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百件寶貝講述浙江往事

2021-01-13 北青網
圖1.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 圖2.玉琮王神人獸面像 圖片掃描自圖錄《越地寶藏》 圖3.青銅甬鍾 春秋 圖4.伎樂銅屋 春秋 圖5.越王者旨於睗劍 戰國 圖6.越窯青瓷雞首壺 西晉 圖7.龍泉窯青瓷象鈕蓋罐 南宋 圖8.鎏金銀阿育王塔 五代 圖9.金書《妙法蓮華經》 明宣德七年(1432年) 圖10.投龍玉璧 五代 圖11.水晶璧 南宋 圖12.銀鎏金鳳凰紋花頭簪一副 圖13.金首飾一組 南宋 圖14.《吳興賦》局部 趙孟頫

    ◎丁雨

    展覽:越地寶藏 —— 一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時間:2018年6月8日至10月8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 浙江西湖美術館

    去年,大英博物館攜100件文物先後登陸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以文物為支點,帶領國人重觀世界史,令人耳目一新。文物定量、空間有限,一取一舍之間,卻可以有無限可能,引人遐想。這一做法無疑給我國文博界帶來了啟迪。近期,浙江省博物館推出展覽「越地寶藏」,同樣想要用100件文物重述浙江故事。眾多國寶重器於西子湖畔的浙博孤山館區閃亮登場,淡妝濃抹一顰一笑間,又會呈現給我們一個怎樣的浙江?

    美玉比德

    浙江精彩,始自良渚。良渚之前,丘陵河道之間,浙地先人同眾多史前人群一樣,開啟了農業革命的艱難探索。磨石耕地、種稻養豬,農業生活雖然辛苦,卻勝在安定。人活著得吃飯,吃飽了卻要各走各的道路。於是,浙地先民在良渚首綻光華。手鏟愈往下刮,良渚的光芒卻愈加獨特而奪目。幾千年後,人們驀然回首之時,發現良渚文明與尼羅河的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一起,在北緯30°一線附近,相繼閃耀,交相輝映,在地球上劃出一道多彩之光。而屬於良渚的那一抹亮色則儘是美玉的溫柔潤澤。

    時至今日,玉器仍屬奇珍,不僅因為美玉稀見,更因為璞玉難琢。在一般人的想像裡,五千年前的原始時代,人們還過著茹毛飲血的艱苦生活。然而良渚一帶竟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這自然令人咋舌。更令人驚訝的是第一單元展廳盡頭中央展櫃中的玉琮王(圖1),它出土於良渚王陵區反山第12號墓葬中,重達6500克,體量碩大,規格超群,花紋繁密,精雕細琢,絕非凡品。

    五千年前的美玉重器,令人疑竇叢生:玉器在良渚社會中,究竟意味著什麼?

    細細觀看這件國寶級文物,它或許正隱藏著答案。在成為玉琮之前,它曾是一塊體量更大的完整玉料。在玉器行當,質量上乘的大型玉料異常難得,是非常珍稀的資源。換句話說,擁有這件琮王,首先意味著對良渚社會珍稀資源的佔有。資源的開採、運輸、消費,勾連成完整的鏈條,讓良渚的社會組織網絡浮出水面。雕琢美玉,絕非易事。而玉琮又是良渚玉器中製作工藝最為複雜的種類。中間圓孔需上下雙向管鑽,此後尚需管修;玉琮看似為柱狀結構,但其實所有的玉琮,無論高矮,均有一定程度的收分,上大下小,而外壁雕琢出弧形凸面,四角平均,這均暗示著精確的測量與控制;而最能體現良渚玉工水平的,則是這件玉琮王節面上的神人獸面像(圖2),在極小的尺度內,其凸起的鼻端需以多次「片切割」(一種琢玉工藝)完成,在其獸面大眼上,還填刻有繁瑣複雜的紋樣,近乎微雕。多種不同的琢玉工藝施於此件琮王,異彩紛呈,實為集良渚琢玉工藝大成之作。在它的背後,是良渚社會尖端技術的複雜系統。

