在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建文帝廢掉的周王、岷王等人恢復了爵位,同時對跟隨他起兵的親王大加賞賜,讓他們覺得自己沒跟錯人。而就在諸王興高採烈地準備享受勝利果實時,朱棣已經展開了後續手段。
  • 明朝最特殊的藩王——靖江王
    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度,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分封為藩王。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朱樉被封為秦王鎮守;朱棣被封為燕王鎮守北京;朱元璋封藩王的二十四個人,都是他的兒子。這位侄孫被封為藩王,屬於明朝最特殊的藩王。今天咱們講講這位特殊的藩王——靖江王。靖江王為朱守謙,他之所以被封為藩王,和他的父親乃至與爺爺都有很大的關係。
  • 他是明朝最有福的藩王,歷經6任皇帝,活了61年
    家喻戶曉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北邊的蒙古、西邊的新疆,還沒有安定,以是朱元璋指定了一個兩元的政治體例:在國度裡面,由官府管理;在邊塞區域,由藩王經管。因而,明代有了九大攘夷塞王:從東到西順次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