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勝的啤酒、咖啡、奶酪、魚露……發酵食品的味道是成人的味道

2020-12-12 澎湃新聞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對於發酵食品的味道,我們必須先克服自己的厭惡,之後才會對之讚賞有加。很少有小孩會欣賞典型的咖啡味道以及味道濃烈的奶酪,還有發酵魚、魚子醬,他們也無法分辨魚露中豐富的味道層次。甚至酸奶和新鮮奶酪也是慢慢加入孩子的飲食的。發酵食品的味道是成人的味道,是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欣賞的。品嘗發酵食物的樂趣實際上來源於「對成熟的愛好」。

*文章節選自《不生不熟:發酵食物的文明史》(三聯書店2020-6)。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The Cider Mill

John George Brown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節選)

文 | [ 法] 瑪麗- 克萊爾·弗雷德裡克

在我們日常飯菜中,有一類「習焉而不察」卻極為特別的食物,這就是發酵食物。它們天生地既讓人迷戀又使人厭憎。某些發酵食物被一些人認為是珍饈美味,同時又被另一些人厭惡到無法入口。這兩種評價之間的界限根據群體、家庭、國家、大洲的不同而變化。法國人鍾愛的有氣味的奶酪,對亞洲人或美洲人來說似乎不太乾淨。享用在陽光下曝曬一年的海豹肉對於加拿大的因紐特人是一種無上的歡樂,但歐洲人認為它腐爛得令人噁心。我們還可以以咖啡為例。世界各處都喝咖啡,但是煮咖啡的方式在法國、土耳其、義大利、德國和美國都有所不同。當然,一個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會覺得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本地的發酵食物是珍饈佳餚,而異國的發酵食物只能證明外國人缺乏品位,甚至是野蠻粗俗。

發酵食物並不是始於現代。在羅馬徵服希臘的古代,小瓶的魚露和金子等價。對於我們這些認為魚露僅僅是一種簡單由腐魚製成汁的人來說,這種現象很難理解(反之,我們很能理解品質絕佳的葡萄酒賣出天價,而印第安人深以為奇)。普林尼(Pline)用「和蛤的味道一樣令人不快」來形容魚露的氣味,儘管他很喜歡它。普洛特(Plaute)則不是魚露的愛好者:他用「渣滓」這個意味著「腐爛」的詞來辱罵魚露。在16世紀,康拉德·格斯訥c(ConradGessner)提到好幾種發酵魚被沿海的北方民族熱切追捧,處於歐洲內陸的國家則因噁心而拒絕接受它們。在北美洲,由婦女們咀嚼又吐出的玉米粒製成的發酵粥,還有在水甕中發酵幾個星期的嫩穗,讓殖民者們談之色變,卻讓美洲印第安人歡欣鼓舞。在馴鹿的大肚子內裝滿熱血,然後束緊並發酵,這對於印第安人來說如同「果醬」,而歐洲人卻認為這是不乾淨的東西。發酵物對於一些人來說是精緻美食,同時也是另一些人眼中的腐爛物和令人厭惡的對象。

非洲臭黃油(左)搭配著摩洛哥千層餅(右)一起食用

發酵品和腐爛物之間的界線取決於地理來源以及進食者的文化範圍。這條界線讓我們想起了另一條,即希臘人和蘇美爾人在野蠻和文明之間樹起的界線:是否食用發酵食物也許能區分出兩類人群。界線總是被嚴肅對待,比如在《創世記》中,拒絕喝酒的人會被懷疑處於魔鬼的控制下。以不一樣的方式發酵食物的人在中世紀也同樣被懷疑,幾個世紀內,釀造葡萄酒方法的不同使猶太人和基督徒彼此敵對。1444年5月25日,卡龐特拉(Carpentras)城有布告宣稱:「沒有任何基督教徒敢去猶太人的酒館喝酒,因為猶太人不喝基督徒的酒,基督徒也不應該喝猶太人的酒。」同樣的分離現象也肆無忌憚地體現在麵包及其衍生品上。有一句西班牙諺語稱:「聖周(復活節前一周)不做煎餅的人家肯定是猶太人。」