    製造玉器如此不易,良渚人為何還要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說文》靈字條下釋「巫」為「以玉事神」,後世文獻的源頭或正可追溯至良渚先民的實踐。張光直先生認為,琮的形象兼含方圓、中央貫通,很可能是天圓地方、天地貫通的象徵。玉為山之精髓,以之制琮,或許正是為了溝通天地。琮王器體上精心雕刻的紋飾更具深意。類似紋飾,屢見於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大墓,表明這或是良渚貴族共用的神徽,蘊含著良渚精英共同的信仰。由此,在玉琮身上,我們或可看到一個完整的循環:精密的社會網絡和尖端科技塑造了玉琮,而玉琮所代表的共同信仰,又凝聚了人心,促進了社會組織的團結與發展。展櫃聚光之處,何止是玉琮王,更是物化的權力與信仰。

    越劍鏗鏘

    在文獻書寫的最初歷史中,浙江不過是荒山野嶺邊陲小國之地。直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越人之歌與劍才天下傳揚。如今歌不可聞,樂者卻長奏不休;劍雖蒙鏽,凌厲猶存。

    展覽第二單元的故事立意於三代,自然以青銅器為主幹。商周青銅禮器,如鼎簋鍾鐸之類(圖3),于越地亦有流傳。一眼望去,黝青之間,款款吉金,雖較中原風格略有不同,但器形卻大體接近,可見此時中原越地交流已趨深入。沿展線緩步前行,一件罕見的青銅小屋(圖4),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件青銅小屋,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前壁敞開無門,僅存立柱,左右兩壁鏤空透光如落地大窗,後壁中央有四格窗一扇。屋頂為四角攢尖頂,頂部立有一八角立柱,柱頂鑄一大尾鳩。透過前門,可見屋中六人端坐,其中四人撫琴吹笙、敲鼓擊築,另有兩人,似為歌者。這件伎樂銅屋1982年出土於紹興,是我國現存唯一一件先秦時期青銅房屋模型。越人擊棹而歌,今難再賞,驀然回首,銅屋伎樂,卻留下了彈撥揮灑的一瞬間,凝固樂音,讓《越人歌》的韻律在觀者心中繞梁:「……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總體而言,越地青銅器似不如中原者顯赫,但在某一門類上,卻異軍突起。這一門類便是青銅兵器。與中原王朝諸侯以青銅禮敬天地祖先不同,越人以青銅耕戰,顯然更重實用。青銅兵戈銳甲天下,其中又以越王劍最為著名。如今不少越王劍出土于越地之外,可見越人兵器暢銷於戰國的「國際市場」,絕非浪得虛名。展覽中陳列有一柄越王者旨於睗劍(圖5),乍看泯然眾兵,細觀卻非俗品。者旨於睗為勾踐之子鼫與,在位期間多鑄寶劍。櫃中所陳之劍,劍身劍鞘俱全,劍鋒猶利,劍格兩面鑄文,正為「戉王戉王」,反為「者旨於睗」,字口間綠松石尚有殘留,甚至連劍莖處的絲質纏緱亦存。細節如此齊備完整之劍,於當今吳、越「古劍界」絕無僅有,堪稱稀世珍品。完整固然可貴,亮劍還看鋒刃。越地歐冶子鑄劍,融匯日月精華,天地為之所動,不免誇大其詞,越王劍鋒指天下,宇內聞名,卻必有原因。實際上,青銅鑄劍,於合金配比、火候把握極為講究,少錫則軟,多錫易折。此劍經科技檢測,銅錫比恰到好處,質地純淨,少鉛無鐵,表面光潔,劍刃輕薄,即便于越王劍中,亦為極品。

