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近年來逐漸被世人熟知,一者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扼守著亞喀巴灣的閘口(亞喀巴灣內,有以色列南部唯一的海港城市埃拉特、約旦的唯一出海口亞喀巴等);二者是埃及和沙特因該島而延續百餘年的糾葛往事,2016年4月,雙方達成埃及歸島協議。如此人們不禁要問,蒂塞兩島的歷史脈絡究竟是如何變遷的呢?
【兩島的歷史脈絡】
一戰前埃及雖在名義上仍是奧斯曼帝國的行省,其最高統治者亦擁有奧斯曼帝國授予的「赫底威」封號,但事實上埃卻處英國獨霸狀態,英通過專員和39個高級顧問嚴密掌控之。1906年英屬埃及同奧斯曼帝國達成協議,蒂塞兩島劃屬埃及。
1914年末英國聲明「埃及今後處於英王陛下的保護之下」,如此埃及徹底淪為英殖民地。但一戰後英國實力的削弱和埃及民族運動的發展,終迫使英佔領當局改變其殖民統治方式。1922年英宣布埃及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然埃及需保證英在埃的特權,允許英軍駐紮,聘請英國人為埃及財政及司法顧問,英仍掌控埃及的外交監督權……。如此英國未雨綢繆,在失去埃及掌控權的前夕將蒂塞兩島劃歸了尚受其保護的沙特。
1950年沙特將擁有極高戰略價值的蒂塞兩島委託給埃及管轄,一是為防止被以軍佔據,二是希望埃及藉此鎖住以色列南下紅海的通道。
【兩島的戰略價值】
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扼守著亞喀巴灣進入紅海的通道。其中蒂朗島面積80餘平方公裡,其同埃及西奈半島夾峙的蒂朗海峽可謂以色列的戰略級通道。以色列共有兩段海岸線,除直面地中海的西部海岸線外,另有南部自紅海延伸過來的亞喀巴灣海岸線,此段海岸線雖區區11公裡,卻是以色列博弈紅海的重要砝碼,所以其戰略意義遠大於經濟利益。
下圖——俯瞰以色列埃拉特,對岸就是約旦亞喀巴
埃及暫管蒂塞兩島後,即發揮其功用,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蒂朗海峽(兩島暫歸埃及後,蒂朗海峽應屬埃領海)。如此連同不對以色列開放的蘇伊士運河,埃及等於完全鎖住了以色列連通紅海而暢遊印度洋的通道。為此以方耿耿於懷,遂同試圖掌控蘇伊士運河的英法合夥,在1956年挑起第二次中東戰爭。雖然英法最終被挫敗,但以色列在一定程度上卻達成目的。戰後聯合國緊急部隊進駐沙姆沙伊赫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帶,自此以色列船隻航行亞喀巴灣和蒂朗海峽不再受阻。
【以色列佔據兩島】
蒂塞兩島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被以色列佔據。
當時以色列為阻止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支持,決定先發制人。6月5日晨,以色列空軍以突襲掌握制空權,埃及的430架戰機中有320架被毀,埃空軍頓時陷入癱瘓。後阿拉伯國家因指揮失靈、各自為戰而難以抵擋以裝甲部隊的凌厲攻勢,8日和9日,約旦、埃及先後宣布停火,11日敘利亞亦被迫停火。
這場堪稱經典的「六天戰爭」(6月5日-11日),阿拉伯國家6.5萬平方公裡土地被佔,是以色列實控面積的3倍多。其中就包括埃及所屬的整個西奈半島和蒂朗島、塞納菲爾島。
【埃及收回兩島】
埃及雖然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後收復了蘇伊士運河以東10-15公裡的狹長地帶,然西奈半島大部及蒂朗兩島仍處以色列實際控制之下。
後在美總統吉米·卡特的斡旋調停下,埃以雙方1978年9月17日籤署「戴維營協議」。
1)雙方結束戰爭狀態,以軍分階段撤出西奈半島;
2)以色列船只有權自由通行蘇伊士運河,而蒂朗海峽和亞喀巴灣則為開放的國際水道。
自此埃及和以色列逐漸實現了兩國關係正常化。至1982年以色列完全撤出了西奈半島,亦歸還了蒂朗島和塞納菲爾島。
下圖——自西奈半島方向眺望蒂朗島
埃以和解後,蒂塞兩島的地緣戰略價值已極速降低,已無需用於封鎖以色列的南下通道。如此歸島談判逐漸走向前臺,而自海洋劃界後更是加速推進。2010年3月埃及同意了沙特單方面認定的包括蒂塞兩島在內的,紅海海岸基線劃設方案,如此兩島歸屬沙特已初現曙光。2016年沙特國王薩勒曼訪埃期間,雙方就蒂塞兩島歸還沙特達成協議。雖在實際操作階段,波折不斷,埃及經歷了高級行政法院裁定無效、政府上訴、駁回、開羅緊急事務法院推翻最高行政法院裁決等一系列風波,然埃總統塞西在議會通過後即果斷予以批准,用塞西的話來說,就是「這事已經結束了」。
不得不說,塞西的決定是理性的。現兩島的戰略價值已降低,且沙特的法理依據更佔優。而且埃及沒必要因此惡化與沙特的關係,相比同沙特開展合作以促進埃經濟長遠發展來看,兩島的重要性是次要的。其實有些時候不得不佩服某些領導人的魄力。