反映葡萄酒製作過程的古埃及壁畫。葡萄採摘下來後通過踩踏榨取果汁,儲存在罐子裡發酵以得到葡萄酒。(古埃及法老納赫特墓)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教會誕生之初需要和猶太教劃清界限,因此教會放棄了割禮和安息日,允許食用豬肉並選擇發酵麵包用於禮拜儀式,以便和猶太人的無酵麵餅有所區別。在7世紀之前,做彌撒的麵包由信徒提供,但逐漸變成特別製作,以便人們能將用於禮拜儀式的麵包和日常所用的麵包區分開來。因為實際的保存等原因,又因為和猶太教的分割已經完成,在兩根鐵桿上做出的平底麵餅成了聖餐獨一無二的麵包。這種緩慢且逐漸發生的變化因教會分裂在11世紀最終完成: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提筆譴責羅馬的基督教徒使用無酵麵餅,認為這是「猶太人的方法」,而酵母和發酵是耶穌基督的象徵。東正教會總是在聖餐上用發酵麵包,生機勃勃的酵母在儀式中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

從12世紀開始,猶太人會因為褻瀆偷來的聖餐麵餅被判死刑。他們用釘子釘麵餅或直接焚燒,根據傳說,被這樣虐待的聖餐麵餅會神奇地流血。關於這些褻瀆行為的敘述被再次創作,搬上舞臺,並在教堂前以聖跡劇的形式上演。在同一時期,仇視猶太人的各種法令開始頒布,一直持續到1308年美男子腓力四世(Philippe LeBel)將猶太人驅逐出法國。他並非無可指摘,因為這些事件都是在聖體麵包變成不發酵的麵包之後發生的。被唾棄的「猶太人」作為配角,通過其褻瀆行為,證明了基督的顯靈。我們還能通過這些傳說再次確認猶太人的無酵麵包和基督徒的麵包之間的區別:必須證明這種白色平底的聖餐麵餅實際上包裹著耶穌基督的身體,儘管它曾失去其酵母。食物的發酵與否標誌著「好」與「壞」、「純潔」與「不潔」之間的區別,當然首先是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區別,還意味著東正教徒和基督徒之間的不同。

The Triumph of Bacchus

Charles-Joseph Natoire

日耳曼國家的基督教化遵循了同樣的思想脈絡,喝啤酒的人地位曾經很低。數目龐大的文章和諺語都顯示啤酒曾被認為是窮人和平民的飲料,甚至是巫師和魔鬼在安息日共享的飲料。貝特朗·黑爾(Bertrand Hell)分析了作為異教徒飲料的啤酒和作為新教高貴飲料的葡萄酒之間的對立。啤酒是北方宗教的飲料,而葡萄酒則是來自南方的新教的美酒。啤酒的失寵持續了好幾個世紀,一直到宗教改革運動使之恢復名譽。當然,宗教改革運動並沒有使啤酒成為和葡萄酒一樣的天主教聖酒,但是它使啤酒恢復了名聲,去除了它與魔鬼糾纏的一面。如今,喝啤酒的國家從地理上對應著新教,而喝葡萄酒的國家則對應天主教。

展現古埃及製作啤酒場景的木質小雕像,收藏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玫瑰十字埃及博物館

發酵還是腐爛,純潔還是不潔,文明還是野蠻:這些分類解釋了美國士兵在1944年登陸法國後的反應,他們根據聞到的味道就認為能在煉製卡芒貝爾奶酪的乾燥室裡找到屍體。

傳承儀式

好惡在每個個體身上表現各異,在一生中的各個階段也不盡相同。這些現象揭示了有些好惡是後天獲得,也有一些是與生俱來。比如,大家都知道嬰兒喜歡甜味,而苦味會讓他們皺眉。

實際上,對於發酵食品的味道,我們必須先克服自己的厭惡,之後才會對之讚賞有加。很少有小孩會欣賞典型的咖啡味道以及味道濃烈的奶酪,還有發酵魚、魚子醬,他們也無法分辨魚露中豐富的味道層次。甚至酸奶和新鮮奶酪也是慢慢加入孩子的飲食的。發酵食品的味道是成人的味道,是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欣賞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喜歡吃發酵食物意味著我們長大成人,完全成了同類團體中的一員。在某些地區,這甚至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在蒙古地區,孩子們很早就被教授喝馬奶酒。當他們將近八九個月大,能夠喝點湯時,大人就會讓他們品嘗發酵的馬奶,因為在大草原上,不吃此類食物他們無法存活。

