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詩人薛道衡在《宴喜賦》詩中寫道:「妖姬淑媛,玉貌花叢。織女下而星落,嫦娥來而月空。澄妝影於歌扇,散衣香於舞風」,詩人筆下那些宛若天仙、香豔如花的女子,穿著精緻的短襦長裙,構成一幅歌舞昇平的絢麗圖卷。隋代時,女子的日常服飾,就穿的是短襦長裙。這種裝束,表現為上衣短,下裙長,上下的比例搭配適宜,有一種黃金分割的美感,具有豐富的服飾美學內涵。
襦是上衣下裳中的上衣。據說,古時候炎帝神農氏,就穿著紅色的襦。後來襦衣的樣式一直沒有太多變化,只在長短寬窄上做文章。隋代女子穿的短襦長裙,有一個特點是,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年輕貌美的姑娘穿上後,顯得特別的俏麗修長。就是現代人都要為之動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衫襦的袖口大多比較窄,窄袖衫襦始於南陳,到了隋唐之後,在士庶百姓之中間廣泛流行,成為一種人時的裝扮,在山東的隋墓,出土過一幅壁畫《徐侍郎夫人出遊圖》,從中可以看到,隋代女子穿著的短襦長裙,就是窄袖衫。窄袖衫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是受到胡服的影響,正如漢族人民以自己的服飾文化影響其他兄弟民族,北方少數民族也以自己獨特的服飾魅力,悄然影響著漢族服飾。而這一點,可能很多漢服愛好者還不知道。
儘管隋朝時間很短,只統治了37年,但隋代女子的服飾,卻趨於華貴。這一點從裝飾短襦長裙的圖案上,就可以看出。有出土的彩塑陶俑,描繪在衣服上的服飾紋樣,就有聯珠紋、獅鳳紋,團花織錦紋等,尤其以雲紋為多,色澤華美。有的衣服上,在菱形的格式中,布滿了白色的聯珠與黃色雲頭波形紋樣,秀美生動;有的衣服上,用忍冬卷葉和團花陪襯著雄獅和美鳳,新穎別致;有的衣服上,雄渾敦厚的蹲獅和體態輕盈的舞鳳搭在一起,金光閃耀,可與真實的織錦媲美,顯出隋代女服的俏麗華美。
像出土的隋俑,也多穿著相同樣式的小袖高腰的長裙,裙帶系在胸部之上。隋代的婦子髮型樣式也比較簡約,沒什麼特點大的變化,一般只有平頂式,將頭髮層層的堆上,形狀像帽子。額部的鬢髮被仔細地剃齊,這是承續北周以來「開額」的舊制,有一幅敦煌壁畫,描繪的是隋代貴婦進香的場景,圖中貴婦穿大袖衣,外披帔風或小袖衣。隋貴婦所披的小袖外衣,多為翻領式。侍從婢女及樂伎則穿小袖衫、高腰長裙,腰帶下垂,肩披帔帛,頭梳雙髻,人物眉目神情,均顯隋代時尚風姿。
帔帛與腰帶並舉,成為隋代女子在穿短襦長裙的人時搭配。從一些資料來看,隋代女子在一些場合,如勞動、娛樂或出行,喜用一種輕柔的帔帛作為裝飾。帔帛,也稱畫帛,通常是以輕薄的紗羅裁成,上面印畫圖紋。已經結婚的婦女,喜歡披帛幅比較寬,長度較短些的帔帛;沒有結婚的年輕女子,多愛披幅窄長些的帔帛,有的帔帛長度可達兩米以上。隋代的女性,穿著短襦長裙,將帔帛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隨著手臂的擺動而不時飄舞,非常美觀,也為隋代女服譜寫了美麗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