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的落日
黃昏的摩洛哥
北非一處古老神秘之地
蔚藍海水相間炙熱沙漠
延綿三千年的阿拉伯古堡鑲嵌法式浪漫建築
這裡被譽為」歐洲後花園「
傳奇,異域,熱烈,激情四射
每年迎接數百萬計的歐美遊客
摩洛哥不但是世界皇室度假聖地
英國查爾斯王子夫婦
法國總統薩科齊夫婦
杜拜阿聯酉皇室……
被捧為時尚界的寵兒從天之驕子 Yves Saint Laurent, 法國國寶級設計師Jean Paul Gaultier、義大利時尚教母Franca,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皮特和安吉麗娜,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和希區柯克,《卡薩布蘭卡》《通天塔》《碟中諜》《007》《盜夢空間》.......
奢侈品牌聖羅蘭,迪奧,嬌蘭,雅詩蘭黛,希詩黎,香緹卡等都從摩洛哥找到各式靈感,源源不斷地採擷這異域的芳香。但遠在東方的我們,對摩洛哥並不熟知,甚至對這個美麗國度有著各種誤會,一談起非洲就是黑種人和沙漠,貧窮與滄桑。
摩洛哥歷史極為悠長,地處北非又讓這裡浸侵了歐洲文化,可以說,這裡是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國家了。1999年7月23日,哈桑二世國王因病逝世,王儲西迪·穆罕默德於同日即位,7月30日正式登基,稱穆罕默德六世。
今天7月30日就是摩洛哥的國慶日。
非洲西北角的摩洛哥看上去是一個佔盡了天時地利的國家:在地理位置上和西班牙隔海相望,算是直布羅陀海峽的二當家;較為緩和的伊斯蘭政策讓這個國家和歐洲關係不錯,經常受到歐盟、美國和北約的照顧。
摩洛哥最早期的居民很早就被柏柏爾人徵服了,此後的歲月裡柏柏爾人成為了這個國家人口組成的主體(雖然柏柏爾人這個群體本身也是個混雜的組合)。隨著公元七世紀穆斯林的到來,柏柏爾人又改宗伊斯蘭教,從此摩洛哥成為了一個伊斯蘭王國。此後一度徵服伊比利亞半島的摩爾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摩洛哥人。
伊斯蘭王朝的勢力迅速性北非和西班牙擴張,當地的伊斯蘭教獨立政權又斷斷續續持續了近八百年之久。可以說,摩洛哥人和歐洲人的不解情緣從公元八世紀就開始了。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接口在長達三百年的時光裡都是摩洛哥人的囊中之物。這也是歐洲基督徒為什麼一定要趕走穆斯林,奪回伊比利亞半島控制權的原因之一。
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摩洛哥王國不再有當年的輝煌。但和歐洲互相知根知底的摩洛哥也並沒有遭到歐洲探索者的大規模殖民。
摩洛哥社會成熟,人口眾多,絕不是想殖民就可以殖的。儘管後來非洲的大西洋沿岸被歐洲殖民者瓜分殆盡,摩洛哥倒是一直保持著相當的獨立性,而且始終是被歐洲各國視為平等國家的存在。摩洛哥人也很爭氣,在各方壓力下從容斡旋,始終保持著在西非的超脫位置。無論是憑藉新大陸財富強盛一時的西班牙還是在伊斯蘭世界捨我其誰的奧斯曼帝國,碰見摩洛哥都好像是狗咬了刺蝟,奈何不得。
12世紀中葉,在前阿特拉斯山區馬斯穆達部落的柏柏爾人建立了阿爾穆瓦希德王朝取代阿爾穆拉比特王朝,13世紀後半期,阿爾穆瓦希德王朝分裂,居住在東部地區的巴尼-馬林部落的澤納塔人,建立了馬林王朝,定都非斯。14世紀末,馬林王朝中央政權逐漸削弱,形成了分裂局面。
15世紀起,葡萄牙佔領了休達、丹吉爾和阿爾西拉。西班牙佔領梅利利亞。1525年蘇斯河流域的阿拉伯-薩阿德人掀起了反對異教徒的「聖戰」,反對歐洲殖民者。在鬥爭的過程中建立了薩阿德王朝。這個王朝在伊斯梅爾蘇丹統治時期(1672~1727在位),依靠奴隸組成的軍隊,擊潰了歐洲列強的武裝入侵,收復了除休達、梅利利亞港口和少數小島外的沿海失地。摩洛哥一度強盛。伊斯梅爾蘇丹死後,封建主的內訌和混亂又使國家陷於分裂和紊亂的狀態。
20世紀初,法國佔領了摩洛哥沿海一些重要戰略據點和港口。1901~1902年法國強迫摩洛哥蘇丹籤訂條約,規定法國可給摩洛哥政府「幫助」和「合作」,使法軍向摩洛哥腹地推進合法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摩洛哥的民族獨立運動有了新的發展。要求取消「保護」制度、爭取完全獨立的示威和罷工運動此起彼伏。1947年8月,卡薩布蘭卡人民舉行示威運動,遭到鎮壓。
1953年8月,在法國殖民當局指使下,薩米·格拉維發動政變,廢黜了同情民族獨立運動的蘇丹穆罕默德·本·優素福。政變引起了人民的嚴重不滿,馬拉喀什、卡薩布蘭卡、拉巴特等主要城市都爆發了抗議的示威和武裝起義。
在摩洛哥人民反對下,法國同意談判,並讓阿拉法退位。1956年3月2日法國同意廢除非斯條約,承認摩洛哥獨立。