蒙古奶酪biaslag

在世界上所有的烹飪法中,和發酵有關的都來源於這種學習,這是真正的傳承儀式。我們可以從中區分出縱向和橫向的傳授,由同一團體中的成人向孩子傳授為縱向傳授,不同團體中的兩個成人間的傳授為橫向傳授。要加入一個新團體,不管是成人的團體,還是另一個國家或另一種人群,都會發生由一個等級向另一個等級、一個領域向另一個領域的傳遞。和所有的傳承儀式一樣,這類傳遞也包括一種考驗:必須克服內心的厭惡,尤其是根深蒂固的偏見。納豆是由黃豆在一種特別的酵母作用下製成的,其外觀黏糊糊的、稀稀的,像一團液體蛋白。日本人無納豆不歡,而歐洲人絕不會自發選擇納豆。這種並非出自本我的嗜好需要宣講、解釋和支持。

納豆(日本)

發酵食物經常成為我們向遊客或新移民極力推薦的食物之一。比如在法國,如果外國人喜歡我們的卡芒貝爾奶酪或洛克福(roquefort)羊乳奶酪,我們就會對其產生一種特別的敬意:他們成功通過了考驗。在冰島,人們會偷笑著讓初來乍到的人品嘗幹鯊(hakal),這是一種已開始變質、在海灘沙子底下藏了好幾個月的鯊魚肉。在墨西哥的塔巴斯科州(Tabasco),有一種名為波瑟爾(pozol)、源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的飲料,由玉米和可可製成。有諺語云,如果來到塔巴斯科州的遊客喝了波瑟爾並喜歡它,那他就能在當地安家了。傳承儀式完成了,所有人就這樣成為同一人類群體中的一員。

掛起來等待陰乾的幹鯊。發酵後的幹鯊氣味難聞,冰島人建議初次品嘗的遊客捂住鼻子。

教授一個弟子必須逐步進行,並伴隨長期的訓練。一個亞洲人能區分出一千零一種魚醬的香味。新加坡的克里斯多福·唐講述了一段歐洲人難以理解的經歷:

在品嘗來自越南、泰國、緬甸、中國、韓國和菲律賓的魚醬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它們差異明顯。韓國魚醬有著有點變質的胡瓜魚子的味道,緬甸魚醬讓人想起蘑菇的芳香,而越南魚醬的味道最為複雜。

同樣,葡萄酒、咖啡、茶或巧克力都擁有無窮無盡的豐富芳香。如果要細細品味這些產品,那就必須了解其習俗慣例,並掌握詞語來形容所體會到的多樣感覺。

藝術中的奶酪。出自荷蘭女畫家克萊爾·佩特斯(Clara peeters)《靜物與奶酪、杏仁和椒鹽卷餅》。

品嘗發酵食物的樂趣實際上來源於「對成熟的愛好」。所謂成熟,既可以理解為味道的成熟,也可以理解為對成熟事物的嗜好。據此來看,用鹽提味的米飯和用魚醬調味的米飯引起的迴響迥異。後者擁有其他的香味,這些額外的芬芳不僅來自原材料,還源於其成熟過程。我們也可以用兩種不同年份的葡萄酒或新鮮奶酪和成熟奶酪來做同樣的比較。意識到這些不同之處就會激發人的學習欲望,並調整口味。正因為如此,被吞吃入腹的食物才被賦予了意義,一種能使同一集體中的人們發生聯繫、讓外來者融入其中的文化意義。

從身份象徵到愛國主義

即使野蠻和文明的概念要上溯到另一個時代,發酵食物在如今仍然是本地人之間形成默契的標誌。在世界各地,這些食物都能引起人們的身份歸屬感,即使在最講究衛生的工業化國家,一些發酵食物(通常是其他國家的)總會被禁止。洛克福羊乳奶酪和半軟荷蘭乾酪在美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瑞典人的發酵鯡魚,即鯡魚罐頭(surströmming),在法國航空公司和英國航空公司也有相同的待遇。發酵食物傳播著祖國的味道,將原屬同一團體的人們聯繫在一起。居斯塔夫·福樓拜在他的《思想錄》中寫道:

