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發脾氣?正確認知「情緒小怪獸」,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2020-12-18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從寶寶一出生,便具備了情緒表達能力,比如身體不舒服,或者不想躺在床上,那麼他就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發洩自己的情緒,但是家長卻常常猜錯寶寶的意圖。

哪怕是寶寶可以與父母用語言溝通了,也常常會因為一些情緒問題導致局面越來越糟糕,這是因為父母的回應並不能令他們滿意。

▲比如:女兒挑食,老公本意是為了女兒好,可是孩子卻不能接受父親的善意,也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和情緒,因此父親只好使出殺手鐧,對孩子大聲吼叫,甚至動手,然後扔下孩子任由她哭泣,仿佛事情過去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殊不知,這只會讓孩子的情緒不斷堆積起來,用不了多久就會爆發。

老實說,中國的大多數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的問題上都是「低能兒」,而且有很多父母想要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培養孩子的情緒,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肯定有人會問,既然不能改變孩子的情緒,那麼面對孩子的壞情緒就無能為力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情緒不可以依靠技術去培養,但父母可以從其他方面去改變孩子的暴脾氣。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知並回應孩子的情緒

★情景:飛飛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有一次考試回家後,哭得非常傷心,並且自己和自己生悶氣,連飯也不吃,於是媽媽問道:「怎麼了?」飛飛說:「數學可能考砸了,有兩道大題自己不確定是不是做對了。」媽媽說要問老師看考得到底怎麼樣,飛飛立即不耐煩的發脾氣道:「都沒考好,有什麼好問的,別丟人了。」

可是媽媽還是偷偷問了老師,結果飛飛考了全年級第一名,媽媽說:「你看你,考的這麼好,有什麼好哭的,鬧什麼脾氣,應該高興才對,走,媽媽請你吃好吃的去。」

▲分析:媽媽的做法是很多家長處理孩子情緒時最常見的:

▲結論: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這是與生懼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社會中與人互動時,會出現更多複雜的情緒,比如羞愧、失望、厭惡、妒忌等,當這些情緒出現時,也許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而家長會習慣性的將這些情緒分為「好與壞」,實際上,情緒並沒有「好與壞」、「對或錯」之分,它只是一種「警告信號」。

而當孩子釋放出這些信號時,媽媽的做法都沒有第一時間去認知孩子的情緒並及時做出回應,而且一直在有意迴避孩子發出的情緒信號,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感受。

同時也會漸漸屏蔽自己的情感交流,甚至關閉自己的內心,家長再也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親子關係越來越遠。

除此之外,孩子的情緒長久不能得到釋放,負能量必定會爆棚,除了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傷害,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交往,因為自己的情感長期被忽視,他們自然也不會注意到別人的情感需求。

所以,只有家長正確認知孩子的情緒,並引導孩子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才可以讓孩子獲得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培養出高情商。

其次,教會孩子和 「情緒小怪獸 」共處很重要

1、 引導並訓練孩子識別情緒

具體的訓練方法大家可以參考情緒ABC理論,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他認為A是指事情的前因,C表示事情的後果,而B則代表中間的橋梁。

▲舉例:女兒由於挑食打翻了飯菜,用ABC理論來分析,A是女兒覺得飯菜不合胃口,爸爸因此對她非常嚴厲;C是女兒打翻飯菜,大人們都不開心。

我當時把女兒叫到臥室,然後把A和C分別列了出來,問女兒:「你中間的橋梁是怎樣的?當你發現菜不合胃口,有什麼反應,爸爸要你不要挑食,你覺得他們做的對嗎?」

女兒哭著說:「大人之所以不挑食,是因為你們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吃的飯菜,我覺得爸爸是故意和我作對,要懲罰我。」

女兒這樣的錯誤認知,肯定會帶來不良的情緒反應,因此才會越想越生氣,打翻了飯菜,惹怒了爸爸。用這樣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當下的情緒體驗,並且正確識別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無條件接受並理解孩子的情緒

了解了孩子當下的情緒後,家長不要對此進行評判,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要幫助孩子學會與情緒共處,所以,家長是幫助者的角色,而助人的前提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以暴制暴,或者威脅恐嚇,而是表示理解與接納,讓孩子與父母產生共情,那麼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溫和、平靜,慢慢的學會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做正面的表達。

