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在這裡交匯碰撞,蘊育出了獨特的文化。在這樣一塊不大的地方,你能聽到不同的語言、感受到不同的習俗,甚至,還有不同的食物。春節,那些遠在異鄉的異鄉客,用食物寄託著對故鄉的思念,讓我們去看看各地過年都會吃些什麼呢?
「無魚不成席」,年夜飯裡更是少不了魚肉。家住綠洲豐怡園的陳阿姨準備這道魚菜可不一般,魚肉入口爽滑鮮嫩,聞起來糟香四溢,是用太倉特色糟油烹飪而來。
可別小看這瓶太倉糟油,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乾嘉年間。一百多年前,一個開醬園、釀酒的商人李梧江,偶發奇想在米酒中加入辛香料及佐料封缸一年成為糟油,後來還成為了慈禧太后欽點的貢品。1915年,大名鼎鼎的太倉糟油還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斬獲了金獎。
陳阿姨在四十多年前從太倉來到上海嘉定,一開始是做裁縫,後來還做過生意,經過幾十年風裡雨裡的打拼,如今已在上海定居。熱愛文藝的她是社區裡的活躍分子,跳舞、手工樣樣精通。
為了讓家裡人在春節吃上地道的家鄉菜「糟溜魚片」,她提前到太倉買了一瓶糟油,把新鮮的魚肉去骨、切片,放點蛋清、澱粉攪拌均勻,就可以準備下鍋了。當糟油一倒進熱鍋裡,滿屋子都洋溢著糟香,再加一些木耳、胡蘿蔔等配菜作為點綴,饞得人直流口水。
在匯旺社區的麻景才來自內蒙古,我們去到他家時,他正忙活著家人的晚餐。餐桌上已經擺上了一道金燦燦、圓滾滾的面點,就是傳說中的粘豆包。
它是一種用黃米麵製作的傳統面點。包粘豆包看著容易,但想要個頭相近、體態勻稱,手上的勁是關鍵,要用手心揉,兩隻手一起使勁,揉四五圈才能成型。然後就是放在蒸屜裡蒸,當熱騰騰的粘豆包出鍋的時候,故鄉的記憶便跨越時空來到身邊。
老麻介紹,在他的老家內蒙古,都是把蒸熟的粘豆包放在零下十幾度的室外凍上一個夜晚。凍過之後的粘豆包成型不散,容易保存,是過年必備之物。
麻叔是在2013年和愛人一起搬到上海來定居的,每到過年的時候,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做粘豆包。在老麻的記憶中,他小時候經常把好的東西都給別的孩子,回到家媽媽總說他:「你怎麼那麼傻,媽媽給你煎豆包吃。」「煎」字和「尖」諧音,暗喻希望他機靈一些。
居民胡敏阿姨的餐桌上是一道年味十足的上海菜——「八寶飯」。
江南地區盛產水稻,形成了上海人吃口偏糯的飲食習慣。胡阿姨做的這道「八寶飯」,用了糯米、紅棗、桂圓、果脯、白糖等等食材,光是聽到這些名字就足夠讓人流口水了。
在過年的時候,吃飯不僅講究色香味俱全,還得圖個好彩頭。八寶飯代表八種祥瑞之物,桂圓象徵團團圓圓,紅絲、綠絲含有祝福順利,象徵長壽之意,紅棗象徵早生貴子。
胡阿姨回憶,小時候就對八寶飯情有獨鍾,媽媽做的八寶飯又甜又糯,剛蒸出來的時候,陣陣香氣撲鼻而來,熱乎乎地來上一大口,香糯可口,還有蜜餞,回味無窮,怎麼吃都吃不夠。
在上海,面點的種類數不勝數,口味及吃法更是千變萬化。在匯旺社區梁靈芝的家裡,我們看到一盤可愛精緻的面點——蝴蝶卷。
這道面點看起來難,實則簡單。把揉好的麵團攤薄後,均勻塗上一層豆沙,捲起來再切成拇指長的小段,把兩個卷拼在一起,中間用筷子夾緊,再用手捏出4個角,做成蝴蝶的形狀。
梁阿姨介紹,蝴蝶卷是過年裡一道寓意美好的食物,因為蝴蝶都是成雙成對的,寓意家庭和美,夫妻和睦,蝴蝶又有漂亮的翅膀,表示來年步步高升。
心靈手巧的梁阿姨還做了2隻小豬包,雖然比不上餐廳裡的小豬包那麼精緻,但是可愛至極,軟綿香甜。家裡的長輩說,小豬包圓滾滾的肚子裡裝的都是福氣,在豬年吃上一個小豬包,一年到頭都好運不斷。
這個看上去像一顆金色火炬一樣的面點,叫「炸幹菓」。匯旺社區的侯玉珍告訴我們,這是她的家鄉東北特有的過年吃食。在她小的時候,家裡沒什麼零食,過年的時候就會炸幹菓當零食吃。
將麵粉、雞蛋、白糖、植物油、芝麻、小蘇打等食材和成麵團,在不通風的地方餳20分鐘,就可以做成各種各樣不同的形狀。放到5成熱的油裡炸至金黃就可以出鍋了,吃起來外脆內軟,味道醇厚,帶著面點的香甜。
我們去到居民小李家的時候,他正在廚房準備一道「大菜」——辣子雞。這是貴州人在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燒的菜,雞肉外焦裡嫩,雞皮香酥軟糯,回味無窮。
貴陽辣子雞用的是「餈粑辣椒」,這是貴州獨具一格的調味品。正宗的餈粑辣椒選的是辣而不猛、香味濃鬱的辣椒,和姜蒜一起搗碎製成。
用文火慢慢翻炒,直到雞肉與辣椒、香料的味道融為一體。配上冰啤酒,酣暢淋漓的吃上一盤,滿口留香。
嗜辣的小李說,自己是從小就是貴陽辣子雞的「死忠粉」,過年的時候和父母去菜市場買雞,一定要看看雞爪是什麼顏色,「黑腳公雞」做出來的辣子雞是最香的。如今,小李已經在上海成家,為了讓妻子也能嘗嘗家鄉的年味,他特地從網上買了一隻家鄉的「黑腳公雞」。
最是鄉音,難忘。
最是鄉味,難厭。
最是鄉俗,難改。
最是鄉情,難卻。
你的家鄉有哪些過年的傳統菜?留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責編:朱雅君
撰稿:張先琳
編輯:張先琳
素材提供:匯旺社區、綠洲豐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