我是個野蠻人,我渾身肌肉懶散,神經反應遲鈍,有著綠眼睛和高大的身材;但我同樣有衝勁,固執、暴躁易怒。所有的諾曼人都是像我們這樣,血管中流淌著蘋果酒。這是一種酸酸的發酵酒,有時會讓酒桶的木塞子跳起來。

卡芒貝爾奶酪可能是幾百種奶酪中最能代表法國的奶酪。根據傳說——就像任何好的發酵產品所遵循的那樣——卡芒貝爾奶酪也有其誕生的傳說。它「發明」於法國大革命時期,也就是法國的國民身份歸屬感形成的時期。據說是位叫作瑪麗·阿瑞勒(MarieHarel)的年輕農婦根據一位被她藏在農場內來自布裡(Brie)的逃亡神父所提供的秘方製作出來的。這個神秘的起源,既顯了聖跡又非常傳奇,賦予了這種新奶酪神聖的光環。實際上,對這種奶酪的需求於18世紀初才開始在維穆捷和利瓦羅地區產生,人們因此必須從越來越遠的地方收購牛奶。

卡芒貝爾奶酪是法國的標誌性美食之一

卡芒貝爾奶酪本來可能和其他很多法國奶酪一樣留在本地,但是傳說在1863年為巴黎到卡昂的鐵路線舉行的通車典禮上,瑪麗·阿瑞勒的孫子讓皇帝拿破崙三世品嘗了卡芒貝爾奶酪。皇帝覺得這種奶酪非常對他的口味,親自推銷它,將它賣到了巴黎。最後一個重要事件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時卡芒貝爾奶酪生產商工會獲得了軍方市場:每個士兵在他的配給食品中都能收到卡芒貝爾奶酪。故事結束於1926年,乘著法國大事建造大戰犧牲者紀念碑的東風,在維穆捷小鎮上也有了一座獻給瑪麗·阿瑞勒的紀念碑。這座獻給卡芒貝爾奶酪「之母」的紀念碑其實是一座和平之碑,頌揚了農民、傳統以及一直存在的典型的法國道德準則,這能使人安心,尤其是在人民需要寬慰的時刻。

距離我們更近的是2007年奶酪商為維持原料牛奶的生產而對抗工業家的鬥爭,表達了我們這代人在經濟全球化以及來自別處的荒謬規則前所生發的焦慮:卡芒貝爾奶酪一直是法國古老農業國家身份的象徵,也一直反映法國在面對抽象的威脅如全球化、一體化、工業化等時表現的統一。今天這些奶酪(尤其是工業生產的奶酪,它們更需要表現自己的正統合法性)的廣告中還是上演著已經不再時興的農耕生活的黃金時代、綠色田野、「我們的」土地上的財富、農村的特別之處、家庭場景、孩提時代、代代相傳、回鄉尋根以及文化遺產。同樣的論據也被流動商販用來拍賣薩布齊格(schabzieger)奶酪,從16世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如此。這些忠實於傳統、祖先、故土的形象和發酵食品是同質的。

洛克福羊乳奶酪是最負盛名的藍黴奶酪

在韓國,以辛辣的發酵蔬菜為主要材料的泡菜(kimchi)是國家特色,魚醬則是越南的象徵。在土耳其,愛蘭(ayran)酸奶是國民飲料。在巴伐利亞,啤酒是當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擁有水源的村莊都為擁有自己的啤酒廠感到驕傲。在泰國,當布朗德(Boonrawd)公司於1930年推出第一款完全國產的啤酒——勝獅啤酒時,就賦予其愛國主義色彩:標籤上提到了這是「泰國啤酒」,而當時正是泰國的愛國主義愈見盛行的時期,其廣告因此需要塑造出一款全民的愛國飲料形象。在菲律賓,生力啤酒同樣是國民飲料——愛國主義的飲料。該品牌希望體現現代性,因此努力發展,逐漸取代了當地的其他酒類,並捐款支援鄉村的各種電氣化項目。不過,人們狡猾地遵守一個牢不可破的傳統,即將啤酒空瓶保留下來儲存傳統魚醬或椰酒(lambanog)——當地的一種酒。