    浙瓷璀璨

    刀光劍影之間,越國興盛如曇花一現。此後數百年,正史鮮見越人蹤影。但若拷問大地,越人卻絕非碌碌無為。取土為坯,水溶火煉,冰玉之器,橫空出世。

    浙江密密麻麻縱貫古今的眾多窯址,昭示著它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正因如此,展覽第三單元「陶瓷之路」似信手拈來,但仍精品迭出。如雞首壺本是西晉時期以雞首為流的常見器形,但展中一件越器(圖6),將壺上提梁雕琢成黃鼠狼形。但見黃鼠狼面露貪色,吐舌垂涎,伸長身體,俯身欲撲前方肥雞。整體情態極富動感,令人忍俊不禁。浙江越窯青瓷至西晉為一盛,至晚唐宋初再盛之時,已非前態,秘色至寶,如冰似玉,量少難求,自然為世所珍。君子比德與玉,自秘色始,玉般釉色便成了眾多青瓷窯場的不懈追求。至於南宋晚期,龍泉承襲越窯衣缽,技藝臻於化境。如展中所見象鈕蓋罐(圖7),外施粉青厚釉,釉層光潤,微有冰裂開片,入目清爽,冰清玉潔實至名歸。龍泉之盛,不僅在於其再現並發展了秘色瓷確立的審美目標,更在於其高質量瓷器的生產規模遠超前窯。宋元之際,龍泉產品不僅暢銷全國,更通行於印度洋面。一時之間,海上絲路沿岸的餐桌上,儘是中華「君子本色」。浙瓷魅影,代表華夏,為世界渲染了新的風景。

    南方佛國

    浙江佛塔眾多,最著名的大約是雷峰塔。且不說《白蛇傳》裡,雷峰塔鎮住白娘子引來多少唏噓,魯迅先生兩論雷峰塔的倒掉,足以讓雷峰塔烙印在萬千國人的童年記憶中。可雷峰塔到底是什麼塔?雷峰塔到底「壓」的是誰?

    1924年雷峰塔倒塌之後,西湖「雷峰夕照」一景不復得見。2000年,為配合重建工程,考古工作者對雷峰塔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雷峰塔地宮由此重現人間。塔底並無南宋的白娘子或其遺痕,倒是有眾多吳越國珍寶,揭示了雷峰塔的真實身份。此塔為吳越國主錢俶為安放宮中「佛螺髻發」所建,而「佛螺髻發」當屬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其珍貴不言自明。而伴隨著雷峰塔地宮的發掘,安放舍利的阿育王塔(圖8)也一併出土,亦陳列於此展之中。

    阿育王塔屢見於東南,但材質以銅、鐵居多。此件鎏金純銀,為世所稀。塔身四面鏤刻佛本生故事,塔頂四角山花蕉葉以捶揲、鏤刻技法描繪佛傳故事十六則和豎三世佛題材,佛祖前世今生、無上功德於此塔畢現。塔中尚有金棺,金棺至今未啟,「佛螺髻發」當在其中。雷峰塔為奉佛祖舍利而建,雖與白娘子無關,但卻與女性有緣。塔成之時,錢俶王妃孫氏歿亡。此時的吳越,在強大北宋的壓迫下,早已風雨飄搖。孫氏受封於北宋,為表感懷,錢俶特名之為「皇妃塔」。

    實際上,「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方崇佛早有淵源。吳越之後,三寶再盛,塔影幢幢,所見何止佛寶舍利,更有法寶經書。大量佛塔遺址的發掘,讓眾多佛經紛現於世。展中很有特色的一部,則是平湖報本塔塔剎出土的明宣德七年金書《妙法蓮華經》(圖9)。此經卷發現於拆卸塔剎之時,由42條長1米左右的磁青紙粘結而成,全長4.03米,共七萬多字,為首次在展覽中完整展出。全卷據滿展櫃,頗有「卷帙浩繁」之規模。此卷金書,固然奢華,但引人注目之處卻在結尾:「大明國奉佛信官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鑄造鍍金舍利寶塔一座……」由此可知,此經卷乃是鄭和施刻。眾所周知,鄭和出身穆斯林世家,但其實他信仰複雜,與其經歷有關。其受命出海,得益於穆斯林身份;屢祭道教天妃,則是航海舊俗,為遠行祈福;而受戒師從永樂帝心腹道衍和尚姚廣孝,則可能是其身處政壇審時度勢的決定。在臨海重地浙江,於西域佛教法寶佛經中,與我國屈指可數的航海家鄭和邂逅,這眾多機緣,不由令人感慨萬千。

    當歷史的時鐘撥至南宋,浙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華。重文抑武的祖宗之法,早已讓文人士大夫如沐春風,靖康之變,南下臨安,自然也讓清雅之風拂遍錢塘西湖;而北宋以來城市形態的改變,促進了市民階層的誕生,世俗藝術由此開創出另一番風景,至南宋時,亦移植於杭城,蔓延於兩浙。雅俗並行不悖,匯成別樣的浙地風光。

