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吃」,是格外講究的,全國各地總有適合不同地域的特色,於是便有了味道各異的「地方菜」,說起來地方菜,實際上便是各地留下來的老味道,因為「菜」隨人而生,隨味覺而發生變化,所以,特色菜中往往融合了人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
就好像,在他鄉裡,吃上一口「家鄉的味道」,那麼便仿佛嘗到母親的味道,顯得暖意洋洋;在闊別已久的校園外,吃上一口街邊的小吃,那麼學校生涯的各種回憶便湧現腦海,顯得追憶悠悠;在擁擠的小巷子裡,吃上一碗最廉價的「特色」,那麼「拼搏時的不易」,便在眼前歷歷在目,瞬間那段青蔥歲月中被時間帶著奔跑的勇氣便湧上心頭,顯得格外堅毅!
所以,更多的時候,小吃吃的不是一種味道,美食,嘗的不是一種新奇,而是在味覺與感官之間,迸發而出的一種情懷,這種情懷,不以人的意志轉移,不因財富的多少而變化,根植於心,發乎於情!
在南陽城區中,曾經在90年代後,形成了3條「火爆」的小吃街,府衙周邊的以新華路與和平街的交匯之處,新華城市廣場周邊的廣場南街沿線,以及白河南嵩山路沿街!3條小吃街,幾乎成為承載南陽美食最集中的地區,但如今風光不再,府衙周邊人氣凋零,廣場南街寥寥無人,只剩一條白河南的嵩山路沿線中,人氣依舊,只是曾經的許多老店,已經易主,留下的只剩「夜市」苦苦支撐!
小吃街「風光不再」的內部原因
1、商業中心的變遷:和所有的地方一樣,但凡小吃街,皆是人氣的聚集地,無論是曾經的「府衙」的新華路和和平街附近,還是新華廣場周邊的廣場南街沿線,都是聚集人氣的商業步行街,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南陽主要的城市中心就是梅溪路與新華商城,後來新華商場被「丹尼斯」代替,成了大商場,依舊留在了不少人氣,梅溪路被府衙商業街所替代,形成了新的豪盛百貨。
2、城市發展的需求:隨著城市交通壓力的增大,城市化水平與街道整潔的需求,新華路的小吃店逐漸被時代遺棄,集中到了府衙美食街上,而廣場南街則是在整頓中,逐漸縮小,如今只剩下零星的幾家小店,人氣大不如前!
3、外賣等多重信息化的變遷:曾經有一種說法:叫信息改變生活,的確,短短的幾年時間,以「餓了嗎、美團」等為主的外賣送餐服務,已經實實在在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無論你在城市的那個角落,只要你有需求,外賣便能送到家,於是,地域位置不再是唯一的條件,很多商家開始選擇到地理位置一般,甚至不是主要街道的地區開設美食店,對準的就是外賣送餐生意。
消費者的目標與群體發生改變
消費群體的變遷:小吃街自古便是「年輕人」的樂園,但隨著近幾年的發展變化,更多的年輕人選擇環境更為舒適,服務更加完善的商場「美食城」,這種意識化的變遷,直接改變了小吃街的狀態,比如現在的新田360,其中的4樓、5樓的美食店,長時間人氣爆棚,人聲鼎沸!
口味的變遷:而對於多數家庭來說,老式餐廳與快餐,已經不能滿足對味覺的需求:反倒以「生態園」為主的郊區美食開始逐漸風靡,十年來,隨著南陽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車,已經成為家庭的「必需品」,而私家車的普及,更是讓南陽人對美食的追求,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於是在郊區,更多的以「生態園」為主的鄉村風格美食成了更多人的選擇。
由於郊區,人口聚集程度較低,停車也較為方便,特別是郊區更容易塑造各種雅致的環境,在各種景觀、特色的點綴下,在幽靜的樹林中,在小橋與流水之間,和家人和好友相聚,無疑也是一種別有的感受。其次,不少「生態園」以打造情懷為主,諸如各色菜系集聚,各種風味凝聚,形成了新的「園林似」餐廳,讓人更覺得新奇!
也正因如此,所以3條小吃街,風光不再,也就有了合適的答案,因為市場就是這樣,改變的往往不因為同行、也不因為位置,而是實實在在的需求,跟上時代、隨著變遷去發展,才能始終保持其「絢麗」的青春,否則可能會被現實所打敗!
關於「南陽曾經最火爆的3條小吃街,如今風光不再」你有哪些觀點,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