辣白菜是最著名的韓式泡菜之一

……

在經歷過殖民或被吞併的國家,當地土著的發酵食物被愈發看重。祖魯王在1883年承認高粱啤酒是祖魯人的飲料,祖魯人喝這種酒就像英國人喝咖啡一樣。17在南美洲,對於印第安人來說,暢飲龍舌蘭酒和吉開酒(chicha)是他們表示鍾愛自己民族文明的方式。蘇格蘭的獨立戰爭已經結束很久了,但是每年的1月25日,蘇格蘭人都會為紀念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其作品靈感大多來自蘇格蘭的民間傳說和傳統——舉行慶祝活動,慶祝的方式是享用一頓自成體系的晚餐,其中包括哈吉斯(haggis),即填滿了內臟和燕麥糊的母羊胃,現在的哈吉斯已經不用發酵了,但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它是需要發酵的。這道菜被認為是蘇格蘭的「國菜」,通常配威士忌酒和蘇格蘭奶酪,如拉納克郡藍紋(lanarkshire blue)奶酪和卡博克(caboc)奶酪。在這一天開懷暢飲不僅是慶祝處於危險中的民族獲得勝利,也是通過這種姿態重申人民具有抵禦危險的能力。

……

這一切並不會使人感到驚訝:發酵食物具有強烈的身份歸屬性,永遠離開自己國家的移民者帶著他們的酵母一起旅行。酵母能將他們和他們的根、祖國、祖先聯繫在一起。在20世紀70年代移民到法國的寮國家庭繼續準備著寮國魚醬padek和醃漬蔬菜,這些在他們的烹飪中非常重要。在美國,如今消耗的發酵食品都是由移民帶進來並經過美洲印第安人實踐改進的。桑多爾·卡茨特別提到一位95歲老人的感人故事。這位老人是一個在20世紀初移民美國的芬蘭家庭13個孩子中的幼子。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媳是否知道怎麼照看「種子」。「種子」是芬蘭人的自製酸奶viili所用酵母的名字,這種酸奶是非常典型的濃酸奶,所用酵母代代相傳。移民者在出發之前將乾淨的手帕浸在發酵牛奶中,拿出來晾乾,再把它藏在行李中,一起經歷長途旅行去開始新生活。兒媳寬慰老人,說她知道怎麼照看,老人在第二天晚上就去世了。對於移民者來說,酵母是他們在新的國家能夠繼續生活的保證。新的國家、新的生活,但不能不保留住祖先的根。對於這位孕育在芬蘭土地上、誕生於美國土地上的老人來說,知道酵母的根來自孕育了他的芬蘭家庭,知道它將一直延續,就能確信生命將會一直繼續,即使他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德國歐特家博士最早將「化學酵母」量產,推向家庭主婦。圖為其在1903年的廣告

美國是個特殊的飲食群體,通過其飲食就能象徵性地描繪出這個國家的移民歷史,發酵食物確實能反映美國的文化特性。美國人在社交場合喝的啤酒,也是他們向過往的遊客提供的飲料,是由德國和英國移民帶到美洲的。番茄醬在工業化生產之前,其實是一種受亞洲人啟發的乳酸發酵產品。塔巴斯科辣椒醬,是南部烹飪的特色所在,根據一份能上溯到美洲印第安人的食譜製成。美國的標誌性食物——漢堡,直接來自日耳曼國家,其中一定含有發酵麵包、番茄醬以及醋漬小黃瓜,這些原料也都是發酵食物。法式酸菜(choucroute)和黑麥麵包也有美國版本。中歐的猶太人帶來了貝果(bagel),它是一種圓形麵包,現在成了紐約的標誌。猶太人還帶來了源自醃製牛肉的五香燻牛肉(pastrami),製作時需要用鹽醃漬並發酵,可夾在三明治中食用。義大利人也改進他們的比薩,使之適應新的土地:麵團更厚,奶酪種類也不一樣;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是否發酵來識別美國比薩和義大利比薩。還有來自西班牙的移民,他們將葡萄種植術和葡萄酒釀造法帶到了加利福尼亞。甚至連可口可樂這種代表美國飲食的飲料,也是來自一位科西嘉醫生的藥用葡萄酒配方。可口可樂亞特蘭大總公司對此秘方的推崇引發了各種關於其配方的謠言。但在今天,只有生產方法仍是秘密,因為攝譜學能揭開原料的神秘面紗。我們已經得知,在可口可樂的生產過程中很可能進行了至少一次發酵。實際上,2007年的一場論戰逼迫可口可樂公司承認該飲料可能含有極少量的酒精,其含量能達到1.2%。這在伊斯蘭國家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如果沒有經過發酵,酒精又是從何而來呢?