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源於西班牙語中的Casablanca,意為「白房子」,城內的建築多為白色。卡薩布蘭卡坐擁一條綿延幾十公裡的細沙海灘,大西洋白色的浪花時時拍打著「白城」。
卡薩布蘭卡位於摩洛哥西部,是摩洛哥歷史名城,在這裡,大部分的民居建築都是以白色調為主。
美麗壯觀的清真寺是它不可拋卻的迷人風景,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也是摩洛哥唯一對外國遊客開放的寺廟,有三分之一建在海上。
卡薩布蘭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宏偉壯麗,踏海而來的阿拉伯人將他們的信仰建在海邊,黃昏時分,潮汐從大西洋洶湧澎湃的撞擊中升起,虔誠的教徒從四面八方趕來廣場,漸漸有誦經聲夾雜在海風中飄向彼岸。
夜晚,踏進Rick’s Café重現電影《北非諜影》的開始,兩層阿拉伯式的小樓帶著歐洲風格的裝修,安靜的鋼琴,精緻的檯燈,在這裡用餐不失為一件美事。
拉巴特
拉巴特(Rabat)是摩洛哥的首都。在北大西洋海角上的遺址烏達雅堡,是可以媲美舍夫沙萬的另一座「藍城」。
拉巴特王宮,位於拉巴特市中心,始建於1785年,佔地2平方公裡,是典型的阿拉伯宮殿建築。宮殿式樣各異,其中裡亞德宮最為宏偉壯麗。
穆罕默德五世墓位於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為前國王哈桑二世的父親,逝世於1961年。其墓1962年開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內兩側分列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親王墓,並建有陳列館,藏有阿拉維王朝歷代君主畫像和五世遺物及其統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與文獻。
哈桑塔是當時規劃建造的大清真寺的宣禮塔已完成部分,計劃建成86米高問鼎世界最高的宣禮塔。1199年隨著蘇丹Abu Yusuf Yaqub al-Mansur逝世而全面停工,宣禮塔實際建成高度44米,約是計劃高度的一半。清真寺部分也沒建完整,只建了200條柱子和幾道圍牆。哈桑塔與默罕默德五世陵墓對望,成為拉巴特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舍拉遺址是腓尼基人在布賴格勒河(Bou Regreg river)的第一個定居點,公園40年被羅馬統治,改稱薩雷(Sala Colonia)。1154年居民被吸引到河對岸的sale居住而被遺棄。直到14世紀馬林王朝的蘇丹 Abou al-Hassan Ali在羅馬遺址上建了個墓地並用防禦城牆圍起來,屹立至今。
舍夫沙萬
舍夫沙萬的老城建在半山上,保留了比較原始的風貌,老城中的大多數房屋都刷成了藍色,許多人也正是因為這一抹藍色不遠萬裡來到這裡。
純淨清爽的空氣和似乎永遠為藍色的天空,與錯落有致的阿拉伯城市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天然的藍色畫卷。
藍色的大門,藍色的牆壁,藍色的階梯,藍色的地面,忍不住停下腳步,去欣賞它的藍色之美。
舍夫沙萬的另一大特色是無處不在的貓,它們慵懶自在地趴在藍色的街道上,注視著往來的遊客們,偶爾賣個萌討個食。
這座「藍城」居住的多是虔誠的穆斯林,拍照時切記不要拍他們的正臉。
馬拉喀什
馬拉喀什(Marrakesh),摩洛哥最有名的古城,一座紅色的城市,因古蹟眾多而得名「摩洛哥南方明珠」。
這裡無論王宮、平民百姓居住的老城、還是歐洲人度假的大飯店,外牆的顏色都是陶土紅,放眼望去,滿目皆紅。
庫圖比亞清真寺是馬拉喀什的地標建築,坐落在市中心的德吉瑪廣場旁。這座清真寺只對穆斯林開放,普通遊客無法入內遊覽。
在馬拉喀什,曾經的王室宮殿、大臣府邸搖身一變都成了摩爾風格的精品酒店,馬賽克曳地,挑高的壁畫穹頂和吊燈演繹出宮廷感,大理石柱與鏤空雕花分割出中庭的泳池空間,一切都是夢中的景象。
走出庭院,踏上復古馬拉車,車夫穿著寬大的罩袍,駕著復古的馬車,時而踢踢踏踏從古老的皇宮門口悠然而過,時而穿越人群密集的古老市場,時而又在公路上和汽車並駕齊驅,一日看盡這座老城的過去和現在。
在紅色的馬拉喀什中,唯一的異類是藍色的馬若雷勒花園。在這座12公頃的植物園裡,匯聚了整個摩洛哥最前衛的藝術家。花園不大,但是步移景換,每走一步都恨不得停下來拍張照。
從日出到深夜,你可看到印度的舞蛇人、出售香料茶葉的阿拉伯人、講故事的摩洛哥長鬍子老人,各種賣藝的表演,還有數不清的買賣食品、飲料、服飾、地毯、擺設、皮革、手工藝品小攤位。
它就像香港的蘭桂坊、上海的新天地一樣,因為有此廣場,馬拉喀什才有了無窮生命力。
2001年,馬拉喀什德的德吉瑪廣場,夜市匯聚之處,被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爾祖卡
梅爾祖卡是摩洛哥進撒哈拉沙漠的入口,在這裡騎著單峰駱駝,慢慢走向沙漠深處吧!