3、 幫助孩子尋找情緒產生的原因

當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用心去觀察,然後幫助孩子回想一下,看看他們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哪些因素與負面情緒有關,這樣不斷的探索可以讓孩子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並且及時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遊刃有餘的去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

最後,「幸福感」才是孩子控制情緒最好的溫床,父母要正確「給予」

說到「幸福感」,可能很多人覺得很抽象,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這是非常簡單的,只要他們感覺到開心、快樂、舒服,這就是最好的幸福,足以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排解負面情緒。

而大人卻常常把自己認為的「幸福」強加給孩子,因此無論怎麼努力,也不會讓孩子有「幸福感」,這樣的家長通常是陷入了這三個誤區中:

誤區1:無條件滿足孩子就是「愛 」

孩子的需求總是五花八門的,可如果家長一味的去滿足,看起來是愛孩子,為了讓孩子感覺到快樂,可同樣也是在害孩子。

愛是一把雙刃劍,現代父母擺脫了棍棒教育,卻又陷入了另一個極端中,這樣的教育方式產生的危害並不亞於棍棒教育。

誤區2: 將自己的美夢轉移到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時候可能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會將這份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擁有這樣的「幸福」。

但同時也擔心著孩子的未來,只要孩子有一絲過錯,父母就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對孩子諸多苛求,這樣的矛盾心理自然會給孩子添加更大的壓力。

誤區3:花費大量財力培養孩子

現如今父母都在為了生活打拼,難免會忽略孩子,為了補償,也為了填充自己的缺席時間,不惜花重金給孩子報各位特長班和補習班,美名其曰:為了孩子好。可對孩子來說,是否真的好那就未必了。

▲正確做法: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孩子們的好奇心是最強的,他們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探知的欲望,但是這樣做除了存在安全隱患,還會面臨失敗,有些家長為了省心,乾脆將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在搖籃裡,或者直接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不就直接幫孩子做好。

家長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思考和探索的樂趣和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會在生活中感受到成功的「幸福感」,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不完美的空間,讓孩子有機會獨自成長!

2、給孩子最好的「呵護」

呵護並不是溺愛,家長要明白,自己不但是孩子的保護傘,同時也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引導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細節,學會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法,並且要學會鼓勵孩子。

這樣孩子內心才會免於恐懼,在生活中自立自強,雖然這個過程有些困難,但不可否認,這是讓孩子增加「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3、 給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很多家長也都知道,但是有些父母卻不知該如何給予,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足夠的物質生活就可以讓孩子有安全感,其實,孩子在意的並不是這些,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的信任與依賴,這會讓他們充滿安全感,同時增強「幸福感」。

但是有些父母自己也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表現不佳或自己心情煩躁時,會出口傷人,這種情況對孩子的情緒培養是非常糟糕的,當孩子沒有了幸福感,何談管理情緒?

總結:

希望所有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都可以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與孩子共同成長,相信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一定會擁有強烈的「幸福感」,也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是豆寶奶奶,想要獲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給你推薦幾本情緒管理繪本
    孩子喜歡罵人、打人?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其實,很多時候,這些表現都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會用生氣來表達所有的負面情緒。教授情緒表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過示範、遊戲互動、動畫等,繪本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式。給大家推薦幾本情緒管理方面的繪本,在親子共讀的同時恰到好處地引導孩子學會認知、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1 《生氣的亞瑟》本書曾獲第11屆日本繪本獎特別獎和英國鵝媽媽獎。
  • 招搞定1-4歲的情緒小怪獸
    其實並不一定是孩子哪裡變了或者不對勁。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偏偏1-4歲年齡段的孩子容易變成動不動就發脾氣的情緒小怪獸?脾氣大的背後,寶寶到底想表達什麼?▼1「媽媽我好著急,你怎麼就是看不到我的需要呢?」
  • 孩子總發脾氣,恭喜你,這是好事!
    作為成人,我們很難對什麼事情都持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尤其是當了媽媽之後,當自己的焦慮碰上孩子的小脾氣,更是分分鐘被惹毛的節奏。 我們會認為:這麼小的孩子脾氣就這麼暴躁,長大了還了得? 其實,我們都對孩子發脾氣有一些誤解,脾氣發出來總比憋著好。
  • 父母和孩子「相看兩相厭」?除了發脾氣和爭吵,還要懂得控制情緒
    寫作業更別提了,一說寫作業,孩子心中叛逆的小火苗就被蹭蹭點燃了,屁股像被扎了一根針一樣,根本坐不住,一會要喝水,也會要上廁所,半個小時過去了,作業基本原封不動。於是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氣急了還會動手,直到孩子對我們求饒。
  • 孩子發脾氣是災難嗎?家長科學應對,影響孩子的情商和一生幸福
    這點在我面對兩個孩子的時候深有體會,大一點的孩子還好,小一點的就特別難搞。因為我被孩子那一直哭鬧發脾氣的狀態弄得挫敗感很強的時候,想離開現場透一口氣,或者是換家裡其他人來。或者是想做一些其他能夠降低自己哄不了孩子挫敗感的活動時,他們往往不會讓我離開。雖然我怒火心中燒,但還是用深呼吸或者別的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控制好自己以暴制暴的念頭。
  • 孩子脾氣暴躁,是體內「小怪獸」作祟
    從咿咿呀呀的吃奶嬰兒,到活潑機靈的小人精,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傾注了很多很多的愛,然而,爸爸媽媽怎麼都沒想到他們會被心中一直摯愛的寶貝如此無理地傷到。直到那一次、那一場景,爸爸覺得孩子一點不像孩子,而像極了一隻小怪獸。當天,爸爸像往常一樣送孩子去上學,各種原因,從家到學校這段路超級堵車,不是當日偶發,而是常態化。路上也不出意外地堵車了。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巧用「冷靜角」幫孩子管理情緒
    孩子總喜歡哭鬧,了解原因才好對症下藥第一,可能是因為父母太過溺愛孩子其實關於孩子愛發脾氣這件事情,有不少的家長在親子群交流的時候,都曾經反饋過,但是其中卻很少有家長會採取非常嚴厲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甚至有些家長不僅不指出孩子的問題,
  • 家有情緒小怪獸,這些情緒管理繪本幫你有效應對
    其實,我女兒就是一個典型的情緒小怪獸,在幾年的艱苦「鬥爭中」,有效經驗自然是有的,比如長輩們要以身作則,以溫和的態度待人接物;對孩子的需求,合理滿足,不可有求必應;孩子鬧情緒時,要正確地引導。以上行為都屬於家長們的主動幹預,除此之外,如何去塑造孩子的內心,是個更重要的問題。閱讀是改變一個人精神世界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對於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 解析繪本《野獸國》:當孩子遇見情緒野獸,該如何做好情緒管理
    有時候被父母說了一下就很明顯發脾氣了,就不和爸爸媽媽說話了,有時候父母們也感覺到很無奈。關於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總是有操不完的心,孩子的情緒管理問題也是父母需要做到的一門功課,並且也是一項必需的任務。最近接觸到一本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兒童繪本,叫做《野獸國》,它很好的描繪了孩子的情緒波動過程。
  •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據相關研究數據表明,2個月以後的小嬰兒已經具有了害怕、恐懼、憤怒等情緒,2歲以後,孩子的自主意識萌芽。」葉玲以為婆婆是心疼孫子,幫他說好話,但奶奶擺出了自己的理由:「你想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小情緒,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有一個情緒宣洩口,不至於悶在內心悶出病,而且發脾氣的孩子,有自己的底線,知道捍衛自己的權利