狄俄尼索斯伸出一隻康塔羅斯杯。這幅希臘式的黑繪風格的繪畫被發現在公元前6世紀武爾奇(Vulci)的一個盤子上。

我們還能發現,約翰·彭伯頓(John Pemberton)在1885年發明的可口可樂的第一份原始配方顯示它確實是一種由葡萄酒、古柯葉、可樂果以及達米阿那(damiana)為基礎原料製成的酒精飲料。其中達米阿那是墨西哥人用來製作據說具有壯陽效果藥水的一種植物。我們離由葡萄酒和藥草製成的史前雞尾酒的遠古配方並不遙遠,這可是史前出現的第一種酒精飲料!由于禁酒令的下達,這種飲料演變成了不含酒精的蘇打水。東北部的人們在19世紀生產一種以生薑、糖水和類似克非爾(kefiu)奶酒的細菌培養物為基礎原料的薑汁啤酒。這種飲料於18世紀誕生在英國,從1851年開始在美國生產。轉折點在20世紀來臨,一種不發酵的碳酸汽水——加拿大乾薑水取代了它。和可口可樂一樣,加拿大乾薑水因為禁酒令而得到了飛速發展。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在移民或殖民團體中,當身份變得不確定時,保留住文化的根和傳統就顯得非常重要。飲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飲食實踐中所展現的知識總是最能與殖民者或移民國家的習慣和品位區分開來:獨特甚至讓人難以接受。發酵食物的情況顯然也是如此,它在對自我的肯定上體現了巨大的價值。我們經常能看到它們經曆本土化的改造過程,使得它們在移民國家比原產地更加重要。在主要由移民構成的國家中,如美國,它們直接參與了國家歷史傳奇的書寫。

在舊金山,來源於淘金者文化的傳統酵母麵包經歷了相同的過程;其獨特之處影響了這個以工業生產麵包為主食的群體的習俗。「舊金山法式酵母麵包」成了這座城市的文化遺產之一,人們甚至為此建了座博物館。該城市還擁有一所麵包學院,這可是整個美國領土上唯一一所專教如何製作手工麵包的學校,眾所周知,美國的麵包大部分是工業生產。因此,「手工麵包店」這個詞語總是和美國格格不入:舊金山3家最古老的麵包店僱用了超過1000名員工,每年生產6000萬隻麵包。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的皇家麵包店,其中有各種類型的麵包,還有的被捏成了動物的形狀。出自國王谷壁畫。

……

舊金山的酵母麵包和卡芒貝爾奶酪一樣,具有發酵食物蘊含的所有象徵性以及文化性特徵,是其中的典範。這些特徵體現在4個方面:發酵食物是生活必需品,有時甚至能挽救生命;它被認為有益健康,同時又很美味。發酵產品的象徵意義甚至超過了它作為食品在營養和味道方面的價值。它一定是出自當地,其生產無法遷移,否則就會失去其特性。發酵產品被本地人認為和他們的歷史息息相關。它是團體的標誌,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人們靠它辨識自己。發酵食品作為身份證明能將人類分為不同群體。事實上,發酵食物能將人們聯繫在一起、團結在一起,因為發酵過程和烹飪一樣,是將我們定義為人的標誌。