    2016年,浙江台州發現古墓,墓主人為趙匡胤七世孫趙伯澐。趙伯澐墓以出土有多件保存完好的絲綢衣物著稱,但展廳中最為扎眼的卻是出自此墓的兩件璧。一璧為玉質(圖10),雖然出土於南宋墓中,但據璧面銘文,卻可知其實際原為南唐皇帝李昇為道教投龍活動而制。另一件為水晶璧(圖11),純淨無瑕、晶瑩透亮。兩璧款式相近,然而製作年代卻相差兩百多年,最終同歸一墓,異趣橫生。兩璧更為研究者看重之處在於,與璧相配的絲繩同樣保存完整,這不僅為業界研究南宋紡織品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還證明兩璧的功用均為掛件,而非以往推測的鎮紙。

    與皇室的低調相比,步入南宋百姓的世界,或許更覺絢爛。浙江各地無名宋墓中,多有金銀首飾出土。昏暗展廳的聚光燈下,金鳳銀龍(圖12)、帔墜金鋜(圖13),粲然生姿,令人目不暇接。今人多以為古時女性地位低下,然而單看這展櫃中的奢華之色熠熠生輝,便可知古代男子敬愛妻子到何種境地!

    展覽的最後,落腳於元明時期。前序展覽單元於浙江水土已極盡鋪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浙江於元明時代便落腳於有名有姓的浙江人。一生矛盾重重的書畫大家趙孟頫(圖14),一代文武雙全自立門戶的完人王陽明,兩人一出,無需贅言,足以將浙江千年文脈訴盡。展覽盡頭,豹尾收束,卻餘韻嫋嫋,意猶未盡。

    縱觀此展,國寶迭出,足見誠意。以百件文物為限,編訂六大單元,器類、時間,兩條線索交叉互現,可見匠心。「包郵區」老巢在文物編綴的修辭下,煥然一新,亦堪驚豔。觀罷地方史,回望神州整體,自然另有一番不同感受。然而,展覽所透露的地方史,似仍未能蛻盡正統史觀窠臼。越國、吳越、南宋時期,地方政權或中央政權強勢入主,則展覽單元的時間線索便異常明確,而春秋至五代千年時間,正史敘事之中浙地無聞,展覽便不得不劍走偏鋒,以陶瓷史串聯過渡。浙江陶瓷史雖然輝煌,但浙江第一千紀的歷史卻絕非只有陶瓷。實際上,中國正史雖由中央書寫,但中央與地方的互動卻絕非單一視角。文物與地方史料,正是重新審視、反思地方特有秩序與地方性知識的絕佳切入點。在「越地寶藏」所敘述的故事,中華「多元一體」結構中的「一體」之聲更為高亢,而屬於浙江「一元」的聲音則略顯低沉。這無疑令人略感遺憾。不過,重塑地方史的努力,原本不在於一時一地一書一展,而在於長久的銳意創新。大英百物展後,浙博率先仿效,精品盡出,進取開拓之心早已鋒芒畢露。由此,無論是浙博故事還是浙江故事,未來都大有可期。