梅祖卡的紅沙豔麗多姿,還擁有撒哈拉最高的沙丘之一的Chebbi山丘。
不可思議的地貌、浩瀚的沙景總能受到旅行者的青睞,再次重溫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又一次的坐上抽屜裡的時光機,造訪1974年的那個異次元空間。
當「空罐子又響起」時,我知道,是撒哈拉的風,溫柔的暖風,再次吹起。給這片遙遠的沙漠渲染出了奇幻的色彩,讓更多人心生嚮往。誰能相信,會在撒哈拉的沙漠裡,睡了這輩子最香甜的覺。
梅克內斯
黑色之城梅克內斯,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年輕、也是最低調的一座皇城。古城以蜿蜒徘徊的古城牆和城牆上眾多的馬格里布式古城門而聞名,因此梅克內斯又有「多門之城」的美稱。
曼索爾城門有摩洛哥凱旋門之稱,歷經300年的城門依然雄壯威武,城門的正面鑲嵌了許多精美花紋的馬賽克瓷磚,大門頂端是阿拉伯文的箴言。城牆厚實堅固,有25公裡之長,是世界文化遺產。
1672年摩洛哥王室的祖先伊斯梅爾,將梅克內斯定為首都,他打敗了英國和西班牙統治者,統一了摩洛哥。梅克內斯之所以叫黑色之城,是因為伊斯梅爾有一支十五萬人驍勇善戰的軍隊,而這支軍隊是由黑人奴隸組成。所以黑色成為了梅克內斯的代表色。
菲斯古城
被美國著名雜誌(Traveler)評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的菲斯古城,是摩洛哥絕不能錯過的一站。
幽長狹窄的街巷,石板路鋪成的小道,空氣中瀰漫的香料與藥草味,和忽遠忽近噠噠的馬蹄聲,讓菲斯成為無數人嚮往的地方。
菲斯還有超過300座清真寺,其中卡拉維因清真寺有上千年歷史。號稱世界上最古老的卡拉維因大學也在非斯,現在仍有上千名學生就讀於此。
菲斯的手工藝非常聞名,而這些傳統技藝幸運地被保存了下來。可以去當地著名的瓷器學院,了解摩洛哥迷人的馬賽克瓷片的製作過程。體驗製作手工流程,感知手工藝的不易和匠心。
這裡除了擁有美麗的宮殿和700多個清真寺,還有千年歷史的「皮革染坊」。幾百個五顏六色的染缸依次排列,勞作的工人穿梭其間,相當壯觀。
鞣革的方法和600年前沒有多大差別,為了讓皮革呈現天然植物的色澤,採用手鞣皮革及自然風乾的古法處理。
丹吉爾
丹吉爾與蔚藍海水交相輝映,瀕臨大西洋浸淫地中海文化,誰沒到過丹吉爾,丹吉爾會為他傷感;誰看到了丹吉爾,他就會為丹吉爾而感動得流淚。
附近的大力神洞形狀酷似一幅非洲地圖,因此它又被稱 作「非洲之洞」。深入洞穴之中,從幽暗深邃中仰視外面的藍天,也會不經意間產生「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懷。
瓦爾扎扎特
瓦爾扎扎特是摩洛哥東南部的一個小鎮,它的名字來自柏柏爾語,字面意思是「沒有噪音的地方」,這個小鎮被視為「沙漠之門」。這裡曾經是一個軍事前哨站,後來被很多導演們相中拍了很多電影,是西方電影最喜歡取景的地點,比如《角鬥士》、《情陷撒哈拉》、《間諜遊戲》等很多電影都在此拍攝,因此也被稱為「摩洛哥好萊塢」。
這裡也是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必經之路,來摩洛哥的遊客無論是自駕還是搭車都會在這裡停留,少則半天,多則一天。進入村莊要沿著山坡盤旋而上,走得不多一會兒就到了。紅土建築群仍然保留著幾千年前的模樣,順著山坡依次而建,層層疊疊,非常可觀。
在權遊的第三季,龍母解放了奴隸制的淵凱城,淵凱城的拍攝地就是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