不生不熟:發酵食物的文明史

[ 法] 瑪麗- 克萊爾·弗雷德裡克 著 冷碧瑩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6

ISBN: 9787108064943 定價:45.00元

原標題:《引人入勝的啤酒、咖啡、奶酪、魚露……發酵食品的味道是成人的味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咖啡果肉、豆渣、啤酒糟……食品加工副產物潛在利用價值待深挖
    比如,啤酒釀造後的廢穀物、豆漿加工的副產品豆渣、咖啡烘焙後的果肉、牛油果葉等往往會被丟棄。事實上,食品加工中的副產物並不是毫無價值。據市場調研公司稱,隨著全球奶酪市場的不斷擴大,其加工產生的「廢物」乳清和乳清蛋白,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約113億美元。這已成為食品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途徑,很多企業正在研究和發掘這些副產物的潛在利用價值。
  • 啤酒、咖啡、巧克力是如何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食品的
    啤酒、咖啡、巧克力是如何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食品的 漢斯·J·圖特貝格 2016-02-03 15:37 來源:澎湃新聞
  • 天哪,直接用肉發酵做成的肉醬會是什麼味道?
    肉醬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當時是以打獵所獲的獸禽類為原料加入鹽發酵製成的,古人稱為「醢」(hǎi)。根據肉的類別,在前面冠以馬、鹿、兔等,如魚肉做的醬稱為魚醢。現在的畜禽肉醬很少用肉來直接發酵的,一般都是在豆醬或面醬的基礎上加入肉丁或肉沫進行調製,比如牛肉醬的製作。魚露或魚醬是以小魚小蝦等水產品為原料直接發酵法製得的。
  • 傳統發酵魚露特徵風味是如何形成的
    日曬夜露的自然發酵是傳統魚露發酵工藝的傳承與延續,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經過多種生化代謝途徑生成多種風味代謝產物,從而形成魚露特有的色、香、味。
  • 酸奶、饅頭、泡菜、啤酒和醬油,它們都是一家人——發酵食品!
    其實,發酵食品是食品中的一個重要的大類,除了上面的饅頭、包子外,還有很多品種。從廣義上來說,人們利用有益微生物(最常用的有酵母菌、麴黴以及細菌中的乳酸菌、醋酸菌、黃短桿菌、棒狀桿菌等)加工製造的一類食品都可以叫做發酵食品,發酵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
  • 音樂還能影響奶酪的味道?瑞士科學家發現,嘻哈音樂讓奶酪更美味
    但是最近,來自瑞士的科學家,花了六個月的時間來研究音樂對奶酪的口味的影響,而且他們還得出結論,把奶酪「浸泡」在嘻哈音樂的環境中,奶酪的味道會變得更棒。這項實驗由一位來自瑞士的研究人員完成,他的名字叫比特·瓦姆普弗雷(Beat Wampfler)。
  • 魚露是一種什麼食物?
    魚露是一種什麼食物?準確地說,魚露是一種提鮮的調味品。魚露,又稱鯰汁、蝦油、魚醬油等,是用海中的小魚小蝦等其它水產品為原料,經醃漬、發酵、提取釀造等多道工藝製作而成的一種味道極為鮮美的汁液,色澤呈琥珀色或紅褐色,且澄明有光澤,帶有鹹味、鮮味和香味。
  • 家庭自製披薩餅,不用發酵,做法簡單,餡料足味道好,學會不用買
    導語:家庭自製披薩餅,不用發酵,做法簡單,餡料足味道好,學會不用買好多小孩都特別喜歡吃披薩、漢堡之類的食品,其實這種快餐食品不僅是受到了小孩子的喜歡
  • 高位池養蝦如何使用「發酵魚露」
    borderid=131、老師您好,我這邊收了100公斤的小魚來製作魚露。請問發酵好的魚露能保存多久?有了發酵魚露的話,我就不打算使用發酵餅粕米糠混合液了。準備高位池全程用用魚露來肥水和補充氮肥,那發酵碳肥要發酵米糠好呢,還是玉米粉好?還是米糠和玉米粉一起混合製作好?謝謝老師。
  • 酒花麵包為何必須用天然酵母與野生酵母發酵、味道最好?