    攝影/丁雨

相關焦點

  • 敢為天下先 浙江發布改革開放三十年百件典型實例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坤明拉起風帆狄家鬥包產到戶當事人回憶往事演出現場  浙江在線杭州浙江改革開放的十個樣本 改革開放三十年 潮起東方看浙江  今天下午,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廣電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和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共同主辦的「敢為天下先——浙江省改革開放三十年百件典型事例發布盛典」隆重舉行。
  • 浙江"國家寶藏"來了 80件寶貝即將亮相浙博武林館區
    東方網12月13日消息:「喀嚓喀嚓……」昨天上午,浙江博物館武林展區的地下一層展廳裡響起攝影記者抓拍的快門聲。大家緊盯著工作人員從箱子裡一件件抬出四羊方尊、錢鏐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像,生怕漏看其中任何一個細節。
  • 講述就此隨風的往事 謝春花新歌《往事隨風》首播
    今日,謝春花新歌《往事隨風》上線。2020年是齊秦出道的第40年。這40年越過了兩個世紀,也穿過了我們的人生。太多的作品成為我們生命中的BGM,見證我們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故事。這是兩個「25歲」的故事。在1995年的一月,浙江金華的一家人在同時期待著兩件喜事:農曆新年以及囡囡謝春花的出生,這是整個家族的喜事。而同年,齊秦發行了自己的第十張國語專輯《痛並快樂著》,其中的《往事隨風》更是獲得多項年度大獎。同樣的「孕育」,同樣的「期許」,而這段緣分便就此展開了。《往事隨風》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河,靜靜地流淌了25年,灌溉過許多人的心靈,這條河匯入了謝春花的音樂海洋中。
  • 《臺灣往事》浙江衛視大結局是什麼 播出時間什麼時候
    由崔亮執導,左小青、劉以豪、張書豪、侯彥西等主演的青年抗戰劇《臺灣往事》將於今日19:30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正式迎來大結局。該劇講述了林清文(劉以豪 飾)、周紹禎(張書豪 飾)、莊是耕(侯彥西 飾)三位青年在日據時期的中國臺灣,經歷了種種磨難,但依舊懷抱著愛國之心、毅然選擇反抗壓迫而投身革命的燃情故事。
  • 「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石超老師專題講座
    「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主講人石超石超,江蘇泗陽人。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金銀器、漆器、玉器、古琴等雜項類文物的研究與展示工作。主編《錯彩鏤金——浙江出土金銀器》一書,撰寫了《吳越國出土金銀器的初步研究》等論文。
  • 朱家溍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國寶一百件》
    朱家溍(1914-2003),字季黃,浙江蕭山人,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第25代世孫,生於1914年,從小在北京長大。其父朱翼庵,名文鈞,1902年作為中國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就讀英國牛津大學經濟系,畢業歸國後出任財政部鹽務署署長。
  • 我們用這些「寶貝」講述先進模範故事(一)
    日前,中國文明網向各地徵集好人文化宣傳品,各地文明辦、文明網積極響應,紛紛寄來各自的「寶貝」。在整理這些「寶貝」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今天,我們來曬曬這些「寶貝」。  江蘇如皋推出描寫當地「愛心郵路」的長篇報告文學《人間大愛》,文章詳細講述了137條「愛心郵路」的誕生過程。
  • 張國慶浙江橫店執導25集電視劇《海峽往事》
    張國慶浙江橫店執導25集電視劇《海峽往事》 2008年10月31日 15: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橫店10月31日電(記者柴燕菲 通訊員橫影)記者從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了解到
  • 「大館一百面」講述港島中區舊事
    「大館」以「大館一百面」展覽為首個節目,介紹該建築群和港島中區的故事。 全新開放的「大館」不再是令人敬畏的警署建築群,而是親近市民的古蹟和藝術館。為香港帶來豐富精彩的歷史文物及藝術體驗,漫步於此,你可以找尋香港舊時回憶,也能在全新活化的建築中激發創意。歷史與現在,藝術與玩樂完美融合。
  • 175件(組)裡耶秦簡國博展出 「講述」秦朝往事
    此次展覽精選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裡耶秦簡博物館收藏的175件(組)裡耶秦簡,結合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5件(套)秦代文物,通過秦朝時期的小城風貌、秦人生活和縣政狀況,以小見大,充分展示秦朝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在全國有效實施的真實狀況。
  • 浙江傳媒學院原創音樂劇《紅船往事》在嘉興大劇院上演_鳳凰網
