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記者在啟東市啟隆鎮永隆社區看到很多棕色和黑色的垃圾桶,居民唐淑英正提著兩個垃圾袋分別放入這兩類垃圾桶裡,她告訴記者:「這袋是菜葉子,應該放到棕色的『溼垃圾』桶。」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工作已在啟隆鎮全面推行。
垃圾分類是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實現垃圾末端處置減量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目前上海正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減量。啟隆鎮位於崇明島上,啟隆鎮副鎮長蔣林健說:「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是主動融入上海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啟隆鎮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啟隆鎮垃圾分類的總體思路是: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總要求,探索建立「戶分類投放、鎮回收清運、終端分類處理、實現減垃圾量」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垃圾分類對城市居民還在推廣階段,對農民來說更是新鮮事。為此,啟隆鎮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包括去崇明考察學習垃圾分類處理方法,引進垃圾處理設備等。該鎮還利用社區宣傳欄、電子屏以及微信公眾平臺等廣泛宣傳,提高群眾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認同感,促進農村居民充分認識到垃圾分類對綠色環保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減量工作中。
目前,啟隆鎮已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全鎮共發放入戶25L垃圾桶1500組,集中放置點250L分類桶101組,餐飲店專用180L分類桶30隻,分別用來存放「溼垃圾」和「幹垃圾」,同時在垃圾桶上標註了相應字樣和圖標,方便居民投放。
據了解,溼垃圾主要為廚餘垃圾、果皮等,收集後運送至鎮溼垃圾集中處置站,採用日處理能力為2噸的溼垃圾處理裝置,進行粉碎、固水分離、油水分離。經24小時發酵後生產出有機肥料,可用於還田,增加土壤肥力;幹垃圾則為除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溼垃圾以外的各類分不清的垃圾,收集後集中到垃圾中轉站轉送天楹環保進行無害化處理。
此外,對人體健康有害及對環境有危害的垃圾,由鎮設置有害垃圾集中收集點,投放紅色的垃圾桶,採取「以舊換新、實物兌換、有償回收」等激勵措施,激勵居民主動參與有害垃圾的回收。
「剛開始有些不習慣,每天扔垃圾還要分袋裝,覺得很麻煩。」社區居民黃炳章笑著說,「但都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垃圾分類對綠色環保有好處,可以改善大家的生活環境,我也不甘落後。」現在,黃炳章每天都會自覺把垃圾分類好放進不同的垃圾桶。
截至目前,啟隆鎮已初步確立了一套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垃圾分類辦法,生活垃圾減量明顯,原來全鎮生活垃圾平均每天5.5噸,現在平均每天4.5噸,減少約20%。與此同時,廣大農村居民也逐步養成愛護環境、物盡其用的文明生活習慣。 記者 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