    (窯)烤焙了40分鐘的黑麥麵包,在零上40℃的夏天,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有情懷的麵包故事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有匠心的焙烤情懷@在口感和食材的搭配上都有創新@意境 激情 發酵 氤氳 沙龍 藝術@天然 綠色 麥香 原味 味帶 匠心@黑麥 藍莓 奶酪
  • 各國都有發酵食品:香蕉發酵的驚人效果
    愛酵素  在世界各國有許多發酵食品。  最一般大眾化的,就是啤酒、葡萄酒、乳酪、麵包、威士忌等。
  • 成年人的啤酒
    法國葡萄酒和奶酪、義大利麵、德國香腸、西班牙火腿……這些對於深諳美食美酒之道的朋友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當說到啤酒,比利時仿佛在一瞬之間成為了其中最有故事、最神秘、最有生活情調的國家,著名的啤酒作家麥可-傑克遜筆下的比利時更被稱為「成年人的啤酒迪斯尼」。
  • 手把手教你自製奶酪,味道香濃,不用出去買了
    自製茅屋山羊奶酪茅屋芝士Cottage Cheese。它是一種未經完全熟成的白色軟芝士,味道溫和,脂肪含量比一般的芝士要低很多,只有2%~10%,十分健康。在歐美十分流行, 多用作沙拉,主要配合水果食用.
  • 北京五大「臭味」美食推薦,味道有些臭臭的,但是又如此美味
    我們對於美食的認知大多都是很美味很美味的,但美食界還有另外一類很奇葩的美食存在,它們的味道不是香香的,反而是臭臭的, 它們這一類美食最大的特點就是臭的不行,但是又如此美味,你們覺得是不是很奇怪呢?提起「臭味」美食,你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 孩子該怎麼吃發酵食品?這些發酵食物是益生菌的替代品
    比起益生菌,更能維護孩子腸道菌群平衡的秘訣其實就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裡——發酵食品。發酵食品可以適量給孩子經常吃,不像藥物多少會有副作用。今天講一講孩子該怎麼吃發酵食品。   發酵的食物通常更好消化   發酵食品,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製造的一類食品。
  • 妙可藍多馬蘇裡拉奶酪優選原料 採用先進生產技術 傳遞幸福味道
    上海2018年8月16日電 /美通社/ -- 中國奶酪領導品牌 -- 上海廣澤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澤股份,股票代碼:600882)始終秉持「專注奶酪  專為國人」的品牌理念,採用國際先進的奶酪生產技術,生產符合國人口味和營養需求的奶酪產品,旗下品牌妙可藍多的精製馬蘇裡拉奶酪
  • 了解下調味料「魚露」是如何製作出來的?網友:明白了
    了解下調味料「魚露」是如何製作出來的?網友:明白了。中國特色美味美食非常的多,大多數美食都非常不錯,每一種美食有著不同的營養價值。雖然說中國當地的美食非常的好吃,但是添加了調味料之後味道更佳美味。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調味,每一種調味能調製很新穎的味道,小吃貨們,你們最喜歡什麼調味料呢?
  • 盤點飲食文化,這裡是「奶酪王國」法國,以及最簡單國菜的荷蘭
    麵包是法國最普及的食品,平均每天每人要吃三兩麵包。在巴黎街頭吃早點的人,大多是一杯牛奶咖啡或牛奶紅茶,加上一段抹果醬或黃油的麵包。法國人特別注意麵包的味道。法國農業科研所,研究在麵包中加入維生素、麥芽、卵磷脂和蠶豆粉等,以增加味素和營養。
  • 精釀啤酒和咖啡的奇幻相遇:美酒加咖啡,炫酷又繽紛
    當精釀師釀出只供少數人飲用的啤酒時,味道可能很驚豔。但是上量以後,要持續穩定地提供相同口味的啤酒就比較難。做精品咖啡亦是如此,做好自飲的咖啡很簡單,但要持續不斷給客人提供一模一樣的口味,卻很難做到。原因很簡單。
  • 南大門老爺爺韓式辣白菜【自然發酵,味道十足】
    #小黑話團購.美食#南大門老爺爺韓式辣白菜【自然發酵,味道十足】好物也需要懂的人品,請您自己提前做好功課,自行比好價格,看好團購規則再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