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日,一鍋鍋熱騰騰的粘豆包已是兒時回憶
不在故鄉住,依是故鄉人
小時候的冬天,老家的雪似乎不曾斷過,路邊、牆根兒、山上的陰坡面到處都是雪,每年一進臘月,家家戶戶蒸豆包,要蒸一天,一鍋兩大屜,院子裡的帘子上放得滿滿的都是豆包
這個圖片是從網上找的,不夠生動,沒有院子裡帘子流冰錐子的感覺,因為自己目前拍不到這個照片,不過家裡的老爸已經把豆包蒸完了,蒸了粘高粱的,大黃米的,還有江米的
小時候大人蒸豆包,小孩子們拿著繩子跟筐上山撿柴火,主要是撿樹枝啥的,回來添火最適合,小時候那麼冷的天都不怕凍,如今凍的要了命,哈哈哈哈
回歸正題,今天團團教大家怎樣蒸豆包,首先蒸豆包本身並不麻煩,麻煩的是耗時,前期準備工作等等
準備食材:
麵皮材料:糯米粉680g(家裡就剩下這麼多了),大米粉120g(可以多準備一些),麵粉適量,酵母5g
豆餡兒材料:紅芸豆500g 白糖適量
豆餡兒沒用紅小豆,是因為家裡邊每年都是紅小豆,自家種的,但是一直吃,真的是吃夠了,之前吃過姥姥家的芸豆的餡兒,就特別香,底粘的是梨樹葉和蘇子葉,讓豆包整個味道就更香了
沒有各種葉的,就用油紙吧,省的粘的到處都是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把芸豆用水泡幾個小時,儘量提前一些,這樣煮的時候容易爛,我大概提前了4個小時泡
泡豆子的功夫我們可以發麵
將糯米麵和大米粉混合,然後用溫水將酵母化開,倒入麵粉中,然後用溫水和面,別用太熱的水,容易把酵母燙死了
如果用熱水燙麵的話,大家可以後放入酵母,先用開水讓面燙一下和勻,然後留下少許擀麵加入酵母水在揉勻,這樣也可以,之前做的年糕是燙麵的,燙麵的東西,麵皮會更晶瑩剔透一些。
和面的時候,儘量控制好水,別太幹了,面乾酵母的發酵也會受到影響;老家一般用面引子,就是之前發麵留下的一塊麵團,曬乾了,然後每次發麵都會掰一塊用溫水泡開
面和好後,用保鮮膜蓋住放在溫暖處發酵,我給放到暖氣上了,用墊子圍了一圈……
這時候我們煮豆子,將泡好的豆子用砂鍋放滿水開始煮,(電飯鍋,炒菜鍋都可以)豆子和水的比例大概是1:4,大火燒開後,小火煮,煮了4個小時,水終於熬完了,豆子也爛糊兒了
中間一定要看幾下
趁著熱乎勁,把一把白糖放進豆餡兒中,然後攪拌均勻,喜歡甜的可以多放,放冰糖的話要提前一些,要不然化的比較慢,喜歡紅棗的也可以不放糖,煮豆子的時候放一些去核的紅棗。這樣就不用放糖了
我的豆子水分留的比較多,所以餡兒看起來會有一種溼溼的感覺,不喜歡太溼的,就用大火收一下底湯就可以了,不過一定要看住了,別讓鍋底糊了,糊了一鍋豆餡兒就都會有一股子味兒
用勺子把豆餡摁壓,或者用鏟子也可以,不要完全成豆沙那樣,那樣就太細了,不香;要讓豆子的麵糊勁兒出來,然後又有豆子的顆粒,這樣吃起來比較口感比較好,
中間看一下面的發酵情況,如果發的不好,或者是沒有發,可以看一下是不是面太幹,如果因為面幹,可以用少量溫水在揉均就可以,如果太溼,也可以加一些麵粉用手揣兩下。
我這個面就有些幹了,不過還好,豆包還是能包起來的,我就直接這麼包的
感覺面發酵的沒問題,大概發酵了1.5倍左右就可以了,時間太長容易有股子酸味,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包豆包了,不用面板,也不用擀麵杖,準備好一個篦子,鏟子,勺子就可以
用手或者鏟子弄起一坨麵團,大小自己控制就好,麵團大,餡兒就多包點,豆包也就會大一點,不過小一點的比較好看,味道整體還是一樣的
老家有那麼一種說法,就是過年的豆包,不要打補丁,所以大家包的時候,儘量不要放太多的餡兒,容易把皮撐破,這樣豆包就成了「花臉」
這個比較圓,家裡邊的豆包偏遠行的多一些,再靠近東北地區,那邊可能更多的豆包都是偏錐子狀的,不過樣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味道
因為鍋比較小,第一鍋就包了幾個,然後開始上過蒸,也可以看一下,面的粘度等等
鍋上汽之後大概在燒15-20分鐘就可以
這樣粘粘的豆包就好了
是不是看著有點怪,哈哈,因為太黏了,只是樣子不好看,味道是沒問題的,不過也不會所有人這個比例和面都會這樣,比例沒問題,主要是糯米粉跟面的吸水程度不太一樣,大家可以先嘗試,覺得有問題或者是哪裡不滿意,後邊都可以彌補,只要不是面太笨了,這樣在家諾你分可就不好控制了
(不是年關,平時的豆包感覺都沒有過年的好吃,也可能是天氣的原因,也可能是心裡作用)
剩下的面,大家要是覺得影響美觀,可以繼續往面裡揣一些白面,這樣會讓粘面沒那麼容易塌陷,揣好面後,大家把面盆放在溫暖的地方在讓面發酵一會,不用太長時間,因為麵團本身是發酵好的,加入的少許面有半個小時就能發酵好
拿出來繼續包就可以了,這次包了偏立體的形狀,這樣面就算因為粘塌下來,也不會導致直接貼到篦子上,這個形狀就有點偏墜子了
這樣,出來的豆包是不是好看很多啦,而且加了面之後,口感不會影響太多,依舊很粘,很勁道
好啦,粘豆包的教程就這樣了,大家有不明白的可以留言或者私信詢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祝大家冬至過後不再冷,粘豆包熱騰騰的暖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