  • 孩子如何學會情緒管理?試試這3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
    再回想我們平時的教育方式,像這麼大的事,回來一定會因為愛或者害怕大發脾氣,但是我們這樣的方式卻不能很好地讓孩子記住,只會讓孩子和我們越來越遠。這些都是我們所說的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弱,是情商低的表現。而是直接的說「我很害怕」,這就是正確的表達情緒,也合理的控制了情緒。在生活中,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會「拉長臉」或者不理他,或者吼叫,這都是通過情緒表達出來我們感覺,並不是真正的控制情緒。
  • 孩子總是莫名壞情緒?家長巧用「思維導圖」,擊敗「情緒小怪獸」
    家長不要總是看表面對於孩子出現的壞情緒,很多家長都是很不理解,孩子這麼小,怎麼可能會有心事或是不順心的事情呢?其實,孩子和大人是一樣,我們大人難免也會有心情低落或是不好的時候,只是大人懂得如何去控制或發洩自己的壞情緒,孩子卻沒有掌握一定的方法,也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 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有這兩種習慣,家長注意了
    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因為要上班,所以他基本是跟著家裡的奶奶跟嬸嬸,一個很活潑的孩子,唯一不好的就是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躺地上大哭。情緒失控的是孩子,無可奈何的卻是大人不少家長因為孩子情緒來得太突然而操心不已,有家長說孩子可能剛才還好好的,突然就開始發脾氣了。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你,在孩子眼中與一頭怪獸無異。這句話並不誇張,因為我們容易發現,在身邊的家庭中,父母如果情緒溫和,友善待人,孩子的性格也是落落大方,家庭關係融洽,自信有愛。《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 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這樣的「愛」,很容易被轉化成為「恨」。
  • 孩子哭鬧時,究竟要不要冷處理?讀懂孩子的情緒,做聰明的家長
    父母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未來。如何養育孩子,焦慮已經成為父母們逃不開的日常。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孩子總愛哭鬧怎麼辦?一直在鼓勵孩子,為什麼他還這麼沒有自信?0~6 歲的孩子,情緒經常是來得快、走得也快。他們會哭鬧、發脾氣,有時甚至有些無理取鬧。而父母經常感到無計可施,當孩子發了脾氣,父母的脾氣也隨之而來。當面對這些情況時,很多家長都無力應對,要麼只好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大吼大叫,用怒氣來制止孩子的行為;要麼選擇冷處理,乾脆不理他,讓他哭個夠。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先別急,試試這句話,或許有效果呢!
    導語:你家的小寶貝是不是也喜歡亂發脾氣呢?這可不是個例,孩子喜歡發脾氣,原因也有很多。但是發脾氣的時候,孩子不高興,家長也跟著抓狂。先別著急,教給孩子一句話,或許很有效果呢。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給孩子講過這個故事呢?故事的名字是《愛生氣的小青蛙》,講了一隻小青蛙特別愛生氣,因為一點小事就能生上半天氣,肚子整天氣鼓鼓的。
  • 臨開學孩子悶悶不樂?行為學ABC法,讓家長讀懂孩子莫名「情緒」
    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把自己的小情緒表現出來了,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如何掩飾自己內心的小情緒,所以,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傷心,家長總是會很輕易的就從孩子的臉上行為上讀出來。但是,我們只知道孩子的小情緒,可並不知道孩子到底是為什麼而出現小情緒,畢竟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也不是孩子肚子裡的蛔蟲。
  • 做權威型父母,培養高情商孩子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高情商的孩子,他們不僅學習更好,而且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更高,人緣好,左右逢源;他們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包括行為的能力,認知的能力,情緒的能力都更好。所以,對於爸爸媽媽來說,也都意識到培養高情商是非常重要的。
  • 2歲寶寶總愛發脾氣,父母不知如何應對?這篇文章或許會幫助你
    孩子進入2歲以後,家裡其樂融融的畫面風雲突變!那個曾經溫順可愛的小天使,開始拒絕走路、拒絕刷牙、拒絕洗臉,天天一副憤怒到見誰都想幹一架的氣勢。動不動撒潑打滾、沒發生什麼大事兒就把自己氣得滿臉通紅,讓很多家長不知如何應對!
  • 孩子很煩躁,一不順心就發脾氣,父母如何解決?
    導語:媽媽群裡一位寶媽在群裡疾呼,有沒有情緒管理的繪本,說家裡兩歲的娃,只要不能及時得到回應,要求不能被滿足,或者什麼事情沒做好,就發脾氣大哭,哄也好威脅也罷,無論採取什麼方式都不管用,一個勁兒地哭個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