    序幕《走近紅船》在紅船紀念館,身後是一大黨代表及工農學兩組群雕,當代青年推著耄耋老人王會悟緩緩而出,他們在耄耋老人身邊,聽老人講述那段故事。在她的敘述中,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那段不能忘卻的紅色記憶徐徐展開。
  • 「馬石山慘案」唯一健在倖存者講述當年突圍的英雄往事
    犧牲自己為群眾殺出一條血路 「馬石山慘案」唯一健在倖存者講述當年突圍的英雄往事昨日,芝罘區所城裡一所老屋裡,慘案唯一健在倖存者於成向記者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馬石山慘案」,共同回憶了那段不忍回首的血色往事。在包圍圈中,黨委決定:無論如何要把群眾帶出去芝罘區所城裡西南關中街5號樓5單元3樓,一所建於80年代的住宅樓裡,於成和老伴一起生活。由於和建昌路小學僅一路之隔,透過窗戶,他還能看到孩子們端坐在教室裡學習文化知識。
  • 收破爛大爺一百元收個石雕,44年後上臺鑑寶,專家:應載入投資史
    他們手中雖然有寶貝,但是礙於沒有渠道鑑定,很容易讓寶物蒙塵。所以出現了很多的鑑寶節目,這些鑑寶節目給很多的民間的收藏者提供了鑑寶的渠道。讓很多的人能夠得知自己收藏多年的東西到底是真東西還是贗品,如果是真東西的話,現在到底是價值幾何。在一期的尋寶節目上,一位60歲的大叔走上了舞臺,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寶貝。
  • 我的寶貝
    她們可能算不上什麼寶貝,也並不值錢,可我深深地愛著她們。 三毛寫過一本書,叫做《我的寶貝》,這是她專門為她的每一件收藏(寶貝)寫的,三毛把每一件寶貝的故事都寫了出來。在裡面,她寫道:「之所以如此愛悅著這一批東西,實在是因為,當我於他們結緣的時候,每一樣東西來歷的背後,多多少少躲藏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故事。」
  • 中國藏學家講述舊《西藏往事》:心中五味雜陳
    中新社北京二月五日電 題:中國藏學家講述舊西藏往事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很多人喜歡回望兒時的生活,年幼的孩子躺在父母的懷抱中無憂無慮。但中國一批藏學家日前在文獻紀錄片《西藏往事》座談會上提起兒時的歷史,心中五味雜陳。
  • 杭州西站底下挖出了800多件寶貝 有隻萌萌噠小羊頭亮了
    都市快報訊 早就聽說,去年杭州西站開建的時候,考古隊在餘杭倉前夢想小鎮一帶,意外挖出了不少寶貝。 挖出了什麼,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這次考古發掘,一共出土器物標本800多件,發現的遺蹟時間段特別長,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一直延續到明清。遺址的主體堆積年代集中在六朝至唐、五代時期。比較重要的遺蹟有六朝時期墓葬2座、磚窯1座,宋代瓦窯2座、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倉前:千年往事——李家塘遺址考古發現展」共展出其中55件考古出土物器,這也是它們第一次公開亮相。
  • 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開幕,175件秦簡講述裡耶古城中的秦朝往事
    今天下午,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攜手湖南省文物局、湘西龍山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小城故事——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S1)展廳開幕,175件(組)裡耶秦簡,攜手以陽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銅詔版等為代表的35件/套國博秦代館藏文物共同講述裡耶古城、裡耶秦簡中的秦朝往事,展期一個月。
  • 浙江全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評選 天一閣四件「寶貝」人氣最旺
    清萬斯同稿本《明史稿》由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與浙江省各大博物館聯合主辦的《鎮館之寶——浙江省寶物人氣評選活動》前日結束網絡投票,51家博物館的87件「寶貝」參加角逐,天一閣博物館的明刻本在書法史上,黃庭堅與蘇東坡、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其存世的草書墨跡本國內外只有7件。天一閣藏《劉禹錫竹枝詞》卷是唯一質地為絹本的黃庭堅草書,且是浙江省書畫收藏中唯一的黃庭堅書法墨跡。《雙樹坡石圖》軸是另一件浙江省書畫收藏中的「唯一」。吳鎮在繪畫史上與黃公望、倪瓚、王蒙並稱元代「四大家」,對後世影響深遠。
  • 深山老林打獵遇到一寶貝,用一臺車換回來,專家直呼:大開眼界!
    深山老林打獵遇到一寶貝,用一臺車換回來,專家直呼:大開眼界!本期小編繼續為大家講述和鑑寶相關的內容,今天來到我們節目現場的持寶人是一位大哥,他給我們帶來了他的寶貝,他的寶貝究竟是什麼呢?是真的還是假的呢?如果是真的,那麼它值多少錢呢?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
  • 《老馬家幸福往事》熱播 劉瀟瀟講述老上海趣事
    國內經典年代大劇《老馬家的幸福往事》正於近日在北京影視頻道熱播,匯聚了眾多實力派演員的該劇充滿了看點。而劇中主演劉瀟瀟也用精彩的演技為廣大觀眾講述了一段老上海發生的趣事。其本人也說到了能夠參演這樣一部作品非常開心,能讓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老上海的風土人情也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